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禁野——疫情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时下疫情充斥,只得“闭门思过”,疑似元凶渐渐聚焦在中华菊头蝠身上,正如十七年前的果子狸一样,“病从口入”之论似乎又要盖棺。

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捕食野生动物,偷猎还是屡禁不止,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舌尖上禁野——疫情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我们不想被吃T_T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偷盗的野生动物大多被一些人端上餐桌,这些明知故犯的行为竟离不开一个“吃”字!说到吃,中国是一个舌尖上的国家,以物产风味而言我岭南有美食大省,有言“飞机不可,四腿桌不可,其他无不可”。这是其他省份的吃货们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无论是十七年前之口诛,还是如今之笔伐,寻野贪食之举已成众矢之的。

律法森森,禁不住深山寻野猎奇,劝导谆谆,止不了桌前山珍美肴。禁野之前为什么一直落不到实处,这不由得让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何谓之野?

舌尖上禁野——疫情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汉景帝六子刘发受封之长沙有“卑湿贫国”之称,三国时南方仍多为烟瘴之地,甚至到了明朝广东一地只有广州一地被开发,其余地方是绝对的野。人们靠山吃山,正是荒野求生弥久,才有了如今食野尝鲜的饮食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才有了对“野”的认知差异,在广东人眼里的“野味”其实更偏向于寻常饮食,但在其他地域的人们眼中这就是绝对的野了。湖广和两广类似,由于地理原因是很难开发的地区,直到清代这些地方才大面积开垦出来,然则还是拥有与其他地域相比面积很大的“野”,自然也就多野味。在历史时期人们为了生存,一些行为固然无可厚非,但如今吃喝不愁,此前的行为还合理吗?自21世纪的今天再将魔爪伸向野生动物,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

舌尖上禁野——疫情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有网友戏谑地提出红楼梦中男女因多实“果子狸”一类野味而少寿,虽然话题量很足,但却无法切实论证。从长时段来看,“果子狸”早已成为某些地区的美食文化,由此而来的疾病宏观上看更像一种“中奖”行为。就好像河豚一样,在磨刀霍霍的中国吃货眼里似乎只有怎么吃的问题,而不存在吃不吃的问题。我们有这么长时间的食野历史,现在该是我们反过头来重新思考的时候了,传统习惯难道就是对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生物多样性、环保、道德等方面人类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舌尖上禁野——疫情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朱门真是啥也吃

从人与自然的方面讲,人类为了维持生存有着对自然界动植物的驯化行为,有不少物种已经完全变成了人类存在的附属品。在野生动植物面前,特别是中国人面前只有抓来野吃和抓来人工养殖的两种选项。在“人定胜天”的观念下,我们并不存在有些物种驯化不了的问题。先不论外国人如何看待驯化的问题,身处时常慨叹“人不如狗”、“铲屎官”的工业化生活中,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在猫、狗眼中,到底哪一个才是被驯化者?

舌尖上禁野——疫情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偷猎盗猎问题国家屡禁不止,以猎奇、奢侈为终点的整个利益链条所带来的危害人们总是认识不足。这不仅仅是一个保护生态的问题,而是一个切实关系到每个人身家性命的问题。回到“病从口入”的问题,我们继续发问“毒从何来”?

舌尖上禁野——疫情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最熟悉的是可见的毒物,我们可以联想的是毒蛇、蝎子、蜈蚣之类动物,以及毒蘑菇、夹竹桃、猪笼草一类植物,这些东西我们被告知别吃(但有的也已经端上餐桌)。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有毒,什么东西无毒,绝大程度上这属于我们的认知盲区。以当前来看,只有大约148种大型野生哺乳类陆生食草动物或杂食动物被认为可被驯化。以植物而言,光是会开花的野生植物就有20万种,其中只有几千种可供人类食用,只有几百种得到或多或少的驯化。而当中十几种作物的产量,就占去了现代世界全部作物年产量总吨数的80%以上。贾雷德·戴蒙德感叹道:“我们在现代甚至没有能驯化出一种新的重要的粮食植物,这种情况表明,古代人也许真的探究了差不多所有有用的野生植物,并且驯化了所有值得驯化的野生植物。 ”各动、植物是否有毒、毒性如何尚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区域。

舌尖上禁野——疫情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接着就是我们看不到的病菌,以我们人类延续史上的老对手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和霍乱来说,它们都是从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传染病,这些动物则是我们熟知的家禽家畜:牛、猪、鸡、鸭、狗。

舌尖上禁野——疫情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一些植物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有毒,否则早就被动物们吃光了,有些动物侥幸不死,这种毒素就在动物体中延续下来,经过“大鱼吃小鱼”的一番能量转化之后,病菌开始变异成为新型病菌。

这些病菌可以说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大致也符合“适者生存”之道,这些病菌除了通过宿主之间的食物链进行传播,还可以搭蚊虫鼠蚁的便车进入新的宿主。如果这个宿主恰好是我们人类,那么鹿死谁手的问题就变成了“薛定谔的猫”。

在产生抗体之前,我们消除病菌传播的代价就是本体的死亡。殖民时代,西班牙人的天花等疾病夺走了新大陆几千万人的生命,一战时流行性感冒杀死2100万人,黑死病夺走欧洲大约1/4至1/3人的性命。在病毒面前,尤其是新型病毒面前,我们是如此不堪一击,病菌对人类的悲惨屠杀早已不新鲜。(可以参见《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与《枪炮、病菌与钢铁》二书)

舌尖上禁野——疫情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当我们“深入虎穴”,检测野味携带的病菌是否是我们身体可承受时,这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赌博。这也正是对野生动植物说不的关键所在,与其说保护野生动物更不如说是保护我们自身。“人定胜天”的傲慢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代价,同样是自然选择的人类也不会被病菌打倒。在可见的未来里,人类和病菌注定互为敌手。

住嘴,不然倒下的是整个人类!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我是孝陵卫小校(二分明月故臣心),动手动脚找东西,期待与诸君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