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在司馬懿過世以後有沒有互相殘殺之心?

可樂男孩


權力之爭歷來是殘酷的,如果說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之間沒有競爭是不可能的,但說是相互殘殺也不符合歷史史實,起碼還不到時候。

好在司馬師死的早,把權力交給了司馬昭,也就避免了兄弟相殘的局面出現。

司馬懿去世後,長子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次年又升任大將軍。

而此時的司馬昭還沒有能力跟司馬師叫板。

何況司馬懿剛剛去世,儘管司馬氏家族已經控制了朝政大權,畢竟由於司馬懿的去世,必然會導致權力的不穩固,這時候需要司馬氏兄弟合作,首先先把權力控制在手裡,即便要競爭也是之後的事。

252年,司馬師分三路大軍對孫吳發動南征。

司馬昭率領東路大軍,與東吳戰於東興。但由於戰役大敗,司馬昭被削去了侯爵。

失去了爵位,司馬昭也就失去了權力,就更沒有與司馬師競爭的資本啦。

此後,蜀漢姜維又北伐,進攻隴右。魏帝曹芳不得已又起用司馬昭為徵西將軍,駐軍長安,抵禦姜維的進攻。

姜維很快主動撤軍後,新平羌胡又發生了叛亂,司馬昭率軍將他們擊潰,並威懾北部胡虜再次投降。

由於這次軍功,司馬昭又重新封侯,得到了權力。

這時的司馬師也遇到了嚴峻的挑戰。

先是曹芳命令中書令李豐等人發動政變,想廢除司馬師。但計劃洩露,司馬師誅殺了李豐等人。

但司馬師感到曹芳對自己的猜忌,於是廢掉曹芳,改立曹髦為帝。

這時候,司馬昭積極參與到司馬師的一系列行動中,兄弟聯手,一致對外。

司馬師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司馬昭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由於司馬昭協助司馬師穩定了地位,也因此被封高都侯,增加食邑二千戶。

255年,毋丘儉、文欽等又在淮南起兵勤王。

司馬師率大軍征討。儘管很快就平定了叛亂。但司馬師由於受到驚嚇,眼疾發作,驚掉了眼球。勉強班師回許都,但病情加重,奄奄一息。

司馬師急召司馬昭到許都,把大將軍的印綬交給了他。司馬昭順利掌握了部隊,控制了軍權。

曹髦無奈,只得拜司馬昭為大將軍。司馬氏繼續控制了朝廷的軍政大權。

司馬師從接受朝政大權到病逝,僅僅四年的時間,戰事頻繁,還出現了一次政變和一次反叛。

在這種情勢下,司馬師是無論如何不能夠兄弟相殘的。

曹魏政權為了削弱司馬氏家族的權力,也對司馬昭進行了打壓。因而司馬昭也在為維護司馬氏家族的權勢,無條件支持司馬師。決不能做有損於整個家族的事情。否則對自己毫無裨益。

而且,司馬師自己沒有兒子,就將司馬昭的兒子過繼為養子。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氏遲早會篡奪曹魏政權,如果司馬師或者其養子司馬攸做了皇帝,對司馬昭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如果說司馬氏已經取代了曹魏,建立了司馬氏政權,為了權力和將來帝位的繼承,而展開競爭,甚至是相互殘殺都有可能。

從晉朝發生的那些爭權奪利的事情來看,司馬氏家族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假如司馬師做了皇帝,司馬昭有篡奪之心,進而兄弟相互殘殺,也毫不足奇。

但司馬師掌握朝政僅僅四年的時間,還沒有等到那一天,就嗚呼哀哉啦。

司馬師沒有來得及做廢曹魏自立的事,司馬昭也就不必過於急迫上位,因而也就不會有相互殘殺之心。兄弟合作還是首要的。

司馬師病逝,其養子司馬攸僅僅八歲,還無法繼承其權利。司馬師只能將全力交付司馬昭。這也就避免了矛盾的衝突。

如果司馬師已經自立為帝,那情況就很難說啦。恐怕司馬氏家族的自相殘殺就提前到來啦。

因此,司馬氏兄弟最多是在考慮將來的問題時,有一些競爭的心思,但不會有相互殘殺之心。

因為曹魏宗室的力量和維護曹魏政權的人,一直在想顛覆司馬氏的朝政。

一有不慎,司馬氏就可能前功盡棄。

因而,司馬氏兄弟必須合作,以維護大局。



豹眼看歷史


許多人對司馬懿有誤解,認為司馬懿像曹操一樣,在高平陵政變之後就把控了大局,以丞相自居,因此,他的後代可以盡享其利,爭奪權力。像當年的曹植和曹丕一樣,為了世子之位而相互爭鬥。其實事實情況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那麼司馬師和司馬昭為什麼沒有相互殘殺呢?

司馬懿對兩個兒子的培養是有區別的,司馬師是大兒子,比司馬昭大三歲,性格沉穩,善於權謀,因此,司馬懿重點培養他入朝為官,目標是執掌中樞。司馬懿被曹爽架空為太傅的時候,為了平衡權利,不引起非議,曹爽舉薦司馬師為散騎常侍。司馬師後來屢次升遷,官拜中護軍。那麼既然曹爽要架空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司馬師擔當中領軍之職呢?

