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我常喝的那酒,感觉味道变了。究竟是哪里变了,我也说不清。后来仔细想想,不是酒变了,而是我的触觉变了。问了几个朋友,有人感觉爱喝的咖啡味道变了,有人感觉常喝的茶味道变了。我想是在屋里久待、生活习惯改变的缘故。这就是疫情对每个人的影响。

不知不觉,头发长了,理发店大门紧锁;经常去的餐馆也关门闭户。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出门就是量体温,进门还是量体温,除每两天去超市买点生活必需品,基本不动,感觉从社会动物进入穴居时代。尽管如此,这段时间能安全地在房间里穴居就是幸福,就该知足。

很多人在疫情中失去了生命和健康。

很多医护人员冒着风险在前线抗疫。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有温州商人在疫情期间被困高速15天,天天啃泡面,磨破嘴,反复被举报、遭驱逐,不得已睡墓地、被发现、继续被驱逐,后在某服务区喝到一口白米粥、大赞人间美味。

一场疫情就能改变一切,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化模式竟如此脆弱。但是在思维领域中,还是要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淡定、乐观。因为无路可退,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这种情况下选择复工,很勇敢,也很悲壮。

返工,对个体风险大。

不返工,对企业风险大。

这种矛与盾、冰与火的背景之下,人类和病毒的第二轮较量——返工——正式拉开大幕。


狡猾的病毒


现阶段防控的主要手段有两个。

其一,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

其二,量体温,寻找感染者和疑似患者。

但这两手不足以搞定全部nCoV-2019病毒。这里面有一些让人忧虑的“狡猾”案例。

案例一,钟南山团队研究,个别病毒潜伏期可以达到24天。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虽然说是个例,但也算是特例,一个非常狡猾的特例。

病毒狡猾案例二,出现无症状感染者。

四川遂宁有位患者,20多天,体温无异常。因邻居最近发病确诊,被排查时确诊,确诊当天(8日)体温依然无异常。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河南新恒市(9号)也确认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到目前已经17天。

病毒狡猾案例三,“假阴性”感染者。

新京报报道,中日医院出现一名三次咽拭子检测均为阴性、通过下呼吸道样本才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专家称,应从该个例引起对出院患者管理的思考与重视。

根据浙江青田县发布的公告,一名确诊患者曾连续4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直到第5次核酸检测才呈阳性。杭州的一位患者6次检测都是阴性。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这是nCoV-2019病毒“狡猾”的三大特征,一般量体温对它作用不大。

这些“特例”可谓防不胜防,为返工增加了额外的风险,给这场史无前例的返工大潮蒙上一层悲壮的色彩。

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人类对nCoV-2019病毒只能效仿当年湘军“扎硬寨,打呆仗”,用最笨的办法严防死守。目前看,天津对宝坻区一座百货大楼的封锁,算是取得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

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截止到2月9日,宝坻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2例,这个数字占到了天津总数的近1/3。为避免宝坻区的大商场变成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天津把192名售货员集中隔离,排查出上万名光顾商场的顾客,让他们居家隔离。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宝坻区疫情:

1月31日,天津市宝坻区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随后,该患者丈夫、商场珠宝销售员、鞋区销售员先后确诊。

这位顾客没有任何武汉或其他疫源地外出史,也没有接触过其他可疑病例,他的感染很可能来自当地百货大楼。

专家判断,第四例确诊、最早发病的鞋区售货员外出回津后,感染了前来购物的顾客,最终造成宝坻百货大楼内的病毒传播。

天津就用这种看起来很笨的办法,让传染区“静下来”。也就是说病毒虽然狡猾,但笨办法还是可以对付。如果在一月初,就是李文亮吹口哨那会,武汉对华南海鲜市场使用这种笨办法,肯定是另外一个局面。

但是返工潮,无疑会加剧人口流动。

nCoV-2019病毒比SARS病毒传播快。除病毒本身传染性质之外,同样重要的原因在于,现在的客流量是非典时期的六倍。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继续隔离,保持全方位的静止状态,直到战胜疫情之后再复工,才算是高枕无忧。

但现实很明显做不到。为什么要返工?答案有两层:


