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有道理嗎?

最涼的涼


所謂“詩以言志,書以載道”,古人讀詩書原本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明理行道。所以古人所讀的詩書自然指的是真正的詩、正經的書,也就是指傳統經典,而不是如今人們讀的那些的閒雜之書。

在古代,傳統經典基本上是所有讀書人必讀的書,那麼是不是所有讀過詩書的人統統都自然會知書達理、風雅脫俗呢?顯然事實又不是如此。

那麼這句話究竟有沒有道理呢?其實,這個論斷是否成立的關鍵就在於對“腹有”二字的正確理解。於道於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方可謂“腹有”,而不是說你讀的多就會有,更不是說只要你讀了就會有。

真正讀懂詩書的人、真正明理行道的人,必定是智、仁、勇具備的人。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不惑、不憂、不懼之人,自然氣質風雅、超凡脫俗,豈有他哉!


淡漠千里1


多讀點書肯定是有好處的,但是並非開卷都有益,記得初中的時候,同桌特別喜歡看書,書不離手的那種,但是她看的全都是言情小說,天天幻想著自己能成為小說裡的女主角,有自己的真命天子。

還有的男同學喜歡看黃書,在書裡找快感。這些書,讀得再多也不會提升自己的氣質,反而會不利於自己的成長。多讀書,多讀一些好書,提高自己的見解和認知,開闊自己的思維,能夠將書中的道理運用在生活中,讓讀書成為一件好事,這樣才能夠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效果!如果實在不會選擇好書,就多讀讀四書五經那些經典之作,看看古人的智慧!


四氪視頻


飽讀詩書之人,常常給人一種儒雅的感覺。什麼是儒雅?即:知書達理,學問深湛;睿智大氣,溫文爾雅。這是裝不出來的,如果腹中空空胸無點墨,倘與人交流,三言兩語,便會露出沒文化缺知識的破綻。氣質雖是一個很虛的詞,但表現在一個人的身上,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可以看得到的東西。它不可能憑空而生,唯有讀書,方是提升一個人氣質的必由之路,這當然是無法否定的道理,但細細思之,這又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話題,我們知道,在實際生活中,也有些讀過不少書的人,卻並沒有給我們感受到他多麼地有氣質,要麼是誇誇其談,要麼是木訥迂腐。我揣想,前一種大概是書還讀得不夠,或是書還沒讀悟讀透的緣故,正似俗話說的"整壇醋不晃,半壇醋亂晃”,是一樣的道理。後一種可能屬於不會讀書,讀死書或死讀書,或是欠缺天資也未嘗可知。可見,讀書也不一定能使人人都氣質昇華,好像有點存在因人而異的不同差別。但卻並不妨礙我們要牢牢切記這一句話:不讀書,則一個人的氣質就永遠也不會得到昇華!讀書,是"文火慢慢燉"式的吸收知識滋養的過程,通過古今中外各種經典名著對你的細煨慢燉,在不斷地提高著你的學識和見識,從而豐富著你的言辭,修正著你的舉止,潛移默化著你的情操道德,喜厭愛憎。你會變得彬彬有禮,大方得體;不卑不亢,能屈能伸;寵辱不驚,處世淡定;不張揚,不做作;有修養,有內涵。漸漸地,漸漸地,便無形之中具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種真正讀書人特有的氣質…體現到做學問作文章上,則古人早就已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書百紙盡落筆四座驚","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等的奇比妙喻,實哉不誑之言。最後,抄錄清人的一篇《讀書箴~書不可不讀》:

父母心勤,僕伕血汗,
論本心則書不可不讀;
明窗淨几,塵緣勿交,
論受用則書不可不讀;
登壇取友,負笈從師,
論欽尊則書不可不讀;
家園溫厚,好景無多,
論目前則書不可不讀;
杖頭錢盡,俯仰何堪,
論苦寒則書不可不讀;
名揚爭重,落魄人輕,
論勢利則書不可不讀;
流光易度,老大徒傷,
論寸陰則書不可不讀;
朋儕高下,彼此相形,
論齊賢則書不可不讀;
文章莫辯,稽古茫然,
論空疏則書不可不讀;
氣質未化,學業未成,
論進修則書不可不讀。


