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電影看過後念念不忘的?為什麼?

啟彬吹劇


一部電影讓人念念不忘,往往是由於電影中有讓人感動不已的情節,這裡分享幾部我自己印象深刻的電影。

偷書賊

電影《偷書賊》根據一本西方著名的暢銷書改編,講述了一個德國小女孩和收養她的家庭在二戰中的經歷,從德國普通百姓的角度來回憶這場戰爭。

電影中描寫了臭名昭著的“納粹焚書事件”,1933年5月10日,由納粹政府控制的學生團體在德國各個城市公開焚燒書籍,主要針對的是猶太和左翼作家以及他們被納粹認為“非德國”(un-German)的作品。電影中的小女孩與她的父親也躲在人群裡觀看,不得不隨著狂熱的人們高喊口號。但是當機會散場時,小女孩偷偷從火堆裡搶出一本殘破的書籍帶了回家。

小女孩家靠著幫人洗衣為生,她因此結識了鎮長夫人,並且有機會進入鎮長家的圖書室閱讀。但是鎮長反對這樣的作法,於是小女孩在鎮長夫人的默許下開始了“偷書賊”的生涯。這個缺衣少食的德國家庭卻意外的收留了一位猶太青年,原來父親當年參加一戰時的老戰友是為猶太人,為了報答戰友當年在戰場上的救命之恩而在家中掩護了這個猶太人的兒子。於是,小女孩每天最為開心的時光就是在地下室裡為這個猶太青年讀書,這些書籍正是她從鎮長夫人那裡“偷來的”。

整部電影讓人難忘的就是身處亂世的普通人在苟且偷生的同時始終保持著一份善良的人性,小女孩平凡的經歷折射出人性的偉大。


一袋彈子

法國電影《一袋彈子》改編自法國著名作家約瑟夫·若福的同名小說,幾乎是一本在法國家喻戶曉的作品。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與家人在二戰中的一段經歷而創作,重現了二戰生活在淪陷區的法國人民苦難的生活。

電影開始於1942年淪陷後的巴黎,巴黎人一如既往地優雅的生活,以為一切都沒有變化。然而對於電影主人公來說,由於他們猶太人的身份而導致大難臨頭。全家人分頭行動,一路逃往法國南部安全地帶。為了行動方便,父母不得不讓兩個孩子單獨旅行,使得他們在一路上嚐盡各種艱辛。

電影最感人的就是孩子們終於等來了二戰勝利的那一天,全家人回到巴黎的故居,但是父親已經去世。電影的結尾沒有對白,小男孩懷著急切的心情回到巴黎的家中,盼望著與家人的重逢。一家人,哥哥在,媽媽也在,可是爸爸已經不在了,小男孩瞬時從久別重逢的喜悅中跌入失去父親的巨大悲痛之中。天空中飄動著鮮豔的國旗,空氣中瀰漫著勝利的喜悅,可是小男孩再也見不到自己的朝思暮想的父親了。

電影包含著深深的情感,平靜的回憶著作者和家人曾經遭受的苦難,讓人極為印象深刻。

憐憫

科林·費爾斯主演的電影《憐憫》根據一個真實的事件改編,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英國男子卻突然決定報名參加環球帆船賽。

電影並不是一個勵志的故事,男主角並沒有堅持到比賽結束,甚至根本沒有按照賽事規定的航線進行環球航行,而是尷尬地在大西洋上徘徊。在海上漂泊的兩百多天,他發現再也無法隱瞞下去,最終選擇自殺。而他一直在收音機中收聽比賽進程的家人也從巨大的興奮之中一下子跌落到巨大的悲傷之中,難以相信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竟然是個騙子。

主人公是個失敗的商人,他冒險參加這次比賽的目的只是想迎娶獎金,最後導致了這樣一個黑色幽默的結局。讓人看了不勝唏噓,一個男人在生活的壓力之下,真是什麼事情都做的出來,電影的名字發人深省。


更多別具一格的電影評論,請關注“碟碟不休的Kevin”。


碟碟不休的Kevin


看完恐怖片嚇到念念不忘,這部電影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每當我經過狹窄的走廊和樓道時,總會心慌慌,哭了真的是留下了心理陰影。

豆瓣評分7.6的西班牙懸疑恐怖片《死亡錄像》


這個電影一共有四部,我就先帶大家一起先了解一下這部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吧。

慎點慎點慎點!!!

