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並不一定發熱,為什麼有些地方還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

@所有都在


疫情還在持繼續進行,對於這次疫情我印象最深的無非就是,全國抗戰疫情,出門一眼望去全帶著口罩、無論去哪裡進出都需要量體溫。看似繁瑣,實則是保護自己,每天醒來最新看的就是疫情的最新狀況,現在全國已有4萬多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目前仍以每日兩千的速度增長。但 非常很好的消息就是,肺湖北地區的近一週的確診率以有明顯的下降。

記得剛得知疫情爆發的時候,只知道該病是有傳染性的,且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可以通過飛沫傳播,因此出去帶好口燥預防就好。但是隨著疫情的嚴重以及研究者們的努力,發現了更多關於疫情的新動態,新型冠狀病毒還可以通過接觸及糞口傳播,而且感染後治癒好的患者,仍有再感染的風險,這是大家就會有所疑惑,這樣說來,病毒可以通過任何方式傳播,也就是說它的症狀不僅僅是發熱及呼吸道症狀,也可以在沒有任何不適的情況下感染上病毒,那測體溫真的有用嗎?

不知道到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在我們看來,發燒這一症狀是我們能控制及檢測的,因此測體溫就是有效的預防的一部分。但是不是代表其他不發熱就沒有感染病毒哦。今天我從它的三個傳播途徑告訴大家應該如何預防?

飛沫傳播

飛沫傳播,即空氣飛沫傳播,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一般情況下,飛沫傳播只有與傳染源近距離接觸才可能實現,而距離傳染源1米以外是相對安全的,距離2米以上是絕對安全的。因為,沒有外部條件(如風力)的幫助,飛沫噴射到兩米以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疫情期間出門一定要佩戴好口罩,打噴嚏要擋住口鼻,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隨地亂吐痰,因為病毒怕酒精,外出後回家,最後用酒精噴灑後再進門,這樣可以有效的預防外面的病毒帶入到家中。

接觸傳播

即你無措施的接觸感染患者及感染患者使用後的物品後,都有被感染的風險。接觸傳播的可控性較低,以為你不知道你觸摸的物品是否安全,因此,最好的變法就是少出門,實在要出門的話就佩戴好一次性手套,尤其是外出買菜的時候一定要格外的注意。

糞口傳播

糞口傳播指病原體經糞便排出體外,並散播到環境當中,汙染食物、衣物、水源等,當健康者接觸到這些被汙染的物質,通過手、口,進入消化道而引起感染。病從口入,在外出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先把雙手洗乾淨,洗手一定要超過15s,仔細揉搓。

疫情嚴峻,預防需要仔細。少出門一定要做好,預防病毒不要抱有僥倖心理,也不要過度恐慌,我們一定要堅信我們是可以戰勝病毒的。


神經外科專家張波主任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在上個月的二十七號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中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主要是以發熱、乏力和乾咳為主要表現!當然,隨著確診的患者越來越多,臨床上也有發現有些患者沒有發熱。那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不一定發熱,但是為什麼還要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


第一,體溫並不是排除依據!

題目說量體溫是排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依據,這句話是不對的,是極其不嚴謹的哦,沒有任何專家教授說過不發熱的病人就可以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哦。

第二,為什麼還要量體溫?

沒錯,有些病人是不發熱的,但是別忘了大部分病人是發熱的!!!作為篩查,我們肯定需要重點關注那些發熱的患者!比如十個病人裡面有七個或者八個人是會發熱,而另外兩個人不發熱,那麼我們肯定先抓住這七八個發熱的人。為什麼?一來發熱的人佔多數嘛,把多的人篩查出來,那就不會漏掉太多。二來測體溫好測嘛。不發熱的病人可能只有乏力、痠痛、納差、咳嗽、咽痛等症狀。


第三,不發熱的患者怎麼防控?

很多人關心的是這個問題,不發熱的人我們怎麼發現?說實話,如果真的不發熱,又沒什麼症狀,那真的很難防!這也是為什麼讓大家戴口罩,讓大家洗手,讓大家少出門,少聚會的原因!因為有些患者確確實實可能不發熱!但是,別急,別怕!不發熱不代表不發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多數在一週之內就會表現出症狀,嚴重病歷可以底熱或者不發熱,但是它會有呼吸困難嘛,它有接觸過感染者或者可疑患者的經歷嘛!所以,對於不發熱的患者我們肯定需要綜合判斷,需要結合病史,特別是否有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是否湖北方向來的這種情況。
最後提醒一下,最近口罩用的多,請正確處理⬆️⬆️⬆️


骨科木匠劉醫生


為了排查新型冠狀病毒,現在到處都在監測體溫,進出高速路要測量體溫、進入醫院就診要先測量體溫......