偶來三徑


有道理,但不是你以為的那個道理。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種應該或希望。他們用這句話來解釋別人氣質的優雅,也用這句話來作為改變氣質的激勵而去讀書。

但生活的複雜似乎總是能給所有道理以反例,很多人腹有詩書啊,但卻並沒有呈現出人們所希望的與之而來的“氣自華”,依然有著猥瑣的氣質,醜惡的嘴臉等種種不好的樣子。這樣的迷惑可能很多人不只是看到,而且也是自己經歷過的。

那麼“腹有詩書氣自華”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有的。

這句話出自蘇軾的一首詩,《和董傳留別》,全詩如下: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董傳當時很窮,穿的衣服很破,但飽讀詩書,氣度非凡。蘇軾說他“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話是沒毛病的。一個人的氣質並不是他的衣著外表的包裝,而是別的東西。全身都用錢裹起來,但氣質粗鄙的富豪,想來大家並不陌生。而沒有錢財地位,依然可以“氣自華”。這種人,大家也一定能說出幾個來。

但歷史和現實中,我們總會看到很多人,飽讀詩書,很有知識,你不能說他腹中無詩書,但其氣質實在是很不華。

這個問題在於,“腹有詩書”,一定會“氣自華”嗎?

當然不是。

“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腹有詩書可以讓人“氣自華”,但並不必然使人“氣自華”。就像“努力就會成功”,意思是:努力可能讓人成功,但不必然使人成功。“腹有詩書”是“氣自華”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必要條件怎麼講呢?“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

氣質的“華”,不在於表面的讀書行為,而在於讀的書與你的生命發生的關係,在更幽微之處改變了你。之前有新聞說讀經少年逃離國學班,背書十年,背誦了多部經典,但不解其意,過程異常痛苦。他們腹中詩書,應該是要超越絕大多數人的,但對他們而言,這些詩書,和背的圓周率有何區別呢?是沒有意義的。更不用說以詩書作為純牟利工具的人了,你還指望他們能“腹有詩書氣自華”麼?

很多人認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於是拼命讀書,希望氣質變好。且不說這個認知本身就有差錯,看看你拼命讀的都是些什麼書啊。

即使“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一個確定性的描述,“腹有詩書”一定會“氣自華”。你總不會以為讀任何書都會“氣自華”吧?有些書即使讀的再多,也不可能使氣質有所變化,這應該是一種常識,相信你是認可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是一個狀態的描述,是讀書的一個副產品,是不可求而得的。它不應該作為一種目的追求。那些真正“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絕對不為了“氣自華”而去讀書。為了“氣自華”而去讀書的人,往往都是要失望的。抱著“氣自華”的目的去讀書,還是趁早別瞎耽誤工夫,真不如“卡里有錢氣自華”來的實在和可能。

魯迅先生曾言:“社會上多數古人模模糊糊傳下來的道理,實在無理可講。”但這倒不能全怪古人。道理和數學不同,在任何時代,1+1永遠都是等於2,道理則產生於具體的情景中,言論也是有上下文的。像“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種話,後人脫離了具體的情景,拿隻言片語以為萬世不易之理,那必然是要出問題的。但這是後人的懶惰和愚蠢,怪不到古人身上。


孫虛白


首先小嚴這句話是值得肯定的,是有道理的!首先這句話來源於蘇軾的《和董傳留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意思說:

本義來說:就是指一個人讀書讀得多了,身上會自帶一股書卷之氣,因為古時候的書本內容集中體現一個禮字,讀書多了,就會自然而然的受書本內容影響,一言一行依書而為,形成讀書人所特有的言行舉止。

後來引申為: 一個人學識豐富,見識廣博的話,這樣的人不需要刻意裝扮,就會由內而外產生出一種氣質,相反,如果沒有內涵的話,不管怎麼打扮,都不會顯得有氣質風度

“開卷有益”,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識,每一個人想要在知識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眺望那壯闊的景色,就要擁有淵博的知識。讀書可以使我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

當你書讀多了,你會發現自己的心境不一樣了,猶如自己站在高峰上,對事物的理解能力也就增強了。就像是你站在山頂俯瞰山下,而不讀書的人卻在山下一直徘徊!

