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丞相,宰相,太師,哪個權利大?

江夏堂哥們


【宰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說了半天 其實皇帝喜歡誰 誰就大


陳龍海8




歷史上多有輔佐、宰輔這類形勢出現,這就是宰相所表示的職能,形成正式的制度之後,職位即秘書長。



那麼行使職能的人就叫丞相,這是較固定的古代官職,並且常有左右之分。

比如在皇帝右邊站立的丞相,即是右丞相,也稱主相;皇帝左邊站立的就是左丞相,也稱副相。

一般右丞相權力大於左丞相,但也有例外,北宋、明初就以左丞相為大,清朝也以左為尊。

太師是個什麼意思呢?

古代太師職位就像現在的調研員或人大主席,有官職可沒有實際職權。這些人多是大官加銜,表示皇帝的恩寵之意,又有指太子老師的意思,閒職虛銜。



三者的權力大小

首先,朝代的交替更換,不同的政治制度調整,這些都對各級官職會有影響。

比如秦朝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上傳下達和負責監察百官。

這三個中央官職組成朝廷的中樞機構,沒有宰相、太師二詞的岀現,丞相行使著秘書長職責。

再看清朝分九品,丞相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太師即是正一品,屈居丞相之下。



所以,古代的宰相和丞相可視為一體,皇帝身邊除了皇后、嬪妃、太監,那恐怕就是宰相戓者丞相了,而這個宰相也會稱為相國、左相、右相、丞相。

太師的權力有嗎?各位都清楚了,重要的行政權、軍事權都沒在手,顯然無法與宰相、丞相比權力大小的。

三者的權力大小就是如此了。


果笑


不同的朝代情況各不相同,不好比較。如東漢,丞相改為司徒,雖然名列三公,但是如果不能“錄尚書事”掌握尚書檯,就沒有實權;同一時期,太師則不常設。再如北宋,一般來說,正職的官員實際上都不掌握實權,如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雖然名義上是宰相之一,但實際上沒有實權,而一般掌握實權的都是差遣的官員;同一時期的太師則是榮譽性的虛銜,更沒有實權。高俅做的是太尉,當時的太師是蔡京。


PCB王子


丞相、太師屬於官職,宰相是一種政治制度。

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宰相:宰相最早起源於先秦時期,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

太師:太師,官名,始於商朝,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

國師:我國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

2、地位:

丞相: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置丞相。西漢建立,承襲秦制,設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三國以後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

宰相: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

太師: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

國師:“國師”是中國曆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

擴展資料:

職務變遷: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

秦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

在秦以前的殷周時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通過分封諸侯進行統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國的內政,又因分封國的國君由貴族世襲,所以天子無權解除他們在分封國的統治權力。

秦始皇之後,廢分封,設郡縣,廢諸侯,設官吏,皇帝不再通過宗法親緣關係進行統治,改為任命官僚向全國發號施令,因此有必要組織一套官僚機構,並藉助於宰相大臣輔佐政務。宰相就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產生了。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制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古代的國師和太師是什麼官職

“國師”是中國曆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我國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但更多的國師出自道教,如唐代國師楊筠松,是典型的道教徒,風水學泰斗袁天罡,元朝國師丘處機等均出道教。一般由漢人統治的朝代國師出自道教,由少數胡人統治的朝代部分時期,國師則從佛教中產生。 太師,官名,始於商朝,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或“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周時為“三公”;漢哀、平間,尊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後魏、晉、江左均隨稱“上公”。 擴展資料:歷史或民間傳說文學作品中著名的太師: 1,《大戴禮記》說:“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也就是說姜子牙做過太師。 2,封神演義裡的聞仲聞太師。 3,漢朝曾廢掉太師一職。漢獻帝初期,董卓曾為太師,董卓被殺後這個職位又被廢。 4,包公案裡面的龐籍龐太師。 5,宋末著名的奸臣蔡京蔡太師。

國師和宰相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國師”是中國曆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我國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 2、發展不同 但更多的國師出自道教,如唐代國師楊筠松,是典型的道教徒,風水學泰斗袁天罡,元朝國師丘處機等均出道教。一般由漢人統治的朝代國師出自道教,由少數胡人統治的朝代部分時期,國師則從佛教中產生。 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等。 擴展資料: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 秦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

