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法者:论人的本能、人性和信仰


述法者:论人的本能、人性和信仰

动物性本能

人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大自然的怀抱中挣脱出来,摆脱了蒙昧而拥有了独立自主的精神,一步步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特有规范,在进化史上与其他动物渐行渐远。然而,人的本身又没有那么特殊,和其他动物一样,至少在身体上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紧紧地连在一起。多年来,人类不断地与自身的动物性本能做着激烈的对抗,但有时却又不得不屈服于动物性,这个过程充满了矛盾。

在我看来,无论是人的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终归是可以划到三个名词里面的:信仰、人性和本能。我们来一一分析。

人的本能,其实就是生存的本能、我们与动物相通的本能。动物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为繁衍而交配、为生存而抱团、为危险而惊惧……不一而足,这就叫动物性。当前,人类还没有摆脱这一特性,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动物性,无所谓善恶,仅为生存而已,无他。

关于人性,我倾向于"性本利"之说,这其中有善的成分,亦有恶的成分,这与人的本能有了明显的区别。在承认"性本利"的基础上,人性由两个方面组成。其一,是向本能顺从并强化的人性。人们总是喜欢让自身动物性的本能得到满足,此时,利益以最基础、最浅显的面目出现了,金钱、权力和美女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类自身对周边生存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占有欲,你争我抢则是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动物性本能,利益一词有了具体实物。其二,是将本能反抗并弱化的人性。我们可见一种状况,有的人乐于铤而走险、富贵险中求,饿了不吃饭、累了不休息、甚至于有生命危险也要去逐利而生。这在人的动物性本能上是说不过去的,这一系列行为反本能。原因何在?在于"利",这些行为的背后,有一番利益的计算和比较,当利益预期大于所牺牲本能的成本之时,自然是利益当先。"利"字,实乃人性的本质,因此便有了可以引人行善之法,也有导人作恶之法,关键就在于如何以"利"去牵引人性。本能不分善恶,可人性却因本能生出了善恶,一个"利"字作了桥梁。

关于信仰,我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独有的、特殊的解释,它更接近于我们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想象。诸如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政治信仰、科学信仰,它们是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的,它对我们的言行及价值判断都会有重大的影响。信仰,将人类社会进一步细分了。信仰的来源在于,人类意识到在有生之年解决不了现实中的所有困惑和矛盾,于是便有了一种唯一认定的执念,这个执念便是信仰的最初形态。有的信仰反人性、反本能,却得到很多人的拥护;有的信仰下沉到本能之下,却为众人所抛弃。这正是信仰的特殊之处。

本能、人性和信仰,与其评判为层次高低上下,倒不如说是人类自身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深浅不同罢了。这之中生发出的一系列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论辩,本质上还是对三者的看法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