書讀多了,你就會發現,在舉手投足間露出的氣質,就像是帶著仙氣兒一樣的,那種感覺,那種氣質,是很難用語言形容!


莒國小嚴


這句話沒毛病,而是告訴了我們一個做人的訣竅。是我們需要修煉的人生課題。面對不同場合,不同的人,你會用什麼樣的語言去交流呢?我相信交流的結果一定和你的本身修為有關。

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周身會有那麼一種光圈,讓人不由自主的高看一眼。因為他們談吐得體,處事圓潤,舉手投足總會讓人覺得舒服。那是歲月對於他們的厚愛,那是一種厚積薄發的體現。

一個人,最好的裝扮就是你自身的氣質,尤其這種文化氣質。你會因你的學問而自信,高雅,贏得別人的刮目相看。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詩來自咱們北宋大詩人蘇軾,千百年來被廣為傳頌。對於這個我本身有著深深地體會,說出來雖然可能會被笑話,但也是事實,想通過自己來說明一下。對於詩書,是我多年的興趣,一直以來樂此不疲,學習,是一個不斷完善知識和審美的過程。詩句離不開美,生活離不開美,我的為人處世也離不開美,這就讓我不自覺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話不會隨意說,事不會隨意做,溫婉的個性常被人問及,讀了多少書?在哪個大學畢業之類的問題。

所以,你的詩書不會白讀,它像一把尺子,讓你懂得真善美,讓你擁有春風般的心境,讓別人清清楚楚的認同你。

你的所學沒有人可以搶走,那是你一生的財富,你的一個微笑,一句話,就是最好的表達。


慕容婉卿Y


這句話我如果否定,肯定會遭來臭罵一堆。但說讀書必然會有華貴的氣質,我自己說服不了自己。因為我曾經為這個問題苦惱過。

我也讀詩書,為啥還是俗人一個?一點也不氣質高雅、溫文儒雅,反而經常俗務纏身,庸俗不堪。讀書,到底留給了我們什麼?對這些思考現在梳理一下。


1.我曾被“腹有詩書氣自華”

一日,我在自己的書架前翻看星雲大師的書,裡面圈圈點點,有學習思考的痕跡。批註之處,情緒飽滿、對比精細、引申精彩。但我忘了,這是自己讀過的痕跡。

忘得很徹底,很可怕。若不是自己的筆跡和行文風格證實,很難想起來自己當時怎麼讀的,有什麼收穫和樂趣。

這是一本2008年讀過的書。現在連書的名字都說不全了。遺忘,讓我感覺讀書無用。

後來找讀了許多書的大咖們談這事,他們也忘。但最後都搬出來題主的這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2.多數人那這句話在自我安慰?

當時我感覺,這是文人的自我安慰。

後來我總結了遺忘的規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這樣:
精讀一本書,吃透細節和精神,與現實聯繫思考,自己有感悟和收穫,合上書自己能寫出梗概,總結七八個特點,這樣基本就完成了閱讀的使命。

1個月後,記得細節和情節,但粗讀之處已經沒了印象。

3個月後,有粗略的細節和情節,感受依然很深,但再敘述會丟三落四。

半年後,記得情節,細節有遺漏,感受深刻,評判清晰。

1年後,情節細節有那麼回事,但說不具體,重要觀點可以寫出個大概。

2年後,忘記情節,個別細節存留個精彩之處。只留下當時打幾分的記憶。

三五年後,記得書名,記得說的啥內容,但沒有了細節。

8年後,書名說不全,也不知道大概說了啥,但具體的細節經過提醒可能會想起那麼一點點。

10年後,陌生人一個。餘秋雨的散文上學時又讀又背又摘抄的,現在,只留下餘秋雨是個散文家的印象。

不僅讀書如此,自己讀書時做的筆記、批註、相關知識、關係圖、文化鏈條,統統都丟了。不經常翻看,知識就會消失。

但你若說這些東西已經化為學問,融入你的血液和修養之中,這誰都無法反駁,但誰也無法證明。氣質這東西,決定性因素太多,有人說有錢就有氣質,有人說有信心有氣質,還有讀書有氣質,有人說身體健康就有氣質。每個論點都有道理,都可以拿來寫一篇文章。

所以我感覺,腹有詩書氣自華,有點自我安慰。


3.“腹有詩書氣自華”是誰“忽悠”的?