原來曹叡臨死託孤時,任命司馬懿擔任侍中,和曹爽共同輔政,其中重點交代兩人各領三千禁兵,以相互牽制。後曹爽想要架空司馬懿,於是讓司馬師做中護軍,統領一部分禁軍,算是掩人耳目,怕別人非議太多而已。而禁軍首領領軍將軍則由蔣濟擔任,這樣的話,司馬家族既被分散了勢力,又從表面維持了平衡,一舉兩得。

這其實就是司馬師的起點,中護軍,這個位置非常重要,是其弟弟司馬昭所望塵莫及的。那麼此時的司馬昭在做什麼呢?

司馬懿一開始是拒絕司馬昭為官的,當司馬懿被架空後,司馬懿考慮讓司馬昭做了洛陽典農中郎將,起點更低,後轉至散騎常侍,勉強跟上他哥哥司馬師的步伐。

後來,司馬懿有意鍛鍊司馬昭的在軍事上的才能,因此當曹爽伐蜀時,司馬昭作為夏侯玄的副手參與了整個伐蜀之戰,後司馬昭極力勸阻曹爽撤退,司馬昭說:如今我軍前進得不到作戰機會,攻堅又不能成功,應該趕快撤退,如果被蜀軍截斷歸路就麻煩了。後曹爽領兵撤退,由於撤得還算及時,損失不算太大。

帝謂玄曰:“費禕以據險距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旋軍,以為後圖。”爽等引旋。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一時權利大握。那麼此時司馬懿可以高枕無憂了嗎?沒有。此時司馬懿不但不能懈怠,還急需兩個兒子的幫助,而兩個兒子相比來說,司馬師比司馬昭要有用的多。為什麼呢?

當時曹爽架空司馬懿的時候,司馬師比司馬懿還要氣憤,為什麼呢?曹爽和司馬師年紀差不多,又同朝為官。司馬師深知,一旦父親司馬懿失勢,那麼他們整個家族就要傾覆。而此時父親身體不佳,臥病在床,家裡能依靠的只有他了。所以,他其實已經早有準備。

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也就是說,當初發動高平陵政變的中堅力量,三千死士,其實是司馬師提前準備的。關於這一點,電視劇《虎嘯龍吟》有所改動,篡改了歷史。那麼司馬懿的作用是什麼呢?

司馬懿為太傅,他聯繫了當時的太尉蔣濟、司徒高柔(朝廷三公聚齊),還聯繫了郭太后,然後以郭太后的名義,發詔免去曹爽的大將軍之職。這等於是說師出有名,而不是叛亂。但是還需要兵力,而禁軍的權利早就被曹爽所霸佔,所以這時司馬師所陰養的三千死士就極為重要。

而司馬師在整個叛變過程中,率領士兵奪取京師各個大門,軍容齊整,肅然有序,連司馬懿都感嘆,這小子可以。那麼司馬昭的表現呢?明顯要遜色很多。

當時醞釀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去找了司馬師商量,根本就沒有告訴司馬昭。等兩人商量好了才告訴司馬昭。當夜兩人的狀態是司馬師安穩如平常,司馬昭嚇得睡不著覺。

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後司馬懿死去,司馬師順利接班,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當時所有的大臣都有這麼一個共識:伊尹既卒,伊陟嗣事。也就是所司馬懿就像當年的權臣伊尹,而司馬師就像伊尹的兒子伊陟,父死子立,兩人都不是善茬。

其實他們說的沒有錯,司馬師是最像司馬懿的,不但善於權謀,更善於籠絡群臣。司馬師接管大將軍職位後,儘量表現的如同當年的父親一樣,舉薦賢才,籠絡人心。他舉薦了諸如諸葛誕、毌丘儉、鄧艾、石苞、鍾會、夏侯玄這些人,一時之間,朝綱肅然。

如果此時司馬昭來爭,鐵定是沒戲的。因為他的哥哥如同父親一樣,已經執掌了大局。而這個大局看起來很穩,其實很兇險,需要他們兄弟共同維持。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關中地區屢次遭到姜維的進攻,因此司馬昭被任命為徵西將軍,鎮守長安,以抵抗姜維的進攻。而司馬師則坐鎮朝中,穩定局面。局面能穩定嗎?不可能呀。

司馬懿當年威望如此之重,尚且還有王凌之叛,司馬師時期肯定也鎮不住。果然,後來和司馬師私教甚深的夏侯玄聯合中書令李豐、後父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蘇鑠等人,欲廢了司馬師的大將軍之職。而令人可笑的是,這些人都是司馬師舉薦和提拔的。

因此,司馬師異常憤怒,他派人逮捕了參與謀劃的所有人,經過審訊才發現,幕後主使其實是皇帝曹芳。於是司馬師下令誅殺所有參與陰謀的人,然後醞釀廢除皇帝曹芳。

朝廷政變後不久,又發生連鎖反應,駐兵淮南的毋丘儉和文欽看到夏侯玄被誅殺,怕自己受到牽連,於是以郭太后的名義發動叛亂。此時司馬師頭大了,朝中政變好應付,發生兵變就麻煩了。於是為了保證萬無一失,他讓自己的弟弟司馬昭坐鎮洛陽,而自己則領兵前去平叛。

此時司馬昭會趁機奪取司馬師的權利嗎?肯定不會。此時兩人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誰那裡出事後果都不堪設想。果然想什麼,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司馬昭留鎮洛陽,平安無事,但是司馬師這裡出事了。司馬師臨出發時其實已經有了眼疾,身體有恙,但還是強行出發了。在兩軍交戰時,文欽的兒子文鴛勇猛異常,他率軍逆襲司馬師的士兵,直接威脅到司馬師的中軍大營。司馬師受到驚嚇,眼疾發作,眼球都掉了出來。為了不使軍心擾動,司馬師用被子矇住身體,不讓外人看到,一直堅持到全軍獲勝,而此時司馬師已經生命垂危了。

