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精品課《讀懂中國茶》:第八講 品茶至味是清歡


在線精品課《讀懂中國茶》:第八講 品茶至味是清歡

【茶博士∙星海泛舟】—669:在線精品課《讀懂中國茶》:第八講 品茶至味是清歡。南懷瑾先生在總結中國文化的最高智慧時曾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佛家、道家、儒家是支撐著中國文明的三個柱子,三者之間相互滲透融合,缺一不可。許嘉璐先生曾提出:中華文化走出去要"一體兩翼",一體就是中國文化的理念(包括倫理),一翼是中醫,一翼是茶葉茶之平凡,解渴消暑大碗飲;茶之高雅,品茶品味品人生;茶之偉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茶的世界,人來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歸宿,有的人實現了靈魂的救贖,有的人發現了生命的詩意,有的人重建了與祖先的聯繫,而更多的人把茶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道茶,就是一種人生,每一個茶人其實都在修行屬於自己的茶道;而所謂茶道,就是在我們都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對完美的溫柔試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時間。這一講在帶領大家探討"何謂茶人、何謂茶道、何謂茶文化"時,一同分享"茶與儒釋道的融會貫通",真可謂"

蒿筍香茗須次第,品茶至味是清歡"。

在線精品課《讀懂中國茶》:第八講 品茶至味是清歡
  • 莫把茶人當聖人

上學時,總是把茶人看到太高,高到不敢觸摸。一天,在閉目養神之際,忽然想起看看我們身邊的那些最可能算是"茶人"的人,看看他們身上有什麼特質,比如吳覺農、莊晚芳、陳椽、王澤農、張天福等等一些茶界大家,好像也不是完美無瑕的,即使是受萬世敬仰的茶聖陸羽,也照樣有這樣那樣讓人感覺不太滿意的地方,如果連茶聖陸羽都不能算是茶人的話,還要茶人這個概念何用?因此,千萬不要將茶人等同於聖人,更不要以此進行道德綁架

那麼何謂茶人呢?所謂茶人,首先是從事與茶相關的職業的人,其次還是對茶在某一領域或一個方面有研究或專長之人,同時還應是熱愛茶事業或茶生活之人

,當然有的還能以茶科技、茶文化為社會作出貢獻服務或卓越成就之人,能以茶道精神作為行為規範更好,但不以此作為必須的考量因素。換句話說,就是習茶研茶愛茶事茶,並自覺將茶道精神作為行為規範。假如這就是所謂不是"聖人"的茶人,看看您的朋友圈中是否有茶人,看看您距離茶人是否只有一步之遙還是已經茶人在身了呢?

在線精品課《讀懂中國茶》:第八講 品茶至味是清歡
  • 茶文化具有軟硬雙重實力

文化是一種軟實力,但是隨著接觸的越久,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茶文化不僅是軟實力,同時也是硬實力,具有較硬實力的二重屬性特質。讓我們一道來重溫一下茶文化的涵義即什麼是茶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茶葉深深融入中國人生活,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中國,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內省外修的東方智慧。所謂茶文化,是指人們在利用茶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通常包括茶飲、茶藝、茶道三個方面,其中茶藝還包含茶禮和茶俗

文化事業是根,文化產業是葉,根深才能葉茂,否則是無本之木。文化事業是源,文化產業是流,源遠才能流長,否則是無源之水。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硬實力一起構成文化力。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是創意,培養創造性人才是重中之重。

一帶一路戰略已被上升為國家甚至全球意志,目前國家又將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和國際茶日已成為茶界常態化國際盛會,為茶文化產業發展營造出一個良性生態系統

茶以文興,文以茶揚,茶文化與茶產業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唯有浸潤和涵養了文化的茶產業,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中國茶葉,美了環境、興了經濟、富了百姓。將茶產業發展與茶文化傳承相融合,講述中國茶故事,將其成為促進"一帶一路"沿線貿易有利"通行證",讓世界感知當代中國發展活力。

在線精品課《讀懂中國茶》:第八講 品茶至味是清歡
  • 茶道不等同於"精行儉德"

富於日本文化意蘊的茶道,並未被中國大多數的茶文化人士所推崇,嚴格來說,日本所推崇的茶道就類似於中國所說的茶藝,但又不同於中國茶道。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習慣於用"藝",而日本習慣於用"道",如在中國的"花藝、武藝",日本則為"花道、武士道"等,只不過由於日本將茶道賦予了許多新內涵了。那麼何謂中國茶道呢?

