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救助站醫生,義無反顧守護流浪乞討人員


疫情下的救助站醫生,義無反顧守護流浪乞討人員

這個春節,董玉平過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緊張。從臘月二十九到現在,她一直奔忙在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中,絲毫不敢放鬆。

董玉平是一名醫生,但她工作的地方與其他醫護人員略有所不同,她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平日裡她與同事們便時常近距離接觸身患艾滋病的流浪精神病人,也曾在護送任務途中為保護受助人員不慎受傷……而此次疫情的全面爆發,她們更是默默奔走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中的防控第一線。

堅守一線

服務高危人群是常事

疫情下的救助站醫生,義無反顧守護流浪乞討人員

“你好,來,測一下體溫,最近有沒有咳嗽、發熱、乏力的情況?”“最近有沒有去過武漢,或者跟湖北的朋友接觸過?”……像這樣的詢問,董玉平每天都要向來站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反覆確認核實。

流浪乞討人員是城市龐大流動人口中的一部分,他們處於社會底層,在這次疫情中他們不僅缺乏自我保護的物資,甚至缺乏疫情防控的訊息和知識,他們的流動成為疫情傳播的潛在危險。

為了遏止疫情傳播,排查可能與傳染源接觸的流浪乞討人員,站內衛生所的醫生每天都堅守一線崗位,仔細檢查和詢問每一位來站的求助人員。

“36.7,體溫正常,你最近有沒有身體不舒服嘛,比如……”

“哎,我都說我沒病,你這麼囉嗦,是怕我有病,把你傳染了嗎?”

有時候,受助人員不理解董玉平的工作,會粗暴地打斷她,甚至拒絕配合詢問與檢查,董醫生都會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讓他們瞭解目前疫情狀況,給他們普及自我防疫常識,發放急需的防護口罩,不僅讓受助人員消了氣、漲了知識,還暖了心窩。

時刻警惕

始終懷抱著“醫者仁心”

疫情下的救助站醫生,義無反顧守護流浪乞討人員

春節原本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然而誰都沒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個春節陷入沉重的氣氛。1月21日,武漢新冠肺炎的疫情通報引起了重慶救助管理站衛生所全體醫務人員的高度警覺,雖然當時重慶暫未出現疫情,但基於職業本能,衛生所所長林蓉帶領醫護人員開始學習新冠肺炎病例相關資料及防護知識,清點統計庫存消毒防護用品,計劃發放數量及發放方式,積極協調聯繫防護資源,為打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提前做好準備。

1月23日,董玉平醫生進入管理區給全站受助人員宣講新冠肺炎的防護知識、相關症狀及防護注意事項,勸導長期來站的跑站人員減少流動,避免感染,並製作發放防護手冊。

1月24日,我市發佈一級響應,董醫生第一時間站出來,“我一定要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1月27日,接上級通知,廢棄口罩必須按相關規定處置。董醫生立刻放棄休息,回到站裡緊急處理醫療廢棄物的收集處置工作。

在這個不平凡的春節裡,她不僅肩負著在一線對入站求助人員健康檢查、詢問疫情接觸史與症狀的重任,還要開展防護宣講、追蹤隔離人員、發放防護口罩、清點登記防護物資等工作。每天忙完都是最後一個離開單位,即使回到家中,也要24小時待命!

勇擔重任

盡心守護每一個生命

疫情下的救助站醫生,義無反顧守護流浪乞討人員

“董醫生,我們管理區的口罩都用完了,我們還需要口罩和消毒液!”

“請稍等。”董玉平拿出登記本仔細核對,“你們科室昨天發放了三十個,都用完了嗎?”

“昨天晚上受助人員口罩用量有點大,有的不聽解釋,救助過程中弄壞了幾個……”

董玉平一邊登記,一邊安撫值班人員,“請大家放心,我們一定會全力保障受助人員和一線工作人員的防護用品。”連日來,衛生所每一名醫生都在努力搜索、尋找防護資源,解決站內防護物資消耗快的問題。

董玉平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清點單位的口罩還剩多少,她要時常想著這些口罩還可以用幾天,哪裡可以搶到。而每天下班前,她要再重複清點一遍。雖然自己常常焦慮得睡不著,但她總是在第一時間將防護用品送到大家手上,保證物資充足,同時還教受助人員和工作人員正確的防護方法,成為大家心中的“及時雨”。

有同事閒聊時問董玉平:“你天天都衝在第一線,不怕嗎?”

“怕呀,怎麼不怕!”董玉平苦笑著說:“家裡還有小孩和老人,兒子才7歲,小學二年級。”然而這場疫情讓她沒法陪在家人身邊,因為救助站需要她,她是醫生,這是她的使命。

董玉平說,自己只是救助站衛生所醫生中的普通一員,所裡還有醫生的家屬是市內三甲醫院的醫生,現在已經進入發熱門診隔離病房,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同病魔較量。“跟他們比起來,我做的這點事不算什麼。”她只希望為流浪乞討人員服務得更認真、更細心。

在這場全民眾志成城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重慶市救助管理站衛生所裡的每一個像董玉平這樣平凡的人生,如同戰士一般,勇擔使命、堅守一線,同其他值班人員齊心協力,共同守護著流浪人員的生命健康。他們的默默付出和無私奉獻使我們堅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疫情下的救助站醫生,義無反顧守護流浪乞討人員


疫情下的救助站醫生,義無反顧守護流浪乞討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