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蔣新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沒明白,這兩句詩有什麼好質疑的?夜深了,準備上床睡覺,這時候看到月光穿過打開的窗戶,照耀在地上,把床前地面都映照的白花花一片,彷佛地上結了一層霜。這個意思明白淺顯,非常好懂,我不明白,網友質疑什麼?這一點也不矛盾,李白在這首詩的開頭兩句,用了寥寥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個深夜、月光、一個思念家鄉的人無法入眠的場景。我們再來閱讀一遍全詩吧——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後面兩句的解釋也很簡單:我抬起頭來看到了明亮的月亮,低下頭則思念故鄉。

其中“明月”用了兩回,“頭”字也用了兩次。不過這首詩的奇妙在於,這些重複的詞和字,如果你不追究的話,只是朗誦、默誦、咀嚼它的意義,你會忽略掉這些重複,通過簡練的描繪,其場景栩栩如生,所以它仍然會讓你拍案叫絕,認為它是一首好詩。

很早以前我記得有媒體報道過,似乎唐以後有李白詩的鑑賞專家對這首詩的水準有所嘀咕,也即上面我所說的“明月”一詞用了兩回,“床前明月光”和“舉頭望明月”,還把“頭”字用了兩次,即“舉頭”、“低頭”。古人寫格律詩詞,除了合律外,一般造詞造句也力求簡練不囉嗦,場景凸顯,立意與場景相輔相成。李白的這首“靜夜思”總體來說是好詩,品質還是很優秀的,短短四句二十個字,作者就營造出了一箇中秋月光之夜的悽美場景,並刻劃出一個遠離故鄉、在中秋之夜思念故鄉的異鄉人的形象,中秋佳節,這個悽美的月下場景和床上思念故鄉的異鄉人的形象,非常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借中秋抒發思念故鄉之情的立意,可謂昭然若揭。其實也正是詩的意境和情感抒發都可謂上品,所以詩中的一詞一字的重複,追究的人終究是極個別的“專家”。如果這首詩意境、立意或者抒情都很爛,詩整體品質不佳,那麼字詞重複這種低水準的表現,只怕要被後人罵慘。

至於報道說有什麼學者認為,李白這首詩中的床,不是我們常人所說的睡覺用的床,而是什麼胡床,很矮的那種,甚至有什麼學者認為這所謂床,根本和床沒有關係,而是外面的井欄,所以所謂的月光其實是灑在外面的地上。對此學者所言,在沒有得到公認之前,我一概認為是扯談,我還是堅持自己的閱讀和解析。


天淞子


睡蒙了唄。睡蒙了一睜眼,看什麼都邪乎。我曾經半夜醒來,看見床邊站著一個紅衣女鬼衝我笑了笑,轉眼間就不見了。

有一次看見一個頭插在天花板裡的小女孩,然後她又慢慢從上往下笑嘻嘻地鑽到了樓下。

還有一次我一睜眼看見窗外有個小男孩在那玩,一瞬間又不見了。要知道我可是住四樓。

對了還有,我在醫院值班,半夜睡覺的時候,經常在半睡半醒間跟剛剛死的人交談。

睡蒙了一切皆有可能發生


玉狐仙傳


小時候對這首詩的描寫總是很好奇,很難理解。後來我在新疆生活了好多年,記得有一次在連隊房子的地上撒了水,在地裡忙完我就回團部了。過了幾天的一個晚上我從地裡澆完水,因為太晚了就在連隊房子裡住下了。當時太困就睡了,半夜裡不知怎麼醒了,一輪月光從窗子裡照進來,地上一層白白的霜,一閃一閃亮晶晶的發光,我把燈打開一看原來是地上泛出來的鹼。

從上面的經歷我明白了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我的理解是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不是在大西北有鹽鹼地的地方?———詩人在塞外遊玩大西北的美景,晚上住在塞外小鎮,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情景,才有感而寫出這樣的名句。



玉墨1968


這個問題就是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有些人們。成天捧著手機在說國家這不敢那也不敢是一樣的!

真的要發生戰爭了這樣的人跑的比誰都快,因為戰爭犧牲的不是自己和自己的親人!

在說提出這樣的問題的人,真不知道自己讀懂了這首詩沒有?