可能有人會問,是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都會發熱,不發燒是不是就說明沒有被感染?

並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毒都會出現發熱,也有部分感染者表現為乾咳、乏力等症狀,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症狀。另外,不發燒也並不能完全說明沒有被感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之後會有一個潛伏期,潛伏期一般為3-7天,最長不超過14天,在潛伏期內一般都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都會發熱,也並不是不發燒就能100%排除被感染的可能。

那麼,既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並不一定發熱,為什麼有些地方還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

雖然說並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會出現發熱,但發熱還是最主要的症狀,絕大部分的感染者都會出現發熱症狀。另外,我們測量體溫並不是為了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我們是為了排查病毒,以便及早發現被感染者。測量體溫不但操作簡單、而且還很可靠,並且並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設備,實在是比較明智的方法。

大家可能會擔心,那些並不發熱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會不會被漏診呢?

在學校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反覆跟我們強調:疾病並不會按照課本來發病!並不是每一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症狀都很典型,這就增加了醫生診斷的難度。但是大家不要擔心,我們診斷新型冠狀病毒也會很謹慎,我們需要結合流行病學(比如湖北武漢居留史、接觸過武漢過來的人等)、臨床症狀(發熱、咳嗽、乏力等)以及相關的輔助檢查(血常規、胸片等)來綜合考慮,如果高度懷疑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能,我們還需要經過專家的討論,最後確診需有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行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如果疑似病例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那麼就可以排除了。

我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給大家傳播健康知識的全科醫生,關注我,您就擁有了一個家庭醫生。如果覺得有用,可以轉發給身邊需要的朋友哦!

全科吳醫生


春節前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成為了大家廣泛關注的焦點,它讓大家不得不宅在家裡,而且出門必須要帶口罩,這種疾病的存在給我們帶來了諸多不便。截止到2020年2月2日國內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人數達到了14489,相對於昨天而言,人數增加了2000多,根據這些數據來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人數仍有一定的上升趨勢。


可能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公共場所,有專門的人員給通行的人測量體溫,雖然很多人不是醫學領域的,但是他們依然知道這是在排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如果發現了就把他們送到定點醫院。而根據一些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權威解讀,有一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並沒有發熱,這樣做是不是不妥呢?今天我站在醫學的角度來解剖一下相關的知識。

1.大多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還是有發熱症狀的:

我們需要注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而感染性疾病一個比較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熱,所以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言,它比較常見的一個症狀就是發熱。

雖然會有一些人得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沒有發熱,但是這類人群是比較少見的。我們不能忽略大多數人的情況,而去考慮那種比較少的情況。

2.用發熱來初步排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還是比較方便、經濟的:

通過上面的介紹,想必大家看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一個比較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熱,而雖然會有部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沒有發熱,但是這類人是比較少見的,我們不可能去考慮少數情況而忽略大多數情況。

再者,我國人數是比較多的,很難做到對每個人都進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檢測,因為我們只能著重對於那些高度懷疑的人群進行篩查,所以也就出現了我們看到的在一些公共場所有人測量體溫的。另外,如果對每個人都進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檢測,不僅僅花費高,而且還很花費精力,這樣的話就不得不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而相對來說,測量體溫對患者進行初步篩查的行為是比較明智的。


對於發現體溫升高的人,醫生會先進行初步的診斷,看看是不是得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臨床上能夠引起發熱的疾病比較多見,我們也不可能就根據發熱來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3.對於那些不發熱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醫生是怎麼樣發現的?

