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一旦成功會不會導致清政府垮臺?

普慈賢


從現有的歷史中去推斷,假如戊戌變法成功了,清政府也會垮臺。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光緒帝肯定會拜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為顧命大臣。那就從現有的歷史來假設一下,維新派在掌權後,根據他們之前的主張,這個國家會變成什麼樣。

假設一,變法成,慈禧亡,朝局亂。

戊戌變法要成功,慈禧就必須死。慈禧不死,光緒帝是不可能在北京完成變法的。那慈禧一死,朝局會變成怎麼樣呢?光緒帝的性格是不能假設,優柔寡斷,沒有大帝之才。慈禧一死,北京的朝局必定會大亂。這些並不是康黨手下幾個軍機章京能控制得。大樹倒了,不代表猢猻能散。而光緒帝又沒有強硬的手段,頑固派必定會打著慈禧的名號繼續作亂。

頑固派的文官或許還不會怎麼樣,最多抵制光緒帝的詔書,大造言論。可是頑固派中的權臣軍將會怎麼樣呢?一朝天子一朝臣,況且康有為在變法途中已經公然在朝堂中放言,要光緒帝殺幾個一品大員來推動變法(矛頭直指頑固派),可謂是人人自危。

首先慈禧的心腹榮祿,肯定會逃回老巢西安擁兵自重,先觀察形勢。可是形勢會是怎麼樣呢?康黨舉辦強學會時,連李鴻章都拒之門外,恨不得殺之而後快,眼裡又怎麼會容得下這些昔日慈禧的鷹犬呢。北方必定會被頑固派和維新派鬧得血雨腥風。原本就積貧積弱,如此一鬧,有無強硬之人主持大局,王朝的命數我想也不會太久。

假設二,變法成,新法出,群民起。

變法成功了,各項措施必定也會在各地實施。建議會,立憲法,促教育,裁官吏。這些舉措看似無一項部富國強兵,可是仔細一看,會發現很多措施不合時宜。不留餘地的廢科舉,就不知道觸動到了多少人的利益。數百萬的士人沒了上升的通道。國家的中等階層、士紳階層一下子就慌了神,前途沒了。康有為等人一句為了國家大家理解理解,沒有任何的補償或者緩衝措施,這無疑是一種變相放血。

撤銷旗人福利,讓其自謀生計,先是得罪士人接著得罪旗人。旗人入關以來就被國家供養著,遊手好閒幾百年,突然一紙詔令就把所有的特權給廢了。旗人怎麼可能會同意。廢除之後只讓旗人自謀生計,又沒有財政兜底補貼,換誰也要鬧事。要知道在清末新政的時候,手腕強硬的慈禧都沒敢讓旗人自謀生計。(當時財政算出,讓旗人自謀生計,朝廷最少要拿出1億兩出來補貼才行,慈禧看花費巨大,只好作罷。)

改革勢必會觸動一些階層的利益。可是像維新派這樣的,一上來就拿兩撥國家中堅力量開刀,還如此激進,對於光緒帝和維新派人這樣的政治小白來說,是很難成功的。就算成功了,國家也不會向前,反而國家會陷入維護新法和反對新法人士之間的無限鬥爭中去。

假設三,變法成,中日和,清朝亡。

維新變法中,康有為作為白日夢想家,還大膽的向光緒帝提出過兩個建議。必要的時候可以把西藏賣給英國,把新疆賣給沙俄。以換取變法中需要的資金,以及列列強的支持。這個建議還得到了譚嗣同在內的維新派人士認可。所以,變法成功了,西藏和新疆可能就沒了。列強不是慈善的老奶奶,西南邊陲西北邊陲都沒了,人家不進一步的侵略你才怪呢。

