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做五代的皇帝好還是做十國的皇帝好?

比目魚資訊


做哪塊的皇帝都不好。


五代連續14個皇帝,每名皇帝平均在位時間3.8年,還不到一介總統的任期,65%以上沒有壽終,誰想當啊?


十國的皇帝活得長些,但本質上是割據的諸侯,只是洗脖子等待被滅,誰想當啊?


下面分條論述。


1、為什麼做五代的皇帝不好做?


五代(907年-960年),梁、唐、晉、漢、周共計53年14帝,平均下來每個朝代僅有10.6年,每名皇帝平均在位時間3.8年。約相當於一個大學本科的時間,這還沒完,他們或年老上臺(4名),或英年早逝(1名),其中7人是因為軍事政變或軍事戰爭而死,1人因為內訌+外敵入侵被俘,1人死因不明。


(五代十國前後局勢圖)


看看五代皇帝們的結局:


後梁的:

朱溫:非善終,內訌被兒子殺死。

朱友珪:非善終,內訌被節度使聯合朱友貞殺死。

朱友貞:非善終,被李存勖打敗,國破身亡。


後唐的:

李存勖:非善終,內訌被叛軍殺死。

李嗣源:疑似非善終,老死+疑似驚懼而死。

李從厚:非善終,內訌,被李從珂派人殺死。

李從珂:非善終,內訌+外敵入侵,自焚而死。


後晉的:

石敬瑭:病死。

石重貴:非善終,被杜重威等引入契丹,國滅被俘。


後漢的:

劉知遠:病死。

劉承佑:非善終,奪權失敗,被亂軍殺死。


後周:

郭威:病死。

郭榮:英年早逝,病死。

柴宗訓:虛歲21歲死亡,死因不明。


9/14=64.2%,看近65%人不得壽終,誰願意當五代的皇帝?


2、為什麼做十國的皇帝不好?


唐末兵驕民困,五代內訌不斷,十國同樣不咋樣。十國第一人楊行密,還沒嚥氣,就有淮南大將的三叛。死了之後,徐溫夥同張顥廢掉楊行密兩個兒子,然後又殺死張顥。


然後他病死,傳位給養子徐知誥,徐知誥卻不滿足,改名李昪,改楊吳——徐齊為唐,史稱南唐,他是南唐先主。


這叫一個亂啊。


(十國最強之一的南唐,局勢並不好)


南唐就好了嗎?不然。李昪登基,不能向三國孫策、孫權一樣統一南方,周邊都是割據的大爺,實行保境安民的策略,南唐的地緣格局還不如六朝時代。


之後南唐中主上位,對內還要防止楊吳前朝的貴族,把他們不分男女的圈盡。對外則繼續偏安。


南唐後主李煜上位,面對是強大的後周,成了苟安,不免國破身亡。他被俘留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千古名句,但最後仍在乞巧節被殺死。


最強大的揚吳——南唐活的也不開心,其他九國各有各的問題,你願意當這樣的皇帝?


3、相比而言,五代十國我只想當個隱士(如果有可能的話),當個安靜的美男子,然後等北宋建立再出來。


濤說亂世歷史


唐朝是一個大一統帝國,這樣的政治建構,雖然屢經改良,但是在國祚持續了近300年後,依然是積重難返,積累了大量的矛盾。首先是邊遠省份、羈縻州脫離中央自立,成為地方割據政權。最終,帝國的核心地帶發生政變,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歷史揭開了大幕。

看官說是哪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也。這五代王朝,雖稱正統,卻是國祚不永,加一塊才不過53年。王朝更迭速度太快,以至於人們無法選擇效忠對象,亂世人心澆離,斯文大壞,地痞流氓紛紛佔據歷史舞臺,武夫政治成為主流。那個時候,連皇帝都窮,更不用說平民百姓了。

(五代皇帝如走馬燈一樣)

要說皇帝為什麼窮,就要說起皇帝的皇位是怎麼得來的了。

唐朝的滅亡是藩鎮割據、驕兵悍將難以馴制的結果,這個局面一直延續了整個五代,直到趙匡胤時代才得到解決。在五代時期,所謂的中央王朝,不過是一個比較強大的藩鎮而已,只能控制中原一帶,邊疆地區成為有組織的地方勢力,抗拒中央王權。可偏偏中原一帶又是四戰之地,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是每個皇帝的理想,所以每個中原王朝的皇帝都想剿滅那些不聽話的藩鎮。可是那些節度使哪個是省油的燈?大家都是做節度使的,既然你能做得皇帝,我就做不得?

