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你們做出讓父母入住養老院的決定?

老左心理工作室


讓自己的父母住進養老院,需要頂著來自不同方向的輿論壓力及道德譴責,這種養老觀念必須改變。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福利設施的逐步完善,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可以更好地享受到醫療保障、繕食均衡、人文關懷、老有所樂,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把子女從繁重家務中解脫出來,全身心地投入幹事創業拼搏奮鬥當中,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一種生產力的解放,應該很好地推廣。


愛浸海


我住的是一個小縣城,我們這裡的養老院真的很值得嚮往!

三層樓,有電梯,按年齡安排房間,年齡大的住一樓,依次往上住。一人一間屋,帶衛生間,也有兩人間,一般夫妻住。暖氣,電扇,空調,警報系統,樓道內有監控錄像頭。

有餐廳,考慮到他們那個年代不習慣吃精粉,就在村裡買了麥子,磨成全麩面自己蒸饅頭,有個大院子,全是種的菜,夏天根本不用買菜,冬天也是基本吃白菜,蘿蔔,土豆,我們北方習慣冬天吃這種菜了!自己養了很多雞,鴨子,鵝,天暖和吃蛋,不下蛋了就偶爾殺幾隻燉燉吃了,排骨,羊肉,牛肉到冬天都有,都有養生食譜。

有兩個護士,兩個保姆,工資都是4000多,照顧的很好,身體好的老人也幫著幹很多活,種菜,餵雞,做飯之類的活都能幹!

院長,還有副院長,主任,都是公務員。孤寡老人都是有村裡每月上交300元伙食費,有工資的按工資標準也是差不多300到600,很多老人都是春天,夏天,秋天願意來養老院,有院子可以活動,還能說說話,冬天就待在家裡。

過年過節會有單位,企業過來看望老人,帶點福利,有時候還有捐款。民間義工組織會定時來打掃房間衛生,消毒。

每天上午下午都有廣場舞,還有活動室,茶室,觀看新聞。

我作為義工在裡面連續待了三天,簡直不愛回來了!吃的舒坦,吃飽了有活動的大院子,好幾畝地的院子,有花,有菜,有鳥叫,有小橋流水,關鍵是有人說話,開玩笑。

太陽照的每個人的臉上都有紅似白的。


嚮往的生活574


和你分享一個我舅媽家的真實案例:

舅媽現就入住在了養老院,她有2個兒子,一個女兒。

原本舅媽和舅舅兩個人一起生活的,但前些年舅舅走了,舅媽人老多病,行動不便,眼睛又不好使了,一個人又不能自理。

大兒子在國外打拼,沒成家,但偶爾會回來看望一下,也會給老人一些錢。

小兒子條件還不錯,但夫婦兩人工作都很忙,照顧不了老人,他們給老人家請過幾個保姆,但都被老人轟走了,他們也沒有辦法。

女兒嫁外地比較遠,家境貧窮,所以很少回來,但偶爾也會回來看望幾天,給老人一些小錢。

兒女們說真沒辦法了,所以才做出了,讓老人入住養老院的決定。


伊葉之秋


我覺得也是出於無奈,我有一個好朋友,家裡弟兄四個都過的不錯。母親去世以後,父親性情大變,怎麼侍奉都不滿意。找了一個住家男保姆,負責吃飯打掃衛生。哥幾個誰有空誰去買菜日用品,過節了保姆放假,兒子們全家都去在一起熱鬧熱鬧。過了幾年,老人身體壯況越來越差,保姆辭職了。現在在養老院裡,那裡的條件不錯,哥幾個出錢,經常去看看,聊聊天,買點愛吃的 ,彼此都挺輕鬆。


用戶9533029934341


說實話送父母去敬老院作為我還是於心不忍。因為哪裡必然不是家,對於父母是陌生環境。

但現實確實也很殘酷,比如自己身體不好;請來的保姆在家人不在的時候會對老人不好,還不如敬老院有24小時監控和護理。

所以如果沒辦法要送父母去敬老院,我會選擇時間彈性的那種。當我住院不在家的時候讓他們去敬老院,等我回來馬上接回來,請個保姆或小時工和我一起生活。



覺心悅境


孩子在外工作,常常不能回來。如果把老人放在家裡沒人照顧,一旦突發生疾病。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曾經親眼目睹過一個案例。在我家附近的一個小區,有兩位年邁的老人,老伴兒臥床多年。老頭兒也年歲已高。某日老頭兒去廁所突然摔倒。由於只有一個女兒在外工作,沒有親屬。更沒有人知道這個突發情況。這樣老伴兒被活活餓死了。因為老頭兒昏倒在廁所。直到走廊發出屍臭味兒,才被鄰居發現。於是撥打了110。通過上面這個事例。將年邁的父母送到養老院是一個最明智的選擇。