康有為還極為欣賞日本的明治維新,認為日本必有可學之處。所以他建議光緒帝請已經下野的伊藤博文來中國做首相,到了一定時候,還可以中日合邦,變成一個國家。伊藤博文在幾年前的甲午戰爭中,親自指揮軍隊打敗了我們,就算康有為怎麼禮賢下士,真的把人請來做首相了。可是人家一個堂堂日本心,怎麼可能就因為你的聘請,而真心實意的為中國富強而工作呢?到時候肯定也是處處掣肘,用手中職務之便,為自己的母國謀取利益。中日合邦,就更為笑談了。如此投懷送抱,日本 豈不是求之不得,和羊入虎口沒什麼區別。

假設四,變法成,《大同書》,清國亂。

康有為是中國少有的空想社會主義者。1884年,康有為就開始創作《大同書》。變法成功後,書中的許多舉措,想必也會成為康有為的執政綱領。首先是他的人中改造計劃,選派大量男子去歐洲,和白人女子結婚,來改良種。不知道這些男子去到歐洲,是去結婚還是給列強做勞工。接著是廢除私有制,頗像太平天國的“聖庫”,太平天國的“聖庫”已經臭名昭著了。康有為的廢除私有制搞起來,想必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然後是廢除國家區域,全世界設置一個總統府,這樣的不倫不類不知道會不會被列強一頓打。可以想知,變法成功了,康有為的這些空想理念必定會實施。

還是19世紀的清朝,怎麼可能經得起這些折騰,人民又怎麼可能接受得了。只會國家越來越糟,人民越來越苦。退一萬步講,這些措施成功了,那會怎麼樣?會被列強群而毆之,像十月革命後的蘇聯一樣。所以變法成功後,按康有為的路子來,清政府不是自取滅亡就是自找滅亡。


魚羊史話


首先,個人認為戊戌變法一旦成功,清政府不會垮臺,反而可能會出現“短暫中興”,而後面歷史的走向也會有極大的不確定。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簡單分析下。

一.當時的社會形態和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

要了解戊戌變法,就要從它的源頭看起。目前史學界普遍認為,發生於1895年的“公車上書”是戊戌變法的源頭,也是清朝末年維新改良派湧現的標誌。

“公車上書”,即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6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反對清庭在甲午戰爭中戰敗,進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事件。這一事件標誌著當時知識分子對國家走向的關注和覺醒。



當時的中國,是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在外,東西方列強連年掠奪征戰,在內,國庫空虛,叛亂不斷,而清庭對國家局勢的掌控已經捉襟見肘。

知識分子的覺醒,意味著這個龐大的帝國將要來一場徹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改革的內容主要有:

文教改革:廢八股,興西學;

經濟改革:鼓勵民辦,重以工商立國;

軍事改革:實行西洋軍事訓練與裝備;

政治改革:開放言路,精簡機構,任用新人,設立直屬皇帝的“內閣”等等。



可見,儘管這些改革中的許多內容有著維新派“奪權爭利”的影子,但若能真正實行,其中的大多數措施必定能一掃清朝積弱的國勢,使得千蒼百孔的清朝重新煥發光輝。

二.同是自上而下變革的外國形勢

早說戊戌變法,實在算不上維新派的首創,他們只是拿而用之。這種自上而下改革的制度最先來自於西歐各國,比如英國,德國等等,而後在日本發揚光大。當然與西歐各國不同的是,日本的君主立憲是“實君”,即當時的日本天皇即是國家元首也是軍政的最高長官。



或許正是看到西方各國政體的成功,日本的成功,才激起了當時國內維新人士的效仿。

因此,假如戊戌變法能夠真正實施,類似日本,至少清庭在以後的道路上會走的比較順暢。

三.發於危難,止於小利

我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其中不乏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而絕大多數農民起義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發於危難,止於小利!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實在活不下去了才“造反”,而剛剛得到一點蠅頭小利或者小小的成功,就忘記了革命的使命!止步不前,不進則退。

同樣,假如戊戌變法成功,清朝局勢好轉,後面的歷史極有可能有很大的變故。



當然,歷史是已經過去的事了,當時發生的事說是必然也好,說是偶然也好,都是如今我們的猜測。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待歷史,只希望以後的我們擁有長遠的目光,不再重蹈覆轍。


會跳高的豬


戊戌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跟變法是否徹底,手段是否溫和沒有關係。

其實滿清朝廷早期更類似殖民政府,只是統治太久落地生根,所以最後沒法退回老家。但他們的思維還是殖民式的,儘管他們接受了被統治民族文化,但並不願意主動融入――實際漢化是另一回事,頂層對此是強烈抵制的。因此防家奴甚於外敵就是愛新覺羅家的最高指導思想,這一點不得動搖!

