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二)

南陽岩石文(巖畫)中發現“太極龍”

中國有句術語叫“尋龍望氣”,它是古代堪輿學望氣之術以佔測龍吉凶旺衰的一種方法。

中國有成語叫“來龍去脈”,它是指山勢如龍,從頭到尾都有血脈連貫。現在常用來比喻事物的來歷或事情的前因後果。

這篇文章真實地給大家呈現了這兩個術語、成語在南陽大地上的寫照。

百聞不如一見,期望大家到現場去看看,沾沾上蒼賦賜、 祖先恩典給我們的“龍氣”,把把“龍”之來去之脈,想想“不見冢”“臥龍崗”……拜拜張衡、張仲景,念念中華文明探源的真經,揚揚中國文化自信之國威。

——白振國 郭起華

2017年11月8日,北京故宮博物院。特朗普:“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或者更早,所以你們有5000年的歷史?”習近平:“有文字的(歷史)是3000年。”特朗普:“我想最古老的文化是埃及文化,有8000年曆史。”習近平:“對,埃及更古老一些。但是文化沒有斷過流的,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特朗普:“所以這就是你們原來的文化?”習近平:“對,我們這些人也是原來的人。黑頭髮、黃皮膚,傳承下來。我們叫龍的傳人。”特朗普:“這太棒了!”相信每一箇中國人對這段話都會深刻銘記於心。這就是文化自信的巨大能量,作為一箇中國人,不但要民族自信,而且還應當有自己的貢獻

南陽盆地是華夏民族形成的核心地區,在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數十萬年,創造了華夏民族最為燦爛輝煌的文明。本文就南陽近期發現的“太極龍”圖案和大家一起走進龍的世界。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歷代統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真龍天子,中國人都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龍在中國人的心中是偉大的、正義的,是無所不能的,是通天立地的主宰,龍又是神秘的,他上天入地,改天換地,呼風喚雨,來無影去無蹤,使人們對龍既崇拜又恐懼。

古往今來,從考古發現的“龍”到甲骨文中的龍,再到文獻典籍中的龍尤以成語典故中的龍為最。龍的形狀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化。關於龍的研究文章,林林總總不勝枚舉,豐富了中國的龍文化。

到清代,雖然大清國的旗上印了一條龍,但由於滿清的腐敗無能,至國家積貧積弱,淪為半殖民地的境況,有龍也不靈了。此後的西方國家,把中國的龍看成是“魔鬼”“撒旦”,是正義的對立面,是邪惡的象徵。近代國內有的學者也不提倡龍文化,淡化“龍的傳人”思想,甚至有人迎合西方學說。但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唯有古中國的文明一直延續到今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華夏民族在中國龍文化的召喚下,最早形成的政治包容的部落聯盟,在此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雖有短暫的政權割局,但主流是統一的,雖有外族侵犯並主掌中央政權,但經時間推移,也融合在華夏民族的汪洋中。雖有外敵入侵,各民族都能同仇敵愾,共同打擊侵略者。中國龍文化形成華夏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維護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格局。最近,白振國先生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研究南陽“岩石文”(巖畫)的過程中,在鴨河工區大石廟村的岩石上發現了一幅巨大的“太極龍”圖案,其中分割太極圖的“S”線是一幅龍的圖案。隨行的藍玉獻先生經過解讀,認為龍頭龍身龍尾形象逼真,活靈活現。龍頭由與甲骨文相近的“氣”字和“太極圖”上一個爻窩組合而成,隨著深入研究,中華龍圖騰產生的奧秘被層層揭開,使研究團隊無不對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的文化無比敬佩,讓我們追根溯源,一步一步揭開中華龍圖騰產生的密碼。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此圖為中國先秦史學會古文明研究與保護中心專家學者及愛好者,2020年1月18日在“太極龍”現場考察的航拍圖

一、考古學上已知的“龍”

1.從目前為止的考古發掘來看,最早發現龍雛形是在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遺址,該遺址位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查海村西2.5公里的臺地上,1994年發現一條石塊堆塑龍,這條龍全長19.7米,自寬1.8米~2米,頭朝西南,尾向東北,將房址生活區與墓葬區一分為二,用拳頭大小的紅色石頭堆塑而成,附近並沒有類似的這種石料。

2.興隆窪遺址西南部發現有排列密集灰坑群,其35號灰坑平面成圓形,直徑達4.22米,坑底中部,有一野豬頭骨,軀幹主要有陶片和自然石塊擺放而成,大體呈“S”形,身體和尾部呈單層擺放,尾部漸細,通長1.92米。

