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見群龍無首,吉”,是闡述中國的隱士文化嗎?《道德經》中,有類似的話嗎?

紅星照耀神州


因為乾坤二卦與別的卦不同,六爻之後多出一個:用九:和六:乾用九,是說六爻全是九不用七,坤用六不用八。

乾不用七,因為九是變爻,七是不變爻,變爻意義是,雖然是陽爻,但它將變成陰爻,陰爻又可變成陽爻。六是變爻而七,八是不變爻,此與古人的數學觀念有關,數的變化過程是質與量的互變過程…

乾卦可變坤卦,而坤卦卻又不同於坤卦,反映乾坤陰陽對立的思想,又有乾坤陰陽相互轉化的思想,為了表達其中之意,作者在乾卦六爻之後巧妙地加上個:用九:系之以:見群龍無首吉:的一句辭,是六爻皆變,剛而能柔的意思吧。



誠心走天下2


很回答您的問題【《易經》的“見群龍無首,吉”,是闡述中國的隱士文化嗎?《道德經》中,有類似的話嗎?】

“見群龍無首,吉”這一句話是出自《易經》的“乾卦”之中。

“乾卦”之中的原文: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譯文:用九,群龍聚集在一起,不知道誰是首領,都可以自由的飛翔,這是非常吉利的。

我們理解“群龍無首”這一句話的時候,總以為是一個貶義詞,認為是一群沒有首領的龍,沒有一個領軍人。

但是在《易經》的卦象之中所說的“群龍無首”卻是一種褒義,闡述的是另一種意境。

卦中有“潛龍”“田龍”“亢龍”“飛龍”等,六爻是龍居之位,故稱為“群龍”,又稱為“六龍”,群龍不斷的出現,比喻德才兼備的人層出不窮,這是吉利的。

“群龍無首”就是說一群龍都沒有一個首領,不以首領自居,群龍可以不斷湧現,層出不窮,看不到邊際,一件事情有了邊際便有了侷限,有了首領便有了階級之分,但是當沒有首領的時候,一切都能順應自然,這也比喻了陽剛之氣與宇宙永存的狀態。

沒有階級之分,沒有高低區別,所以在《易經》之中,這一句話說明的道理,就是:當一個人事業達到頂峰的時候,要精誠團結,切忌獨斷專行。

所以從這一個層面來看,“群龍無首”的意思,就是拋開自己的主觀因妄心而爭名奪利的念頭,順應自然,才能同時展現所有人的力量。

“見群龍無首,吉”這句話闡述的並非是中國的隱士文化,而是一種精誠團結,切忌獨斷專行的道理,在《道德經》中也有類似的意境和智慧。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所以聖人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功高,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也不願意被人去讚美。

天道的法則是剝奪過度居功自傲的,而補給不足的,所以真正的得道之人從不會自視功高,當然他也不會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爭奪高位,如同群龍在一起,不會有人爭奪首位。

將此道理引申到為人處事之中,一個人在生活中生存,從來不刻意的炫耀自己,而是保持謙和恭敬卑下的德行,從不懼為己有,從不居功自傲,一切順應自然。


國學書舍


我們今天說的“群龍無首”,比喻許多人聚在一起而沒有首領,無從統一行動,因此也就難以成事。很多時候我們使用這個成語,都帶有貶義。

然而,這個成語的出處——《周易》“乾卦”的卦爻辭,卻說“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明顯是好事,是褒義!

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說:“六爻皆體乾,群龍之象也。舜既受道,而與稷、契、咎繇之屬並存於朝。”這講的是乾卦六爻皆以龍為象;而舜受禪讓為帝后,不以首領自居,從善如流,故呈現群賢並朝,群龍為用之象。如此天下大治,四海昇平,當然吉利!

南宋儒學宗師朱熹則指出:“蓋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故為群龍無首之象,而其佔為如是則吉也。”根據筮法,九為老陽之數,會轉變為陰爻。乾卦若筮得六爻都是九,那麼六陽爻就會變成六陰爻,等於乾卦變成了坤卦。乾坤互相轉化,剛健而能柔順,所以是吉利的。而“群龍無首”,正是剛柔並濟之象。

北宋理學家程頤則將“無首”解釋為無自為首,意思是以剛健為主的英雄人物勿自為天下人之首,而應讓天下人擁我為首。

當代著名學者高亨認為,“爻辭言:群龍出現於天空,其頭被雲遮住。此比喻眾人俱得志而飛騰,自為吉。”‘用九‘是乾卦六爻皆九,純陽皆動,乃象‘天德’。六爻象群龍並出,各秉剛健之天德,其中不可能有龍王為之首領也。此乃比喻諸侯並立,各秉天德,德齊力均,不可能有帝王為之首領;但以其各秉天德,故吉。”

還有的學者從“群龍無首”中解讀出了平等、大同。

《道德經》中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就體現了群龍無首則大吉思想,萬事萬物的本相,就像一團霧水,應當效法無為才能無不為。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





日月文苑


【易經乾卦中的“見群龍無首吉”解】

“群龍無首”,現在的解釋是:一群龍沒有領頭的。比喻沒有領頭的,無法統一行動。所以,現在提到“群龍無首”,更多的是貶義詞,但是,這個詞出自《易經》乾卦用九的爻辭裡,原句是:“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從這個“吉”字就知道,原來的意思和現在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那麼,為什麼“見群龍無首,吉”呢?