國師和丞相有什麼區別

一、權利大小不同 1、國師: 中國曆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並沒有實際的官職權利。在周朝的時候國師的稱呼,為輔弼國君之官。秦廢。漢復置。晉代避司馬師諱,曾把這個稱號改作太宰。晉之後複稱太師﹐多為重臣加銜﹐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但並無實職。 2、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後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一人之下(皇帝),萬人之上。 二、設立年代不同 1、國師: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 2、丞相:秦武王正式設丞相,西漢承襲。 三、代表人物不同 1、國師:法常、神秀禪師、吳景鸞、楊筠松、丘處機等。 2、丞相:李斯、蕭何、曹操、諸葛亮等。

國師,太師和宰相,誰的權力最大

太師、太傅、太保古稱三公,周代開始設置。在周代,權力很大,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在周天子年幼或不能行使權力的時候可以總理政務。歷代沿置,僅為虛銜,無實職。用於加授給年高望重的大臣。自以九品十八級區分官員等級以來,均為正一品官。 太師、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後又稱三師。 秦朝建立三公制,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太尉相當於副宰相、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的位置。漢初沿用此制度。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大將軍,以寵將帥。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置僚佐。但東漢實權已轉移到尚書檯,太尉實為丞相﹐與西漢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實異。自隋撤銷府與僚佐,太尉便成為賞授功臣的贈官。宋代 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為三公之一(太尉 司徒 司空),正二品。而後作為以遊牧征戰為主的元朝,太尉更是不常置,明朝廢除。 “國師”是中國曆代封建帝王對於佛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稱號。






時刻準備著hs


丞相,宰相,太師權利的大小沒有明確的可比性,不同時期不同朝代分管權利不同。通常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是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相本為相禮之人,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宰相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宰相。丞相源於戰國,秦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總體來說宰相是個制度,丞相是個實質的官名。太師始於商朝,以太師,太保,太傅為‘’三師‘’或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


華興清風明月樓


唐代的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如房杜、姚宋,宋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是宰相之職,秦漢時期丞相權力最大,比如李斯、趙高為秦時丞相,曹操也是丞相,諸葛亮也是丞相。直至東晉時的王導都是丞相。不同時期稱呼不同,丞相一度稱相國。

太師也有有實權的人,如商時的聞仲聞太師,後漢時的董卓董太師。



人生如詩14


丞相,宰相其時是一種官職位高權重乃眾文武大臣的班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稱謂。負責具體的日常事務的極品輔首,而太師實為商周時的一種官職乃三公九卿中的極品,太師,太保,多為一種尊稱有職無權,是一種無尚的榮譽。大宋王朝多設大師一職,多為皇妃娘娘的父親為老不尊,多奸惡小人。











94310417小云


丞相和太師是不同朝代的稱呼 基本上屬於一個意思

丞相和太師都屬於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

宰相是古代官職最大的

因為權力太大 後來一度被削弱了

就變成了一個部門或者一群人的統稱了

比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把宰相變成了尚書省 中書省 門下省三個部門

三個的長官加起來的權利等同於宰相


小九電影剪輯


丞相是官職,宰相是對具有丞相權力的官員的俗稱,並非官職。

太師地位高,沒太大權力。跟某些榮譽稱號差不多。

丞相地位有多高,這麼說吧,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完全可以看做君權、相權的鬥爭。丞相、三省、六部,6個字代表從漢到明的制度變革。

皇帝為何削弱丞相?不就因為他權力太大麼。

歷朝歷代能稱宰相的官職太多,錄尚書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內閣大臣、大學士等等。


臥牛說歷史


丞相是宰相的名稱,整個中國歷史似乎只有遼國還是什麼時期才用宰相命名。

宰相的名稱很多,先秦的相國、太宰,漢朝的丞相,司徒,魏晉的錄尚書事,隋唐之後的中書令尚書令侍中,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等,都是實際上的宰相。

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宰相,此後,中國政治體制上就沒有宰相,皇帝親領六部九卿形成兼任宰相的格局。雖然後面又有內閣、軍機處等機構,具備了一部分相權,但都不是審議+決策+執行的完整宰相權力。

太師,如果沒有其他職務,基本就是老臣的榮譽加官,身份顯赫,地位高,權力很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