有本事自己寫出比這首詩更好的詩句出來,那才是牛🐮!

人家李白明明用的是疑,怎麼就是有矛盾了?

明明那個社會人們住的不是現在的高樓大廈,都是土房茅屋。晚上從窗口照射進去的月光是常有的事情,就非要說不能!

我們小的時候農村住房都是土房,開著兩個大窗子,那個時候又沒有玻璃,就是用幾根木棍擋住人進不了就可以,裡面在拉個布簾,就那樣!

晚上布簾掀開就是能夠照射進去月光的!

所以李白用了疑似有錯嗎?那裡有矛盾了?

因為明亮的月光和霜都是白色,所以李白用的疑似。也就是比喻的意思罷了。

怎麼這麼好的詩句到了今天就成為有矛盾了?成為有錯了真的讓人匪夷所思!

說實話頭條現在各種各樣的提問都能出現,真不知道現在頭條的宗旨是什麼?

這樣下去不知道頭條還會有多少人玩?

真的希望頭條能夠越來越好,不要弄的人身心疲憊!

有意義的提問利人利己才是人們最想要的頭條!


優先推薦


古時候的床所指的比現在的床不太相同。李白詩中的床可能是凳子或是門臺,更有可能指的是井臺。


重陽38788436


還真是腦洞大開,那不就是比喻嗎?比喻月光如霜一樣的白,一點都不懂得什麼是“浪漫。”那我問你“地上鞋兩雙”你解釋一下啥意思?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他寫的詩歌也充滿了浪漫情懷。如果詩歌沒有浪漫沒有想像能好聽嗎?如果這樣寫“床前賊啦亮,好像大電棒。舉頭看月亮,低頭想對象”那能好聽嗎是不是?還有那首《贈汪倫》作者直接把自己的名字寫進去了,“李白乘舟將欲行”簡單而不失親切,“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用浪漫的手法表達出了和汪倫的友誼,我發現今日頭條人才輩出,要啥有啥從來不缺笑料。槓精烏泱烏泱的,有的提問更是超出我對人生的認知,最後小女子想說“我服了。[祈禱][可愛][大笑]”



jabx桀驁不馴


其實不矛盾。我們平時習慣了夜月霜地的景色,一但推窗流進一道銀白色的光,自然就想到頭腦固有那種場景便隨手拈來,對李白大詩人可是輕而易舉之事。


三木艮


粗俗的講很簡單很好理解。有很多地方家庭放置床的位置,緊貼著窗戶和牆邊,躺在床上,坐在床上都能看到外面的月光和庭院裡的情景。以下的圖中情景也可說明這個問題。




甲午金秋


這兩句詩並不矛盾。

以前有些教參的解釋是;晚上,一輪皎潔的月光從窗外照射到房裡床前,照射到地地上,好像灑了一層白霜。這是一種比喻的手法,充分表現了李白浪漫主義詩人的情懷。


程世儒


明月光下,那些羈旅歲月,我的床前曾有地上霜。

那是離家討生活的年代,明月中天時霜華一地,照徹我的床前。風起時,聽風與葉在屋頂上竊竊私語,有好幾次,想是狂風的痛苦失去,總在屋頂追逐著無情辭枝的黃葉,那灰瓦上踏出的粗魯腳步聲如暴雨肆虐,多次竟引我為無傘出門焦慮,打開房門時,對面人家屋頂上積澱著的厚厚枯葉,則似乎眨巴著狡黠的眼睛問我:怎麼?你總錯!?而當空那罩著暈圈的太陽,則故做高深地迎面挑釁我的庸人自擾,此時,心頭往往泛起痛楚,但則是無耐的心緒更多,那是因生活所需缺失太多衍生的難堪。那個年代,最難以忍受的是,思親時的孤獨無眠,連老鼠這小東西都來肆無忌憚地取笑,每當這個時候,鼠輩們總是當著我的面,捉對兒在房樑上幸災樂禍地奔跑著,嬉鬧著,或做險象環生狀,似乎問我:我們,幸福著我們的幸福,你呢…

——我的地上霜,就是在這侷促的環境下一而再再而三地見到,以至形成牢固且鮮明的畫面,直至老年更是愈發明皙。李白的床前一地霜華,想來當時的生活狀態比我當年一定好不了多少,存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