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糯米麻麻Coco


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很低,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失敗就會一蹶不振。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除了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挫折,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之外,更重要的是知道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父母要知道其原因是孩子缺乏自我責任行為的掌控能力,這個能力指數就叫“責商”RQ(Responsibility Quotient),大量悲劇和現實教育難題都是缺乏責商有密切關係。

人類責商理論創始人譚焱心院長曆經40多年研究實踐實驗證明:責商直接決定了愛商、情商、逆商的高低強弱,也直接決定了個體將智力轉化為現實能力。因此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渝根教授早就斷言:“責商乃萬商之魂”。

責商家庭教育經過40餘年的科學家庭教育沉澱研究實踐,得出結論:對於個體自我責任行為的掌控能力決定孩子們在未來是否成人成材。一旦孩子掌控自我責任行為的能力被家長弱化,孩子遇到困難就會因為無力掌控而產生一系列負面效果,孩子的情商和智商的轉化都因此會受到限制,成績差、上網成癮、懶惰、毫無自律性等一切負面成分也就很容易控制孩子的心智。而很多家長恰好對家庭教育是無意識,這是最可怕的。


教育大家譚


孩子的成長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而家庭教育則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接受父母的教育,換言之,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由此可見,孩子心理素質究其根源在於父母。父母是怎樣影響孩子的吶?父母放任自流,就會導致孩子孤僻 。現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壓力過大,如果做父母的整天忙於工作或其他,沒有足夠時間管孩子,這就容易造成孩子孤僻的性格。所以在孩子成長階段最好不要和父母脫離,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玉不琢不成器!樹不剪無以成才!試想如果一顆小樹,不修剪,會長成參天大樹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是要求父母放棄工作去全心全意的去照顧孩子,當然這也不可能做到,我們所要求的只是要父母多抽出時間去陪孩子。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人疼的,有人愛的,當他們這種被愛的需要滿足後,也許他們會去試著愛別人,回報別人,也許會體諒父母的難處。這樣孩子不至於發展的太過偏離正軌。父母太能幹,導致孩子自卑 。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會幹,每當孩子想去做一些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時,父母總會衝到前面,總說你不會做,你做了也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做什麼都失去了主動性,表面看上去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保護,實則是害他們,每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會去主動思考,而是想到父母重複對他們所說的話,我再努力也沒有用,我幹不好的。這樣在心裡就會產生自我否定的的意識,隨即自卑心理便產生了。由此可見,做父母的不能事事都為孩子充當保護傘,鼓勵他們做事情的主動性,積極性,即使他們做錯了,那也是他們的付出,也是一種嘗試!不要輕易去否定這種付出,要做適當的引導。這把保護傘,偶爾讓孩子們暴曬,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過於嚴厲的父母,會導致孩子叛逆 ,家長權威式的教育方式,家教特別嚴,不容許孩子有任何的反抗,但凡孩子與父母的觀念有衝突的地方,都會在父母的嚴厲呵斥下,不敢再有反駁。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的孩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強化,父母永遠都是對的,在人際方面會有障礙,不敢在其它長輩面前說話,比如老師,上司,總之比自己年長的說話比較有權威的,他都不會主動去發言,因為他已經把這種內心強化泛化了,認為他們說的都是對的,自己提出來也極有可能會被否定,他們都是他父母的影子。還有一種孩子會形成一種性格,就是父母權威,但是自己心裡從來都不會服氣,父母期望他做什麼,他會從另一種方式上來反抗他們。他們往往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他們通過對抗父母,使心底壓抑的能量釋放出來,從而自己內心的需要得到滿足。     父母太過溺愛,導致孩子社會適應力差 ,過分溺愛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所謂的“小公主”,“小皇帝”全家人都圍繞這個孩子轉,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孩子想吃什麼,想做什麼,再難也會辦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我想要的,父母都能辦到,別人都得聽自己的,就會形成一種霸道的性格,在父母的薰陶下,自我認同感會過度提高,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會遇到很大的挫折。而在父母的過分溺愛下,他們應對挫折的心理能力非常低。當自我認同感和現實衝突時,就會造成心理不平衡。也許從此就會變得自我認同感很低,從此一蹶不振.還有他們的獨立性特別差,對別人有很大的依賴性,心理年齡不成熟,社會適應性差,難以融入社會,所以作為家長對孩子不要過於寵愛。   溫馨提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而最好的就是教育方式是民主型的,給孩子充分發展的空間,能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進行交流與溝通,並能接納孩子們合理的想法和建議,愛而不嬌, 嚴而有格, 寬鬆而不放任, 自由而不放縱, 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度”才是讓孩子成才的秘訣。   以上觀點,個人感受,不足之處,敬請諒解!


