疫情之下自主品牌“危”中遇“機”,非典後“爆發增長”難重現

疫情之下自主品牌“危”中遇“機”,非典後“爆發增長”難重現

2020年年初註定是不平凡的。

突如其來的疫情肆虐,停工停產接踵而至,經歷疫情之後汽車產業的命運該何去何從也為人們所關注,畢竟除去疫情以外,汽車產業還面臨著一個老生常談的困境,那就是車市寒冬。

2020年2月13日,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召開了1月份汽車市場研討會,會上發佈了有關於1月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雖然,這場疫情在1月末才開始逐漸大規模的爆發,但在車市寒冬陰霾的持續影響下,“開年紅”的景象是已不復存在了。

SUV是消費主流

據報告顯示,1月狹義乘用車銷售169.9萬輛,環比下降20.8%,同比下降21.5%,整個車市仍舊處在一個巨大的增長壓力中,客觀而言這也是歷年1月銷量中表現最不盡人意的。

之所以會呈現出這樣的局面,主要由於受春節影響較大,春節前有效銷售時間僅有20天,理論上帶來的零售同比損失近30%左右,儘管經銷商的訂單結轉能夠緩解一定的壓力,但由於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春節期間的經銷商零售基本停止,導致1月的零售增速低於預期。

疫情之下自主品牌“危”中遇“機”,非典後“爆發增長”難重現

從具體細分市場來看,1月轎車、MPV、SUV均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轎車銷量81.79萬輛,同比下滑23.7%,MPV銷量10.1萬輛,同比下滑33.1%,SUV銷量78萬輛,同比下滑21.5%。

總體來看,SUV的同比表現相對較好,在節前成為了消費的主流。之所以呈現出了這樣的態勢,主要來自於中高端SUV的消費引導,尤其是包括合資品牌在內的新品SUV,以大眾汽車SUV產品為主導的拉動作用。

但是SUV市場結構性分化明顯,從綜合零售來看,呈現出了一個強勢品牌大力投放SUV產品,並獲得市場較高認可的情況下的拉動增長,這也就導致SUV市場內的強弱分化明顯,部分中小SUV品牌的壓力巨大,因此SUV市場雖然目前來看情況相對來說較好,但也一樣暗流湧動。

疫情之下自主品牌“危”中遇“機”,非典後“爆發增長”難重現

整體來看,消費升級的現象在1月仍舊明顯,豪華品牌依舊保持著一個“這邊風景獨好”的態勢,同比去年1月增長了5%,主流合資品牌同比下降8%,自主品牌同比下降32%。

這一數據也體現在了狹義乘用車銷量排行榜上,在1月份前十名的榜單中,自主品牌屈指可數,榜單之上的位置基本都被德系日系瓜分殆盡。

總體來說,從車系板塊來看,2019年德系和日系的份額均提升了5個百分點,自主品牌主力廠家表現優秀,但品牌分化已經很大。

疫情之下,網約車將面臨重創

新能源汽車領域,1月批發銷量4.5萬臺,同比下降51.3%,環比12月下降67%。其中插電混動銷量1.0萬臺,同比下降38%。純電動的批發銷量3.5萬臺,同比下降52%。

1月普通混合動力乘用車批發2.08萬臺,同比去年1月增長16%,增長幅度稍低於12月的表現。

總體來說,新能源市場“冬天裡的一把火”的態勢已經才下了急剎車,且在疫情的影響下或許將更為艱難。

疫情之下自主品牌“危”中遇“機”,非典後“爆發增長”難重現

因為新能源車的主要群體是目前的限購城市群體和網約車出租車群體,此次疫情導致網約車體系受到影響,部分網約車租賃公司面臨司機退租車輛空置的致命打擊。

畢竟隨著疫情的不斷髮酵,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私家車是家庭的必選項,這也就導致新能源的網約車可能大幅降低,或將需要廠家以更大力度去推廣運營車輛,運營成本面臨提升壓力,這也是進一步抑制新能源車的增量的因素。

隨著經濟的下行壓力,短期內國際油價也是處於低位,新能源車的性價比優勢不會特別突出。私人購買熱情也不會大增。疫情期間,針對充電場所也需儘快配合做好防控工作,消除消費者使用顧慮。

此外,如果年中的新能源補貼下調力度較大,對全年的新能源車的銷量預期也要考慮調低。

疫情之下自主品牌“危”中遇“機”,非典後“爆發增長”難重現

不過2月份新能源車市可能會迎來一個新的增長預期,雖然受疫情的影響,2月份整體車市或許要下滑30%以上,1—2月累計將下滑25%以上,不過隨著北京的新能源車放號,對2月新能源車的產銷可能會所促進。

車企“危”與“機”並存

疫情對於一季度車市帶來短期較大的衝擊是必然的,且部分消費需求難以在今年內彌補,因此對於全年車市都會帶來一定的下行影響。

如4月疫情平穩下降,對全國乘用車市場廠家批發銷量影響約110萬臺,拉低全年批發增速5個百分點至-5%。零售銷量損失100萬臺,損失近5個百分點增速至-5%。

但正所謂“危”與“機”往往相伴而生,儘管疫情對於車市的影響是必然的,但在一定程度上,疫情爆發導致公共交通暫時停運以及消費者的心理作用影響,將會推動無車用戶購買車輛。

疫情之下自主品牌“危”中遇“機”,非典後“爆發增長”難重現

而這對於自主品牌而言或許是一個新的機會,因為入門級消費者的購買力相對不強,對性價比的要求更高,因此自主品牌就成為了首購佔比較高的車型,能夠更好地抓住消費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現階段自主品牌庫存也較為充裕,儘管以往“庫存高”並不是一個樂觀的形容詞,但正所謂凡事都有兩面,在車企延遲復工的現階段,庫存就成為了寶貴的資源,部分合資品牌由於庫存較少所以在銷量上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自主品牌在車輛供給環節更有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會推動部分高性價比車型的銷售,因而對豪華車的推動效果也不會明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或許會緩解自主品牌份額逐漸被擠壓的局面,讓自主品牌有了一個喘息的機會。

疫情之下自主品牌“危”中遇“機”,非典後“爆發增長”難重現

而對於現在外界所猜測的,車市是否會像17年前的非典一樣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乘聯會分析認為這是很難實現的。

因為目前第三產業的就業達到4億人以上,而疫情對節假日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大部分消費者短期收入都有下降,這不立於消費者正常的購車和換車需求,因此只能說疫情過後人們的購買慾望會增強,這對車市會有一定程度的推動,但離“爆發式增長”還很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