《易經》中只有乾卦出現有用九,所謂的九,指代的是陽爻,這裡用九的“用”字就是使用、運用的意思。用九就是使用陽爻的意思。再換個字,就是“該”,該陽就陽,該怎樣就怎樣,這是用九的真正的意思。

用九的爻辭曰:“見群龍無首,吉”。這裡的“見”通“現”,就是表現、出現、化現的意思。這裡的“群龍”,並不是一群龍,群在這裡是多的意思,更接近於“各個、每個”的意思。“首”是頭面,樣子。這句話用一句通俗的話解釋就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見群龍無首”就是這個意思。

曹操把酒論英雄,對龍有一段描寫:“龍者,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藏於波濤之內。”這就是對“見群龍無首”的最好的解釋。

《易經》講究三易:變易,不易,簡易。“見群龍無首”講的就是變易。上善若水,隨方就圓,要象水那樣,變化多端,這就是見群龍無首的意思。

乾卦的六個爻都是陽爻,陽爻就代表龍,乾卦中的六個爻,就代表了龍不同時段的狀況: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不是說是陽爻,又在乾卦裡,是龍,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初九潛龍爻勿用,上九亢龍有悔,即便是龍,該藏的時候也要藏起來,該盤的時候也要盤起來。《易經》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從這裡可以看出,用九即是天德。天德就是天道,就是自然規律。

《道德經》裡講到:“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又曰:“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類似這樣的話,《道德經》裡有很多。說白了,仍然是: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這就是“天德不可為首”的道理。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什麼能,什麼不能。不能的時候要“潛龍勿用”,能的時候才“飛龍在天”,但是,事情還不能做得太過,太過了就“亢龍有悔”,所以,說來說去,就是中庸,走中道。或者說,就是要把“該”學的學好,該乾的時候好好幹,不該乾的時候就窩起來。能這樣做就是“見群龍無首”,就是高深莫測,就“吉”了。


遊通天下


《周易》中的“見群龍無首吉”指的是乾卦純陽之義,故每爻皆用九,九為天之德,能用天之德,乃見群龍之義焉。

《周易集解》乾卦中又云:“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意即用九六位皆九,因此說見群龍(乾卦每一爻)純陽為天之德,為萬物之始,都不敢爭先為首而超越,否則兇險,所以說無首吉。


用戶52858213124


《易經》的“見群龍無首,吉”是闡述隱士文化嗎?《道德經》有類似的話嗎?

《易經》乾卦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乾卦爻詞用了六條不同的龍。

通常講“群龍無首”多數是解為沒有了頭領,猶如一盤散沙。應該是不符合“見群龍無首,吉”,的“吉”字意思。畢竟吉是吉祥、吉利的寓意。

所以“見群龍無首,吉”, “首”首領、領導意思。舉個例子說吧,一個團隊中,頭領是與大家在一起奮鬥努力,不搞特殊化,分不清哪個是老闆,哪個是員工。這樣的一個團隊大家同心同德,那什麼困難解決不了?什麼事不能完成?會是一個無堅不摧的優秀戰隊,所以說“吉”。

隱士——有一定知識的,隱居專心俢注、研究學問之士,民間教育家。與紛繁複雜的外界環境,幾乎少有往來。

所以“見群龍無首,吉” 與隱士文化似乎是不太搭邊,肯定不專闡述隱士文化。至於《道德經》裡類似的話應該是有。

《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其中“太上,下知有之”,個人認為是有相似之意。“理想的領d,大家只知道有他,雖然是沒有和大夥打成一片,實施“無為而治”,使大家順應自然發展。”

《道德經》《易經》,還是隱士文化,都是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包含著古人的智慧、修為、文化內涵,值得細細研讀思考。

感謝閱讀。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還請多多指教。

我是醉舞經閣一卷書。關注我,一起探討賞析文化魅力。


醉舞經閣一卷書


群龍無首。是指各種能量聚集一起,又含而不發,具備充足的能量而不用。故吉。此如渾沌未開,天地未始之象。是易經第一卦。此卦一動,餘卦始演。


恆順30


隱士文化?

不是!

《道德經》也不是講隱士文化的!

但是,

《道德經》中一定有類似的話,

因為道、儒,都是根源於易經。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

遂,成功。

天,指天然。

道,指規律。

所要努力實現的功業已經成功,便急流勇退,這是自然規律。

做人要懂得見好就收,在人生的路途上作一個優美的轉身比什麼都好。

其意是在勸勉世人千萬不要貪戀富貴權位,大功告成之日就應該當機立斷,

從權勢富貴的世俗圈內退出,迴歸自然,做一個逍遙自在的人;

之所以要立功做大事,那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有這個能力,而不是為了權位或富貴。

那麼,

《易經》中的

“見群龍無首,吉”怎麼理解呢?