於是司馬昭緊急從洛陽趕來,見到了司馬師最後一面。司馬師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繼掌權利,以保全軍。而這時的司馬昭遇到了一個難題,自己拙於權謀,難以應對局面呀。

這時“小張良”鍾會出面了,他建議司馬昭立刻繼任大將軍之職,等待皇帝命令。果然皇帝曹髦派人宣詔,讓尚書傅嘏統帥全軍返還,司馬昭則留鎮許昌。意思很明顯,要奪了司馬昭的兵權。

這時鐘會建議,司馬昭和尚書傅嘏一起率軍返還,然後屯兵於洛陽城外,不讓兵權。這時皇帝看到司馬昭沒有放權的意思,於是宣佈任命司馬昭為大將軍,接管司馬師的權利。

至此,兩人完成輪換。而司馬家族則避免了一次殺身之禍,試問,如果沒有司馬昭和司馬師的戮力同心,恐怕司馬家早就被滅門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死時,僅為太尉,所以不存在世子之爭。即使司馬懿大權在握,當時反對司馬懿的人還有很多。後期司馬懿死去後,司馬師執掌權利,反對司馬師的更多。所以,司馬昭和司馬師疲於應對,力求團結,哪裡有功夫去爭奪權力呢?


每日趣評


司馬師之死,司馬昭涉案。

司馬懿的嫡子有三個,分別是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三子司馬乾。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司馬師42歲,司馬昭39歲。

2年後,司馬懿去世,司馬師承襲了司馬懿的官職、爵位與權力,官至撫軍大將軍,不久升為大將軍,掌握魏國兵權,獨攬魏國朝政,而司馬昭則被封為安東將軍,鎮守許昌,並都督淮北諸軍事,兄弟倆人一個把持軍權和朝政,一個鎮守一方,這一年司馬師44歲,司馬昭41歲。

公元255年,鎮東將軍毋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因為司馬師擅自廢立曹魏皇帝之事,在揚州起兵對抗司馬師,原本此次的叛亂不需要司馬師親征,況且司馬師當時剛剛進行了手術,割了眼睛上的瘤子,傷口沒有愈全,不方便征戰。

但是有三個人力勸司馬師親自率軍討伐毋丘儉與文欽的叛亂,這三個人分別是:傅嘏、王肅、鍾會。

傅嘏是曹魏尚書傅巽的侄子,當時官至尚書僕射,傅嘏因為受到曹爽一黨的排擠丟了官,後來被司馬懿提拔起來,司馬懿去世後,傅嘏就成為司馬家的人,傅嘏從大局的角度出發,認為只有司馬師親征才有平定叛亂,其他人可能會失敗,司馬師在聽了傅嘏的建議,認為有道理,於是抱病親征。

王肅司徒王朗的兒子,當時官至太常,掌管祭祀、社稷的官員,以天象認為司馬師也應該親征。

鍾會是太傅鍾繇的小兒子,與司馬兄弟在年輕時就認識,鍾會與司馬昭私下關係很好,算是司馬昭的心腹,而司馬師年輕時與何宴、夏侯玄等人關係較好,鍾會也力勸司馬師親征。

從常理上來看,抱病親征,也屬於正常,但是司馬師得的這個病估計是眼眶腫瘤,一般是良性的,不是惡性的,如果是惡性的,估計早就死了,當時司馬昭剛剛動了手術,割了瘤子,現在不清楚在當時司馬昭是如何動的手術?但是一個很明顯的原因就是,剛割了瘤子,最重要的就是休息,在當時沒有抗生素,只要傷口有感染,基本上就可能會要了性命,這一年司馬師48歲,司馬昭45歲。

傅嘏、王肅、鍾會三人勸司馬師親征的原因應該是各不相同,傅嘏是以大局出發,王肅從天象預測,只有這個鍾會的動機可疑,從日後的情況來看,司馬師一死,鍾會就立即替司馬昭謀劃奪取大權,是否在事前鍾會與司馬昭有過密謀,不得而知。

從年齡來看,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都快50歲的人了,古人的生命本來也就不長,活到50歲算長壽了,司馬昭只比司馬師小3歲而已,司馬師是沒有兒子,還是司馬昭過繼了一個兒子給司馬師。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話很有名,說明司馬昭有野心,野心從來就不是一天生成的,司馬昭作為司馬師的弟弟,在司馬師過繼了兒子後,從法理上說,只是第二順位接班人,第一順位仍然是司馬師過繼而來的兒子司馬攸。

但是如果這個兒子司馬攸年紀小,不能理事,而在當時司馬家又沒有完成權力佈置與取代,司馬昭就可以作為首選接班人,但是司馬昭只比司馬師小三歲,要是等自然死亡,誰知道司馬昭會不會死在司馬師前面?