第一部開篇是一個正在直播的視角,這兩個電視

臺工作人員是為了讓觀眾們瞭解消防員的工作內容和日常生活而來到城市的消防隊進行專訪。本來一切祥和,直到消防員接到一通報警電話。說一棟公寓裡一個老婦人發出怪叫,叫消防員進行幫忙。

美女記者很開心,這種突發事件如果記錄下來,對於這次消防員專訪的內容肯定更有看點,於是前往一起去這棟公寓,看到這兒我就隱約知道了這棟公寓樓一定有貓膩。

此時的公寓樓裡已經聚集了一群人,消防員們趕到這兒後,跟著警察一路來到了那個怪叫的樓上大媽門前,破門而入後,那個怪叫大媽呆呆的站在窗戶邊上,面無表情,直到一個警察走上前去查看時,大媽忽然獸性大發,將胖警察撲倒就咬。嗚嗚嗚我差點嚇死。

大家一起救下大媽之後趕緊往下跑,誰知公寓大門已經從外面被鎖住了,大家驚呆了,所有人都被困在了這座古老的公寓裡。外面全是特種部隊和生物專家,這陣勢,立馬觸動了女記者那敏感的神經,她叮囑攝影師一定要記錄第一手資料。

這時候興奮的女記者還不知道自己將要因為這大新聞命喪於此,接下來就是我們喪屍恐怖片的經典傳染片段了。喪屍咬人感染之後繼續咬人,在這個逃命的過程裡,我們的視線就隨著攝像小哥的鏡頭在樓裡穿啊穿,印象最深的是喪屍撲倒了攝像師,結果攝像小夥拿著攝像機砸死了喪屍,搞死之後還不忘擦擦鏡頭。真的是讓我感動到哭,差點以為他就要死於喪屍之口。

眼看就要全員覆滅,這時候武力值爆表的消防員隊長護送著女記者和攝影師終於穿過層層阻礙拿到閣樓的鑰匙(大家一致認為閣樓比較安全)。

最終記者和攝像師最終進入鮮有人進入的閣樓內,也在閣樓內揭開喪屍病毒的神秘面紗,原來是閣樓內住的教父想要在這裡封印惡魔,結果最終導致惡魔被放出,被附身的人成為喪屍病毒的傳染源。你以為記者和拍攝小夥這就安全了?不不不


閣樓裡還有一隻喪屍boss,最可怕的就是女記者最後死亡的那個拍攝片段,攝像機倒在地上,夜視功能下的女記者躲在黑夜裡,隨著一聲慘叫,被喪屍拖入黑暗,真的讓人膽寒。

總之看完這部電影你一定不會後悔的,不過最好很多人一起看,免的像我一樣嚇到不敢開門。


電影陀螺儀


讀者您好,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點贊和關注以及評論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死亡詩社

影片講述的是,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老師帶領和啟發學生,追尋自己內心、追尋自我的故事...................。

好的電影,從來與巨量投資、華麗場面、強大演員陣容後無關係。只跟其傳達的思想和啟發意義有關係,樸實無華,卻能讓人充滿力量。好電影就像偉大的格言一樣,經久不衰。

我所受到的啟發

這部影片給我的感受是感動、羨慕,像基廷老師這樣真正啟迪學生的老師,能遇上,不知是多大的福份。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敢去正視或者追尋自己的內心,因為現實如此,家長的“唯出息論”,學校的“唯高分論”,社會的“唯錢論”,讓很多人顧及不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只能跟著別人的想法走,這種被動的活著,形如行屍走肉。有人說使我們的教育體系有問題,學校應該改革,我倒覺得,這應該是是一場全社會的反思。

