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朱元璋的子孫已經上百萬人了,為何清朝一個不留?

用戶66243619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老朱家開創的大明王朝,綿延小三百年,這時間擱到一般人身上確實長,但他也不足以繁衍出上百萬人口,所以題主誇張了啊!

當然沒有上百萬,但幾十萬還是有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們會好奇:“幾十萬?這也了不得了,朱元璋一個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要說這事,還得從老朱小時候說起,而且咱把這事交代清楚了,也能為題主的事打個底。

朱元璋

朱元璋這三字是後來起的,最開始的時候他的名字叫朱重八。沒辦法擱過去,也就是元末的時候,平頭老百姓,家裡邊要錢沒錢的,起個名字也不講究這個。

這富貴人家才講究個排行論字的,一般人都是以數字代替,生他的時候父親的年齡,或者母親的年齡,再不濟父親和母親的年齡相加。就那會您要是翻元朝那戶籍賬冊,就會驚奇的發現,這壓根就像一賬簿,根本就不是啥戶籍,裡邊全是數字。

所以朱元璋這數字應該是朱八八,這不倆數字重疊了嗎?這就叫成了朱重八。

咋說呢?朱元璋這家庭環境他就不行,老父親就是一佃農,家裡邊連一畝地都沒有,全靠著給地主劉德種地,養家餬口。

老朱這一出生,他老爹朱五四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因為這意味著家裡邊又添了一張吃飯的嘴。

可誰能想,老朱多年後打下的土地,他老爹就算種一輩子,這都種不完啊!只是很可惜的是,朱五四沒有等到這一天。

咋說呢?老朱童年的經歷,也為他之後打造出幾十萬子孫有著莫大的關係。那段經歷雖然鑄就了老朱一統天下的一身鐵膽,但他也不願意自己的子孫再來一遍這樣的經歷。

大傢伙也知道老朱打小,能遛彎的時候,就開始給劉德家裡邊放牛。

等到再大一點的時候,家鄉這塊遇到了罕見的大災,地裡邊顆粒無收啊!元朝皇帝撥下來的救災糧,被上邊的層層盤剝,到了老百姓的手裡邊,就剩下一堆穀子殼。

初六老爹餓死,初九大哥餓死,十二大哥的兒子餓死,二十二老媽沒了。

一家大小一個月就沒了,這誰受得了,大傢伙都沒有捱過餓。餓急了眼都是綠的。

老朱最後好不容易到父母墳頭邊上的皇覺寺做了五十來天的和尚,這才吃了幾口飽飯,回頭就被寺廟裡的和尚給趕出去化緣去了,一化就是三年,這過程和那乞丐也差不離了。

就這經歷,放眼咱大華夏四百多位皇帝,有那個經歷過的?壓根就沒有,所以老朱對社會的最底層瞭解的最為徹底,從而導致他特別的痛恨那幫子貪官,如果元朝貪官少點,他的父母也不會餓死不是。

所以老朱對待官員的貪墨,那下手絕對不會手軟。

那麼對待自己個子孫,為了不讓子孫走上自己的老路,給子孫後代也弄了不少的福利。

有工資,結婚還有撥款等等。

那麼基礎條件都具備了,繁衍後代這就成了主流,讓老朱也沒有想到小三百年下來,幾十萬姓朱的這就有了,畢竟打老朱這開始他就有二十六個兒子。

後來的事

當然老朱忘記了一句古訓,子孫自有子孫福,莫為子孫做遠憂,他這項政策也導致一些落魄的老朱家子孫,都沒法子依靠雙手去為自己弄點殷實的家底。

老朱有想到的,也有沒有想到的,畢竟人嗎?就不可能把這世上所有的事都能琢磨明白,老天爺他也不讓啊。

朱元璋吃了起名字的虧,他還給自己的兒孫準備好了各個輩分的名字。

二十六個兒子,每一個兒子都能拿到一個輩分表,這頭一個字是朱,這第二個字老朱都給安排的妥妥當當的,而且最後一個字老朱還怕出了岔子,還做了一番規定。

最後一個字的偏旁依次取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環使用。

結果老朱家的人口實在是太多了,後來這就開始取用生僻字來做最後一個字,到了最後都沒法子,乾脆自己個造字。

你都不知道,後來這化學那週期表傳到咱國家,負責翻譯的老先生翻譯過來的元素既要符合國際要求,畢竟要接軌嗎?還要有咱大華夏的文字習慣,一瞅這方塊字就算不認得,也差不離能知道這元素是幹嘛的?