神奇絲瓜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廣泛。首先我覺得因為新聞媒體的放大效應,讓個案群體化,各人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這樣的。其次,對於個案中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原因,主要應該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裡就一個孩子,全家寵著少受挫折;二是學生家長與老師教育孩子之間的矛盾導致老師不輕易嚴厲教育孩子;三是如上面有朋友所說,社會心理的投射。


peterpan133465090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高鵬(頭條號 芳草大夫親子站):

孩子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除了自身生理遺傳因素外,主要原因有:

其一,家庭不良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學校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在蜜糖水裡泡大的。尤其是聽話又學習好的孩子,更是一路綠燈,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沒有給他們獲得堅強的理由和機會。但同時,由於他們一直表現優秀,家長、老師及同學都會對他們寄予很高的期望,外界的這種高期望,使得他們總是擔心因某次表現不佳,或某次考試失利,而改變自己在眾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這種擔心、害怕日積月累,逐漸給自身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最終影響到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其二,心理不成熟,認知水平有限,認知方式有偏差。

尤其剛上學的孩子,尚處於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期,認知水平較低,容易產生認知上的偏差。如看問題容易片面化、絕對化,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差。心理脆弱的學生容易出現的一個認知上的偏差,觀念比較消極的人,通常認為一旦挫折發生,就會導致很糟的結果,而不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其三, 青春期的特殊困惑,比如異性交往不順暢; 親子關係惡化,出現代溝;學業壓力過重等;都可以導致孩子的神經之弦繃到極限,一遇到不良刺激,就容易產生盲目衝動、焦躁不安、行為過激等反常現象,甚至陷入心理危機。

兒童心理脆弱,家長更要有正面的教育方法哦。

儘量引導培養孩子理性認知的形成,常常只是因為你看世界的方式改變了,你眼中的世界就煥然一新了。 家長要幫助心理脆弱的孩子,變消極思維傾向為積極思維模式。

告訴孩子: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性,失敗或挫折會帶來痛苦也可能會帶來契機。

提醒孩子:方法總比問題多。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也許是現在的社會演變了如今的悲劇,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爺爺奶奶的心頭肉,一直被捧在天上成長的孩子形成性格上的偏差,生活中只有掌聲及鮮花,沒有淚水,沒有落寞,一旦經受了挫折,就如同掉入萬丈深淵。這全是爺爺奶奶慣的,即使你罵孩子, 爺爺奶奶護著,孩子要看電視,爺爺奶奶同意,可你堅決不同意,但最後的結果是同意。真的得讓孩子認識到社會的殘酷,競爭力的強大,讓他不要那麼任性,不要去嬌慣養孩子!


冬梅


豈止為今,獨生子女依然是大多數,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子女也不一定就會得到少的的父母疼愛。

溺愛,驕寵,不要說是校園裡的孩子,就是如今參加工作了的獨生子女90後,也是如此。

我是90後,我的同事也是90後,新人,什麼都不會,我帶著,說不得罵不得,寫一手bug最後還是我來調。

心理素質差,一開始就是自卑,懦弱等等,到最後,成年了,就會變化,變得扭曲,變得陰暗。

聽不得半點不是,否則暴跳如雷,永遠不正視自己的錯誤,覺得自己獨一無二,總是過於關注自己,把虛榮視為尊嚴。你們說,這不是表態嗎?

