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隔離期間,對什麼行業促進最大,隔離之後又會促動哪些行業快速發展?

Mater康


對網上採購促進最大。疫情期間,普通民眾生活物資,如水果、蔬菜;防疫物資,如口罩、防護服、84消毒液,絕大部分通過線上渠道實現採購。

這次應對新冠疫情,廣大醫護人員、科學家、軍事技術人員衝鋒在前,不計生死。疫情後,他們所在的醫護、科研行業將會迎來快速發展。





南湖晨鐘


疫情帶來的人力、資本、貿易、心理預期受損,第一是消費短期承壓首當其衝,第二是進出口受國內外需求影響存在下行壓力,第三是生產和投資的現金流緊張影響,投資緊縮。

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最大的十大行業  

受新冠疫情衝擊最大的行業有如下特點:

一是勞動密集的生產和服務行業;

二是進出口貿易依賴型行業;

三是需要消費者實地參與的行業。

1.電影行業:無人消費的電影春節檔,雖有《囧媽》線上播放突出重圍,但是全產業鏈均遭受嚴重打擊。《囧媽》放映模式跨過院線和影院,是否會引發行業模式洗牌,有待探索。

2.餐飲行業:餐飲行業損失慘重。大量餐廳的備菜存貨拿出來低價甩賣,服務員調物流工作,新的業態或將出現,但是行業損失依舊嚴重。

3.旅遊行業:旅遊行業錯失春節黃金週。春節是除“十一”和“五一”之外的重要旅遊黃金週,從產業鏈可以預判,相關中小業者損失慘重。

4.酒店行業:2003年SARS期間大量淘汰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的酒店後,根據新冠肺炎傳播特點,仍然存在單體酒店抗風險能力差被淘汰,高星酒店空置率高,成本無法彌補的打擊。

5.交通運輸:交運行業出行人次減少約七成。無論是線下的陸路、海陸和航運都受到較大影響,攜程、去哪兒網、網約車平臺等於交運有緊密利益相關的線上平臺也受到波及。

6.汽車行業:汽車行業將承受巨大壓力。短期生產受阻、國內產業鏈和世界產業鏈供應受阻、4S店活動難以開展營銷不暢通,短期下行,或將在中長期有所好轉。

7.石油行業:受疫情影響,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和消費國,石油需求銳減,直接導致國際油價大跌。作為交通運輸的產業鏈中一環,石油庫存在不斷拉高,若疫情得不到控制,石油價格有長期走低的風險。

8.建築業、房地產業:建築業停工、房地產暫停銷售活動,短期線上售樓成為主要手段,但是推廣引流的作用尚待觀察。高負債房企將承受巨大資金鍊壓力。預計疫情後,若非大面積政策鬆動,中小房企將產生巨大沖擊,大型房企有區域性低價甩房的可能。

9.金融行業:金融業受到波及,市場避險將對金融業產生巨大的打擊。金融業在後續可能因不良率上升、證券交易量下降受損。

10.農林牧漁行業受到波及:農林牧漁的家禽養殖,一方面物流受阻導致飼料運輸成本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活禽屠宰、買賣受限,生產和銷售兩端受到雙重擠壓。

獲益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十大行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快速發展的行業有如下特點:

一是無人化、專業化、定製化的消費行業;

二是全流程互聯網+、集約化、程序化的進出口貿易行業;

三是重內容、高質量、基礎設施社區覆蓋等項目的投資轉型升級行業。

1.短視頻、遊戲等:短視頻、遊戲等線上項目,全產業鏈將進一步激活,造成空前的發展機遇,行業或將井噴。

2.電商:疫情造成對到家類型的生活服務大幅增加。一是細化電商業態,催生電商平臺應對市場需求、擴大服務內容;二激發潛在客戶,緩解電商平臺間搶客戶高成本投入。

3.線上教育:線上教育、知識付費等行業將蓬勃發展。疫情發生後,知網、維普等知識付費平臺推出免費使用,在社會中引發巨大反響,反映公眾對線上教育和知識付費項目的需求不斷攀升。

4.“無人化”服務:無人零售、無人餐飲、無人機配送等高科技行業強勢崛起,從2016年出現至今,未有顛覆性業態問世,本次能否邁向新階段呢?

5.全球物流和同城物流:新冠疫情屬於突發,短期內物流業務激增,將抑制物流企業間的價格戰,快遞單價有上升的可能。長期看,若疫情持續,用工難將成為最大沖擊。另外,疫情為物流升級提出要求,將促進全球物流和同城物流的穩步發展,上門服務平臺和定製化服務擴展發展。

6.線上辦公軟件:疫情防控要求線上辦公,將為線上辦公軟件提供更廣闊市場,企業線上辦公也為軟件升級開發提出更多要求。

7.超市:春節期間,頭部超市連鎖企業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0%。送貨到家服務為超市升級擴展提供用戶需求。

8.最後一公里項目:突發疫情,村裡的大喇叭,小區的門房,都成為矚目的焦點。聯通最後一公里深入社區、鄉村的項目,來幫助社會進行網格化管理,或將成為下一步發展的巨大商機。

9.醫藥行業:醫療醫藥相關行業提前復工做好物資保供工作,開盤以來也只有醫藥股走勢良好。本次疫情出現的在線問診、遠程醫療,在線提供專業技術支持服務的“醫藥+互聯網”業態,將協調醫療等社會資源分佈,或將成為下一個風口。

10.心理醫生:私人醫生、心理醫生等需求不斷擴展。以北京安定醫院為例,疫情中迅速開通心理熱線,反映了公眾對心理調控的意識不斷強化,需求攀升。

新冠疫情行業量化判斷為時過早。新冠疫情發展還具有不確定性,量化疫情經濟影響為時過早,對中國經濟的總體影響將取決於疫情出現逆轉的時間,市場需要中長期的經濟調控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