我的感想

影片中基廷老師倡導的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自我、追求愛情、反對家長專制,反對學校專制,通過別出心裁的教育方式,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找到內心的自己,接收內心的自己,給學生一場精神的洗禮。比如通過走路這樣別出心裁的方式來研究“一致性與個性”,讓學生懂得追求自己的個性;讓學生撕去課本上關於詩歌的權威評價,用心去品讀詩歌......;雖然這場新新的教育方式,最後以基廷被趕出學校、尼爾自殺告終,但是在最後基廷老師離開教室那一刻,不少學生站在桌子上高喊“captain!my captain!”時,基廷老師的教育理念對現實“唯有用論”的教育理念已是大獲全勝,新的教育理念的群體會越來越大,像基廷這樣的老師會越來越多。

<strong>


夢馬天堂工作室


其實看過很多遍、給我許多感觸和美的感受,甚至深遠影響我的電影,遠不止以下推薦的幾部念念不忘的影片,但是好電影太多,不一而足。

第一個是《我親愛的甜橙樹》

巴西的美女,巴西的球,大家都看過。但巴西的好電影,估計很少有人看過。相信無論是作為孩童的自己,還是作為父母的自己,都會感悟頗深。正如臺灣80後女導演陳映蓉所說:不管是九歲,十九歲,還是二十九歲,澤澤都會與我同行,給我一樣的感動,還有不一樣的感悟。影片的主人公澤澤,出生在一個窮困潦倒的家庭,跟所有的孩子一樣,很淘氣,也做了很多“壞事”,但是他遇上了能說心事的甜橙樹和忘年交老葡,能有人陪伴他,聽他說話,懂得他。

而我最羨慕澤澤的,就是他有個這樣的朋友,在他絕望到想要自殺的時候,有個人願意抱著他,告訴他,這只是人生的一段歷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捱打,白眼,貧窮,這一切的黑暗都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過去的。

現在,我真正懂得了“痛苦”的含義,“痛苦”不是被打得暈過去,不是腳被玻璃碴劃破了口子和做縫合手術。“痛苦”就是整個心在疼,就是一個人到死都不能告訴任何人的秘密。它讓人四肢無力,情緒低落,連腦袋在枕頭上動一動的願望都沒有了。

《我親愛的甜橙樹》是作者的自傳,而它無論是書還是電影都向我們展示了溫柔對這個世界改觀的力量。

第二個是《少年的你》

還是要感慨下易烊千璽真的太帥了,初衷本就是衝著他去了,但是後來被他和周冬雨的演技迷住了, 各種情緒和無助感體現很到位,讓自己完全就陷到電影裡去了, 四字弟弟的表演很驚喜和小黃鴨搭檔沒有輸 ,曾國祥導演的敘事能力還是很贊滿分!!少年可期,前途無量!!!

第三部是《時空戀旅人》

對於我們最愛的人,不說永遠,只說珍惜。

英國式小清新的畫面和場面調度,加上比利·奈伊這個老戲骨溫暖的插科打諢和其經典的呵呵呵的笑聲,都讓這部電影變得充滿溫馨小巧的驚喜點。其實這電影像有人說的一樣這只是做了一個“假如你能回到過去”的命題,逐層講述了對生活的態度。“修改什麼、不修改什麼”強調的是哪些人和事對我們更重要。理查德柯蒂斯的人生觀灌輸得堅定又不著痕跡,他默默觸發領悟,糾結“修改過去”不如投入地“體會當下”:我們總希望能重回人生某個時刻,做一些改變人生的重大決定,但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即使再來一次,仍會做當初的選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子虛貓言