3.1958年在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彩陶瓶上繪有人面蛇身(也有稱人面鯢魚紋,見④),瓶高38釐米,口徑6.8釐米,距今6000年左右,屬於仰韶文化,更接近於廟底溝類型的文化遺存。將動物人格化為人間的神靈,並將代表風、雨、雷、電的龍蛇與代表人類智慧的人頭部結合起來,反映了祖先“天人合一”的認知觀。該陶瓶上所繪的人面蛇身紋飾與《山海經》、唐朝《補三皇本記》等典籍記載的“龍身人首”的伏羲形象完全一致。侍家門文化遺址還出土背面有燒灼痕跡的卜骨,應是占卜祭祀的實物,並有6件帶有刻畫符號的卜骨可能與八卦有關。這些信息反映著與伏羲女媧的人面蛇身、伏羲始創八卦等信息相一致。

4.1987年,河南濮陽縣西南西水坡遺址,編號為M45號的墓主人(經中國中科院有關部門鑑定為具今6000年以前,見③),西水坡遺址的蚌殼塑龍的形象生動,與後世的龍形幾乎一致。興隆窪遺址的石砌龍、甘肅彩陶瓶上的“人面蛇身”應稱之為龍的雛形。

5.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遺址中出土了綠松石鑲嵌龍形器,它是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大小僅0.2釐米~0.9釐米,厚度僅為0.1釐米左右,通長70.2釐米。

二、甲骨文中的龍

甲骨文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成熟的文字,其中“”從形象的角度可解釋為祖先對龍的理解。用這個“ ”像一個張口卷著身體的蛇,在蛇的頭上加倒寫的“▽”說明龍的基本要素是從蛇轉化而來,是將蛇人格化,提升到神明而尊。這說明具有3000多年的殷商文化中,龍已成為人格化的神明而被膜拜。許慎《說文解字》中,“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據專家考證“龍”字的甲骨文有70多種形體。龍的最早最簡便的寫法“ ”,與蛇的甲骨文完全不同,說明在殷商時期,造字的智慧先民沒有把龍與蛇化為相近或有較大關聯的同類動物屬性來看待。也說明“龍”很可能早在殷商甲骨文出現之前就已被我們更早的祖先創造出來,究竟甲骨文中的“ ”是由何演變而來,南陽“太極龍”的發現即可真相大白。經過對比南陽發現的“太極龍”就是甲骨文中“龍”字的原型“ ”和金文中的“ ”字原型。龍身就是太極圖中的等分線“S”。 “▽”代表天空,“ ”代表深入大地。用一棵植根大地的禾苗代表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這個“太極龍”本意為孕育天地之間生命的紐帶和能量,這就是說甲骨文“ ”是由南陽發現的“太極龍”圖像演變而來。

三、歷史學家司馬遷有關龍的記述

司馬遷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史記》畢其一生精力而完成,他對龍幾乎沒有論述,只是在《封禪書》中記載,漢武帝與齊人公孫卿對話,公孫卿借已死的申公之言:“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70餘人。龍乃上去,餘下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

四、成語典故中的龍(略,有上百條,在這裡不再贅述)

五、歷代龍圖案的演變(略,見龍演變圖)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鴨河“岩石文”(巖畫)中的太極圖①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鴨河“岩石文”(巖畫)中的“太極龍”②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後崗類型遺址M45號龍、虎蚌殼擺塑與人合葬墓,距今6460餘年③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甘肅武山縣傅家門出土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④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C字形玉龍飾(紅山文化)⑤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出土的豬首環體玉龍(紅山文化)⑥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迄今4500年~3900年的蟠龍紋彩陶盤⑦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河南安陽小屯M18出土的蟠龍紋銅盤⑧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殷墟婦好墓豬首環體龍玉飾⑨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五、南陽鴨河工區大石廟村岩石上的“太極龍”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南召縣石門鄉大石廟“石鉞”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南召縣石門鄉寺山“石鉞”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鴨河“岩石文”(巖畫)中的“太極龍”⑩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龍頭如“氣”字飛揚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龍頭“氣”之拓片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二)

拓片下看也為“氣”字

1.鴨河工區大石廟村“太極龍”發現過程。2020年1月,白振國、藍玉獻、張建國、藍成雲、鄭毅等人在鴨河工區考察“岩石文”(巖畫)時,在大石廟村發現一個刻在岩石上的“太極龍”圖案。該石刻位於南陽市南召縣石門鄉大石廟和小石廟中間地帶,是突出於兩個廟前的一塊較大而又平坦的石面上(東經112°31'15",北緯33°18'37",海拔220米)。因為剛下過雨雪,太極圖中“S”線的泥土顯示出一頭寬一頭窄的形狀,經過拔草清泥,一條清晰的龍形呈現出來(見圖⑩),“S”形的龍身與魚尾狀的龍尾和龍頭活靈活現,非常逼真。經過藍玉獻的仔細解讀,龍頭竟是由一個金文中的“氣”字構成(見圖、圖、圖),與現在的氣字也基本一樣,藍玉獻又在龍形的附近岩石上找到一組9個爻窩和一個刻在石頭上的小孩子腳印。經過測量,龍身長6米,龍頭長1.2米,頭寬70釐米,龍眼由太極圖中的四個爻窩中的一個與龍頭和諧組成。金文中的“氣”字組成的龍頭,無論從上或下觀看,都非常和諧、恰當、美觀、形象、傳神。“太極龍”圖案所刻地點位於鴨河工區的淺山丘陵地帶,符合“古三墳記載的羲皇始八卦,皆連山”的實際。“太極龍”的發現印證了伏羲“一畫開天”的傳說,證實了華夏祖先參天悟地,認識宇宙規律的高度智慧,解開了中華文明形成的哲學思想基礎,是凝聚華夏民族大一統的根脈和靈魂。