從動機上講,司馬昭是有殺害他的哥哥司馬師奪權的動機,本著誰是最大受益者,誰就有嫌疑的原則來看,司馬師之死,司馬昭涉案,過程就是與鍾會密謀勸司馬師親征,如果司馬師親征,染一點病,或者受一點驚嚇,那計劃就更完美,而且更隱蔽,幾乎沒有理由懷疑司馬昭頭上。

結果司馬師還真的是因為這次的親征,受到文欽之子文鴦的數次驚嚇,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當時又沒有止痛藥,又沒有抗生素,司馬昭就這麼死了,年僅48歲。

這個驚嚇司馬師而死的文鴦後來投靠了吳國,在魏國鎮東將軍諸葛誕起兵造反發動淮南三叛時,吳國派出文欽、文鴦父子救援諸葛誕,結果諸葛誕與文欽有矛盾,殺了文欽,文欽之子文鴦和弟弟文虎就投降了魏國。

文鴦一投降,司馬昭的部下馬上請求誅殺文鴦,為司馬師報仇,但司馬昭反而以各種理由保下文鴦兄弟,還讓文鴦兄弟率領百餘人勸降諸葛誕部下,即使淮南三叛被平定,文鴦仍然受到司馬昭的重用,不僅如此,文鴦還一直官運亨通,後來在司馬昭兒子司馬炎建立的晉朝為官。

司馬昭善待文鴦,雖然無法說明與司馬師之死有關,但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司馬師之死是司馬昭樂意看到的。

再回到司馬師剛死的那段時間來看,當時的魏帝曹髦想趁機奪權,讓司馬昭鎮守許昌,遠離政治中心,讓尚書傅嘏率領司馬師主力軍隊回到洛陽,因為司馬昭原本就鎮守許昌,但是鍾會與傅嘏密謀,讓司馬昭強行率領軍隊回到洛陽,魏帝曹髦的奪權行為失敗,司馬昭最終承襲了司馬師的官職、爵位和軍權。

整個過程,很像是早就計劃好的謀略,但卻沒有任何的證據,以證明司馬師之死,司馬昭涉案,從常理及司馬昭此人來看,他對權力有著異常的野心,當時的司馬昭都已經45歲,還有耐心再等下去嗎?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司馬昭利用司馬師剛剛割了眼睛中的瘤子,還需要休息的時機,讓其他人鼓動司馬師親征,在戰爭中利用了意外事件,導致司馬師受到驚嚇,最終眼睛掉出眼眶,劇痛而死。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簡單來說,沒有,因為二人在世的時候,最大的敵人不是彼此。

司馬師和司馬昭是同母兄弟,司馬師比司馬昭要大三歲,現在人往前看,這兩兄弟都不是什麼善茬,廢立皇帝只在一念之間,都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不過在司馬懿眼中,顯然是長子司馬師更為優秀。

司馬懿身為曹魏高官,司馬師自然也混跡於魏國一眾高官子弟之間,當他還年少時,就已經有了“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的名聲,在曹魏,這無疑是仕途的拍門磚,飛黃騰達不過時間問題。

一眾高官子弟聚在一起,談什麼呢?自然是人生哲理、國家未來,後來的事實證明,司馬師的人際圈子中,何晏、夏侯玄等人都躋身曹魏高層,而終結他們生命的,恰恰就是司馬師自己。

這幫世家子弟頻繁聚會,肆意談論時政、主流思想,引起了曹魏重臣董昭等人和魏明帝曹叡的不滿,於是一場浮華案,司馬師等人被趕回家改造去了。

司馬師再次入仕,是在魏明帝去世之後,司馬懿再次成為曹魏託孤大臣(上一次是曹丕死時),跟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爽經歷了短暫的蜜月期,繼而爭鬥越發激烈。

司馬懿隱忍不發,任由曹爽把自己明升暗降,奪去絕大部分權力,並以此為條件,把長子司馬師安插進了禁軍隊伍中,出任中護軍。

中護軍是禁軍的高級將領,掌部分禁軍軍權,此前一直由曹氏和夏侯氏把持,司馬懿曾短暫出任禁衛軍統領,不過很快就被撤銷,他能把司馬師安插進去,一方面是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司馬師自己的手段。

當然,隨著司馬懿跟曹爽爭鬥趨於白熱化,曹爽耍手段架空了司馬師的實權,他並不能掌控太多禁軍,曹爽這才敢放心地跟曹芳去祭掃高平陵。

高平陵,曹叡的陵寢,因為那場改變司馬氏和曹魏命運的高平陵之變而為人熟知。既然司馬懿被剝奪大部分權力,司馬師已被架空兵權,司馬懿是怎麼發動政變的呢?因為司馬師還留有後手。

為了幫助父親奪權,司馬師陰養死士,一養就是三千!

三千死士可不是個小數目,司馬懿發動政變就是依靠的他們,如果沒有他們,政變基本不用搞。

正因為司馬師養有死士,所以政變策劃他是全程參與的,而司馬昭在政變前一晚才知道,當晚根本睡不著,而司馬師安然入睡,彰顯出他可怕的心理素質。

第二天早晨,“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當司馬懿看到司馬師率領士兵已經在都城門口集結完畢整裝待發的時候,他驚呆了,嘆道:知道你小子能幹,但沒想到你小子竟然如此能幹!

政變的結果不用多說,司馬懿就此掌控曹魏大權,但司馬氏上位不是靠自己的軍力打出來的,像曹操掌控漢朝大權,因為漢朝江山基本上是靠他打穩的,曹操依靠宗族、親信都分插到漢朝各個部門,牢固地把握住強權。

而司馬懿政變更多地是利用曹爽施政下士族的不滿,以欺騙手段搞掉了愚蠢的曹爽,在藉助士族的支持成為朝堂領袖,很多事還要依仗眾多士族,不然很難實施,所以政變後司馬懿一沒有對曹氏下狠手,二不敢自封丞相這些官職,更別說封公封王這些了,司馬氏的權力還遠遠達不到當年曹操的水平。

然而政變兩年後,司馬懿就去世了。

接替掌權的自然是司馬師,在司馬懿眼中,這個兒子的能力膽識都是要強於司馬昭的。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師被賜了侯爵,加封衛將軍,掌管了都城的軍事大權。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又升任大將軍,掌握曹魏軍權,禁軍軍權則交給了司馬昭,論任人唯親,哪還有人比司馬昭更親?