所以,五代時期基本上沒有過幾年好時節,動不動就是這個節度使造反,那個節度使不服,沒一天消停日子。皇帝與地方節度使互不信任,什麼聽調不聽宣(人倫綱常大壞,各種陰謀詭計盛行,實在信不過),皇帝的詔命如果不符合地方的利益,也根本不會去執行。幾個節度使還經常搞串聯,要造反就一起反,好像是過年鬥地主一樣。

(驕兵悍將造反是常事)

皇帝要平亂,就要組織軍隊去打仗。打仗要花錢,國庫很快就見底了。兵荒馬亂的,也沒有什麼理財人才,皇帝就直接派使者到各地收稅。老百姓的油水颳了一層又一層,最後整個國家也沒有油水可撈了,當兵的領不到錢,打仗就不會賣力氣,甚至還會倒戈相向,歡迎外地節度使來京城做皇帝。新皇帝上任,第一件事就要把戶部尚書叫來,問問府庫還有多少錢?答案常常是沒有了。於是,一場新的換皇帝活動又開始了。

這樣的驕兵悍將就不能根治嗎?因為中原王朝內憂外患,戰爭是常態,國家需要這些驕兵悍將去打仗。既然戰爭是剛需,那這些兵將們就待價而沽了,誰給錢多久給誰賣命。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到這會已經全都沒了,甚至一些大臣也摒棄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變得務實和勢力起來,社會充斥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可以想見,趙匡胤做皇帝的難處了吧?

難道這種局面就沒有辦法解決嗎?還是有的。雄主臨朝,建立起一支國家軍隊,然後發動擴張戰爭,奪取其他國家的府庫來充作軍費。北方強藩打起來沒完沒了,浪戰耗費錢財,南方的弱小藩鎮先滅了,拿到錢再說。所以當趙匡胤派兵滅掉了南漢,聽說南漢國主城破之後燒了所有庫藏之後,氣的他不打一處來。

(馬上天子柴榮治國有術)

而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底氣,可以先南後北,可以杯酒釋兵權,其實還是借了後周世宗柴榮的光。柴榮雖然在位時間只有6年,可是南北強藩都被他打服了。那些禁衛軍將領也被治的服服帖帖,趙匡胤就是禁衛軍將領的一員。由於柴榮打仗基本都能打贏,所以國內相對比較安定。老百姓生產恢復了正常,中原地區有了比較充實的經濟基礎。北漢即是原來的河東節度使轄區,也被從中原剝離出去,經過幾次大戰後,已經沒有了此前動輒改朝換代的實力了。這樣,有了相對安全的國際環境,又有了充實的經濟基礎,趙匡胤這才有了改革軍事和政治的底氣。

所有,五代和十國的皇帝或國王都不好當。五代的皇帝,在互相拼個差不多之前,皇帝是不可能得到穩固的,說不準哪天就有身邊人叛變,做皇帝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連個老農都比不上。十國的國王(皇帝)也是不行,一旦中原王朝角逐出來一個大帝,首先開刀的就是這些實力弱小的國家。為什麼只有趙匡胤才開始滅十國?那只是因為當時北方打的亂糟糟的,還沒有功夫去搭理南邊。

話雖如此,真到那個境地,估計還是有很多人要去做那個位置,就如飛蛾撲火一樣。可能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那塊料,能夠上馬戰群雄,下馬草軍書,文武雙全吧。


而知而行的歷史


導語:

五代十國的歷史,大家有所耳聞,但是常常分不清楚。唐朝末年朱溫滅唐,一直到趙匡胤建立北宋的這段時間,就被稱之為五代十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五代十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五代,指的是在中國北方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分別為梁唐晉漢周。當然為了和大一統王朝做個區分,所以被稱之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後周。
  • 十國,指的是除了中原地區以外,在地方上建立的割據政權。主要有:前後蜀國、南吳國、南唐國、吳越國、閩國、楚國、南漢國、南平國、北漢國以及武平國等十個國家。