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他把飲茶看成"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的手段。因此大多數人都認為,茶道的重點在"道",是以修養身心為宗旨,參悟大道的飲茶藝術。中國茶德和中國茶禮的首倡者分別是莊晚芳和張天福先生,二位先生倡導的茶德和茶禮的源頭,來自於陸羽《茶經》中"

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的論斷。據此論斷,再結合自身經歷感悟,提出"廉美和敬"中國茶德,"儉清和靜"中國茶禮,並進行闡述"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勤儉樸素、清正廉明、和衷共濟、寧靜致遠"。二者間是否有淵源呢?

在讀到《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忽然明白了,茶道與茶藝的關係,中國茶德與中國茶禮的契合。所謂茶道,首先是人們在飲茶過程中遵循的規範程序,並樂在其中;其次是人們最為看重,通過飲茶活動,去陶冶情操、修心悟道;最後就是利用中國茶禮去規範行為,中國茶德去傳遞文明的精神活動。給文化"可以傳遞文明、可以規範行為、可以凝聚社會"找到新的註腳,第一次將茶道由"小我"提升到"大我"的層次。

在線精品課《讀懂中國茶》:第八講 品茶至味是清歡
  • 茶與儒釋道

有人說,儒家在中國茶文化中主要發揮政治功能,提供"茶禮"道家發揮的主要是藝術境界,宣稱"茶藝";而只有佛家茶文化才從茶中"瞭解苦難,得悟正道",稱之為"茶道"。其實各家都有自己的禮、藝、道。儒家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茶人說"茶中精華,友人均分"。道家說"道可道,非常道"。兩者不過一個說表現,一個說內在,表裡互補,都是既有道,也有藝、有禮。

中國茶文化吸收了儒釋道各家的思想精華,中國各重要思想流派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儒家從茶道中發現了興觀群怨、修齊治平的大發則,用以表現自己的政治觀、社會觀,佛家體味茶的苦寂,以茶助禪、明心見性,而道家則把空靈自然的觀點貫徹其中。

中國儒釋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家在茶宴中伴以青燈孤寂,要明心見性;道家茗飲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以茶勵志,溝通人際關係,積極入世。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即和諧、平靜,這就是儒家中庸的提攜

中國茶文化從一產生開始,便是以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為主。在中國,儒釋道各家雖然都有自己的茶道思想,但領導中國茶文化潮流的主要是文人儒士。中國的儒學,即使在它走向保守以後,仍然是儒士,入世而不避世。中國的知識分子,從來主張"以天下為己任"、"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很有使命感和責任心,中國茶文化恰好吸收了這種優良傳統。把飲茶推向社會的是佛家,把茶變為文化的是文人儒士,而最早以茶自娛的是道家。

在線精品課《讀懂中國茶》:第八講 品茶至味是清歡
  • 茶禪一味

茶文化是與現實生活及社會緊密聯繫的,而佛總是彼岸世界的東西。中國茶文化總是趨向熱愛人生和樂感的,佛家精神強調的是苦寂,二者又是如何聯袂相伴的呢?

七碗受知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如果說"柴米油鹽醬醋茶"是茶飲的一種追求健康的生活,那麼"琴棋書畫詩酒茶"就應該是茶飲追求快樂的時光,但是經常被一些人津津樂道的"茶禪一味"又是什麼呢?茶是我們生活中極為平常而又不可缺少健康之飲,禪是指通過對茶的體認與感悟進行修行的一種法門。茶是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禪是以茶淨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簡而言之,禪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和藝術,通過禪悟去透視生命意義、領悟生活真諦,活出圓滿人生!茶對禪來說,既是養生良具,又是得悟優徑,更是體道法門;養生、得悟、體道三重境界,對於禪宗來說,幾乎是同時併發,自然而然使兩個相互獨立的個體達到了高度合一,從而豐富了中國文化傳統,呈現了茶禪一味的茶飲追求的風雅境界!

在線精品課《讀懂中國茶》:第八講 品茶至味是清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