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關注胃癌病友,更要關注早診早治

疫情期間關注胃癌病友,更要關注早診早治


疫情期間關注胃癌病友,更要關注早診早治


新冠肺炎疫情陰影下,胃癌患者居家治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得了腫瘤,各種疾病都可能會趁虛而入,腫瘤早診早治能夠為腫瘤診療帶來絕對優勢。日常生活中怎麼做能預防腫瘤?腫瘤早期會發出哪些信號?哪些人需要做防癌篩查?


今天,中國抗癌協會癌症篩查與早診早治專委會主任委員陳萬青教授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曉東教授和咱聊聊。


聽權威專家講解,請戳音頻



疫情期間,胃癌患者應該如何應對?


張曉東教授:胃癌在我國非常高發,由於早篩早診早治意識不強和全民健康科普不夠,80%的胃癌患者一經確診即為中晚期,且治癒率很低。


胃癌屬於上消化道癌,即使分期較早也會影響進食,造成營養狀況比較差,營養狀況差,抵抗力就會降低。


當前疫情形勢嚴峻,胃癌患者由於抵抗力較低,屬於易感人群,因此胃癌患者在疫情期間應這樣應對:


第一,保持良好心態,合理安排飲食,加強營養,特別是增加蛋白質的攝入,起居要有規律。


第二,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控的各種條例,堅持不外出、居家隔離、勤洗手,避免家族聚集活動,出門戴口罩等等。

疫情期間關注胃癌病友,更要關注早診早治



第四,建議胃癌患者先暫緩化療、放療等抗腫瘤治療。等疫情結束,醫生會合理安排胃癌患者的治療,也請胃癌患者們放心。



張曉東教授:行化療的胃癌患者在化療期間抵抗力會更低,因此不建議在疫情期間進行化療,化療期間導致的不良反應,同時合併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將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一般化療推遲2~3周,對總體療效影響並不是很大。


子琳:胃癌很隱匿,一旦發現,不僅治療複雜而且其它疾病可能趁機而入。其實不僅僅是胃癌,很多腫瘤都會出現類似情況,因此腫瘤早診早治顯得尤為重要。


腫瘤早期會發出哪些信號?


陳萬青教授:比如淺表部位發現腫塊或者體表黑痣在短期增大、顏色加深;另外出現發燒、頭疼、出血,以及久治不愈的黏膜潰瘍等症狀。


這些信號可能預示著早期癌症的發生,但卻總被我們忽視。因此加強對腫瘤的認知特別重要。

疫情期間關注胃癌病友,更要關注早診早治


哪些人群需要做防癌篩查?


陳萬青教授:低劑量螺旋CT可篩查肺癌;乳腺超聲和X線的檢查可篩查乳腺癌;甲胎蛋白結合B超可篩查肝癌,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防癌篩查方法。但防癌篩查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主要針對重點人群、高危人群,有這樣幾個指標。


第一,年齡。目前我國腫瘤篩查項目主要是針對40~45歲以上的人群。


第二,高危因素的暴露。比如說老菸民和長期飲酒者。


第三,感染。比如有乙肝、丙肝、人乳頭瘤狀病毒的感染。


第四,有與腫瘤相關的慢性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炎、胃和結直腸的息肉、家族性的腺瘤樣病、胃和食管的上皮內瘤、萎縮性胃炎等等。


第五,職業因素的接觸。比如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的接觸,還有煤煙、油煙的接觸。


第六,有腫瘤家族史。比如家庭成員有腫瘤病史。

疫情期間關注胃癌病友,更要關注早診早治


早診早治是目前攻克腫瘤的關鍵,所以大家應定期參加健康體檢、高危人群進行腫瘤篩查。


另外有些人比較輕信神藥或者偏方能夠治療腫瘤,實際上目前沒有一種特效藥能夠治療腫瘤。所以不要聽信謠言和偏方,應到正規醫院進行治療。

下期內容搶先看

疫情期間,網上各種鋪天蓋地的負面消息導致人心惶惶,腫瘤患者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明天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心理學專委會主任委員劉曉紅教授為大家支招。

歡迎關注TopMD微信公眾號獲取權威解答,《抗癌集結號》下期更精彩,我們不見不散!


疫情期間關注胃癌病友,更要關注早診早治


疫情期間關注胃癌病友,更要關注早診早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