最讓我看過後念念不忘的,當屬陳道明、許晴主演的、發表於1999年的《我的1919》: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1919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旨在解決戰爭遺留問題和奠定和平基礎的巴黎和會準備召開,中國(當時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派出了時任駐美公使、全權代表顧維鈞(陳道明飾)等五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和會。然而在歐美各國以及日本等列強意欲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大環境下,中國遭到了極其不公平的待遇。顧維鈞在會議上慷慨陳詞,駁斥日方無理要求。

劇中陳道明飾演的顧維鈞在歐美和日本暗相勾結的不利局面下,依然奮起抗爭,爭取權益,但無奈當時的國內軍閥戰爭不斷,國家積貧積弱,貧窮落後就要捱打,西方國家根本就不可能給你說話的機會,最後顧維鈞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體現了中華民族錚錚鐵骨的民族豪情。

這部電影看得讓人熱血澎湃,久久不能自己,全劇開始以稍微暗淡的色彩,勾勒出當時的世界社會背景,在提到歐美等西方國家的苟且活動時,以諷刺的手法把人性的弱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故事的情節扣人心絃,在和會上的寸步不讓,勾勒出中國代表的骨氣,並襯托出日本的卑鄙勾當。

當電影達到高潮,顧維鈞那一擲地有聲的話語:“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彷彿壓在中華民族頭上的沉悶一掃而光,撥雲見日,衝開一切,走向光明。

陳道明是老牌的戲骨了,看過陳老師作品的人都知道,陳老師對角色的拿捏程度,是無可比擬的,電影中顧維鈞一張一弛的行為,不亢不卑的性格,另在座的其他歐美人鼓掌歡呼,保持了古老的中華民族的精神!

有一種“士可殺不可辱”的英雄氣概!

觀看這個電影時,是我正在高一的時候,我無意中聽到這個名字後,我就買票去電影院,市裡一個破舊的電影院,當時影院幾乎沒什麼人,整個電影院裡不到10名觀眾,這讓我很詫異!


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除了我自己,認真看的人寥寥無幾,更可恨的是,一部愛國主義電影,觀影者中,有說話聊天的,還有打情罵俏的!

看完電影后,我熱血沸騰,久久不能平靜,我找到了電影院的負責人,和他們溝通了一些想法,我說:像這樣這麼激奮人心的電影,不應該受到這種冷落!希望你們能把他帶進中小學,帶進愛國的人心中!

後來,這件事沒有下文!

這種描寫民族氣節的好電影,如今很少了,值得一看!謝謝


阿星看影視


大家好,我是嘻哈哥!------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有哪部電影看完後讓我過目不忘?當然是《血戰鋼鋸嶺》!一部關於信仰的優質電影!強烈推薦!

信仰是人精神意義上賴以存在的基礎,是我們平衡物慾的工具。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更容易生存下來的信仰。而如果選擇偏離主流的信仰,我們為了捍衛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註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這條路也會坎坷崎嶇。

  看完Hacksaw Ridge我想起爸媽以前總叮囑我的一句話:人不能太怪。雖然多年來一直被這麼警告著,我還是選擇做了一個怪人:內心深處,比起來自社會的評判標準,我更相信通過自我審視得出來的一套理論。我想,如果不是冒著槍林彈雨救了幾十條人命,成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 Doss在他人的眼裡也一樣只是個普通的怪人:身為一個軍人寧願蹲監獄也不肯拿槍。不瞭解他的人只會簡單地把這個信仰誤解為懦夫行為。

  每個人不同的經歷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們不同的信仰,各種各樣的信仰又讓我們成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時候打架用磚頭砸暈自己兄弟後彷彿接受神諭一般正好看到了牆上的十誡之一:不可殺人。長大後他對醉酒施暴的父親舉槍,雖未按下扳機,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氣的可怕。這些經歷讓他堅定了從此絕不碰槍的信仰。經歷的不同多少讓我們成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嚴格執行自己不殺人的原則,到底要的是什麼,也許他自己也無法說出個究竟。是反對暴力嗎?不盡然。你也許會注意到:其實Desmond並不反對戰爭,並不反對他人殺人。他上戰場做醫療兵雖是救人性命,但實質上也是為殺人的人服務。有段情節更能說明這點,在救援負傷的中士時,Desmond用一塊布拖著中士,一邊自己在前飛奔帶他撤離戰場,一邊讓他開槍射殺追上來的日本人。這有點“救命我來,殺人你去”的態度。可見他理解戰爭的意義,並不絕對反對殺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為這是他自己的信仰。

