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中的“群儒”都是何方神聖?

舌戰群儒的故事不見於正史,屬於羅貫中先生的藝術創作。羅貫中為什麼要創作舌戰群儒這部戲?要搞清楚這問題,就必須搞懂以下幾個問題。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中的“群儒”都是何方神聖?

孫權



問題一:與諸葛亮舌戰的人都是那些人?

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德樞。顧雍、張溫、駱統當時也在此,只是沒趕上發言。這些人都是江東的社會名流。《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這些人的評價普遍較高。

其一,陳壽評張昭、顧雍、步騭、諸葛瑾:“張昭受遺輔佐,功勳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既不處宰相,又不登師保,從容閭巷,養老而已,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顧雍依杖素業,而將之智局,故能究極榮位。諸葛瑾、步騭並以德度規檢見器當世。”顧雍、步騭後來成為東吳的丞相。

其二,陳壽評嚴畯、薛綜、程德樞(程秉)、闞澤:“嚴(嚴畯)、程(程秉)、闞生(闞澤),一時儒林也。至畯(嚴畯)辭榮濟舊,不亦長者乎!薛綜學識規納,為吳良臣。”

其三,陳壽評虞翻、陸績、張溫、駱統:“虞翻古之狂直,固難免乎末世,然權不能容,非曠宇也。陸績之於揚玄,是仲尼之左丘明,老聘之嚴周矣;以瑚璉之器,而作守南越,不亦賊夫人歟!張溫才藻俊茂,而智防未備,用致艱患。駱統抗明大義,辭切理至,值權方閉不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中的“群儒”都是何方神聖?

張昭

<strong>比如說舌戰群儒中的薛綜。薛綜是孟嘗君田文的後代。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並稱戰國四公子。

有人會問,孟嘗君田文的後代怎麼姓薛了?

孟嘗君的封地在薛地。秦滅六國之後,孟嘗君的子孫就失去了封地。劉邦建立西漢之後,路過齊國,尋找到了孟嘗君的後人田陵、田國。劉邦想恢復孟嘗君的封地,結果田陵、田國互相推讓,誰也沒要。於是二人到了竹邑定居,以薛為姓。薛綜是薛國(田國)之後。

再比如陸績。《三國演義》中孔明笑對陸績說:“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如果沒有讀過正史,只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看到這句話,對陸績的評價往往就會很低。筆者沒讀正史之前,看到了這句話,覺得:陸績這個人老大不小了,怎麼一點兒正事都沒有,在席間拿人家橘子!後來看了《三國志》才知道,陸績六歲時跟隨父親陸康去見袁術。在席間,袁術用橘子招待客人,陸績懷揣了三枚橘子。走的時候,陸績拿的橘子掉到地上。袁術開玩笑說:“來做客,還把橘子拿走了。”陸績講:“拿回去給母親吃。”袁術覺得這個小孩不簡單。<strong>陸績是著名的天文學家,比孔明小七歲,赤壁之戰時才二十歲。

<strong>總的來講,這些人都是讀書人,都是大學問家,無論哪一位,都對當時和後世的知識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儘管這些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點,但是這些大儒在正史《三國志》中總體形象是非常正面的。在羅貫中看來,既然這些人形象如此之高,如果諸葛亮能把他們比下去,豈不是更能襯托出孔明的偉岸嗎?所以,羅貫中創作了舌戰群儒這場戲。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中的“群儒”都是何方神聖?

羅貫中為什麼沒讓闞澤和諸葛瑾參與舌戰群儒呢?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不方便和諸葛亮論戰。至於闞澤,羅貫中先生之後在黃蓋詐降的戲份中,安排闞澤充當黃蓋的使者。如果舌戰群儒中把闞澤加入進去,明顯是不合適的。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中的“群儒”都是何方神聖?

諸葛亮

問題二:舌戰群儒主要討論什麼話題?

舌戰群儒中討論的話題很多,許多話題筆者在前文已經講述,在此不做重複。諸葛亮在舌戰群儒中提出一個觀點,大意是讀書人身為漢臣,要忠於漢室。孫權手下的許多謀士面對諸葛亮的這一觀點沒有辦法反駁,為什麼?這個觀點真的站得住嗎?

<strong>其一,東漢末年,政治黑暗,皇帝昏庸,宦官專權、吏治腐敗,爆發了黃巾起義。曹操執政遠遠好於東漢末年的黑暗政治。這是有目共睹的,興復漢室是不得人心的。

<strong>其二,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漢室代表了腐朽。諸葛亮興復漢室的旗號不得民心,是在開歷史倒車。讀書人首先要有愛民之心,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講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中的“群儒”都是何方神聖?

孟子

有人會問,既然漢室不得民心,那麼孫權手下的謀士為什麼不用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反駁諸葛亮呢?答案是孫權的部下不敢。為什麼?

孫權後來建吳稱帝。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是曹操後期不可能沒有代漢的想法。也就是說,曹操也好,孫權也好,甚至劉備也好,他們都有一個“理想”,就是要建立新的封建王朝。

既然曹操、孫權、劉備都想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他們就要從皇帝的角度想問題,就希望部下們忠君。試問,有哪個皇帝真心喜歡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呢?如果孫權的部下用“民貴君輕”去反駁封建忠君思想,孫權就會不高興。

雖然曹操基本統一北方,符合民心,順應歷史發展。但是後來曹操想取代漢朝,曹丕當了皇帝。所以,從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曹操也不反對忠君,他也不太喜歡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中的“群儒”都是何方神聖?

郭嘉

為什麼諸葛亮在後世的地位比郭嘉、賈詡、劉曄的地位高?筆者認為,原因至少有三點:

<strong>其一,諸葛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也有著傑出的治國理政才幹。也就是說孔明本身就很有優秀。

<strong>其二,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人才特別多,可謂群英薈萃。相比之下,劉備集團是以劉關張小集團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排他性很強;相對而言,人才匱乏。把孔明放到劉備那裡,會顯得很突出。如果把孔明放到曹操和孫權那裡,也不見得很突出。如果諸葛亮投靠曹操,一開始的地位不見得比司馬懿的文學掾高;如果諸葛亮投靠孫權,可能和陸遜剛投奔孫權時差不多。

<strong>其三,《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的重要影響。《三國演義》意在突出蜀漢的正統地位,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諸葛亮進行了一定幅度的抬高。比如,正史中孫權決心抗曹,周瑜和魯肅起到重要作用。《三國演義》削弱了此處周瑜和魯肅的作用,提升孔明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