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馬列主義 流通(circulation)

我的馬列主義 流通(circulation)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是把產生剩餘價值的生產領域同買賣商品和籌集資金的交換領域明顯加以區別的。在積累資本過程中,這兩個領域之間不斷運動,從而構成資本的流通。如果說“批判地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產”是《資本論》第1卷的主題,那末“資本的流通過程”就是《資本論》第2卷的主題(雖然《資本論》第3卷也綜合了分配的各種關係並冠以“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的副標題)。

資本的流通可以從單個資本家的角度來進行考察,正是這種流通導致產業資本的循環:M-C…P…Cˊ-Mˊ。貨幣資本M,是預付用以購買包括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商品C的。然後這兩者結合起來就開始了生產過程,並構成生產資本的要素P。商品資本Cˊ是勞動過程的結果,它包含著剩餘價值。出賣或變賣這些商品又使循環回到貨幣形態,但它在數量上已擴大為包括利潤在內的Mˊ。這種循環只有週而復始,才能不斷提供積累。…P…構成生產領域,而且它將引起資本流通中的交換領域的中斷,正如交換領域將引起生產領域中斷一樣,因為要使循環繼續就必須買賣商品和生產商品。

就資本的總體而言,流通把上述許多單個產業資本的循環結合在一起。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建立多種不同的經濟平衡。從使用價值方面來說,必須生產出適當比例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並加以交換,以便在不同的經濟部門能從事生產和僱傭勞動力。從交換價值方面來說,則應確立價格和得到貨幣和信貸,以使資本家和工人能按適當的比例獲得適當的商品和所需要的利潤。資產階級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傳統內部的某些用階級觀點來看待上述流通關係的經濟學家,常把這些平衡中的這種或那種平衡當作分析的重點,把它的崩潰看作是產生危機和蕭條的原因。可以認為馬克思在強調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時雖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但他還指出必須建立第三種平衡,這是把其它兩種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平衡結合起來的一種平衡。這是作為價值關係一種平衡的流通。只有做到這一點,資本主義生產的各種矛盾才會在分析流通過程中呈現出來。

這可從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裡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時所證實的結果中推斷出來。馬克思揭示說,隨著價值關係的形成,這種關係也就受到資本積累的改變,因為資本的積累通過採用機器、提高生產能力將減少價值。如果從生產的角度抽象地考察流通,那末只有在一定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或價值關係的基礎上才可能理解經濟危機。經濟關係危機的必然性只能來自資本的流通,因為它通過交換協調著積累過程。馬克思在論述利潤率趨於下降的規律時就是以這一點為指導的。

在馬克思主義內部,由於理解流通過程的角度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政治經濟學派,儘管這些學派的認識並不總是很明確。在消費不足論看來,資本的流通取決於需求水平,並明顯地處於交換關係的運動之中。對新李嘉圖學派來說,流通取決於分配關係,而分配關係則被看作是工資和利潤之間逆關係的體現。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者,或資本邏輯學派,雖用生產來決定流通,但卻把矛盾僅侷限於生產領域,而不是把矛盾看作是整個流通及作為決定因素的生產的結果。

我的馬列主義 流通(circulation)


我的馬列主義 流通(circulation)


我的馬列主義 流通(circulation)


我的馬列主義 流通(circulation)


我的馬列主義 流通(circula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