  說起來有趣,信仰似乎並不是理性的,有時候也沒有邏輯,但正是這種不完全理性讓信仰成為了我們自由意志的證明。很多時候我們堅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剛好夠說服自己一個人而已。所以Desmond並沒有成為向世界宣揚非暴力的聖人,也並不去阻止他人殺戮。“不殺”只是他給自己一個人定下的原則而已(同時也是他作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的教條,但並不矛盾)。這些信念讓我們成為了和別人不同的人,也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隨著社會既定程序運行的一個零件。

  我們身在社會中,特別是影片中戰場這樣極端的環境,為了服從秩序,個人的信仰就變得難以捍衛。社會對每個人的行為有預設的期待,軍營更是需要絕對服從的地方。過於縱容每個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導致社會運行的低效,這個道理誰都懂,不過多討論。

  但我仍相信社會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們寧願看到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卻稍顯離經叛道的信仰被溫柔以待,而不是每個人都道貌岸然地標榜一致的道德標準,內心深處卻各懷鬼胎。我也可以預料到會有一堆熱血軍事宅會在評論區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縱容聖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蹟就是給這些絕對化的論斷一個響亮的耳光。他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偏離主流的個人信仰,仍然可以通過執行者的誠意和努力被主流社會認可。因為這種個人信仰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終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時刻地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作為戰爭片,Hacksaw Ridge所展現的戰場上宛如地獄般的殘酷氣氛和以往戰爭片所渲染的緊張刺激感是風格迥異的。我相信這種寫實的表現手法就是為了告訴我們:戰場不是一個為了展現英雄主義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們只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用戰爭手段來捍衛和平。正因為善良的人們秉持著這樣的信念走上戰場,Desmond的不殺信念才能在夾縫中最終生存下來,也讓他最終有證明自己的機會。

  但是堅持自己的信仰從來都不是那麼可以樂觀的事。影片在表現個人信仰與集體秩序的矛盾方面還是顯得有些理想化。其中兩個細節我個人就覺得有點過。一段是全連士兵花十分鐘時間等Desmond做完週六祈禱再發動進攻。一段是在戰局緊張之際Desmond卻堅持讓人幫他取回掉落的聖經。這兩個情節固然體現了Desmond重新贏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過來動搖了集體的價值觀,但從實際情況來說,如果真這麼做,也許會影響戰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覺得這兩點在戰爭中並不是可以向個人信仰妥協的部分。而另一點比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倖免軍事法庭的裁決,其實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戰友的關係。現實比理想還是要殘酷太多,社會發展到今天這一步,並不會給偏離主流的個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間。我們應該意識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維護自己信仰的戰鬥中最終消亡或者屈服,並沒有熬到那個讓自己來得及發聲的時刻。

  因此作為少數閃現了信仰光輝的個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為人傳頌。這樣的壯舉需要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氣。對Desmond來說,信仰和紀律的鬥爭就已經夠激烈了,生命只能遠遠地排在後面。所以當上尉問他你能為這場戰爭做什麼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經準備好了獻出生命。上尉告訴他:你的命沒法幫我們打贏這場戰爭。 但我想說:他救回來的那些命可以。