个体层面讲——


2月5日,湖北两男子着急去深圳上班,但因湖北境内交通停运,他们竟然试图步行通过铁路到湖南岳阳乘车前往深圳。铁警及时发现,并对两人进行防疫检测后及时劝返。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通常这是电影剧情,却在现实世界出现了。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需要莫大毅力和决心。

没办法,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必须上班。这里的必须有三层意思。

其一,被迫上班。

什么叫被迫?就是要赚钱。

要赚钱吃饭,要赚钱还债。

对很多人来说,手中现金并不多。原因很简单,如果现金多,那就不再是底层大多数。上有老人要养,下有孩子要养,都要花钱。尤其是养孩子,比买房子都贵。这些都需要实打实的现金。

其实就算现金不多,撑一两个月也能勉强,但是如果有债务要还,就没办法了。至于欠债途径就多了,房贷、车贷、各种消费贷,总有一种贷款适合你。为什么老赖越来越多?相信没有几个人天生愿意赖账。之所以成为老赖,就是因为欠钱的门路很多,遇到风吹草动现金流断裂而已。

债务最怕黑天鹅,何况是这种超级黑天鹅。更怕的还是面对黑天鹅时失业。

所以人生这条路上,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欠债。当然有本事欠亿级、十亿级、百亿极,那是另外一个逻辑,不关大多数人的事儿。尤其是2016年之后的房贷,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失业三个月就会糟心,失业半年就会头疼。

所以这个时候想着去上班,都很勇敢,也很有做人的底线。

其二,闲得慌。

闷在屋子里,确实很难受。头发和胡须,不自觉的往外冒。出门看看天,呼吸几口新鲜空气,都要担心有没有病毒飘过来。

能陪孩子在网上学习,那都是优秀公民。

追剧、打游戏、刷手机都是比较合格的公民。

其实有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去打牌,尤其是农村,打麻将玩牌九也是常态。这些场景恰好也是病毒传播的途径。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封村封路的情况下,病毒为何在农村蔓延?原因很简单。就是麻将牌九。

中国人,大多习惯喧闹,不喜安静。尤其是中下层,忙忙碌碌之余,有时间就想找人闹腾。再加上中国人特有的赌性,麻将就成了第一大业余爱好。很多人对麻将根本没有防范意识,之前写文章论述过,病毒在麻将上都可以活得久一些。

而在城市,病毒经常会发生家庭式聚集传播。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原因很简单:一是没有及时发现;二是医疗资源不足,在家隔离过程中传染的;三是闲久了,防范意识变差,存在侥幸心理。

习惯忙忙碌碌之人,突然闲下来,两周之后就发慌。就我来说,还算是比较耐得住寂寞的人,这都感觉经常喝的酒味道变了。

其三,证实自我价值。

这块就不说了,听起来像唱高调的大道理,这个时候感觉不合适。

简而言之,其实从个体层面,想要一直在房间静态抗疫,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受不了。但是动起来风险又太大。所以说这场返工,本质上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

之所以说史诗级,就在于从人性的层面看,人类和病毒的较量开始了。


企业层面看——


个人怕债务,企业更怕债务。

个人怕黑天鹅,企业更怕黑天鹅,但又偏偏赶上这种超级黑天鹅。

因为很多中小企业,都靠流水活着。这种超级黑天鹅,相当于给企业摁下暂停键,但是债务、房租、水电这些并没有暂停。旁边有家烧烤店,生意很火爆。春节离开时,它还在火爆营业;七天之前过来时,它在顽强地开门,但没生意。

它顽强地挺着,到今天,终于挺不住关门了。这其实就是现阶段不少行业的缩影。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会不会出政策帮助这些企业?政策当然会出,但不要指望银行去兜底。

要知道银行本质上也是企业,也指望米下锅呢。银行收揽储户的钱,卖出去的理财,也需要付利息。银行家大业大、也有高昂的运营成本,也不是万能的。

从宏观层面看,2019年中国GDP刚突破100万亿大关,每年大约52周,平均算下每周大约2万亿GDP。这种超级黑天鹅的情况下,暂停一周大约损失2万亿GDP。

正常情况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大约6%,也就是6万亿左右,搁不住几周暂停。就算从宏观层面上调控,要弥补长时间暂停的损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就算这些数据也不谈,从产业结构看,疫情影响也很大。

