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關於二十四節氣,你還知道哪些?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我來晚了!見到大家早已踴躍發表,講得很好很祥細,我再補遺拾缺漫談一點。

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小麥種植,江北、黃河流域多在秋分至立冬前播種。立冬後播種的小麥雖然當時不發芽,等來年開春發芽,照樣能結籽粒。而立春後播種小麥,大多是不結籽實的。這就是科學上說得“春化“階段。

還有大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是“秋社“,秋社前種的大蔥來年四、五月間會出花(俗稱蔥波蘿),而過“秋社”後播下的蔥種,來年一年都不長波蘿(開花),就相差這幾天,事情就有質的不同。還有麥茬種黃豆,一定要趕在“夏至”前出苗,否則只長豆棵不結籽。這就是“不誤農時”。另外,在養生和中醫方面,二十四節也有很大的參考值。所謂的”風、寒、暑、溼、燥、火”六淫病機,也都與二十四節氣有關。

二十四節是太陽黃經運行的節點,它對大地上的動、植物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只要大家留心,會有更多的發現。


青林223646642


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人們十分重視這個節氣。3000年前中國就有迎春儀式,至今已形成了許多固定的風俗習慣。

每年的公曆2月4日左右為立春,此時太陽達到黃經315度,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表示春季開始,萬物有了勃勃生機,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春天已經到來,然而冬天的寒冷還未消失殆盡,它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凍能使萬物復甦,才能有萬物生長的土壤,所以立春這個階段的特徵和預兆形象地表現出來。

俗語說:“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立春後,隨著氣溫的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將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仁義之川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忙夏署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4節氣歌)


孤竹國人1


二十四節氣,必須知道它是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

我們中國號稱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目前唯一僅存的文明古國。

而且我們不僅僅只是歷史悠久、時間跨度長,還在歷史的長河中保留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題主所說的二十四節氣就是其中一個。


每個中國人,應該知道怎麼記住二十四節氣

讀過小學初中的的人都知道,二十四節氣有個順口溜歌訣,方便我們記憶的,身為中國人記住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是很應該的,重要的是不難,對吧?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老實說,這句我原來是不懂的。後來才搞明白:說的是每個月有兩個節氣,上半年一般在每個月的六號和二十一號,下半年一般在每個月的八號和二十三號,就算有變動也就是相差一兩天。

老祖宗的東西還是不錯的,這是他們花了無數心血總結而來的。我們今天不能說很輕易就能查到,以為是微不足道的東西。


知道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及。

真正確定則是在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實話說,我對這裡面提到的“太陽從黃經零度起”也不是很懂。不過我前些時候幫初一兒子複習地理的時候,好像有些類似的內容,我就去翻閱了一下,從他複習的資料拍了一個圖:

大概意思應該是:太陽每年直射南迴歸線的時候(12月22日),大概是我們北半球的冬至,然後太陽直射點向著赤道往北半球移動,直至3月21日左右直射赤道,這時就大概是我們的春分,中間經歷了三個月,也就是六個節氣。

其他可以以此類推。

例如:今年的立春是昨天2月4日,前面和冬至之間就經歷了1月份的小大寒。那麼2月份還有一個雨水,然後是3月5號的驚蟄,接著就是太陽直射赤道的時間,也就是3月20日,我們國家的春分了(和3月21相差一天)。

也就是說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時間和由於太陽直射點移動造成的氣候冷暖變化,是劃分二十四節氣的依據。

(不知是是不是正確的,這裡僅供參考)


意義,由於和太陽直射造成的氣候變化有關,所以二十四節氣的名字基本能體現當時氣候天氣。

直接引用吧: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太陽到了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迴歸線)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太陽到了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迴歸線)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由於我們獨特的中國曆法,尤其和農業耕種有密切聯繫,所以隨著中國特色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所以,關於二十四節氣我們還要知道它的來歷,原理,含義,意義,我們還要知道怎麼記住它,因為它是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有不對地方,請指出我改正,我也是學習中,謝謝)


文藥書生


二十四節氣,是逐步完善的,最早記錄的節氣,《呂氏春秋》,只有八個,兩至兩分,四季四立: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兩至兩分,天文意義的節氣。立竿見影,中午時的日影,冬至最長,夏至最短,春分、秋分均分。兩個冬至日的時間為一個太陽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四季四立,氣候意義的節氣,一年分四季。一年四季,適用於黃河中下游地區。