在電影特輯中,梅爾·吉布森選擇使用氣筒將血漿噴射在演員臉上;全身著火的士兵也派上如假包換的演員,並在爆炸的瞬間由繩索牽引一飛沖天,令人提心吊膽。導演要求團隊將電腦特效的使用降到最低,美術團隊在不允許使用3D技術、設計工具、三維動畫軟件的情況下,用黏土雕塑三維模型,再由置景團隊等比還原戰場溝壑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勵志故事。特效團隊做出一種特殊且安全的“炸彈箱”,讓鏡頭與演員都可以無限接近炸點,以營造逼真的拍攝效果。所以,那些令人戰慄的畫面,這最貼近人間煉獄的戰爭場面,早已不是那些所謂暴力美學所能描繪的了。這也正是這部電影,我們都應當去看看的原因。

  凡戰爭題材,一定要描寫英雄,無論是梅爾·吉布森二十年前的《勇敢的心》,還是我們熟悉的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島》,《兄弟連》…這些英雄無需塑造,血肉之軀在炮火之下被摧殘,生命如草芥一般埋葬在壕溝裡,有人能站出來,保護戰友袍澤,這已經是最偉大的行為。而這部《血戰鋼鋸嶺》,講述的是一個不是戰鬥英雄的真實英雄故事,如果不是真實的歷史記載,你甚至無法相信。

  結合最近愈演愈烈的歐洲難民事件,只想感嘆一句:願世界和平。


嘻哈哥影院


讓我念念不忘的一部電影是《瘋狂原始人》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做什麼事情都講究快速高效!上班時工作如此,下班後生活也是如此。無形中帶動了我們的整個神經都繃的緊緊的。所以適當的放鬆對我們來說顯得格外的珍貴。

其實動畫片不是兒童的專利,現在好多動畫片內涵豐富、畫面精緻、製作精良,成年人看後不會覺得幼稚無聊,反倒回味無窮。

《瘋狂原始人》是由21世紀福克斯公司發行,善於製作動漫的夢工廠動畫公司出品。裡面彙集了尼古拉斯凱奇、艾瑪斯通、瑞恩雷諾茲等大牌明星加盟配音。影片上映後取得了5.8億元的票房收入,觀眾好評如潮。

《瘋狂原始人》 時間設定在史前時期,也就是猛獁象、劍齒虎出沒的年代,講述了原本生活在山洞中的原始人一家六口,因為自然原因不得已離開山洞後的冒險經歷……



老爸瓜哥是全家的頂樑柱,一家六口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填飽肚子,他們搶猛禽的蛋,從野獸嘴裡搶吃的,躲避猛獸的追擊。日子過得緊張刺激而隨性。每天晚上瓜哥會在睡覺前給大家講一個老套的故事,千篇一律的生活讓慢慢長大的大女兒小伊覺得厭倦,她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好奇心的驅使下讓她在家人都熟睡的一個夜晚,偷偷的從山洞的一個縫隙裡溜了出去,結識了“新新人類”蓋。

由於地殼的運動,瓜哥一家居住的山洞被毀,四周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裡已經不適合居住了。瓜哥一家被迫踏上了冒險的旅程。外面的世界新奇而充滿危險,到處佈滿食人花和各種不知名猛禽野獸,保守的瓜哥一家難以應付,眼看就要瓜毀人亡。

危急時刻男主蓋出現化解了危機,並承諾帶瓜哥一家到一個世外桃源去開始新的生活。一路上新新人類蓋創意不斷,給大家普及了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能力和裝備,並讓保守的瓜哥一家懂得了生活是要用腦子的等等等等。一行人一路上歷經艱難,但他們積極樂觀的態度和詼諧幽默的臺詞令人捧腹,而溫情脈脈處的劇情又讓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瘋狂原始人》整個片子一氣呵成,節奏明快,全程無尿點,詼諧幽默中又富含深情,劇中人物動作和臺詞萌到能融化麻木冰凍的心。

這部片子我反反覆覆看了不下三次,每次看完都覺得很心情舒暢!意猶未盡…..

相信經過我的介紹你一定摁耐不住要一賭為快了吧!