把個老爺子好懸沒愁壞了,最終老朱家的家譜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從這方面咱也能瞅出來,老朱的後人確實是多。

那麼清朝時期為何一個不留呢?

其實談不上一個不留,畢竟老朱家的後人那麼多,只是清朝的時候,只要確定是老朱家的人,殺,那是沒跑的。

那麼殺老朱家的人,不僅有清朝,還有李自成這所謂的闖王。

就那個迎闖王不納糧的,咋說呢?李自成這充其量就是將軍的料,也做不了啥皇帝,本身連個根據地都沒有,打下一座城,就吃空一座城,這持續不了多久。

那麼在這些個攻城中,他自己也殺了不少的皇室成員,那最著名的福祿宴,把那個肥胖的都走不了路的福王擱鍋裡邊和鹿肉一塊燉了。

說道這裡,有人說後期,他也有經營自己的地盤。這話也對,是有這麼個動作,但也僅僅是個動作,他都等不急這這動作下達之後,貫徹執行一年的功夫,就著急忙慌的跑到了北京城下邊。

結果遇到了崇禎找的,打小就有神童美譽的張縉彥,讓這主做了自己個兵部尚書。就這貨不僅阻止各地勤王,而且當李自成到了地就親自給開城門,那膝蓋軟的啪啪的。

後來瞅著李自成不行,要打劫北京城官員,不虧為神童,這就看出了苗頭,轉頭就跑了,後來頂著兵部尚書的頭銜,又給清朝跪下了。

哎!這歷經多少年都沒被打下來的城池,就這麼被李自成給佔了。

崇禎這麼一死,後來的南明,又陷入了內訌,這事提起來就慪氣。

最後南明皇帝,被腦瓜後邊長了不知道有多少反骨的吳三桂,用弓弦活活勒死了,這大明王朝算是滅亡了,就剩下臺灣一支了。

這是史料上記載的,咋說呢?老朱家的後人可不止皇室,他還有很多其他的旁支,當然這些個旁支要是一直往上數的話,這都能夠攀到老朱那二十六個兒子當中的一個。

所以留下來的後人還真不少。

那麼清朝統治者是怎麼對待這些老朱家的人呢?咋說呢?清朝能夠入駐中原,這就是個撿了個天大的便宜,畢竟這天下是明朝投降過來,如吳三桂之流打下來的。

要不然清朝憑啥給你吳三桂一個異姓王的爵位,而且每年大半稅收都給你吳三桂,還讓朝堂出現個西選官員和清朝正兒八經的入選官員平起平坐,後來乾脆還高一頭,就倆字——憑啥?

這絕對不是因為你吳三桂長的好看,是因為你有這實力。

那麼好端端的說著老朱家的事,咋就說道了吳三桂呢?很簡單,因為清朝滿人入駐中原之後,這天下壓根就不太平,根本就沒有進入到一個大一統王朝開朝之後穩定的局面。

藉著老朱家名頭起事的,那多如牛毛啊!別的不說,就說那朱三太子,就這四個字這牽扯了清朝幾個皇帝?順治,康熙,雍正,三個皇帝和這朱三太子過過招,問題是每次這名字是一樣,但人都不一樣,甚至於有時候,突然之間就能冒出倆朱三太子,讓人根本就鬧不明白,這到底誰是真的誰是假的。

這事弄的比較尷尬了。

所以後來康熙為嘛要去明十三陵,還去修繕明十三陵,原因就是他想告訴大家,清朝取的是李自成的天下,這大明王朝的滅亡和清朝沒有一丟丟的關係。

當然如果遇到了老朱家的後人,這另算,直接殺了這都算是小事,畢竟總是有人借住老朱家的名聲鬧事不是。

後來康熙還真就抓住了崇禎的一個直系後裔,經過認定之後,康熙也不客氣直接從老的到小的一個都沒留全砍了。

所以給明十三陵掃墓是一回事,殺老朱家的後人是另外一回事,這兩件事沒啥直接的關係。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朱元璋的子孫上百萬人,有人已經回答的非常好了,那我就不說了。我來說說問題的關鍵,清朝為什麼一個不留?