五代十國的歷史,和魏晉之後的南北朝歷史,實在是太像了。所以很多時候,歷史學家認為中國的歷史總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01五代是更替時間最快的中原王朝,這五代的皇帝真不好當。

五代十國當中,五代是地處中原地區的王朝,所以可以稱之為這個時代的正統王朝。其餘十幾個國都是割據政權,算不上王朝正統。

朱溫滅唐以後,建立了後梁王朝,當時大多數諸侯表面上都支持後梁,後梁差點有了一統天下的局面。

結果朱溫的老對手李克用帶兵跟朱溫作對,成為反對後梁的主力。李克用去世以後,他兒子李存勖更是擊垮後梁的重要人物。

  1. 李存勖建立了後唐以後,前期英明神武,後期卻變得糊塗了起來。所以後唐的政治風氣並不是很好,尤其是到了石敬瑭和李從珂爭鬥的時候。
  2. 石敬瑭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上臺後,要逼死石敬瑭。在這種情況下石敬瑭出賣燕雲十六州的地盤給契丹,跟契丹借兵滅了後唐,建立了後晉。
  3. 後晉王朝的歲月就更短了,石敬瑭以兒皇帝的身份侍奉大遼國,且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大遼,這使得他的親信們都覺得不齒。
  4. 結果石敬瑭去世以後,他的養子石重貴繼承皇位,也就是後晉出帝。後晉出帝本決心與契丹一戰,結果兵敗被抓了。

石敬瑭最重要的親信劉知遠,得知這個消息以後,果斷建立了後漢王朝。劉知遠是有遠大志向的,表示堅決與契丹決裂。可惜他因為長子的死,鬱鬱而終。

幼子劉承祐繼位以後,導致了郭威叛亂,所以劉承祐在叛亂中被叛軍誅殺。

郭威從而建立起了後周王朝。後周我們很熟悉,後周的第二位皇帝是郭威的養子柴榮,被稱為五代最英明的皇帝。而趙匡胤也是後周著名將領。

敬瑭果不受命,謂其屬曰:“先帝授吾太原使老焉,今無故而遷,是疑吾反也。且太原地險而粟多,吾當內檄諸鎮,外求援於契丹,可乎?”桑維翰、劉知遠等共以為然。乃上表論廢帝不當立,請立許王從益為明宗嗣。廢帝下詔削奪敬瑭官爵,命張敬達等討之,敬瑭求援於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入自雁門,與唐兵戰,敬達大敗。敬瑭夜出北門見耶律德光,約為父子。---《新五代史》

這麼算下來,五代更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基本上每個皇帝只能當個五六年時間,有些運氣不好的,甚至只能當不到一年時間,風險太高,不合適。

02十國的皇帝中,最幸福的應該是吳越國主。

我們對十國的印象肯定不怎麼熟悉,因為太多太混亂,而且割據一方的力量,不足以代表那個時代,所以十國並沒有五代那麼出名。

不過十國當中,也有比較著名的王朝。比如說吳越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王朝,他們的地盤在今天的江蘇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北部等地區。

  • 公元907年,從後梁朱溫篡唐開始,吳越國的始祖錢鏐便得到了吳越王的稱號,一直到公元978年,北宋一統天下,吳越國才正式解散。在那個幾年換一個王朝的時代,吳越國能夠歷經72年的時間,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 不管中原王朝更迭多麼頻繁,吳越國都表示稱臣的態度。所以梁唐晉漢周都是吳越國的宗主國,但是吳越國也相對獨立,這些王朝也管不到他們。
  • 所以說五代十國時期,最幸福的帝王應該就是吳越國的國王。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並未發生過什麼大戰。北宋時期,錢家依舊得到禮遇,近代錢家也是人才輩出。

當然十國當中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國家,那就是南唐。提到南唐,大家一定能想到一個非常著名的詞人,那就是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的人生可謂是跌宕起伏,他本無意奪取皇位,卻因為兄長和叔叔爭奪皇位兩敗俱傷,最終李煜無端撿來了一個皇位。

