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疫情中,孩子能學到什麼?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一場災難之中。這些天除了為疫情擔憂,我自己作為一名教育老兵、新任創校校長,不由自主的不斷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我能讓我的學生們從這場災難中學到什麼?在此我將這段時間對於這一問題的思考梳理一下,以供各位家長和教育界同仁參考。


自然科學與數學


傳染病本質上來講是一個科學現象,也只有從科學的角度去了解和研究它才能進行有效的治療和預防。當前的環境正是孩子們更加深入瞭解傳染病相關知識的絕佳時機。有關這一話題,中學生們至少可以探究以下這些問題:


  1. 什麼是病毒?
  2. 病毒有怎樣的結構?
  3. 病毒如何入侵宿主?
  4. 人體如何抵禦病原的入侵?
  5. 不同種類的病原有什麼區別?
  6. 為什麼抗生素無法抑制病毒?
  7. 人類可以通過什麼樣的策略辨別、抑制或預防病原?
  8. 核酸試劑盒是如何工作的?
  9. 為何動物身上的病毒會轉移到人類身上?


這些問題有些是初中生就應具備的常識(問題1、2),有些則是高中生物學習的重點內容(問題4、5、6、7),還有些可以作為基於課內知識的拓展,同時對加深課內知識的理解大有益處(如:問題3有關“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細胞膜的特性”;問題8有關“中心法則”,“PCR技術的應用”;問題9有關“生物的進化”)。事實上,藉助多媒體資料,結合教師恰當的講解,所有初中生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這些問題,並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鍛鍊科學的思維方法,一方面以病毒為線索建構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知識網絡。


在這場疫情中,孩子能學到什麼?


當我們轉換視角,還可以從疾病傳播的角度提出這些問題:


  1. 哪些因素可能影響病毒的傳播?
  2. 病毒的傳播規律有怎樣的特徵?
  3. 如何統計疾病數據?
  4. 可以用哪些方式直觀呈現數據?
  5. 如何解釋數據呈現的規律?
  6. 如何利用已有數據推測疾病傳播的趨勢?

相信不少讀者已經發現,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實際上是一個數學建模的過程。當然進行精確的數學建模需要更多的生物學、傳染病學知識以及更高級的數學工具,但其實作為中學生也完全可以利用基本的生物學知識(包括“病毒的特性”,“種群增長的規律”)和初等數學工具(如“指數函數”,“統計學基礎”,“基本圖表繪製”)進行基本的建模練習。網絡時代豐富的數據來源為這一學習過程提供了充足的學習資源,而老師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準確甄別和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在一個有實際意義的情境中,學習課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


在這場疫情中,孩子能學到什麼?


人文科學與歷史


傳染病不僅僅有關自然科學和數學。從這次災難中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它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同時也必須動用全社會的力量才能夠戰勝這場災難。從這方面我們至少可以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問題:


  1. 現代國家建立了哪些醫療衛生體制?它們如何運作?應如何改進?
  2. 針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政府應承擔哪些責任?可以起到怎樣的作用?
  3. 針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社區應承擔哪些責任?可以起到怎樣的作用?
  4. 針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每個公民應承擔哪些責任?應怎樣做?
  5. 在突發災難中,如何高效調集社會力量進行援救?
  6. 在突發災難中,國際社會可以起到怎樣的作用?
  7. 傳染病疫情會對經濟有怎樣的影響?
  8. 傳染病疫情的發生和發展有什麼樣的社會和文化原因?


也許有些讀者認為這些問題太重大,不適合中學生去思考。對此我的看法是這樣的:誠然,這些都是極其複雜的問題,以中學生的力量不大可能給出圓滿的答案,但中學生探究這些問題的意義絕不在於找到確定的答案(其中很多問題恐怕根本沒有確定答案),而在於對這些問題的關注,以及探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老師應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搜索和篩選,結合課上學習的政治經濟知識進行推理與分析,使學生在溫習課內知識的同時掌握分析複雜問題的方法,鍛鍊在複雜情況下進行判斷的能力,這無疑將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大有裨益。


在這場疫情中,孩子能學到什麼?


當我們把眼光從當下移向歷史的長河,我們其實會暮然發現傳染病竟然伴隨著整個人類歷史,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相信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一定也會願意探究這些問題:


  1. 人類文明的起源與傳染病有怎樣的關係?
  2. 人類的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與傳染病有怎樣的關係?
  3. 是什麼因素造成了黑死病在中世紀歐洲的肆虐?
  4. 黑死病怎樣影響了歐洲歷史的進程?
  5. 新大陸的發現如何造成了梅毒的流行?
  6. 歐洲殖民者如何通過傳染病對美洲原住民進行種族滅絕?
  7. 為何美洲和澳洲的原住民對於天花等疾病難以抵禦?
  8. 西班牙大流感對人類文明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9. 清朝末年中國鼠疫的爆發和消滅帶來了怎樣的啟示?
  10. 抗生素的發現和使用對人類文明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對於中學生來說這些話題很多不在歷史課本中出現,但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極其具有探究價值:它們不但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當今的情形下更是具有特別的啟發意義。


中英文閱讀


相信很多人在這段日子裡都經歷著大規模的信息轟炸。在這些各種來源的文章或信息片段中,不乏簡明扼要的報道、鞭辟入裡的分析、感人至深的記錄、引人共鳴的感悟,同時也不乏非理性的情緒宣洩,甚至夾雜著諸多惡意或非惡意的謠言。這其實為家長和老師,尤其是語言老師們提出了一個艱鉅的挑戰:如何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從而分辨出優質的資訊,而不被謠言欺騙,被情緒裹挾。我建議家長老師們可以引導孩子可以思考一下這些問題:


  1. 如何甄別可靠的信息來源?
  2. 如何通過多方信息的對比找到最有可能的真相?
  3. 謠言具有哪些特徵?
  4. 怎樣圍繞論點進行有邏輯的論述?
  5. 怎樣從文本中挖掘出作者的潛在真實態度?
  6. 怎樣提出一個有意義的討論問題?
  7. 怎樣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有意義的辯論?
  8. 科學語言應該具有怎樣的特點?
  9. 如何有效使用非語言工具(如圖片、圖表)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
在這場疫情中,孩子能學到什麼?


對於文本的選擇不應侷限於中文,實際上這正是在實際的有意義的語境中學習英文的機會。有價值的英文文本來源包括中文正式報道和文件的英譯(是很好的對比閱讀材料),外國政府的聲明(可以從不同國家的聲明中體會不同國家的態度和態度變化),國際組織發出的正式文件(如WHO的相關文件),甚至科學論文的部分片段(如印度作者那篇引發陰謀論的論文,可以作為批判對象)。


此外,不妨利用在悠長的假期中的整塊時間進行一些相關的整本書閱讀(如《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中英文),以及在閒暇時候觀看一些相關的影視作品作為調劑,同時鍛鍊英文聽力(如有關傳染病或公共災難的《鼠疫》、《血疫》、《埃博拉》、《切爾諾貝利》等等)。


結語:


我們每個人都在親身經歷著這場災難。這場災難可能會給每個人留下不同程度的灰暗回憶。然而不要忘記,人類文明正是在災難中不斷前行的,而對於每個人來說,尤其是正處在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形成階段的中學生來說,災難亦是成長的資糧。作為教師,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從這場瘟疫中學到一些有益的東西,以在未來儘量避免災難的再次發生,或在無法避免的災難中能夠堅強的生存和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