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我們與惡的距離》海報 取自網絡

若說第54屆金鐘獎誰是最大贏家,毫無疑問,非將戲劇節目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六項大獎全都收入囊中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莫屬。暌違臺劇15年的賈靜雯更是憑藉此片首奪視後桂冠。而這部僅10集的電視劇,在豆瓣的評分更是高達9.5分。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第54屆金鐘獎賈靜雯首奪視後 取自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這部毫無懸念的短劇集,我們到底看什麼?

在如今動輒五六十集甚至上百集的電視劇市場,僅10集的短片製作還能獲得如此多殊榮的劇作是相當少見的。

片子其實並不複雜,主線的基本構成就是一個無差別殺人案件的三個家庭:受害者、加害者、辯護者。開篇沒有懸念,加害者就是名副其實的惡,沒有冤情,沒有黑幕,沒有反轉。

那人們到底在看什麼?

夫妻感情的維繫?原生家庭的影響?成長環境的重要?親子關係的發展?

都不是,其實我們在看自己!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 正義 ”的我們

第一集開篇就直接引入了一起轟動全市的無差別殺人案。除了加害者外,作為辯護者的王赦自然也就成為了眾矢之的,不僅在現實生活中被受害者家屬潑糞,而且在網絡上更是被萬千網友以極其惡毒的語言咒罵。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被家屬潑糞劇照 圖片取自網絡

某電視臺播放了一則泰國突發爆炸案的消息,作為新聞媒體人的宋喬安雖然對消息的真假有疑慮,但在為了保障收視的情況下,仍然播出了這條並不確定的新聞。兩小時後,泰國辦事處證實了該消息是假的。而喬安的同事們只是司空見慣地感嘆:“反正假新聞又不是頭一次,習慣就好。”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取自網絡

這些場景,我們是否很眼熟?

信息時代,我們被互聯網包圍著,在湧動著各種信息的海洋中臆測、盲從、輕信。我們一邊鄙夷著網絡暴力,一邊卻又成為了暴雪中的一片雪花,因為我們自詡是“正義”。我們一邊鄙夷爸媽的盲目轉發,一邊卻又做著漫天信息的搬運工,因為我們自詡“眼清心亮”。

譬如當下舉國抗疫這個特殊時期,我們卻屢屢能夠在各類消息評論中都看到有關“嚴查xxx”、“xxx不作為”等負面情緒的刷屏;而那些被掐頭去尾的視頻不僅被高頻率點贊,還有著驚人的轉發量。更甚者還有人曝光病者信息,美其名曰讓他人能做好防範。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正義”?

而在官方再三強調“不信謠,不傳謠”的情況下,仍是有那麼多的謠言滿天飛,導致民眾搶完口罩搶菜肉,搶完菜肉搶雙黃連,正應了那句“每則謠言都有聽眾”。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眼清心亮”?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圖片取自網絡

俗話說“眼見未必為實”,任何時候我們眼見的未必是事情的全部,也未必是事情的全部真相,既然如此,那又談何評論?

在陳凱歌的電影《搜索》裡,身患重病的葉藍秋,在公交車上因為沒有給老人讓座,不僅與乘客起了爭執,更是被人拍視頻發到了網上。這段視頻在網上惡意發酵後,瞬間將葉藍秋推到了風口浪尖。她所有的個人信息被“正義”的網友們光明正大地公佈到了網上,“正義者”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她口誅筆伐。最後葉藍秋死了,因為她所經歷的一切都讓她心灰意冷,所以她選擇了逃避。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電影《搜索》劇照 取自網絡

錢鍾書先生曾說過:

“那些在我們背後的竊竊私語,就像飯裡的沙礫或者生魚片裡沒有剔乾淨的刺,給人一種不期待的痛。”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最初的我們

談到夫妻關係,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很多人的關注點都在宋喬安與劉昭國這對夫妻身上。但我反而更關注王赦與丁美媚。因為我覺得他們身上更有我們現實夫妻真實的投影。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與丁美媚劇照 取自網絡

王赦與丁美媚的婚姻,註定是一段有犧牲的婚姻。妻子為了丈夫放棄優越的物質,丈夫為了家庭放棄自己的理想。

可每一段婚姻不都是如此嗎?婚姻本就是需要相互犧牲,相互成就。有人認為夫妻之間不應該用“犧牲”來形容,那只是一種選擇,既然是選擇,自然要承擔後果。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沒得選擇的。

當家中孩子需要專人照顧,又無人可助時,夫妻之間就必須有人需要改變現有的工作狀態,或辭職,或換一份更適合照顧家庭的工作,但這與自己原本的職業規劃是大相徑庭的。這是無奈的選擇,說到底如何不算一種犧牲呢?