清朝滅亡後遺留了將近14萬皇室貴族。在1912年,辛核革命把滿清推翻,清朝不復存在。遺留下的14萬皇室貴族去了哪裡呢?



逃亡海外

滿清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封建王朝。在清末,世界經歷了工業革命,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特別是,被外國蹂躪過後,清朝的人從新認識了世界。知道了,天下還有比中國更好的地方。在溥儀宣佈詔書退位後,樹倒猢猻散,有錢的家庭,為了活下來,帶著自己的錢財逃亡海外。南洋日本居多,但是更有錢的家庭,會移居歐洲美國這些遠點的國家。

那英

隱姓埋名改漢姓

辛亥革命爆發後,同盟會提出驅除韃奴,恢復中華。作為皇室貴族都怕被清算,被屠殺。沒錢的家庭逃不出去,就只能隱姓埋名,改漢姓。比如愛新覺羅在滿語中是金的意思,就改為金氏,當然還有改成,羅、艾、駱、趙等姓氏的。那拉氏就改為漢姓那或者南。那英就是葉赫納拉的一支,而且和慈禧是同族。像吳京也是烏拉那拉氏的後裔,正黃旗。佟佳氏也改成佟,像佟大為就是這個姓氏的後裔。所以滿清的後裔,並不是一個沒有,而是隱姓埋名,改名換姓。在新中國建立後,政策變好,很多滿清遺留的人才開始慢慢恢復自己身份,很多人連自己的族系都無法理清。

吳京

所以,清朝並不是一個都沒留下,而是他們把自己隱藏了起來!
關之琳


青史照人


朱元璋18代100多萬子孫,多數死於李自成、張獻忠等“七十二家”起義軍之手,滿清雖曾兩度進行大清洗,但並末達到絕滅的程度,只是其後代的結局卻太過悲慘。

朱元璋有百萬子孫可信嗎?

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據山西巡撫楊澄籌向皇上彙報時講:截至當年8月份,山西的慶成王朱鍾鎰已生育子女共94名。到了萬曆年間,已達5000多個皇族後代。

嘉靖年間,山西有封爵的朱姓皇室後代有1851名,萬曆年間河南有5000多個皇族後代。據當代歷史學者推算,明代皇族人員增長率是全國平均人口增長率的10倍以上。所以,預估朱元璋的後代子孫人數已超100萬。

朱元璋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子孫?

歷史上,多有人說朱元璋冷酷無情,但是他對子孫後代卻好的無以復加。一方面,大殺功臣,為子孫鋪路;另一方面,則大封宗室王親,25子封王、16女封公主。或許,因為殺的功臣過多,所以朱元璋想要依靠子孫來拱衛朱家江山吧。

獲分封的子孫,其後代10歲起,就可以享受到高出朝廷高官7倍的俸祿,成年結婚時還有住房、冠服、婚禮等福利費用,而死後更有一筆豐厚的喪葬費。

正所謂:“溫飽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這些有錢有閒無所是事的富貴子孫,自然就會將主要精力放在繁衍後代的事情上。例如:山西的慶成王朱鍾鎰,一人就生育子女94名,孫子輩163名,曾孫輩510多名,整個王府當主子的就達到上千人之多。

朱元璋這麼多子孫靠誰來養?

當然要靠全國百姓和土地來養,因此給國家財政增加了巨大的負擔,而全國的大量土地和財富又集中在朱氏皇族人的手裡。如:明朝中期,景王、潞王各有4萬頃良田;福王有2萬頃良田;桂王、惠王、瑞王等各有3萬頃良田;吉王更是高達5萬多頃。當時的朱氏皇族,就佔據了整個河南土地的一半之多。

如此以來,讓天下大多數老百姓吃什麼,喝什麼?老百姓能不嫉恨這些朱氏皇族嗎?所以,當天災來臨之時,國家沒有賑災的餘糧,又沒有富餘的軍餉,而這些朱姓皇族又不願意拿出,靠什麼來安撫百姓,又靠什麼來強大軍力,各地起義也就更加以平定。

朱元璋的百萬子孫是怎麼被殺的?

李自成、張獻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義軍點燃全國烽火之時,也就預示著這些朱姓親王、郡王、將軍們好日子的終結。享受了200多年的福報,也該嚐嚐苦果的滋味。

據太原總兵姜瓖親眼目睹:農民軍,“凡所攻陷,卻掠焚燬,備極慘毒,而宗藩罹禍尤甚!”

