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我們都是孤獨人,苦苦尋找孤獨的解藥

所有時代和不同文化中的人,都會面臨孤獨感,而愛就是孤獨的解藥。——《愛的藝術》弗洛姆

我們好像越來越孤獨了,每天刷著手機,翻開長長的通訊錄列表,卻不知該找誰一起聊天。更不知道,刷完手機後的自己要幹什麼?或許應該去睡覺吧。可是一覺睡醒之後,又會無聊地打開手機,重複著孤獨的一天。

這樣的孤獨從來不是個例。我們熟知的村上春樹,出生於日本的團塊時代,那個時代,家家戶戶都有五六個孩子,而村上春樹卻是獨生子。

他說:“我小時候最討厭人家說我獨生子,看見周圍都是兄弟姐妹的家庭,好像只有我一個人是不完全的身體,弄得心裡難受。”

作為那個時代罕見的獨生子,他敏感,內向,不合群,內心充滿了孤獨感。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我們都是孤獨人,苦苦尋找孤獨的解藥

後來村上終於從這種孤獨感中走了出來,並將早年的人生經歷,融入了《挪威的森林》這本書中,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日本年輕人的迷茫與孤獨。

這個社會中總有人遊離在邊緣之外,也總有人處在社會的中心

這個社會有著中心人和邊緣人之分。“邊緣人”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提出,是指對於社會參與不完全,而又處於群體之中的人。

他們在社會中生存,思想卻遊離於社會之外,不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所接納,似乎只有孤零零的一個人。他們試圖在這個自己難以適應的社會中建立起自己的一堵牆,將自己與世界隔離開來。

可他們又是矛盾的,他們隔離了自我卻又渴望同外界發生聯結,而一旦他試圖與外界接觸,他建成的圍牆便再也不能抵擋外面的風風雨雨,因而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倍感艱辛。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我們都是孤獨人,苦苦尋找孤獨的解藥

直子青梅竹馬的木月,才華和學識都高出他人不少,可他從來不在大家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華,而只將自己的交際圈限於直子、渡邊和他三人之內。

他不願意屈服於這個世界的規則,固執地建立起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三人小圈子,可這個圈子終究不能減輕他心中的孤獨感,他的心理還是崩潰了,選擇了自殺。

而直子的姐姐同樣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也是大眾眼中的高材生。可就是這樣的人,同木月一樣,與世俗大眾格格不入,不同的是她選擇了壓抑自己的情感,粉飾太平,最終心理壓力過大,也選擇了自殺。

而在人群之中還有一批人,與邊緣人相對的中心人,他們在生活中如魚得水。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我們都是孤獨人,苦苦尋找孤獨的解藥

渡邊的情人綠子是無論何時都能積極面對生活的一個人。她的家庭是缺愛的,她爸爸只愛她媽媽,對她不理不睬,甚至在她媽媽走後,毅然決然地拋下了自己。

可她沒有鬱鬱寡歡,而是想得很開,並且只要一進入熱鬧的人群中,就能忘卻一切煩惱,而這些都是邊緣人不能做到的。

可這樣活潑的綠子,遇上渡邊卻是她的悲劇。渡邊其實也是一個遊離在精神崩潰邊緣的人,只是他的自我意識沒有那麼強,也沒有很強的對抗感。綠子對於他,可能只是壓抑情緒釋放的一個出口。

綠子想要的愛情是不管不顧,為她付出一切的愛情,而渡邊從來只是覺得她可愛活潑,能夠將自己從悲傷情緒中帶出來。所以在這段感情中,綠子永遠得不到她想要的。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我們都是孤獨人,苦苦尋找孤獨的解藥

同樣在《挪威的森林》中,還有一位女子叫初美,她溫婉大方識大體,包容著永澤的一切。永澤也是個邊緣人,與渡邊不同的是,他主動去適應規則,併為此拋棄了自我,沉溺於酒色之中。初美於他,也只是用來發洩性慾的工具。

綠子活潑開朗,初美溫婉大方,明明應該是這個社會上最能體會到幸福的一類人,卻因為遇上邊緣人而痛苦不堪。

似乎邊緣人和中心人之間總存在著種種矛盾,邊緣人有著自己厚厚的殼,從來不肯從自己的世界中走出來,去接納中心人。

而中心人費盡心思地感化他們,可回應她們的只有冰冷的殼,時間長了心也冷了,離開了邊緣人。這也進一步導致了邊緣人在社會中越來越處於邊緣的境地。

邊緣人的掙扎:用虛偽和冷漠偽裝自己,卻活得像個行屍走肉

在《挪威的森林》中,作為邊緣人的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都遺憾地離開了這個人世,而渡邊、永澤和玲子卻依舊幸運地活著。

永澤是個智商很高、情商也很高的人。他早早地就看破了這個世界,他懂得如何更好地在這個社會中獲得更多的名利,站在最高的地方讓大家仰望,但是他從來不肯把自己真實的內心展現給其他人看。

他為自己建了一堵牆,牆內的是最真實的自我,而牆外的不過是他表演出的一種人格狀態,為的是釋放壓抑的真實自我。他把真實的自我鎖起來,用一個花花公子的形象來掩飾真實的自我與他人的差別。