當兩人異地婚姻時,最終至少有一個人是需要放棄原來熟悉的工作、朋友,甚至是親人,到對方那個陌生的城市去生活,去適應新的環境、新的人,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如何不算犧牲呢?

但是,犧牲同樣也是需要有結果的。結果如我所願時,“犧牲”是值得;結果非我所願時,“犧牲”成為了不甘。

而夫妻間的犧牲往往是雙向的,單向付出的婚姻最終是難以走到最後。

在這一點上,編劇把人設理想化了,劇中丁美媚頓悟到,自己最初喜歡的就是那個“眼神裡閃著光芒的,充滿正義感”的老公。

但是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我們都忘記了當初的那個自己,也忘記了當初自己喜歡的那個人的模樣,我們在婚姻的路上越走越遠,早已不再是當初的你我。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帶刺的我們

親子關係是劇中著墨頗多的一環。很多人震撼於曉明媽媽的“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而我更心痛的是喬安與女兒天晴那劍拔弩張卻又想要靠近的母女關係。

當看到喬安因為工作忙碌忘記天晴的生日,天晴留給她的母親節賀卡上的話讓人心痛:我知道你不愛我,如果哥哥還在,你應該比較開心吧。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我們與惡的距離》喬安忘記天晴生日劇照 取自網絡

我不知道孩子要對母親是有多失望,才會如此篤定地說“我知道你不愛我”。但她卻仍帶有期盼,在那裡等著媽媽下班,直至媽媽把她忘記。一次又一次,媽媽讓她覺得:“媽媽確實只愛哥哥,不愛我。”即便是這樣,她仍在賀卡的最後留下:“母親節快樂。——劉天彥上。”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我們與惡的距離》母親節賀卡劇照 取自網絡

對於痛失愛子的喬安,我是理解的。她認為如果自己當時沒有去外面接電話,或者在外面待的時間沒有那麼久,也許就能保護兒子,也許兒子就不會枉死。所以,她對兒子的逝去不只是喪子之痛,還夾雜著自責與愧疚,甚至有一種負罪感。

再堅強的喬安也被擊垮了,她開始酗酒、瘋狂工作,因為這樣她才能短暫地忘記那些痛苦。但是她忘記了,她還有女兒。不,應該說喬安沒有忘記,只是她的心已經被滿滿的自責、愧疚與負罪感塞滿了,只留了小小的角落給女兒。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取自網絡

我們沒有辦法去評判這樣的喬安是不是太自私。畢竟我們不是她,我們沒有經歷她的一切,又哪有權利去指責她。易地而處,我們未必能做得比她好。

但是,這樣的親子關係卻像極了我們。

現實中的我們與孩子何嘗不像兩隻刺蝟,想要擁抱彼此,卻是一抱就痛。我們越來越不理解對方,我們總在相互質問著:“你為什麼不懂我”、“你為什麼不明白我都是為你好”。

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為孩子設想著未來,而孩子總是站在他們自己的角度遠眺世界。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你看,角度都不同,結果怎麼達成一致呢?衝突的產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這樣得到的親子關係只能是充滿了誤解、爭吵與隔膜。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每一段關係的和解都需要理解與溝通

劇作的最後,編劇讓所有的關係都得到了和解與昇華,這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

但生活不是電視劇,不是每一種關係都能得到和解。也不是每一種傷害都能得到原諒。

這部作品想要探討的主題並不僅僅侷限於:我們每個人都在善與惡之間,我們也會是“惡”本身。而更深層次的主題應該是:

理解與溝通。

在每段關係中,有分歧,有不同的見解都不可怕,但只有願意理解與溝通,我們才有可能得到和解!

而當我們都願意去理解與溝通的時候,我們離“惡”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在劇裡看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