崇禎末年,李自成揮軍進入山西,每到一地,必先捕殺皇族,掠其財富以為軍助。山西平陽陷落後,西河王等全族300餘人遇害;汾陽失陷後,搜殺“宗紳”,造成“彼汾一方,幾成羅剎鬼國”;太原被佔後,李自成軍“捕晉宗室四百餘人,送西安,悉殺之”;因“恐分支宗人為變,閉門搜捕,得千餘人,殺之海子堰,若殲羊豕”;大同被佔後,代王朱傳齊等皇族4000餘人被殺,此事在姜瓖的啟本有記載。

期間,僅李自成軍就殺掉山西朱姓子孫1萬多人。同時,再加上張獻忠軍“所到之處,諸王掃滅”等特性,滅襄王朱翊銘全族、誅殺楚王朱華奎全族等。

“凡王府宗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

當時,起義軍對待朱元璋的後代,無論乞降、獻出財富,還是以死相抗,盡皆誅滅。對此,史書多以“殆盡”、“合族”、“皆”來記載明皇室後人的遭遇。再如:張獻忠攻佔常德 ,“榮王室殆盡”;重慶,蜀王朱至澎 “合宗被害”等。

後來,滿清入關後,再次對朱元璋的後代進行誅殺。大清建國後,常有人以朱元璋後人身份“反清復明”,因此朱元璋後代再次遭到大清洗。就算跟隨鄭成功跑到臺灣的一些皇族,在康熙收復臺灣後,也遭到殺害。如:益王朱怡鎬、瀘溪郡王朱慈著、奉南郡王朱和睦、舒成郡王朱慈喜等族人。但並未達到絕滅的程度,如:雍正皇帝曾將明宗室後裔朱之璉封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襲等。

想當初,窮苦出身的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之時,目的就是為了消滅元朝存在的特權階層,維護廣大窮苦百姓的利益。然而,當他推翻元朝後,卻又將子孫們變成了特權階層,從而為大明江山埋下了禍根,也為子孫後代埋下了禍患。


祥子談歷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其實朱元璋的子孫從明初的幾十人到明末,達到百萬人這個數據不靠譜,但至少幾十萬人是有的,比較靠譜的記錄是60多萬人。之所以到後來的幾十萬人,也是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的。

朱元璋的邏輯

朱元璋和劉邦一樣,都是小農出身,所以天下對於朱元璋來說,就是自家的農田,他非常愛護自己的家人,給了每個兒子一塊田地,只不過處於自家大莊園的邊緣地帶,要他們在那裡一邊種田,一邊保衛整個“朱家莊園“。

他非常希望這樣的體系能一直維持下去,以至於千秋萬代,子子孫孫多子多福,兒孫滿堂就是他最大的幸福。為了子孫的幸福他可以說是操碎了心,但凡存在他認為會威脅到子孫利益的存在,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消滅掉,如明初的胡惟庸、藍玉案。

但實際上,卻事與願違。

從分封到統一

朱元璋和劉邦一樣,在開國的時候都採取了分封的方式。稍微不同的地方在於,劉邦分封的除了自己的兒子,還有兄弟侄子,封為同姓王。而朱元璋分封的都是自己的兒子為王。

但是這種分封必然會引發戰爭,漢朝時期引發過七國之亂,在明朝則是靖難之役,以及後面的寧王造反南昌造反事件等。其實這點也很好理解,因為在帝國內,按照統治來說是中央力量最大,地方藩王次之,在中央能夠控制地方這種分封可以維持下去。但問題在於,中央的力量會衰弱,地方的勢力也會增長,一增一減,就會出現力量對比的反轉。作為中央地位的皇帝,地方藩王擁兵自重始終是他們的隱患,對此他們最後還是要除掉的,尤其是在建文帝時代,北方的朱棣和寧王朱權擁兵太重,完全可以控制一方,中央拿那裡沒辦法。

我們可以注意到,在秦朝之前,我國分封制可以長期存在,但是秦朝之後,分封制存在時間很短暫,根本原因就在於體系完全不同。秦朝之前的分封,比如一個大的諸侯封了一個省,然後大諸侯還要分封他的大夫,把市分封給大夫,大夫之下繼續分封,大夫把自己掌控的縣分封給他的屬下,他的屬下甚至還會繼續分封,把自己掌控的鄉鎮分封給他的屬下,最後甚至分封到村。