不得不說他確實很聰明,有時候,人欺騙自己,會騙得連自己都相信。

如果說,永澤拋棄了真實的自我,那麼渡邊,則是拋棄了真實的感情。

綠子曾這樣形容渡邊,在別人眼裡,你是個不被人喜愛,也覺得無所謂的角色。

邊緣人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就是因為過於在乎他人的評價,在乎他人的喜愛。而渡邊拋棄了這種痛苦的感覺,也拋棄了喜愛的感覺,在常人看來他非常冷漠,缺乏感情。實際上它不過是將自己的感情藏了起來,不讓它傷害到自己。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我們都是孤獨人,苦苦尋找孤獨的解藥

《挪威的森林》的創作背景是日本學潮,當時東大學生罷課,大學長期被封鎖,而這批參與學潮的青年人恰恰就是處於社會邊緣的人,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卻又難為這個社會所容納。

他們有著非常強烈的自由意識和個體自主性,相信只有在對自己情感意念行為的自主性選擇中,他們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保持人格的完整,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

邊緣人似乎從未在歷史中缺席。在二戰後初期的美國文學中,有很多年輕人對主流社會價值觀抱有一種逃避的心理。凱魯亞克的《在路上》中的狄安、薩爾等人,正是這一類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

他們是一群徹底垮掉,又充滿信心的人。他們一邊對當下的生活抱有失望,一邊又對別處的生活抱有嚮往。

他們通常情緒不穩定,會藉助於一些行為來釋放內心的矛盾,比如性愛,音樂,酒精。

可這樣的行為終究只是逃避,發洩完情緒後他們還是會感到空虛,感到生命的無意義。有些人不能與這個現實世界和解,如木月等,於是他們選擇了離開,而有些人學會了偽裝,卻活得像個行屍走肉。

愛是孤獨的解藥,逃避和偽裝不是邊緣人的歸宿

對於邊緣人來說,從內而外地打破自己的殼似乎非常困難。通常需要外力的幫助,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

主人公渡邊的經歷,實際上就是一個邊緣人漸漸與這個社會和解的經歷。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我們都是孤獨人,苦苦尋找孤獨的解藥

渡邊同直子的感情中,直子和他是同一類人,同類之間相互吸引。可是直子並不愛他,對直子來說,渡邊就是一個能理解他,給他懷抱的人。渡邊在直子身上能得到一份安寧,卻不能彌補內心的孤獨感。在直子離開後,他便學著永澤一樣,放縱自己沉迷情色。

而後渡邊遇到了綠子,他沉悶無趣的世界才多了一分精彩。綠子和渡邊完全是相反的人,綠子活潑善良,帶動他融入這個社會。渡邊自白在綠子身上感受到的是站立著的、在行走在呼吸在跳動,能搖撼他身心的愛。我們可以猜想,在綠子身上,渡邊是不是感覺到了一絲絲融入社會的美好。

另外渡邊還有不少的露水情緣,和她們只有肉體上的關係,而做這些只是他想融入這個社會,想學習永澤一樣釋放自己,獲得內心的安寧。可是他最終還是放棄了永澤那樣的生活方式,並找到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我們都是孤獨人,苦苦尋找孤獨的解藥

渡邊和玲子的一段露水情緣,使他最終明白在這個世上的生存之道。

玲子的經歷是一個邊緣人,靠著他人的幫助後成長起來的故事。

玲子曾一度到精神崩潰的邊緣,可就在這個時候,她遇到了一個全心全意愛她的男人,小心翼翼地照顧她,照顧著她的敏感情緒。雖然後來還是因為一點點小小的矛盾而功虧一簣,但這份愛的力量依然是支撐她活下去的動力。

後來她來到療養院,和同她一樣有著心理疾病的人生活在一起,她們互相扶持,互相幫助,靠著這份愛,她漸漸地走出了心理陰影,病情也在好轉。

小說結尾的她雖然青春不在,滿臉皺紋,卻終於找到了與這個世界和解的最佳方式。只要有愛,所有的孤獨和迷茫都可以不攻自破。

渡邊看到了玲子臉上的皺紋,也看到了她為適應這個社會所做的種種努力。

是啊,逃避終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所有人,都必須努力地找到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並勇敢而堅強地活下去。

有人說村上春樹的這本《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百分百的戀愛小說。我也認同這一點,但是我覺得更為恰當的闡述是一本邊緣群體從愛中獲得自我救贖、自我成長的小說。

結語:《挪威的森林》能成為名著,是因為戳中了現代社會中年輕人的孤獨和迷茫

《挪威的森林》創作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日本進入高速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生活豐富,可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社會壓力、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漠。外界固然繁華,可年輕人卻沒有所謂的歸屬感,感覺自己被“邊緣化”了。焦慮、抑鬱成為暗流湧動,年輕人在晃盪不安中進行自我探索和救贖。

他們將自己與社會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這種症狀被稱作是“精神隔斷症”或“自我封閉症”。

而這種症狀不僅限於當時的日本,也蔓延到了世界各地。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忙於賺錢卻忘了要關心身邊人,我們越來越不懂愛,卻越來越能領會孤獨的滋味。很多人都會有那種很孤獨、處於社會邊緣的體驗,而這些恰恰經由村上之筆巧妙地表現了出來。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我們都是孤獨人,苦苦尋找孤獨的解藥

我們讀到《挪威的森林》,就好像遇見了那個孤獨迷茫的自己,在一片森林之中找不到出路,可是不論何時,我們都不能放棄自我拯救,逃避和偽裝不是出路,懂得愛,學會愛,勇敢去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陽光和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