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许广平的爱情故事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婚后十年,许广平生日,鲁迅感怀过往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芥子园画谱》相赠与她。 一个是被誉为民族之魂的思想家,一个是追求真理的进步女学生,他们的爱情跨越旧习俗的羁绊,穿过风雨飘摇的年代,早已经将彼此融入了对方的生命里,从此携手相伴,互相扶持。 她用炽热的爱,融化了他寂寞的时光,她用十一年的相守,换来了一生的平实可贵。 1923年10月,短短的讲台上,一位头发竖直,面色冷峻,身着补丁夹袍的先生,就像一道光,深深吸引住了坐在第一排的女学生许广平。 他的手腕处和裤管上的补丁,因为年月过久而闪耀着异样光彩,就像黑夜中的满天星斗,熠熠耀眼。一个小时的中国小说史课,先生的博学广识不仅打开了她求知的好奇心,更让她对这位严师多了几分敬仰之情。 25岁的许广平哪里知道,此后的日子里,这个大她17岁的男人,有用一支笔惊醒世人为国为民的决心,私底下却藏不住偶尔的孩子气,以及对爱情的犹豫不决。 在那个战乱纷纷的年代,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使命感,让他时刻肩负着国家命运的重任,一刻不能容缓。而面对这份年轻热烈的爱情时,他却莫名恐慌起来。 鲁迅曾问到:“我已经是这个年纪,又有这么多内心的伤痛,还能够容纳这样的爱情,还配得上争取这样的爱情吗?” 许广平只回复了一句:“神未必这样想。” 民族危难之际,新旧交替之时,爱情难免成了一个奢侈的心愿。但是,许广平用她独有的潇洒和果决,成就了一桩忠贞不渝的人间美谈。 经历过考验,爱才能迎接来日方长 乱世颠沛中,四年间,四座城市,136封信,记录下了许广平和鲁迅感情的心路历程。 在信中,两人的思想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感情也逐渐升温。 1925年10月,许广平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公开表达了对鲁迅的爱。 她称赞鲁迅先生“以热烈的爱、伟大的工作给人类以光和力,使将来的世界璀璨而辉煌”,面对世俗的反对声,她则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和独有的远见,并且表示自己不会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一来一往间,文字笔墨一点点汇聚成了难舍的牵挂和依恋。 胸怀崇高理想的他,在信里愿意为她挑选好看的枇杷花纹花笺,时间落款也会精确到分秒,惹得她不禁欢喜感动一番。甚至收到信当天就立刻回信的他,却总是疑心绿色的邮筒寄得太慢,忍不住发几句牢骚,语气口吻如热恋中的普通男女一般。 后来的信中,她口中尊称的先生变成了恭顺温良的“小白象”,他回信的女学生变成了萌趣可爱的“小刺猬”。 这些字里行间的欣喜和烦忧,让世人眼中严肃的鲁迅先生多了几份难得的柔情,也让许广平更加懂得了珍惜。 短暂的婚姻,一生的信仰 爱得浓烈之时,生活只是感情的附属品,一旦朝夕相处,爱情便化为一茶一饭的温度,少了些许的滚烫,却多了更多的安心妥帖。 俩人的师生之谊,曾让许广平天真地问鲁迅:“我为什么总觉得你还是我的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鲁迅先生听后,惬意地笑笑说:“你这傻孩子。” 婚后,他教她学日语,从自己编写的课本开始,每晚教授她学习,直至一年半之久。她为他查阅资料、抄写整理,将他的书稿精心保管,并且一一逐字校对,她成了他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 哪怕恋爱时的浪漫被生活磨成朴实无华的饭黏子,许广平仍然全身心的回报给这段感情,永远的熨帖温暖,长久的倾尽心力,以及奋不顾身的一生追随。 生活中,作为妻子,她的光芒并没有逊色半分,反倒因为她的悉心照料,鲁迅先生才能创作出比以往时期更多的作品。 许广平擅长缝补、做棉鞋、织毛衣,甚至日常饮食也会为亲自下厨,她不仅做的菜式讲究,色香味俱佳,连鱼肉也要挑选身上最嫩的一块,才能摆放入盘,送到鲁迅伏案的桌前。 鲁迅念妻子的用心劳碌,亦回馈给她相应的幸福甜蜜。 他带她去逛公园,看画展,为了照顾她近视,买来最好座位的电影票。 1929年9月27日,鲁迅和许广平的孩子周海婴出生。 医院里,他盯着年幼的孩子说:“他长得像我。”随后,又着急地撇清:“可是我没有他漂亮。” 她心中窃笑,却减轻了许多身体上的疼痛。只是在恍惚中,她犹记起难产时医生问他:“保孩子还是保大人?”先生坚定地回答:“保大人。” 婚姻里哪有所谓的理所应当,只不过放你在心上的人,念你安危,护你周全,倾尽心力,才换回此生的无怨无悔。

鲁迅&许广平的爱情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