在醫學領域是存在著很多不同於尋常的疾病的,有不少疾病的症狀也是不典型的,這就給醫生的診斷增加了難度,但是即便如此,大多數醫生還是能夠診斷這種疾病的。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侵犯了人的肺部,即便不引起發熱,也會有很多人表現為咳嗽、咳痰等症狀的,結合患者的症狀和體徵,基本是可以診斷明白的。如果患者再合併有和相關病人的密切接觸,再結合相關的檢查,也是不難診斷的。

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醫者良言


今天下午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某日報拜訪的時候提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全國出現了一些沒有症狀的人,沒有發熱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隱形感染的人",然後怎麼防止隱形感染和傳染。題目說的很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不一定發熱,那為什麼還🈶很多地方用體溫來排除呢?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並非用體溫排除,而是用體溫篩查!這一個正著說,一個反著說,但仔細想想這個很不一樣哦!為什麼要測體溫啊?那是因為很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會發熱啊!所以,體溫篩查手段,但是並非確診手段。測體溫仍然必不可少!


其次,我們不能撿個玉米丟個西瓜。什麼意思呢?沒錯,有些患者是不發熱,但是發熱的居多,我們要把握這個多的。同時,正如鍾院士以及國家衛健委發佈的診療指南所提到的,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熱並不是唯一症狀,也並不能確診患者。發熱的患者多了去了,不能說發熱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同時,不發熱的患者也有,那怎麼辦?第一,要問病史,問問患者有沒有去過武漢,有沒有接觸過可疑患者或者確診患者。第二,要做核酸檢測!如果滿足了第一條,那麼就必須做核酸檢測!


總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帶毒者"確實很可能比較隱蔽,但是他們只是少數,多數的還是有典型的發熱症狀。所以,測體溫不能少!!!但是,體溫並非排除標準。


普外三角針


新型冠狀病毒已經給人們生活學習及工作帶來極大的影響,人們不分晝夜把守在醫院門口、超市門口、火車站等對進入的的人進行測量體溫、詢問最近身體情況、並登記和轉診可疑的人員,目的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著想,雖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不一定會出現發熱,但通過測量體溫排查依然是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



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有那些表現?

1、發熱,輕微發熱到中度發熱,發熱的範圍是37.3~39℃。發熱以重症和危重患者多見。而有的感染的人病情比較輕微,可以沒有發熱,而且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恢復。

2、乾咳,沒有痰或者有痰但是痰量不多。

3、不同程度的乏力,可以出現輕微乏力,也可以出現整個人都疲憊不堪,全身乏力。

4、病情嚴重患者可以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呼吸窘迫,呼吸衰竭,口唇甲床發紺、出現膿毒症休克、凝血功能異常和出血功能障礙及酸中毒。有的人出現心慌胸悶等表現。

5、頭痛、流涕、鼻塞、咽喉部疼痛、結膜炎、四肢或者腰部部等全身痠痛、部分人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表現,甚至有的人以此為首發表現。



除了發熱其他的表現還有:

抽血化驗血常規可以發現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者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

拍胸片早期發現多發的小斑片狀影,病情進展出現雙肺多發浸潤影和多發磨玻璃影,嚴重患者可以出現雙肺嚴重實變,表現為人們熟悉的白肺。

確診需要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或者病毒基因測序。

從以上可以看出,體溫只是初步的排查,對可疑人員的排查除了測體溫、詢問身體情況和接觸史,還可以通過患者其他表現、進一步抽血化驗、拍胸片檢查或者胸部CT 檢查,必要時還需要進行核酸檢測,從排查的辦法來看,測體溫和詢問依然是最簡單有效快捷可行的方法。


佳園道


依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診療方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主要表現為發熱、乾咳、乏力,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的症狀。最近發表的兩篇論文都有提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熱、乏力。有41例確診感染者的數據顯示,確診人群中幾乎所有人(98%)報告有發燒,76%有咳嗽,44%有肌痛/疲勞。有99例的病例分析顯示83%有發熱,82%有咳嗽,31%有氣短,還有少數人有頭痛、咽痛、流涕、胸痛、腹瀉等症狀,在上述症狀中,至少有一個症狀有90%以上。血常規中淋巴細胞減少很常見,所有患者的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均顯示實質性肺部異常,包括磨玻璃樣混濁,累積多個肺段段或多個肺葉。但也確實存在部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不發熱,體溫正常的情況,但這畢竟是少數。

監測體溫是篩查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感染最簡單、經濟、有效的措施。

我們國家是人口大國,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恰值發生在我國春運之前,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給整個疫情防控帶來極大的挑戰,由於絕大部分感染者多會出現發熱,因此,檢測體溫是較好的手段,但是體溫檢測確實不能完全百分百篩查出感染者,並且也存在發熱的這部分人群中有一些不是因為感染此次的病毒而導致的發熱。因此體溫異常是一個重要的警示徵象,發熱提示需要進一步篩查是否感染病毒。