再來看下這句話的出處。

《和董傳留別》

■蘇軾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這是蘇軾寫給朋友董傳的一首留別詩。說的是人因精神追求,氣質不凡。董傳當時生活貧困,衣衫樸素,但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平凡的衣著掩蓋不住他樂觀向上的精神風骨。

讀書多了,自然有學問。有學問的人做事思考是明確的、智慧的。古書講禮儀的多,書讀得多了,自然自我約束和修養就高,接近聖人賢達。

從這裡來看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啥事別說那麼絕對。世界在變,價值觀在變,知識在變,讀書人也在變。


4.為啥現在讀書沒有“氣自華”?

現在看看我們什麼的讀書人,有多少是像董傳和蘇軾那樣的在讀?讀多少讓你有修養有禮儀近聖人的書?可以說,暢銷書裡沒有一個是訴諸文化提升氣質修養和學問提升的,統統是與成功、管理、金錢、養生相關的乾貨。這書讀得越多,你會越想成功、越想健康,越想有錢。但靠讀書是走不上這個道的。

所以說,現在人由於不堅持讀,不深讀,不讀有厚度的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就顯得很虛,十分無力,書房中的字畫而已,自我雕飾。


5.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氣質?

再回到讀書與氣質上。

邊讀、邊學、邊忘,依然在讀。這樣的讀書不是為了氣質,而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人生愛好。

如果讀的書都記住了,但不會聯繫、發揮、思考,那是電腦存儲。如果都忘了詩書中教給我們的學問,但學會了思考、做人、做事,找到了人生光明,讓你內心強大,精神樂觀,我覺得比學問更重要。這樣的內在“氣質”,我贊成。這時候再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值得我們頂啊。


飛春讀傳


肯定的說有!一個人的談吐學識決定著他的高度,沉著冷靜自信的氣質是靠著讀書日積月累而來的。比如說你看到一個雍容華貴氣質俱佳的紅顏,上去只是一個勁兒的夸人兒美,一句華麗的詞藻都說不出來,DS氣質一覽無餘,試問人家會樂意與你交談嗎? 氣自華,說的是氣質的自然而然的昇華,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歷史上的那些有名的女才人,如武則天,李清照,林徽因等。無一不是富有詩書才會讓人欣賞。再如潘金蓮之流,你會欣賞她的氣質嗎?




娑羅樹下琉璃光丶


這句話,其實我認為,只能說對了一半。

書分為很多種,人也分為很多種。

如果你天天讀的都是春宮圖,兩眼都變綠了,哪裡還能氣自華呢?

所以,讀書,也要看讀什麼,人,也要看是什麼人讀。

古時候,中國漢人崇文不尚武,所以男子一儒雅為美,以偏偏弱公子為有氣質。其實,這個是一種帶有中國特色的病態美男哲學。

難道精力充沛,精明強幹,咄咄逼人的,就不好嗎?

以現代人的審美觀來看,有九塊腹肌,充滿陽光,自信,有禮貌的男人,才是帥哥。

所以,這個與讀書多少,沒有必然的聯繫。

但是總的來說,讀好書,經常讀的人,多少會受點影響。至於這些影響,書是哪一方面的,人就會往哪一方面潛移默化。

如果看的是成功學,這個人會很上進,鋒芒畢露。

如果看的是恬淡文學,這個人就會顯得無欲則剛。

如果這個人看的是經濟學,那麼這個人就會精於算計。

總之,會有影響,但是與氣質,最多隻有一半的聯繫。


三生有畫


必須有道理呀。不讀書的一個文盲和一個學富五車的哥們兒站在一起感覺肯定不一樣。也許讀書太多會變成一個書呆子或者傻X。但不讀書或者讀書很少,那一定會變成傻X。最簡單的,你要找對象的話,就要跟對方聊天。如果對方讀過的書很多,你讀書很少,那麼對方的話你很容易接不上茬;如果你讀書很多,對方根本就沒讀過幾本書,那麼你對他發生興趣的幾率幾乎等於0啊。就算他是個大帥哥或者大美女,只能當畫看,那也基本上沒啥用啊。所以說多讀書、讀好書,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