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間停課不停學,青少年到底該怎麼學?

因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的需要,各地紛紛延期2020年春季開學時間,並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紛紛啟動網上授課教學模式。“網課”、“老師變主播”、“被迫營業”等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

2月11日,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停課不停學”有關問題答記者問時指出,要防止以居家學習完全代替學校課堂教學;學校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嚴禁幼兒園開展網上教學活動,對特殊時期的教學形式作了進一步規範。

儘管如此,這場轟轟烈烈的教學運動並非能在一時快速降溫。那麼,在這個加長版假期中,青少年到底該學什麼、怎麼學,又該如何讓他們儘快適應當前的教學模式,成為廣大家長和校方正在積極探索的課題。

習知識,重在啟發思維、開闊視野

自從“網上”開學後,線上教學引發了不少學生的強烈吐槽。

對於學習時間和強度,“上週已經收到學校延期開學但要線上授課的通知,每天早上7點就得起來,梳洗完畢後就開啟攝像頭,在老師的要求下監督打卡,開啟一天的課程。”一位高中生說,“這種強度比平時上課也好不了多少。”

針對網課學習效果,一位初中生說:“有時候上著上著課就沒聲了,屏幕定格,簡直就是尷尬的翻車現場”。一位小學生說:“有時候聽著就發呆、愣神,我也不知道這幾天到底聽了什麼,學了什麼。”

與網課被吐槽形成強烈對比,正在央視少兒頻道熱播的大型青少年團體競技勵志節目《極速少年》卻受到廣大青少年和觀眾的喜愛。節目深挖自身價值,在凸顯互動性、鮮活性、可看性的同時,運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路徑實現多元化傳播方式,將不服輸的體育精神和為達成目標不懈努力的極速少年精神傳遞給處於危難中的廣大青少年們,以精神的力量重拾他們對生活的信心。

節目也順應時宜,融入了指導青少年閱讀、以運動增加抵抗力等內容版塊,寓教於樂的方式令廣大青少年在歡聲笑語中快速漲知識,更適合居家式的學習環境。

對此,清華大學教授高雲峰給予肯定。他說:“學校和老師應該統籌考慮,首先直接把課程直接照搬到網上是不合適的,其次要明確上網課的目的是什麼。網課應該少而精,不以知識傳授為主,而重在啟發思維、開闊視野。”

也同樣受到《極速少年》的啟發,“社會就是學校,生活就是課程,那麼就有更多的選擇,而不僅僅是給學生補書本上的知識。”高雲峰建議,教師、家長可為孩子開展衛生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會他們思辨和理性的思維能力,提升“理論聯繫實際”解決生活問題,“如果藉此機會培養學生的閱讀名著的習慣,而不總是電子時代的碎片化的快餐文化,也是有意義的事情。”

健體魄,改善情緒、增進親子關係

因為疫情不能出門,廣大青少年徹底轉變了心態:從原先不想上學時的主動宅到現在度日如年式的被動宅,憋瘋了的感受讓他們如坐針氈,絞盡腦汁憋大招。

其中,短視頻裡的一位小朋友哭著囔著對媽媽說:“不怕看不見的病毒,我要出去玩。”一位微博小網友說:“在家憋瘋了!要胖死了!我媽想把我養成豬。”一位家長在出門倒垃圾的功夫就聽到從各家各戶傳來的聲音:“對門敲架子鼓,樓上鋼琴、笛聲……疫情過後,樓裡的小朋友們都是絕技傍身。”甚至一位蘇州的家長說:“疫情再不結束,人要憋瘋了,熊孩子打還是不打?”