乐观派认为,当初非典对宏观经济影响不大。但现在的情况和非典时代不同。

疫情对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影响最小,对第二产业的工业生产影响次之,对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影响最大。相比2003年,中国经济第三产业占比大幅上升。那时中国经济中,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如今是第三产业占据主导。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从外部情况看,2003年中国刚刚加入WTO,红利刚开始释放,现在还需要应付贸易战。

因此可以说此番疫情肯定比非典影响大。——就算经济结构也不谈。

如今的中国是全球第一工业生产大国和商业贸易大国,全球产业链的枢纽位置。如果经济长时间暂停,对世界经济是伤害;停久了,他国会寻找替代品,损害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就算抛却这些都不谈,自身物资供应影响也不容小觑。

疫情爆发之后,医疗用品短缺,是因为储存不够造成的。

那么其他用品储存就够?没有相关的数据,也不能瞎猜。但是从经济学角度看,不会有多少行业有过多库存储备。有几个行业能抗三个月,又有几个行业能扛半年?这些都是大大的问号。

所以从方方面面看,都指向要复工。

而目前情况下复工,运输、餐饮、住宿、工作地点,风险是全方位的。

所以这场复工之路,注定是人与病毒史诗级博弈。


不同城市取舍之道


所以说这次返工注定是史诗级的。

这里的史诗,是指人类在运输、餐饮、住宿、工作地点和病毒博弈的过程。

这个过程看不见,但无处不在,而且很凶险。不同城市采取的策略不同。

考虑到病毒的狡猾,无锡对于湖北、广东、浙江、河南、安徽、江西、湖南7省人员,以及最近14天到达这些地方的人员一律劝返。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无锡这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也引起不少争议。都按照这个搞法,啥都没得干了。

而无锡这个“重点疫区”的表述很扎眼扎心。中央都没有划定哪个省或者哪个地区是“重点疫区”,对疫情最重的武汉市和湖北省的描述也只是:“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仍然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相比较无锡,苏州的做法相对细一点:

对湖北全省;浙江四市:温州、台州、杭州、宁波;河南两市:信阳、驻马店;安徽两市:合肥、阜阳;江西南昌等省市人员下高铁一律会被劝返。

如果高铁实在没办法回去,将由你暂住地社区街道的人直接带着你去统筹的一个隔离点,隔离14天,费用自付,一般费用(住宿+伙食费)在300元/天,根据居住的酒店来。


这个春天的返工,堪称史诗级,注定载入史册

这番博弈过程中,上海是龙头老大,基本上是敞开大门放进来,然后进行严格管理。

上海的具体做法——

对测温超过37.3℃的乘客进行登记和上报乘客个人信息,实施分类管控。

对从湖北出发或者途经湖北的旅客进行登记,统一运送至集中留验点核准后告知居家隔离14日,并通知所属社区落实相关工作措施。

如14天内有过湖北旅行史或与湖北来沪人员接触的,车站将转移乘客至隔离区进行体温复核,同时拨打120转送医疗机构进行排查;对14天内无湖北旅行史或与湖北来沪人员接触的,将会要求乘客离站,提醒及时就医。

上海这样做,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经济和返沪人员的影响,但也承担了疫情扩散的风险。这是自信大度包容的表现,也是商业龙头的历史责任。

这些策略看起来也没什么稀奇,但是上海人办事耐心仔细,基层组织办事效率较高。上海居委会、街道的大妈们非常负责任,因此,对居家隔离人员的监管措施会非常到位。有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才能做到这点,别处一时片刻很难学到。

如果从疫情战争角度看,放哪些人进来,劝哪些人离开,其实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考验在于,复工工厂的疫情防控,这就回到2003年4月与5月份的状态中。非典时期的经验这时候就能用得上了。

关于复工,上海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控策略。比方说周浦镇,为联防联控全覆盖设置的“六大包干”之一。镇班子领导带队,发动城管中队、城运中心、农投公司等各方力量,一个个“小分队”集结而成,奔忙在街区、楼宇、楼组、村组乃至建筑工地,摸清底数、理出工作清单,筑起牢固的疫情防控线。

上海是商业龙头,近代以来关键时刻都起到龙头作用。

如果上海能管控到位,控制住风险,那么有序返工这场史诗级较量,胜利在望。

有些话说出来很残忍,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自古以来,人类高枕无忧的日子加在一起也没多少。

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大概就是这意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