對於目前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需要完善病毒核算檢查,同時進行胸部CT檢查,但這不是每個人都要做的檢查,當高度懷疑的時候才做,這是由於核酸檢查、CT也需要場地、設備及人力,這樣複雜的檢測手段是不適合用於大範圍的篩查。詢問是否有症狀,因為可能存在一定的恐慌,而部分人即使有症狀,也不一定如實回答,而體溫就是一個客觀的數據,用於大範圍的篩查是相對來說最合理的。

那麼針對那些症狀不典型,不發熱,或者甚至沒有症狀的病毒感染者,我們的大範圍篩查,肯定也是難以發現他們的,這個時候就是發揮個人的作用時候,明確接觸過從湖北武漢回家的親戚朋友或者接觸過在其他地方診斷或疑似病毒感染者,應自覺在家中居家隔離,出現相應症狀時要及時就醫。同時,沒有感染的人群要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採取多種措施預防自己感染。


急診科鮮醫生


新型冠狀病毒持續了一段時間了,從目前來看情況在慢慢變好,現在很多人開始疑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並不一定發熱,為什麼有些地方還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針對這一問題我說說我的看法。

在面對巨大的人群時,我們要選擇快捷的方式進行篩查

從前期的一些臨床症狀看,很多感染者會出現發熱症狀,那麼我們就開始採用測量體溫的方法來篩查,通過這一方式我們可以快速高效的篩選出一些疑似的患者,然後再進行其他的一些檢測以及隔離措施。測體溫的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快速,其次節約醫院的醫療資源,給確診的患者使用,第三就是極大縮小了疑似人員的篩查範圍。


目前沒有其他更好的篩查方式

以當前的醫療情況來看,通過胸片以及核酸檢測來判斷是最好的診斷方式,但是我們目前根本做不到,因為醫生以及檢測設備都是有限的,而需要檢測的人太多,如果都去測核酸上胸片檢測,很多真正的患者會喪失治療機會。再說,把所有人都拉到醫院去拍片是不現實的,而體溫篩查就如同篩子一樣,即便能夠篩出80%的感染者都是好的,當然現在來看比例可能還要高。

體溫篩查會有遺漏,因此需要大家做好防護

正如題目所說,感染者並不都是有體溫升高的症狀,這就造成可能有感染者被遺漏,而感染者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這就需要我們都要做好防護措施,做好隔離措施。


珠海禾蟲哥


#關注新型肺炎,宣傳相關知識#

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傳染性超過非典,且處於潛伏期的病人具有傳染性,排查感染者是斬斷傳播途徑的主要措施之一,對病人進行隔離,也可以早發現、早治療。那麼,許多地方採取測體溫的方法,有效麼?

冠狀病毒是新型的,它的很多特性還不清楚,非典經驗、醫學發展,科學家很快研發出來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這是目前檢測最“準確”的方法,也有公司開發出來“試紙”,還沒投入使用。生產試劑盒的能力有限,如果有充足的試劑盒,排查就要好多了吧?

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3-7天,短的1天,最長有14天。什麼是潛伏期?就是病人已被感染,但沒有任何症狀,包括髮熱。潛伏期病人沒症狀、不能檢測,怎麼才能知道呢?依據流行病學史,比如接觸過疫區、或者感染者、疑似病人,自行隔離,這是最好的方法。

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病人症狀最主要是發熱,大約90%的別人都有發熱,其次是咳嗽,發生率大概是50%-60%,還有胸悶、氣短、乏力、腹瀉、頭痛等等情況。發熱發生率最高,因此測體溫就是相對有效的辦法!

全國Ⅰ級響應,覆蓋14億人口,請自覺配合醫院、超市、車站等地方測體溫!為你,為大家!我是 ,感謝您的閱讀!