相信這一幕幕場景在很多家庭一遍遍上演。如何控制體內的洪荒之力,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研究所研究員高曉嶙說:“體育鍛煉是改善情緒的有效方法。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開展適當的居家鍛鍊有助於轉移注意力,調節單調乏味的室內生活,也有助於增強體質,提升免疫力,預防病毒感染。”

同時,他也認為,當前是增進親子關係的良好時機。“特殊時期,給了家庭更多的時間,要利用好這一時間,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相互促進。”比如3~6歲兒童可以在父母家人的陪同下做跳房子、老鷹捉小雞、繞障礙爬行、翻滾運動、模仿動物等多種遊戲,重點訓練孩子的平衡、協調、靈敏等方面的身體素質。而6歲以上兒童和青少年可以結合健身app和瑜伽墊,做一些如卷腹、高抬腿、深蹲等鍛鍊心肺耐力的核心訓練。

高曉嶙曾參與《極速少年》三季節目拍攝,指導過青少年科學訓練。他特別推介了正在央視少兒頻道播出的《極速少年》節目,指出內容含括了很多提高體能和培養團隊意識的體育鍛煉方法和手段,並且結合兒童青少年的身體心理的發育規律和特點,融趣味性、科學性於一體,可以讓孩子們通過快樂的體育運動得到鍛鍊和成長。

不僅如此,針對青少年在網課學習容易受干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主任高立認為《極速少年》也提出瞭解決方案。“堅持度和注意力在很多時候真的就是衡量學生之間差距的一把大尺子。尤其是注意力的集中度,會造成孩子之間特別大的差距,才有‘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說法。”

在《極速少年》中,高立為技術教練員指導隊員們如何在放鬆的狀態下聽發令和起跑,甚至運用實驗室自制的單導腦電檢測儀來訓練從聽到槍聲到邁出第一步的統一度。“按照《極速少年》第3季、第4季裡注意力提升的方法進行訓練,廣大青少年也可以得到針對項的提升。經過訓練後,大家‘學’得不那麼累,會更加有效率,持久性更長。”

同時,高立也對廣大家長提出了要求,希望他們自己首先不要和學生搶帶寬,在孩子線上學習期間做到不看雲端高清視頻、刷抖音、視頻聊天、玩遊戲,努力配合學校的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這無疑也是家庭中相親相愛、良性互動 的一種表現。

磨意志,為成才路搭載更多動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在遇到重大的災害性事件時,通常會出現不安、恐懼、驚慌等負向情緒反應,產生退縮和逃避等行為。當前疫情持續存在,或可令廣大青少年產生焦慮、疑病、恐懼、強迫等情緒、生理、思維和行為上的波動。如何做好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建設,也是很多家庭直面的一大挑戰。

“面對疫情,我們感到焦慮、恐慌,這無可厚非,人類的不同情緒是為了我們更好地適應生存,這是人類千百年來進化的結果。”心理專家趙小明認為,目前大多數人的心理問題來源主要是信息過載和對疫情暴發後不能確認周圍是否安全的應激反應,“疫情之下,通過科學的途徑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態,並獲得有效的心理支持迫在眉睫。”

《極速少年》第四季導演組與製片人梅龍對此充分認同。同時他也建議:“面對疫情,不是將青少年隔離在疫情之外,而是讓他們與社會聯繫起來,加強引導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積極思考,勇敢應對疫情乃至更多困難。這是危機,也是加快他們成長的契機。”

在梅龍看來,如果加以更積極地引導,這次疫情既能夠讓廣大青少年更深刻地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深意,也可調動起他們的責任心、同理心、道德感,甚至形成以科學為導向的成才價值觀。

事實上,“這和《極速少年》所提倡的精神是一致的。當面對不確定性、面對挑戰時,我能夠擔負起責任,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盡全力做到最好,積極、勇敢地去應對。”《極速少年》作為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教育,打破了主體教育中僅靠學習成績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模式;在極速少年交流、競技的過程中,他們的人際交流能力、組織領導力等得以充分展現和發展,幫助青少年、學校,乃至社會搭建起多維度的評價體系。

無論是“戰”疫情,還是參與《極速少年》,都充分說明人生階段性的正向經歷可增添少年們成長路上的更多光亮。從這一層面來說,引導青少年形成樂觀看問題的視角、讓他們能夠不退縮不牴觸地積極應對解決困難,將是未來教育攻克的重要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