司馬師掌權後,一方面積極執政,一改曹爽執政時代朝廷的頹廢之風;另一方面,也積極展開軍事行動,與吳蜀兩國展開軍事交鋒。

隨著時間推移,司馬師的威望水漲船高,也越發招致不滿,不滿的人無非兩類,一是皇帝曹芳,二是曹魏忠臣。自從登基,曹芳就沒嘗過權力的滋味,年幼時曹爽專權,稍微長大一點,司馬懿來了,好不容易司馬懿死了,司馬師又權勢滔天。

雖然在司馬師自己眼中,他為曹魏忙前忙後,可在皇帝和忠臣們眼中,你只是個臣子,憑什麼替皇帝處理軍政事務?

曹芳於是搞了一場除權臣行動,跟中書令李豐,國丈張緝等人密謀除掉司馬師。結果跟當年衣帶詔是一樣的,李豐、張緝以及其他涉案的大臣,全部被殺,滅三族。

因為張緝是皇后的父親,所以皇后也被廢殺,此事距離當年曹操誅殺伏完及伏皇后,也才過了三四十年,還真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司馬師沒有曹操那種權力,也就沒有那種自信,他擔心皇帝還有動作,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廢了他再立一個聽話的,於是齊王曹芳下線,高貴鄉公曹髦上線。

曹髦即位後,司馬師因擁立有功,被恩賜“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也就是參拜的時候不用自稱姓名、面見天子不用疾步行走、可以佩劍穿鞋上朝,跟當年曹操一樣。

之前說過,司馬氏在曹魏國內還達不到鎮壓所有的地步,司馬師敢行廢立之事,一下子就激起反抗,揚州刺史文欽和鎮東將軍毌丘儉聯合起兵,發動淮南三叛第二叛(第一叛為王凌之叛,發生在高平陵政變後,由司馬懿平定)。

經過討論,司馬師親自出馬,率軍平叛,並取得勝利,可司馬師的生命也即將走向終結。

戰前司馬師左眼剛動了手術,戰爭中遭受文欽之子文鴦的突襲,受到驚嚇,眼珠子都迸出來了,為了不擾亂軍心,司馬師愣是咬著被子沒出聲,直到突襲結束。

平叛後,司馬師傷勢愈加嚴重,火急火燎地要趕回洛陽,可到了許昌,司馬師就一病不起了。

這個時候,誰最興奮呢?無疑是曹髦,司馬師在外將死,無疑是他掌權的大好時機。司馬師緊急把司馬昭從洛陽叫到許昌,託付後事,曹髦也在洛陽開始了自己的準備。

司馬師沒有兒子,而且司馬氏權力仍不夠大,這個時候,他有且只能選擇司馬昭,因為他唯一的養子司馬攸是司馬昭的兒子。

而從司馬懿死後的情況來看,司馬師面臨著朝廷內部的威脅(曹芳密謀)、地方上的威脅(文欽毋丘儉反叛)和外部威脅(蜀漢吳國北伐),多種威脅忙的他焦頭爛額,稍有不慎,司馬氏就可能被滅族,這時候,正是要仰仗能力出眾的弟弟司馬昭的時候,哪會想到爭權奪利,兩兄弟都是聰明人,知道他們這時候內鬥,無異於葬送家族,所以兄弟倆是精誠合作,一個在外平叛,一個就鎮守洛陽。


平沙趣說歷史


殘殺之心可能有,但殘殺之舉,沒有。

原因有二:

第一,外患未平,司馬兄弟還需一致對外。

司馬懿的這兩個兒子,都是人中之龍,權謀之士。這樣的人,基本不會做蠢事。像袁紹、袁術兄弟以及袁紹兒子們那樣自相殘殺的事情,司馬師和司馬昭不會做。

為何?

因為外部大敵仍然存在,還沒輪到兄弟相殺、爭奪帝位的時候。

司馬懿死後,雖然司馬師和司馬昭繼承了他的權力,司馬一族在曹魏大權在握。但是,內憂外患還在。

內憂,指的是曹魏的曹氏家族和夏侯氏家族,這兩大家族是宗室至親,對於司馬氏當權,一直耿耿於懷,並虎視眈眈。因此,司馬師和司馬昭需要兄弟同心,時刻警惕、對付這些反對司馬家族的人。

外患,指的是三國其二的蜀國和東吳還沒有被消滅,還對曹魏構成威脅,這也是司馬兄弟需要考慮的大問題。

正是這些外憂內患,加緊了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團結。

第二,司馬師沒有親生兒子做繼承人。

司馬家一直人丁興旺,司馬懿他爹有八個兒子,司馬懿更是青出於藍,有九個兒子。司馬昭也有八九個兒子。可是作為司馬家長子的司馬師,卻一生無子。

沒有兒子,皇位讓誰繼承呢?