2.大石廟區域發現的“太極龍”與附近石竹寺岩石上的太極圖之間的淵源關係(東經112°48',北緯33°31',南召縣石門鄉)。要弄清“太極龍”的精神要義,我們還必須對在附近石竹寺岩石上發現的太極圖進行回顧,石竹寺岩石上刻畫的太極圖(見南陽晚報2020年1月10日8版~10版《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白振國 藍玉獻撰寫)。這個太極圖中的等分線明顯可以看出是條稍有彎曲的近乎於直的一條線,圓的外圍還有放射狀的線條(見9版“太極圖”①),這個太極圖應是《易經》中講的“保世滋大,概群籍而羅萬有者,悉在此一畫開天人文肇始之”。這“一畫”應是太極圖中的等分線,能溝通天地的神明,經過演變才成為大石廟區域“太極龍”圖案。“太極龍”吻合了《三家注史記三皇本記》中“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是伏羲根據當時的客觀環境創立太極的思想方法。“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伏羲創立太極的具體參照物。“以龍紀官”是伏羲用龍象徵溝通天地人的圖騰,用龍來替代太極圖中等分線,與天地溝通是比較貼切的。用天空中的“氣”,大地上的蛇,水中的魚來組成龍的形象圖案,是伏羲對天地宇宙認識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現在看來也是較為科學的。因此,我們暫把刻在太極圖中的龍稱為“太極龍”。此“太極龍”與周邊50米內的石鉞等“岩石文”(巖畫)相關表達高度契合。

3.“太極龍”所刻制的年代推斷。要想確切地確定“太極龍”所刻制的年代是非常困難的,但任何事物總是與其他事物有著廣泛的聯繫。“太極龍”所處的地理環境中有許多“岩石文”(巖畫)以及人類祖先活動的遺址遺蹟。通過對周邊的遺址遺蹟的分析,考察研究也能大致推斷出“太極龍”刻制的年代,下限在6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當與伏羲和炎帝時期較為吻合。《事物紀原》記載:“神農之教,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又城池設,由炎帝始矣。”《帝王世紀》說,神農“重八卦之數,究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史記·補三皇本記》也說:“神農遂重八卦為六十四卦。”《路史·後記》說的尤為清楚:“神農氏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陽主筮。於是通其變以成天下之文,極其數定天下之象。八八之卦,以酬作而佑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這說明“炎帝造石城”“創太極”不但有文獻記載,而且有南陽發現的“太極龍”及其周邊的遠古祖先留下的石屋、石鉞等遺址遺蹟作為最確實的物證。

由上述我們可以看出,龍圖案的形成除了以往專家們論述的是我們的祖先,把自然界多種動物的優勢集大成者以外,再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太極龍”圖案的形成,表明我們的祖先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天、地、人之間關係的概念,由龍的形象代替太極圖中的等分線,表明龍可以與天地溝通,以致後來又把龍獨立出來,用“S”線來表示太極圖中陰陽和天地的轉化,龍從太極圖中獨立出來以後,自然會成為最高領導者的使用標誌,以致演變為歷代帝王的代稱“真龍天子”,從龍頭上用一個“氣”字看,6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使用了文字,現在使用的成語很多與龍有關,如“尋龍望氣”等即源於此。從“太極龍”圖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祖先把蛇身、魚尾、空氣中的“氣”三者合一為龍圖形,既簡潔又科學,便於人們記憶和理解,符合當時的客觀條件,“太極龍”的出現表明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長期鬥爭實踐中逐漸思考琢磨出來的,對天地宇宙規律認識並用“太極龍”的符號表示,既是龍又是“與”字,是世界上認識宇宙規律的原點和進化論的啟明星。從“太極龍”的發現證實,6000多年前漢文字已經產生,由“氣”為龍頭的符號表示演變成金文中的“氣”字,直到如今,“氣”字沒有大的變化,南陽是中華文字的發源地。從“太極龍”的發現可以看出,華夏的祖先具有非凡的發現能力、發明能力、創造能力、創新能力,使我們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萬代流芳。“太極龍”的發現可以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我們祖先已經創立了天地整體性和系統論、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