時至晚清,誰都知道八旗子弟已墮落不可用,甚至不足以構成軍事暴力統治基礎,滿清朝廷只是靠歷史慣性生存。他們對本部崩壞束手無策,不能下狠心斷奶逼迫八旗子弟涅槃重生,自然更不敢放權漢人。變法無論這麼變,最終要權力下放,漢人有著絕對數量優勢,必然受惠最多,這恰恰是滿清統治者最忌諱的。

很多人認為,清末新政搞得不錯,本有復興氣象,只是被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輕貴介子弟收權壞了事。其實是本末倒置了,既然底層放權,就意味著自下而上通道放開,如果不在頂層收權,滿清貴族哪有信心維持統治?

這個道理跟英國人一樣,他們在絕大多數殖民地也是這麼幹的。比如印度,再如某個你懂的地方,鬼佬一直高人一等,民意不過是耳邊風。在專制統治多年後,等到一定要拍屁股捲鋪蓋了,就忽然天良發現搞起皿煮,因為接下來的事不用他們操心了。


真正鱷魚不哭


不會跨臺,清政府的戊戌變法是以救亡圖存為目的,也是一場奪權之爭。把中央的權利從頑固派手中轉移到變法派手中。屆時,皇帝就會有真正的實權,國家也有了強大的陸海軍。一些閒散的部門也會裁撤,行政效率會提高。廣開言路,改革科舉。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人才得到重用。這樣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國家會慢慢的由封建制轉向君主立憲制。


言午玉仁66


清政府垮臺是必然的,戊戌變法也不可能成功。戊戌六君子以及光緒皇帝看似他們的敵人是慈禧太后以及她身邊的保守派。實際的敵人是封建傳統制度,制度不打破僅依靠變法是救不了國家的。封建舊中國好比是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已經是奄奄一息處於彌留之際了。不管用什麼方式,死亡是必然的了,變法,改革或許會延緩這種死亡,但終究還是要亡的。唯一的辦法解就是讓舊的徹底死去,新的才會到來。這也是大家革命之原因。要救中國唯有大變革


那年的兄弟123


首先,歷史不能假設,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所以,回答這道題純屬拋開歷史來談笑。我覺得,戊戌變法一旦成功,清政府垮臺也是遲早的事。可能有人會認為會不會像日本一樣讓皇室成為一個象徵。那你就想多了,中國畢竟是以漢族為主,不像日本一樣民族結構單純且天皇的正統地位一直沒變過,所以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承認他。而中國一直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思想,皇室只要被架空,遲早要被趕走,後來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就是很好的印證。


唐某先生


一樣會垮臺,因為維新派要改變國體,改為君主立憲制,要組建新的政府,所以原來的政府肯定會垮臺,只能說是不流血的革命而已,但仍然是革命。


泰溪散人


戊戌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都是亞洲國家的自救變法運動,變法成功也是進一步增強清王朝的統治力,而不會削弱他讓他覆滅,但是歷史總是不斷向前的,戊戌變法是還是要維持皇權,歷史再向前發展,就這會與後來共和的潮流相違背。


八斗紀錄片


客觀來看不會,首先“戊戌變法”是在君主立憲制的基礎上實行的,也就是當時的一部分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有識之士發起的變法行動,說白了,也是為了維護延續封建階級統治的運動。


言史坊


戊戌變法假如成功了,清政府也不太可能垮臺,因為第一康有為的變法就是清政府主導和推行的,第二光緒帝對康有為的知遇之恩讓他很是感激(張勳復辟康有為就在幫助推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