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觀察有些人們對孩子總是比對父母更好一些,是這樣嗎?

總動力


確實是如此,而且非常普遍!!對自己孩子好是與生俱來的父母愛!!對自己的家人好是後天培養學習的德行!!往往德行是大多數人很難學到的!!


茗數學



香妃存在嗎


是這樣的。我們總認為父母很堅強,是大人,依賴慣了,即使他們現在老了,也還或多或少有些依賴。再說,父母一直都在關愛著自己的兒女呢[呲牙][呲牙]


冷明貴


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但我認為父母是人生的根本。含辛如苦養大成人,恩比天高。做人不能忘本,百善孝為先。這也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文化。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希望。不能溺愛,要讓孩子受到好的教育,這樣我們的將來才有希望。


張成波aa


是這樣的


航媽燕子


這好像是普遍現象,對孩子,心都可以掏出,通常人們對父母也好,但要掏心時未必願意。


我愛瞎說


老人在可以動的時候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孩子小時候時時刻刻都需要照顧。

父母老了或者生病,行動不便,需要照顧的時候,我們就要精心照料,甚至寸步不離。


中國式家教


首先這個問題無對錯,可以說是人的基因或者說本性導致的下意識反應,生活裡確實很多人會這樣,有這種行為的人也很無辜呢哈哈。問題的情景拉回到自己家庭範圍之內,結合心理學通俗講一下,大家可以對號入座來感受:

  1. 兩者形象對比。人對“美好事物”的好感源自基因,好的形象更能得到人的喜愛。孩子青春正盛,天真靈動、對比之下老人年老體衰,拖沓遲緩,形象上,孩子更惹人憐愛。
  2. 自身角色感受。孩子自己生的自己養育,同時孩子對親近者的行為模仿度高,親和力強距離感小,自身對孩子付出代價大、孩子的可操控性強、相似度高的良好體驗讓人慾罷不能。老人作為長輩作為成年人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可操控性弱,社會規範之下,我們很多時候要重視老人的意見和感受,可以說在操控性上我們較為被動,另一方面,我們對老人有更多的義務,無形之中形成一種壓力,人的本性會促使你迴避某些問題。

但是呢,人有思維對抗基因或者下意識的能力。當你意識到自己行為失去“平衡性”,會主動做出調整。而思維有偏向性(理性/感性),這種偏向性受經歷、家庭、教育、各類環境影響很大。

所以,行為不僅受基因支配也受思維影響


你的奶茶有珍珠嗎


父母心在兒女上,兒女心在石頭上。兒行千里母擔憂這些句子都說明了父母對子女的疼愛牽掛。而子女小時候依賴父母,也很愛父母,長大了,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把相當一部分愛分給了妻子兒女,冷淡父母很正常,只要有一顆孝心。


用戶4137194420541


不是有些人,而且絕大部分人都是對孩子好,水往下流,有誰看過水往上流的,年輕人,一般都是把孩子看成寶貝一樣,對父母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能推則推,有哥弟姐妹的更是互相推脫,有需要父母時一個電話來父母必須全力以赴,沒需要時,一年難的有幾次電話。這就是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