劉永毅醫生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隨著新聞的普及,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有一部分患者,確實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以後,沒有發熱症狀,可能僅僅表現為輕度的乾咳,但是大家要知道,這種情況是個例,大部分的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首發的症狀還是以發熱為主。

我們對於新型病毒感染的認識還很淺,面對這種新出現的病毒,專家也在探索、研究的路上。

根據最新頒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治療指南第4版,我們知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症狀主要表現以發熱、乏力和乾咳為主,有少部分的患者呢,會表現出來一些卡他症狀,比如鼻塞、流鼻涕。

另外現在比較令人關注的一個點就是腹瀉,相信大家經常看新聞的話,應該知道美國在今年的2月1日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美國第1例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治療的過程,在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當中發現其有明顯的腹瀉症狀,而且給予其進行了糞便的檢查,結果其糞便檢查病毒核酸陽。

就在當晚,深圳醫院也發現在患者的糞便病毒核酸檢查陽性的結果,針對這種情況,有媒體也採訪了鍾南山院士,鍾院士表示不排除有經過糞-口途徑傳播的可能,這是我們需要非常關注的一個點,期待後續的研究結果!

為什麼要篩查發熱病人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嚴格的關注發熱的病人呢?其實這個舉動並不是為了要給患者確定診斷,是篩查!

而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部分的患者都是以發熱為主,我們要把可疑的病例篩查出來,篩選出來後給予其進行相應的檢查,明確其是否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後將感染的患者隔離出來,給予科學系統的治療,而且這樣才能切斷感染途徑,不使已經感染的患者再感染其他的人!

這樣才能儘量減少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逐漸的將這次疫情控制住。

如果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的患者,可以採取簡單的退熱治療,指導患者回家繼續觀察。

您以為那些沒有發熱的可能感染者就被忽視了嗎?

請大家相信,我們的流行病學專家和感染科專家不僅會關注發熱的病人,對於這些不發熱的病人,獲得的關注有可能要比感染的病人還要大。

如果在感染的患者接觸的病例當中,確實發現了這種只有輕度症狀不發熱,但是經過病毒核酸檢查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人,將會獲得更大的關注。

因為這一類的患者,他自己有可能並不知道已經感染了病毒,但是由於他或者是她的抵抗力比較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因素,導致其僅僅存在著一些非常輕的症狀,比如干咳,沒有發熱,那麼他會成為病毒的攜帶者,如果其能好好的在家休息還好,一旦這個人是個不靠譜的主兒,到處亂竄,隨便接觸其他人,甚至是個大咧咧的人,口罩都不戴,他觸摸過的地方,他的一個噴嚏,就會感染更多的人!

這樣他就成為了一個超級傳播者,所以必須要給予更大的關注,嚴格篩選出這樣的人士!

說句心裡話

面對這次廣泛傳播的疫情,如果我們想要戰勝它,真的需要我們全民所有人都重視起來,只有切斷了我們每一個人可能被感染的小鏈條,最終才能徹底切斷病毒感染在全國的大鏈條,最終得到這場戰役的勝利。

作為醫生,對於這次疫情看的真的特別的重,因為這次病例感染的特別多,如果將確診人數和疑似人數累積起來,已經超過了3萬人,全國所有的省份都有感染的病例。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確實有很多人根本對這次疫情不在乎,導致出現了大量的聚集性病例,就在今天,我們這邊確診的一個患者,明明知道家裡有武漢歸來的親屬,仍然積極的參加家庭的聚會,最終被感染,其所有家屬都要被隔離,具體有沒有其他的感染者仍然還是一個未知數,而且其在潛伏期的這個過程當中接觸了很多人,相當於一個人不在乎,結果導致了n個人受累。而且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都在上演著。

這種情況,說實在話,真的恨的人牙根癢癢!

在這裡謝醫生,真的想跟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說句心裡話:

求求您了,求您儘量減少外出,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多人聚會,請一定要做好個人的防護,出門的時候要戴口罩,回家的時候要先洗手,在便後也要洗手,室內多通風,要科學合理的飲食,科學合理的休息,不要熬夜,儘量不要傷害自己的抵抗力。

咱們就堅持一段時間,啥時候,鍾院士告訴咱們可以好好出門了,咱們再動!

也請必須要上班的諸位,一定要做好個人的防護,儘量規避感染風險!


相信,只要我們都對自己負起責任,那麼就是對整個社會負起了最大的責任!

有句廣告詞特別適合現在的情況:你好,我好,大家好!

您覺得呢?

我是堅持用簡單語言解釋複雜疾病知識的謝新輝,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點個關注或點個贊吧,謝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