寶瑜電影


一部電影要是能讓觀眾看完之後做到“念念不忘”四個字是不太容易的,我認為如果想要達到這種效果,那麼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演員、拍攝手法、鏡頭運用、影片的細節處理等必要因素至少有一項是十分出彩的,如果說讓我推薦這樣一部電影,我心裡給出的答案是王寶強主演的電影《Hello,樹先生》。


我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才覺得自己是多麼的才疏學淺,我竟然不知道這部電影到底演的是什麼意思?結合了許多影評才大概瞭解導演想要傳達給觀眾什麼樣的訊息。電影裡大家都管樹先生叫“樹哥”,光看影片前面,我以為這是對樹先生的一種“尊稱”,看到後來我認為這種“尊稱”其實是對樹先生的一種嘲諷,明面上是“捧”,實際卻是“踩”。樹哥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娛樂消遣的對象,藉助消遣樹哥來滿足自己內心一點小小的虛榮心。


導演用樸實的鏡頭語言向我們傳達著陰影處的晦暗,樹哥在長春開補習班的發小有錢了婚內出軌,而這也是現實大多數人婚姻的一種真實寫照。那個在婚禮上讓樹哥當面下跪的“二豬”,因為著姐夫是村長,在村裡橫行霸道,心安理得的佔著樹哥家的耕地開煤礦,面對樹哥,沒有半點愧疚。樹哥能怎麼辦?他沒辦法。最後因為言語衝突,向“二豬”下跪道歉。這是何等的低微,他不敢反抗,他如同螻蟻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活著,雖說人人生而平等,但現實卻已經把人在社會中分出了三六九等。還有聾啞人小梅,小梅那麼美,卻因為是聾啞人,他要嫁給樹哥,因為在她認為,自己是個聾啞人,正常人是不會娶她的,她只能嫁給樹哥那樣的人,她相信,這是她的命,她必須認下。最後,在樹哥已經不能分辨現實與想象之時,在樹哥腦中的幻像裡,小梅開口說話了,並且懷了樹哥的孩子,他牽著小梅的手,在冬日荒涼的土坡上走著,走向他們的新家,走向一個新的生活。而這些都是幻象,都是精神分裂後的樹的想象,這種幻象也許就是樹哥心中所向往的生活吧。有一個正常的妻子,有自己的孩子,僅此而已。穿過幻象,外人只看到樹哥一個人在荒涼的土坡上漫無目的的走著,手裡假裝牽著自己的妻子,此刻的樹哥已經瘋了。

全世界沒人傾聽他的內心,“樹”只能沉默著,像冬日曠野裡被人遺忘的一棵樹。 Hello,善良而敏感的樹先生,再見,卑微到塵土裡的樹先生。


鹹魚閱片


《迷霧》

我們看過太多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主角們面對各種困境始終能堅守希望和信念。在闖過一道又一道艱難險阻之後終於達成一個偉大的、壯烈的、不可思議的目標,來展現人性的光輝與奇蹟。

但這部《迷霧》不同。電影講述了一個潛藏怪物的迷霧籠罩小鎮,人們被困在一個超市裡的故事。這部電影用很大的篇幅展現了當一個群體在面對未知的恐怖時,群體中的個體的懦弱、盲從、瘋狂、麻木以及對這個群體的影響。

在這部電影裡,最可怕的不是包圍超市的迷霧和潛伏其中的怪獸,而是身邊那些隨時會因為恐慌和封閉而使性格缺陷爆發的“同伴”:魯莽卻愚蠢懦弱的維修工人、虔誠到走火入魔的教徒、剛愎自用的律師。他們會未經思考就去否定,哪怕自己並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他們會迫害他人,只為了彰顯權威獲得敬畏。

以主角為首的一行人則始終保持著正直和勇敢,在這一群人中屬於英雄的形象。可惜,本片中英雄不是拿來被歌頌的,英雄是拿來被虐的。主角眼看著一個年輕人死在自己眼前卻無力救回,眼看著周圍的人迷信邪教視保持理智的人為異端,一幕幕悲劇不停上演。主角一行人在求生路上一個一個死去,精神上也不斷遭受打擊,但又總是能燃起希望。

