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沒有定都關中是因為失了民心嗎?其實他做的沒有錯

提起項羽,有人尊他恭敬慈愛,也有人貶他殘暴嗜殺;有人贊他武功蓋世,也有人罵他沐猴而冠。而他之所以敗於劉邦,很多人也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其中,沒有定都關中則成為非常關鍵的一點。司馬遷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也認為項羽“背關懷楚”是其失敗的開端。

那麼,項羽為什麼不據關守險,定都關中,而是返回彭城呢?有一種普遍的觀點是:項羽並無稱霸天下之野心,且坑殺了二十萬新安降卒、火燒秦皇宮、殺害義帝,從而失去了百姓的民心。最終,他選擇返回楚地,定都彭城。

這個說法肯定對,但筆者覺得並不完全。項羽所處的那個時代,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得多。


項羽沒有定都關中是因為失了民心嗎?其實他做的沒有錯

秦皇宮照片


1、不是不想稱霸,只是時機未到

項羽滅秦後,分封十八路諸侯。從實際獲利結果來看,可以說比較公平了。按照《史記 項羽本紀》的記載:“諸侯罷戲下,各就國。”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包括項羽在內的各路諸侯全部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從此再無戰事。雖然項梁、項羽立楚懷王以號令群雄,那不過只是個形式。項羽真的想在此時一家獨大,那些六國之後的諸侯也沒有接受懷王(項羽)命令的義務。所以,如果此時他想問鼎中原,必然會硝煙再起,連年戰亂。縱然項羽在政治上再幼稚,也絕對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我們不清楚項羽是否真有稱霸天下的野心,如果有,那也不會是在剛滅秦的時候。需要韜光養晦,徐圖前行。這一點,項羽當時並沒有做錯。


項羽沒有定都關中是因為失了民心嗎?其實他做的沒有錯

項羽劇照


2、項羽是楚人,回到故地更安全

項羽被人說“沐猴而冠”這件事兒,真實性不好衡量。但是,為此說他“背關懷楚”是失敗的關鍵,恐怕就有點兒不太恰當了。他本就是楚國人,戰事結束了,又沒有繼續用兵的打算,回到自己的根據地肯定是最安全、最可靠的選擇。

那個年代士兵參軍的第一目的本就是吃飽肚子,多為土匪本性,燒殺搶掠更是家常便飯。縱然項羽再神勇,也不可能完全控制住他們的行為。而他的兵多為楚地人,長期背井離鄉,產生譁變也不是沒有可能。劉邦最後敢於和項羽爭天下,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他利用了士兵迴歸故里的急切之情,化思念為戰力!


項羽沒有定都關中是因為失了民心嗎?其實他做的沒有錯

劉邦出兵劇照


3、項羽雖然離開關中,但也做到了“秦人治秦”

雖然項羽定都彭城,但對關中一點也沒放鬆警惕。他把關中分成了三部分,又分封了三個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來分別管理三個地方(這也就是三秦的由來),真正地做到了秦人治秦。而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項羽的決定非常英明。

漢元年八月,劉邦聽取韓信的意見兵出陳倉,楚漢爭霸的帷幕正式被拉開,而替項羽鎮守此地的就是雍王章邯。接著,章邯兵敗退至廢丘。就是連劉邦都不曾想到,在廢丘,他的大軍竟然被整整拖住了十個月。如果不是項羽此時在對齊國作戰,無暇西顧。廢丘極有可能成為劉邦的葬身之地。即便僥倖逃脫,也很有可能此生再無力覬覦關中。所以說,項羽即使沒定都關中,依然牢牢地掌控住了局勢,並不能說定都楚地就是個敗筆。


項羽沒有定都關中是因為失了民心嗎?其實他做的沒有錯

章邯死守廢丘劇照


既然項羽有這麼多理由不定都關中,那麼,失去民心對他的選擇有多大影響呢?

客觀地說,項羽部隊的殺戮之氣確實比較重。但這不完全是項羽的責任,士兵的行為他一個人也不能完全左右。彭城之戰前,劉邦進駐。根據《史記 項羽本紀》記載:“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可以看出,劉邦的部隊也沒好到哪兒去,金錢、女人、美酒一個也少不了,該搶就搶。


項羽沒有定都關中是因為失了民心嗎?其實他做的沒有錯

劉邦劇照


項羽最被人詬病的是坑殺章邯的二十萬降卒。這件事兒,他做的肯定是有些殘忍了。但是,也得放到當時那樣的歷史情境中去評價。秦、楚兩國的人民那可是世仇,遠的要從項燕那個時代說起(秦始皇滅楚國),近的則是秦朝的苛政,雙方的關係簡直就是你死我活。況且,項羽本來並沒有打算全部殺死他們,只是聽說有人可能會反抗才痛下殺手。要知道,如果二十萬的士兵譁變,後果不堪設想。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支部隊是秦國最後的精銳,依軍事戰略上而言,除掉他們,秦國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項羽沒有定都關中是因為失了民心嗎?其實他做的沒有錯

秦軍劇照


結語

項羽一生實在有很多值得人研究的東西,不然司馬遷也不會在《史記》中為其大書特書,以帝王級別的本紀為其做傳,論資排輩甚至超過了漢高祖劉邦。縱然他身上有這麼多的值得商榷的地方,依然是人們心目中永遠的西楚霸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