沒辦法,司馬師只好把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過繼給自己,讓他日後繼承大統。

既然將來是自己的兒子繼位,司馬昭實在沒有必要與司馬師去爭去搶了。

偏偏司馬師又英年早逝,死的是偶只有40多歲。而他過繼的兒子司馬攸,此時只有7歲。

反正都是司馬昭父子繼位,所以,司馬師直接把大權傳給了年輕力壯的司馬昭。兄死弟及,也算公道。

綜合以上兩點,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得以兄友弟恭,善始善終,沒有鬧出自相殘殺的大戲。

但是,假如——我是說假如,司馬師有親生兒子,而且司馬師傳位給幼子,那麼以司馬昭的權謀陰狠,篡位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但歷史沒有假設,所以,只能說司馬師和司馬昭命好,比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們的命好多了。


趣談國史


自古以來,兄弟之爭在歷史上便是稀鬆平常之事,基本上他們都是為了爭奪家產而互相殘殺,爭個你死我活,很少有人能夠置身事外。曹植在被親兄弟陷害的時候無奈發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慨,還有清朝雍正時期的九龍奪嫡事件,無一不昭示著兄弟既可以是兄弟,也同樣可以是仇人,在涉及個人利益面前,親情已然不復存在。歷史上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兄弟之間關於家產的爭奪,對這樣的事早已經習以為常,卻很少有聽到兄弟之間能夠在家財面前相互謙讓。不過歷史上也確實有這樣的例子,比如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在他去世之後就沒有互相殘殺之心。


司馬懿劇照

不同於其他兄弟之間殘忍的爭奪,司馬懿和司馬昭兩兄弟則是相互配合,一致對外,當然,這也和當時的情形有著必然的聯繫。

一,他們面臨著共同的危機並有著相同的利益。

歷史記載,魏明帝死後,將孩子託付給曹芳給司馬懿和曹爽,他們兩個實力均等,可以起到相互制約的作用。不過,曹芳繼位後,曹爽便開始排擠司馬懿,並藉機將他的官職改為無實權的太傅。不甘於就此被人擺弄的司馬懿,於嘉平元年(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命司馬師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此後,曹魏的軍政權力便落入司馬家手中,司馬懿也因為這件事打倒了自己最大的政治對手曹爽。



(高平陵之變劇照)

儘管如此, 他們面臨的政治環境卻已然十分兇險,先是嘉平元年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嘉平二年,朝堂之中便有人想推翻司馬懿,並在三年發生兵變,雖然最後剿平了叛軍,但司馬懿也在不久之後病逝於洛陽。

早在司馬懿在世的時候他們就面臨著很多困境,現在司馬懿一死,他們面對的境況就更加惡劣,兄弟二人並沒有父親司馬懿在朝中的威望,相反當時的魏國還有很多效忠曹氏的勢力,再加上國家之外還有吳國的兵患,可謂是內憂外患。所以當時的司馬師和司馬昭根本別無選擇,要想保住司馬家,要想維持司馬家的榮耀,他們只能同心協力,共同禦敵。

在司馬懿去世的後4年裡,司馬師和司馬昭每年都會遇到很多可能導致司馬家身死族滅的險惡危機,而他們兄弟兩人便在種種危機中協同合作,絲毫不會相互殘殺。

二,兄弟二人的實力不對等,司馬師更勝一籌。司馬師是司馬懿的第1個兒子,為人沉著堅強,在軍事上很有才能,曾在新城之戰中用計擊敗吳國大軍,因此也很受司馬懿的看重。早年更是和夏侯玄、何晏等人齊名,而且他最初為官時要比司馬昭的起點高很多。這不僅是因為其父親的看重,更多的是他自己優秀卓越,具有雄才大略。他曾參與高平陵政變,並在司馬懿死後擔任撫軍大將軍,代為輔政,掌權後的他整頓朝綱,讓他們各掌其職,使群臣肅然。所以說司馬師不僅在軍事上很有謀略,在處理朝政上也不失風采。



相比之下的司馬昭就顯得暗淡許多,所以,即便是司馬昭想要在此時爭奪司馬家的權利也不會有把握成功,而對於司馬師來說,司馬昭並不是一個強有力的對手,還不足以對他造成威脅。

三,司馬師無後。司馬師一生共有五個孩子,皆為女兒,後又因為忌憚妻子家族勢力而將其殺害,無奈只得收弟弟司馬昭的次子為養子。

(司馬師與其妻子劇照)

司馬師在世之時手握大權,如果將來某一天他死了,那麼他的一切也將傳授給自己的養子,而養子的親生父親又是自己的弟弟司馬昭,歸根到底,最後一切的權利還是會落到弟弟的手中,既然如此還有什麼爭與不爭?


小姐姐講史


中國歷史上,兄弟之間為了爭奪最高權力而自相殘殺的事情數不勝數,比如秦二世殺害三十多個兄弟姐妹,比如楊廣殺害大哥楊勇,李世民殺害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等,比如曹丕謀害弟弟曹彰曹衝等,比如趙光義謀害大哥趙匡胤,比如窩闊臺謀害弟弟拖雷等,比如皇太極殺害兄弟莽古爾泰德格類姐姐哈達公主等,比如雍正帝殺害胤禩等幾個弟弟等等。

因此曹魏權臣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不但沒有自相殘殺,反而同舟共濟共同對敵顯得有些非同一般,其實這是由客觀環境決定的。

首先,對內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雖然掌握了曹魏最高權力,卻仍然要面臨曹魏皇族與忠於曹魏大臣的反撲。比如曹魏皇帝曹芳聯合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敗露,被司馬師滅族。

後司馬師逼曹芳廢黜張皇后,改立王皇后。曹芳因參與了李豐等人的圖謀而不安,司馬師則擔心後患,又廢黜皇帝曹芳。

其次對外,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還要共同抵抗蜀漢與孫吳對曹魏政權的進攻。戰爭連續不斷,內憂外患,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當然不可能爭權奪利,自相殘殺。

第三,因為司馬師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司馬師掌握曹魏大權以後,只能把最高權力給弟弟司馬昭繼承。

第四,司馬師當政時間太短,只有兩年多,又忙著平定內外動亂,沒有時間與弟弟司馬昭沒有發生權力鬥爭。公元252年司馬師當政,公元255年在一場兵變中司馬師驚嚇過度,再加上本來眼睛上就有瘤疾,經常流膿,致使眼睛震出眼眶。於公元255年3月23日痛死於許昌,只有48歲。


厚德載物49847


這個問題很簡單:他二人尚有共同利益且不曾間斷,也就是說相互奪權還沒上升為主要矛盾!