古人沒有地球的概念,也不知地球自轉又繞太陽公轉,只是通過立竿見影的方法確定太陽年的時間。


趙日金141



枉立敏


今日立春,是二十四節之首。

身為農民,對二十四節氣了如指掌,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半月一個節氣,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就是以二十四節氣為依據,按時令而作,按節氣而行。並且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十四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署。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二來。

有很多諺語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

立春晴一日,農夫耕田不費力。

二月裡清明老了花,三月裡清明不開花。

立夏點瓜豆。

立秋下雨,哪裡下雨哪裡收。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適宜。

冬至天晴無雨色,明年立唱太平歌。

二十四節氣,是五千年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落英鄉間


立春三日,水暖三分。

梨花風起正清明。

冬至至短,夏至至長。

五牛六馬,死了沒人剮。

熱在三伏,冷在三九。

七月半,看牛娃子伴田墈。

春無三日晴,夏無三日雨。

七藠八蒜。

插田不過秋,過秋九不收。

雲遮中秋月,雨打二元燈。


用戶4876087807407


你好,今日是立春,我們的二十四節氣之首,我想關於題主問的二十四節氣還知道那些應該是指知道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知識,而不是簡單的指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所以下面我就來說說我知道的一些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小知識,本人才識疏淺,如果有不對的歡迎條友們指正。

竹板這麼一打呀,別的咱不誇,咱來誇一誇我們的二十四節氣,為啥誇它呢,因為它是咱們勞動人民的結晶,不過你還別說這今天的二十四節氣啊並不是簡單的人民智慧的結晶,而是和我們的一位皇帝有關,來猜一猜是哪位皇帝呢?當然是我們的康熙皇帝啦,怎麼樣沒想到吧,我們的康熙皇帝不光是理科天才還對二十四節氣有研究呢。至於為何說今日的二十四節氣更多是康熙皇帝所改革形成的呢,大家可以自己動動小手查查資料呦,也可以關注下我,會在之後寫一篇關於我們康熙皇帝這位農業上也有研究的文章的。

話不多說,再來講下一個關於二十四節日之一的冬至小知識點,這冬至大如年是為啥大家肯定都知道,冬至吃啥大家也知道,所以在這裡就不說關於這些的知識了,我要說的是啥呢,就是冬至這一日會有的獨特景觀了,是不是博學的條友們都知道呢?沒錯,就是冬至這一日故宮一年裡獨有的奇觀了,這就是每年只有冬至這日太陽光照亮的乾清宮裡寫著正大光明四字依次被點亮扁額的這一奇觀了,是不都挺像見下這個奇觀呢,下面就為大家奉上這一圖片,請看。在這還奉上我們的頤和園十七孔橋這一美美的景觀呦。是不冬至這天很奇特呢,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一景觀自然就是與冬至這一日是白晝時間最短的一天,北京的日照角度,故宮的設計者有關了。

我們的二十四節氣滿滿的智慧結晶,還有許多小知識就不細講了,希望大家動動小手宅在家裡翻翻書本從我們的二十四節氣汲取更多的營養知識呦。






文化知識趣味談


二十四節氣,是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的總稱。

我國古人把一週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分成二十四個等分,用來表示季節的更替和氣候的變化,它們分別命名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從立春開始,單數的叫做節氣,雙數的叫做中氣,或者說月初的叫節氣,後半月的叫中氣。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的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曆法特有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獨特創造。早在西周、春秋時期,古人就用圭表測日影的辦法,測定冬至和夏至、春分和秋分,往後又測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季節,逐步完善。漢武帝時期成書的巜淮南子》,已經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名稱與順序和現在完全一樣。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是我國古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氣象變化規律的結果,它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在現行公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每個月的節氣和中氣,上半年分別在三日至五日、十八日至二十二日;下半年在六日至八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相差不大。農曆因為閏月的關係,每年節氣的日期相差較大,閏月沒有中氣。長期以來,二十四節氣曾在我國的農牧業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至今還在農業生產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人們為了便於記憶,還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