最好解釋成,人生在不同的階段要做出不同的調整。

《易經·乾卦》

中有六條龍,潛龍、現龍、惕龍、躍龍、飛龍、亢龍,稱之為“六龍御天”。

潛龍勿用:

第一階段叫潛,就是潛進去的潛、潛藏的潛,不要表 現。

見龍在田:

第二個階段叫做現,你會發現中國人先藏一藏,然後才表現,他不會馬上表現出來。

惕龍無咎:

第三階段 叫警惕的惕,你看你不表現,你偶爾不警惕還無所謂,

記住一句話,你只要一表現,你不警惕試試看,你所有的缺點那個時候都暴露出來了。

飛龍在天:

第四個階段,就是你要想辦法找機會去躍登龍門,一生 一世久等這個機會,

看看躍不躍得過去,一登龍門,就身價百倍,跳不過去,就算了,

然後掉下去 就準備退休了。第四個階段,那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跳得上去,飛龍在天,不得了,所以叫做 飛。

亢龍有悔 :

《易經》勸我們,

當你發展到第五階段的時候,你大概要適可而止了,

你不要再過分了, 你再過分就是高亢,亢龍有悔,最後一定是亢龍有悔。

你經營事業經營得很好,你就不要再盲目地 求做強做大,

你再一下去,因為過度擴張而倒閉,亢龍有悔。


2分鐘看世界


▂ ▄ ▅ ▆ ▇ █ 精彩的回答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易經》:見群龍無首,吉。

這句是《易經》裡面的乾卦中,最後一句話。"見群龍無首,吉",既可以用在家庭中,也可以用在工作上,還能用在心理學角度,能讓我們身心健康。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內心充滿憤怒,一個人的心態就會不端正;內心充滿恐懼,人的心態就會不穩;有嗜好、偏好,心態就會不端正;容易杞人憂天,憂慮過度,就會不端正。

這個也可以解釋《易經》裡面的"見群龍無首,吉"。意思是,只有心裡不偏不倚,沒有偏私,才是大吉大利的。我們看到,中國古代儒、釋、道文化,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心能夠不要太狂躁,不要太偏激。所以才一直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讓心裡裝滿太多的情緒,導致自己偏於空想,心理扭曲。

比如,有些人得了癌症,然後把一切都放下,去大山裡遊玩,放鬆心情。或者,去找完成自己夢寐已久的願望。或者一些學佛者,虔誠的跪拜、懺悔,全心全意的改正自己以前的觀念,慢慢癌症也被治好了。所以可見,一個人的心態多麼重要。我認為我們人生在世,沒有什麼能比愉悅的心情所帶來的幸福感讓人更容易滿足。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大家關注█ ▇ ▆ ▅ ▄ ▂


七旺堂易神手相風水


《周易》中“群龍無首”的真意是:群體龍人在統一思想行動時無自由交換、票決之首便是"德”

一一與字典解釋的“比喻一群人中沒有領頭的人”的意思完全相反

現代漢語把“群龍無首”作為成語,解釋為:“比喻一群人中沒有領頭人。”這與《周易.乾》中的意思完全相反,“群龍無首”的真意是:群體龍人在集中行動時無自由交換、票決之首。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這句話出自《周易.乾卦》“用九”是《乾卦》的第七條,應是“七九”。因"七”代表的意思自由交換、票決(龍的馬首)隱私權與"九"代表的眼睛、管理公開權(申猴)不能同時存在,即“大相不合",故用“用九”,表示無“七(龍的馬首)”。“用(七)九”、“用(七)六”分別是《乾》《坤》兩卦特有的排列格式,其它六十二卦沒有。

《周易.乾卦》是全書第一卦,是龍人的組成部分:龍的鼠須鱗甲,代表統一思想、意識、意志等,不看重自由交換、票決(七龍的馬首,不是首長領頭人一甲),升官發財為優秀品德(繁體德字是以“直"字壓“心"字、七的意思)。這就是《象傳》所曰“天(乾)德不可為首也”的意思。

所以說“用(七)九,見群龍無首,吉”的真意是:見群體龍人在統一思想行動時無自由交換、票決是吉利的,是有"德”的標誌。否則,為無德的唯利是圖,見利忘義,跑官要官買賣官的兇險局面。

例如:《周易.乾》卦的主題節日大年初一吃“餃”子的意思:“飠"不"用交"換的龍的馬首,商店關門,停止一切商品“交"換(無首)習俗的文化內涵。

《道德經》一章說的“常有,欲以觀其徼”的意思就是“群龍無首”,不適用“道”“首”的意思。

詳見拙著《大眾龍學一一應用數學周易的破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