我想很多人,都經歷過吧。心理素質差,真的很差。見不得光,不懂得感恩與分享,自然,無法融入集體。還總是悲天憫人,感嘆人生疾苦,覺得生不逢時,無病呻吟,被腦殘電視劇感動的稀里嘩啦,卻嘲笑掃路工人。嘴裡罵著電視裡的小三,卻看到有錢人恨不得管人家叫爸爸。

心裡素質真差。這類人,我看見的太多了。他們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

自私。心理素質差。不解釋。自己把持住就好。


寰安


一個孩子的成長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個人的心只需要的教育,社會的環境都不同程度的影響著他。其中家庭的素質教育和家庭的環境是關係到她是否能夠健康成長的因素。

有一種家長認為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什麼都不會幹,每當孩子想去做一件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是父母總會衝到前面,說你什麼都不會做,你做了又做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做什麼都失去了主動性。 表面上看上去家長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實則上是在害他們,每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不會去主動思考。

還有一種就是過分溺愛的家庭方式,就是所謂的小公主,小皇帝,全家人都圍繞著這個孩子轉,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孩子想吃什麼想做什麼,再難也會辦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我想要的父母都能辦到,別人都得聽我的,學會形成一種霸道的性格。然而在父母的父母的過分,你也想他們的應對挫折的心理能力非常低檔,自我認同感和現實衝突時,就會造成心裡不平衡。所以這一家長千萬不要過分的溺愛孩子。

還有一種家長權威式教育方式,這種家長認為我也就是覺的在這個家我說了算,家教特別的嚴格,不允許孩子有任何的反抗。但凡孩子與父母的教育觀念有衝突的地方,都會在父母的眼裡呵斥不敢再有反駁。但是自己心裡從來都不會複習,父母希望她做什麼,他們會從另一種方式來反抗他們。



梅子美食日記


所謂的心理素質其實內涵很廣泛,(詳見各類百科)。從心理學角度講:心理素質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韌性等等。

心理素質受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教育的影響,可以說是二者互相作用的產物。除去不可控制的先天因素,後天環境,對於兒童的心理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事實上是否有科學的研究數據能夠證明當代兒童的心理素質比以往要差?結論是否為真,不確定。所以不以此為討論基礎。

我猜題主其實是想說,怎樣才能提升的孩子們的意志力和抗挫能力(猜錯也不負責任)。

在很小的時候,有意識地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樹立良好自尊,培養責任意識,當然最好,可是不是所有家長都是心理專家。錯過了兒童發展的最佳時期,那怎麼辦呢?

其實只要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樣,不需要懂的多少專業理論,言傳不如身教,父母長輩在面臨問題,困難和麻煩的時候,如何去處理和把握,直接影響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榜樣的力量,環境的影響,信息的傳遞,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既不必誇大外界因素的影響,也不能放孩子於不顧。

我們相信孩子們是帶著使命來到這個世界。學會成長,尋找生命的意義。帶著欣賞信任的眼光,讓孩子知道。他來到這裡,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既然有責任,就要承擔責任。



26晶彩年華


關鍵在於沒有吃過苦,總是在溫室裡長大!

其實家長應該讓自己的孩子適當吃苦吃過的苦,將會成為孩子身體和心靈上的鎧甲,可以幫助孩子在遇到大苦大難的時候抵擋一下。

如果孩子經歷過丟掉一個指頭的疼痛,那麼,孩子就不會為紮了一根刺大驚小怪。

如果孩子經歷過的最大的痛只是紮根刺,那麼可以想象如果丟了一根手指對他的傷害。

如果人生註定要吃苦,那麼家長能做的就是儘量讓痛苦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


心靈悟語之風過爾


現在的人們生活水平高了,不像以前那麼全都要靠自己了,對孩子的溺愛,是他們心理素質差的原因之一,凡事都想著有父母幫忙頂著,他們能獨立嗎?適當的放開或許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