有很多人認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兵變之後,獲得軍政大權,魏國便徒有其表,完全淪為司馬氏的私人物品。其實這種想法過於狹隘了。

當時的曹魏具體可以分為兩大勢力,即以司馬氏族為首的士族勢力與魏國固有的宗族勢力。所謂士族便是一直為曹魏盡心盡力,摸爬滾打晉升上來的人。所謂宗族,顧名思義就是皇親國戚等曹魏公族。高平陵兵變之後,司馬懿雖奪得軍政大權,但是並不能一次性將宗族勢力消滅乾淨。

宗族勢力並非司馬氏族唯一阻力,另外一方面的壓力來自於士族中曹魏的死忠,尤其是武將死忠,如鄧艾、鍾會等人。雖然你司馬氏族拿了軍權,但不一定能夠調得動他們,就算調得動,也必定是陽奉陰違,處處掣肘。舉個離我們現代近一點的例子:袁世凱被罷黜兵權之後,清廷為了抵抗北伐軍而不得不調動北洋軍,結果就是根本沒用,北洋軍陰奉陽違,故意拖延,最後迫使清廷重新啟用袁世凱。其中道理是一樣的。

宗族勢力與士族曹魏死忠成為司馬氏吞併曹魏最大的障礙,司馬懿固然明白這些,辦法就是培養自己的勢力,尤其是軍事力量,壯大集團,伺機而動。而在此之前的司馬氏族雖然權傾朝野,也不敢有什麼大的舉動,司馬氏族這能依託魏帝之名,逐步消滅宗族勢力。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拜為大將軍,司馬昭領士族,共同把持朝政。他們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戰爭消耗宗族與曹魏死忠的有生力量。衛瓘一計除三賢、蜀國滅亡,配合司馬氏在朝內頻繁更換皇帝,公族被權利架空,幾經周折可算是把宗族勢力徹底碾壓下去。沒了宗族的抵抗力量,司馬氏才真正成為“魏國主人”。


國內情況一穩定,司馬昭也就沒有什麼後顧之憂,直接手刃魏帝曹髦,封晉王,加九錫,別人連大氣也不敢吭一聲。這也就是“司馬昭之心”的背景。只是可惜司馬師早早病死,所以他是正兒八經的為弟弟做了工程師,添磚加瓦,修橋鋪路。

所以說,並不是司馬師與司馬昭手足情深,不忍相殘,而是被當時情勢所迫。不是不忍相殘,而是不能相殘。內有宗族,外有吳蜀,這時毋庸置疑的內憂外患。內有憂患,外有強敵,問題都還沒解決,兄弟兩個怎麼可能自己打自己。既然目標尚未達成,自然情同手足。


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如果司馬師死的晚一點,宗族勢力與外敵都已經被殲滅的情況下,手足相殘我想也只是個時間問題吧!

(歡迎看官姥爺贊同、評論~通俗易懂的解答簡單有趣的歷史,歡迎關注,麼麼噠~)

<strong>


秦風漢韻論古今


對於這種問題嘛,從來就不是情感問題,而是形勢和權力本能的問題。

比如說李世民吧,人家搞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全家男丁都殺了,夠不夠殘忍?但是,後來他親自給李建成平反,甚至還大哭,是不是一點真心都沒有呢?那也不一定。

那現在咱們回到問題,司馬師和司馬昭有沒有過爭奪權位的心思呢?說沒有,那我是不信的。

不過這也很正常,比如你能說朱棣就一點沒想過朱標的位子?恭親王奕訢就真的對皇位旁落坦然面對?恐怕不一定,但是形勢不利於他們,他們也只能忍著(朱棣沒和朱標爭過,後來是和朱允炆爭的)!

那就司馬昭和司馬師而言,是個啥情況?最後皇帝只能有一個,這個當時大家都心知肚明,估計都有心思。

但問題是:離當皇帝還遠著呢!以司馬家族的老辣程度,怎麼可能“桃子還沒摘到就內訌”!

奪曹氏權力的時候,這兩兄弟還真是黃金搭檔,後來司馬師早死,司馬昭繼兄位之後給老哥上了個尊貴的追封,看似是兄弟情深。

不過嘛,如果這司馬師沒有早死,之後會鬧出什麼,那就不好說了。


國史拾遺


司馬師和司馬昭的關係一直都很好,並沒有相互起過殺心。不過這並不能說明司馬氏兄弟就不會發生內訌。畢竟司馬師死的早,他死的時候,司馬昭的羽翼還沒有豐滿,對司馬師沒有威脅。但如果司馬師活得久,奪取了曹魏的天下,並且還把大位傳給養子司馬攸。這就很難說了。

很難說司馬昭會不會跟司馬師內訌,也很難說司馬昭會不會跟司馬攸互起殺心。(司馬攸是司馬昭親兒子)



一、被低估的司馬師

司馬師這個人,歷史上一直都被低估。其實他的能力、情商、政治智慧、殺伐決斷,完全不不弱於其父司馬懿。別都不用說,就單說著名的高平陵政變。這就是司馬懿和司馬師父子二人合謀的,司馬懿事先根本就沒告訴司馬昭。

那麼,為什麼司馬懿瞞天瞞地,要瞞著二兒子司馬昭,卻不瞞著大兒子司馬師呢?