錢氏兼有兩浙幾百年,其人比諸國號為怯弱,而俗喜淫侈,偷生工巧,自鏐世常重斂其民以事奢僣,下至雞魚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責其負,則諸案史各持其簿列於廷;凡一簿所負,唱其多少,量為笞數,以次唱而笞之,少者猶積數十,多者至笞百餘,人尤不勝其苦。又多掠得嶺海商賈寶貨。當五代時,常貢奉中國不絕。---《新五代史》

他當然不適合做皇帝,自毀長城殺掉了唯一可以和北宋對抗的將領林仁肇,從此南唐只能向北宋稱臣。最終北宋還是沒能饒得過李煜,滅了南唐以後,李煜成為了階下囚。

也正是這段時間,他在汴京城創作了若干優秀的詩詞,至今我們讀的時候,都能感受到他家破國亡的悲慘命運。

03五代十國中,最優秀的皇帝是周世宗柴榮。

柴榮作為郭威的養子,同時也是郭威的外甥。因為郭威起兵造反,郭威和柴榮全家被殺。為此柴榮成為了郭威唯一合法的繼承人。

柴榮登基以後,成為了唯一有機會一統天下的英主。他給自己定下了三個十年計劃。第一個十年,柴榮打算征伐天下,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第二個十年,柴榮打算休養生息,讓百姓們過上安定的生活。第三個十年,他希望打造一個太平盛世,足以和漢唐盛世相媲美。

乃詔頒其圖法,使吏民先習知之,期以一歲,大均天下之田,其規為志意豈小哉!其伐南唐,問宰相李穀以計策;後克淮南,出穀疏,使學士陶穀為贊,而盛以錦囊,嘗置之坐側。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新五代史》

這樣的宏圖大業,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施。當時的柴榮正當壯年,所以他躊躇滿志。不僅開始整治吏治,修訂法令,而且還厲兵秣馬,征戰四方。

在他手裡擊敗了後蜀,奪取了西南四州,後又將南唐趕到長江以南,奪取江淮十四州。對契丹他也沒有手軟,三戰三勝,奪取了契丹三州。

不過很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就好像霍去病23歲就病逝了一樣。柴榮剛做了6年皇帝,正是打算一統天下的時候,突然英年早逝,年僅39歲。

總結:五代更艱難,十國太偏安。

五代十國的皇帝們各有各的優劣,所以不能說做哪個國家的皇帝一定比較好。比如說五代,是更迭速度最快的幾個王朝,基本上每個朝代只有十幾二十年的時間。

但是五代的皇帝也是居安思危的皇帝,所以最終在五代的基礎上,才能有北宋這麼一個強大的政權出現。

趙匡胤是繼承了五代留存下來的實力,這才有了一統天下的能力。後周柴榮去世以後,年幼的柴宗訓不能治國,趙匡胤取而代之,完全繼承了後周,從而具備了強大的軍事實力。

而十國雖然有些國家壽命很長,比如說吳越國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但是他們都屬於偏安一隅的小國,完全不足以跟中原大國相抗衡。

如果想要安穩過日子,當然是十國的皇帝相對來說更幸福。但是他們沒有徵伐天下的能力和勇氣,自然會被徹底消滅。


江湖小曉生


五代的皇帝沒幾個好下場的,朱溫被兒子剮腹而死,朱友貞自殺。李存勖獨斗數百人力戰而死,李從厚被殺,李從珂舉族自焚。石敬瑭被遼使斥責,憂心而死,石重貴被擄北方苦寒之地,差點死在路上……就是後周柴家,嫡系一脈也被趙家搞死,受到優待的是旁系,已經不搭邊了。再說十國,也就吳越國國君兄弟友愛,最終投降趙宋得以善終,其他的國主都沒好下場,像吳國楊氏被屠戮殆盡,被滅族。


靜夜思160519196


就五代十國的形式我認為做十國皇帝好,最基本不會面對北方遊牧民族。逐步平衡國內各方勢力,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再逐鹿中原。


時時樂天天樂


其實都不好,五代十國時期最最最最不好做的職業就是皇帝,因為那個位置太吸引人了,有的皇帝甚至登基不過一個月就被刺殺了。


苦心天不負


五代十國亂世之中十國軍事實上持續時間都要強於五代,做十國君王更好。


小龍女5505


都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