天才老韓


不想養就是不想養,別找一大堆藉口,當你養孩子的時候,你就應該知道父母當初是怎麼養你的,你能養孩子為啥不能養父母,不養的人把養老院說的比皇宮還好,你的父母躺在養老院床上經常想的是什麼嘛,那就是對你小時候滿滿的回憶,你說傷心不傷心,我家旁邊就是養老院,經常去


加油武漢加油黑龍江


我媽說她老了後要去養老院,我心裡有點接受不了,可如果我們真的沒時間照顧老人,我會同意媽媽的做法,可我不會讓媽媽像一般老人那樣,我會白天把媽媽送去,晚上再接回來,就像上學那樣,如果有時間,肯定不會讓老人去養老院


咯五勞模KKKSQL嗯YY


是什麼原因做出讓父母入住養老院的決定?

隨著全球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凸現出來。尤其是針對獨生子女家庭,放開二孩政策後,每個小家庭平均有二個孩子,一方面要工作上班,養家餬口,另方面還要拿出大量業務時間培養和陪伴孩子,幾乎沒有多少空餘時間去專門陪伴老爸老母。

讓父母晚年過的舒心,子女放心,入住養老院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一是生活上享受良好服務

為有效緩解老齡化程度留下的後遺症,國家對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機構,在相關政策扶持方面給以了很大支持(如稅收優惠),目的是從政策層面最大化支持養老機構的建設和發展。所有老人可以享受養老院提供的生活照料、膳食、清潔衛生、洗滌、老年護理、心理/精神支持、文化娛樂、諮詢、安全保護以及醫療保健等多項目服務。讓老人居能安身,醫可治病,這是任何一個家庭都難以做到的。

二是生活起居更有規律。

養老院的生活十分有規律,每天按時起居,準點的一日三餐,且實施營養搭配,每週變化,活動和休息時間也有人調節。除了吃好,睡好。

三是老年文化生活豐富

大部分的養老院都設有活動室,比如看書,看電影,上網,打麻將,羽毛球,乒乓球等都可以實現。某些較好的養老院還有卡拉OK廳,游泳池,舞蹈室,書畫室,門球等活動,可以讓老年人一天過得非常充實。

四是減輕子女後顧之憂

養老院可以提供全方位生活照料服務、膳食服務、清潔衛生服務、洗滌服務、老年護理服務、心理/精神支持服務、文化娛樂服務、諮詢服務、安全保護以及醫療保健等,有效減少子女的後顧之憂,子女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和生活。

五是促進子女關係更加融洽。老人與子女住在一塊,由於觀念、習慣等差異,或多或少會產生摩擦、矛盾,影響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老人入住養老院,適當的分開會讓彼此更加牽掛。老人時常回家看看子女,感受家庭的溫馨,子女時常去看看父母,也會讓老人感到特別溫暖。

總之,入住養老院可以讓老人晚年生活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樂”。







稅收政策解讀


首先要說的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養老觀念已經開始改變。以前都是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送老人到養老院好像是子女不孝,現在人們不這樣看了——

家裡沒人讓生活上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家不放心,請個保姆算上吃住費用一點也不少,有的還不懂病人怎麼護理;老人有點頭疼腦熱,子女不一定知道用什麼藥;在養老院裡生活上有人照顧,還有別的老人做伴,專業護理,日間照料,文化娛樂一樣不少,何樂而不為呢!

越來越多的老人去養老院親身體驗後,住養老院的意志更加堅定了,如果不送老人去養老院,那才是真不孝。

那麼,兒女一般在什麼情況下要送父母去養老院養老?

首先看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何。養老院會接收完全生活能夠自理、老年性痴呆、精神病、柏金森、造瘻術、偏癱、完全臥床、長期注射胰島素、插尿管,胃管,氣管切開。處於生活半自理或者不能自理的狀態下的老人最好選擇入住養老院。有不少老人80歲還能夠生活自理,有的人50多歲就偏癱了,總之需要精心照料的老人可送到養老院。當然,老人住養老院是沒有年齡限制的。

其次,平時老人生活比較孤獨的,入住養老院是個很好的選擇。有些老人喜歡熱鬧,有個老年群體,聊聊天,打打牌,會使這些老人感到快樂。還有獨生子女夫妻,或者兒女確實沒有時間照顧的老人,與其一人在家獨居不如送到養老院齊樂樂。

最後,身邊確實有不錯的養老院,比如管理正規、收費合適、護理專業等,把老人送到這裡,比在家裡強,養老護理員都受過專業的訓練,護理工作都有規範,還有人檢查工作,如果在家裡,有專業護理技能的保姆費用高,沒有專業技能的護理不好,在家工作還沒人管,既花錢還沒有安全感。

其實住不住養老院,主要是在老人,既要結合實際情況,又要尊重老人的意願。關鍵還要記住,把老人送到養老院或者社區託老站,做子女的還要三天兩頭去探望,逢年過節也要把老人接回家,共享天倫之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