因為,司馬師手上有“牌”,他掌握了效忠自己的三千死士。而司馬懿和司馬昭都是沒兵的光桿司令罷了,不靠司馬師的兵馬,司馬懿根本無法發動高平陵之變。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前,司馬懿被曹爽剝奪實權已久。維護他的勢力只有兩股:

第一是曹魏政權中開國元勳的支持,主要是蔣濟、高柔、王觀等人。由於曹爽的獨攬大權直接觸動了他們這些元老的根本利益,本著唇亡齒寒的道理,這些人不能讓司馬懿倒下,誓死也要保住司馬家族。(這也是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原因)

第二就是司馬師。司馬懿自解兵權時,作為利益交換,司馬師被扶上了位,擔任了中護軍一職,與護軍將軍、領軍將軍一道掌握曹魏政權的禁軍軍權。

這裡插一句,禁衛軍拱衛皇宮,其將領一直以來都是由曹氏和夏侯氏的族人擔任。司馬懿曾短短暫擔任過禁衛軍的統領,但很快被排擠出了禁衛軍。司馬懿被解除兵權時,他是廢了九牛二虎之力,靠著其他元老的幫助才把司馬師插進禁衛軍,搞到了手握實權的中護軍一職。

當司馬懿退居二線,司馬師接班後,司馬家族的真正槓把子,顯然就是司馬師了。當時的司馬昭哪有跟大哥爭權的資本?


二、沒機會內訌

高平陵政變之後沒多久,司馬懿病死。司馬師憑藉能力、膽識、韜略以及武力,正式接過了其父司馬懿的大棒。

按常理來說,權力會使人失去理智。對於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來說,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是有可能發生的。

但是,由於司馬家族是以士族領袖的形象操控著曹魏的軍政大權,不是曹操那種靠宗族關係維持的強權模式。於是這就導致了司馬家在高平陵之變後,雖然是國家領袖,但還要是依仗士族的支持才能維持統治。(司馬家族達不到曹操那種足以上挾天子,下御群臣的水平)

所以對於司馬師和司馬昭來說,在外有曹氏餘孽虎視眈眈,內有其他士族也有可能搶班奪權的壓力之下,司馬兄弟兩人也就毫無內訌的理由了。否則自相殘殺,讓外人奪了大權,高平陵政變的政治成果,豈不是要便宜外人了?



後來司馬師突然病死,這一突發事件對司馬昭的打擊很大,哭的稀里嘩啦的。有些人說司馬昭是在作秀,其實不然。

因為前面說過了,司馬氏控制的曹魏政權就像一艘破船,到處漏水。司馬師就像一個補鍋匠一樣,四處補漏。面對如此多的外敵叛亂,兄弟兩個人忙得焦頭爛額。現如今司馬師突然死了,所有的重擔全部壓在司馬昭一人身上,他怎麼可能會不想哭呢?面對如此大的壓力,換誰都會心酸想哭。

三、內訌存在可能性

司馬師活著的時候,司馬昭一直都是以跟班的角色定位跟在司馬師的身後,他的才華和心機還不明顯。但是司馬師死後,尤其是司馬昭穩定大局後,他身上的那膽識、韜略和殺伐決斷也顯露無疑。完全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司馬懿和司馬師更狠。

比如,司馬懿和司馬師在位時,二人不敢殺皇帝,不敢僭越受封,不敢玩過火。但是司馬昭就敢殺皇帝曹髦,就敢僭越受封,堂而皇之的接受晉公、晉王的封號,並且還敢加九錫。儼然一副當年曹操的得意模樣。

這說明,司馬師是個狠角色,但司馬昭也不遑多讓,不比他哥差。司馬師活著時,司馬昭只是沒有機會展示自己而已。但如果一旦給他機會,他比司馬師更狠。

如果司馬師不是死的早,就憑司馬攸和司馬昭的雙重關係,很難說司馬昭不會被權力所迷失心智,跟司馬師搶權,跟自己的親兒子搶權。

畢竟按照禮法,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他就是司馬家族的合法繼承人。但是司馬昭也是個心狠人,他豈會向自己的親兒子俯首稱臣?想想這也不符合司馬昭的性格。

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司馬師老不死,並且不傳位給司馬昭,傳給司馬攸。兩兄弟還真有可能會互起殺心。搞不好,司馬昭就是西晉版的李世民也說不定。


四、綜述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二人,都是有長遠眼光的人,不是袁譚、袁熙那種碌碌之輩。並且司馬師又是嫡長子,不像曹丕那種是死了大哥才上位的二兒子,地位並不穩。因此從禮法傳統的角度來說,司馬師的政治地位很穩固,司馬昭根本不配跟他爭大權。

但是,權力鬥爭是不講親情禮法的。司馬昭之所以在司馬師還活著的時候沒有內訌,主要還是因為,當時他們家族還沒有手握足以讓他們起手足相殘的權力。這並不是兩位司馬公子有多麼高的心理剋制力,也不是二人有多麼好的家教。完全是因為時機沒到,還沒有到內訌的時候。

而如果時機到了,很難說兄弟二人會不會自相殘殺。畢竟從歷史形象來看,司馬師和司馬昭都不是善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