終於,主角一行人懷揣著希望在絕望中走到了盡頭——汽車沒油,一行五人困在潛藏怪獸的迷霧之中。主角在最後時刻還是如同一個悲壯的英雄,槍裡有4顆子彈,他用這四顆子彈給了同伴痛快的死法,包括他最愛的兒子。他走出車怒吼,等待怪物用觸手和利爪將他撕碎。

這時,最讓我震撼也最讓我念念不完的一幕發生了,軍隊出現,一輛輛卡車駛過,超市裡那些麻木、懦弱、失去理智的鎮民被救出。而我們的英雄、正直勇敢的主角身前,只有同伴和兒子的屍體,是他親自動的手。這種揪心的感覺真的讓我難以忘懷。

希望之後的絕望太過黑暗,但在接受黑暗之後的希望,也實在太過刺眼。


樂在紛享


看過後讓我念念不忘的電影有很多部,今天我要說的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這是一個悲劇電影,有著一個辛酸且殘忍的結局,卻拍得像童話故事一樣美好,悲苦的電影中,歌舞表演穿插始終,看著那些荒唐的場面我會忍不住笑,看著看著卻也忍不住掉下眼淚,所謂念念不忘,或許就是力量感太強吧。


(1)情節讓人念念不忘

電影故事就像電影的名字一樣,講述了女主被嫌棄的一生。她一生被各種男人拋棄,包括自己的父親。也正是由於自己的父親,讓她的心理扭曲畸形——養成了討好型人格。為了討好別人,她養成了愛扮鬼臉的毛病;為了討好別人,她包庇學生被學校開除;為了討好別人,她被一任任男友拋棄傷害。


但是,因為這種討好型人格,她已無法忍受任何孤獨,她認為“就算被打,也比孤獨一人好。”


這樣的情節是不是很相似?對,松子的身上,有太多我們的影子——不知不覺間,為了某個人某件事,我們總會放低姿態,讓別人的冷臉一次次摩擦我們的自尊。


(2)富有力量感的臺詞讓人念念不忘


我生活中的愛好之一就是看電影,雖然沒有各位影評大佬看得多,但是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算得上是佼佼者。好萊塢大片雖然好看,大多隻是走眼,如果想走心,我推薦大家看臺詞有力量感的電影,具體可參照王家衛導演的電影,靜靜的一個人,躺在被窩中,體會電影中的經典臺詞,要是臺詞戳痛心窩了,儘管流淚就好。


接下來我給大家分享這部電影的幾句臺詞。


(1) "小時候,誰都覺得自己的未來閃閃發光,不是嗎?但是一旦長大,沒有一件事會遂自己心願。"  <strong>想想我們小時候的夢想,做科學家、畫家、鋼琴家、宇航員……再想想我們小時候的心境,哪怕是一根棒棒糖,我們都要開心許久;但是長大了呢,連開心都已經變得奢侈無比。


(2)“她不明白人生失敗的根源,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舍棄自尊,來博得並不值得擁有的所謂愛。”<strong>看到這句話,有沒有醍醐灌頂之感,愛情裡邊,有時一味付出並不會有所回報,相反,還會讓自己卑微到塵埃裡。無論男女,在愛情裡,還是不要丟失自我的好。


(3)“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我認為這是整部電影中最有分量的一句臺詞。簡單八個字,包含了太多的人世心酸與無助。或許,這句話在不同人的心中,有不同的解讀吧。請問你的解讀是什麼呢?評論區留言吧。


小時候想著要快快長大,長大了卻總懷念兒時,可人生無再少。那隻能希望,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我們永遠要有一顆孩子心,永葆純真、自然與歡樂。


品味電影,分享娛樂,文藝人生。歡迎關注男神女神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