說白了,在這種體制下,如果一個諸侯要造天子的反,那麼他首先還要問手下的大夫們願不願意,而他的大夫們還要看手下的家臣願不願意,家臣們下面恐怕還有家臣,還要看那些人願不願意。

所以在秦朝之前的分封制,動員能力不強,雖然天子動員能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諸侯的動員能力也被極大地限制了,所以長期以來諸侯的勢力威脅不到天子,體系也就能長期存在。

而秦朝之後是郡縣制,也就是地方官全部由中央任命,在劉邦和朱元璋時代的分封就變了味了,比如皇帝分封藩王到省,然後這個省內的所有官員都是這個藩王任命的,對於這個省來說,藩王直接任命轄區內的各級官員,他要造反,下面的官員如果不敢跟隨,他可以直接罷免那個官員,甚至殺了那個官員,所以漢朝和明朝分封的藩王,是可以直接造反,而且動員能力非常強大的。

藩王可以動員轄區內的全部力量,而不是秦朝之前的諸侯,對掌控區域內的動員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這種分封制下,往往維持不了多少年,地方藩王的實力就會對中央造成實質性的威脅,這種威脅一旦產生,中央就必須要削藩,否則遲早中央會被地方推翻。

所以我們也看到了,劉邦死後沒多少年就出現了七國之亂,朱元璋死後沒多久就爆發了靖難之役。

不能造反就只能造人了

在經過了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成功上位,他上位之後要做的,也還是之前建文帝做的,那就是削藩。

除了削藩,把全國的大權都歸到中央,他還規定了藩王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封地內,沒事不得進京。當時的藩王要進京是極難的,甚至很多藩王的母親死了,要回京城拜祭都不被允許。

但是當藩王有一點好,就是待遇好,只要不搞政治上的事,其他的事情朝廷都不管。於是到了後來,藩王們就只有造人這一個樂趣了。於是眾藩王開始納妾,基本上就呆在自己的府邸內,每天從早到晚地造人,第一代往往就造了幾十人,然後第二代就是幾百人,如此成幾何的增長,到了明末自然就到了幾十萬人了。

而一個幾十萬人的龐大的皇族系統,對於整個國家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基本上也把國家給吃空了。

明朝皇室的屠殺

可以這樣說,到了晚明的時候,基本上幾十萬朱家皇室人員都成了一隻只待宰的豬,一方面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在不斷地誅殺朱家人,另一方面,清朝也對朱家人非常地殘忍,基本只要是知道了的都不會留活口。

農民起義對朱家人的屠殺,典型的就是福王,在李自成攻下福王朱常洵所在的洛陽後,直接把朱常洵煮了吃掉了。

清朝對明朝皇室能殘忍到什麼程度呢?比如崇禎的五子朱慈煥,在明末躲過了戰亂,一直活到了清朝的康熙四十七年,那個時候已經75歲了,早已改名換姓,到了晚年也兒孫滿堂,對清朝已經完全沒有威脅了。但就是這種情況,被康熙汙衊為冒充明朝皇室,並且被滿門抄斬。

其實在明末清初的那段時間裡,朱家皇室成員基本都是人見人殺的對象,最終能存活下來的,恐怕少之又少。


老威觀史


沒有上百萬,幾十萬還是有的。


要把他們屠戮殆盡很正常,畢竟在朝代的更替當中,前朝的皇室很少能夠有好下場。少部分人會被關押起來,基本上絕大部分都會被殺掉。

朱元璋為百萬子孫打下基礎

朱元璋號稱是得國最真正的皇帝,從最底層要飯郎,中間還做過和尚,到最後成為開國之君。中間經歷的困難不可謂不多,感受黎民之苦不可謂不深。

朱元璋為了能夠讓子孫無窮無盡,他制定了兩點的規劃要求。第一點在子孫後代的俸祿上面,第二點在子孫後代的起名上面。

在當時的明朝規定當中,如果是皇室後裔,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工作。只要年滿10歲,就可以從國庫當中領俸祿。到了適婚的年齡,還給撥款結婚。

到後來藩王的福利,甚至直接和子女的數量多少掛鉤。本來生孩子就已經獎勵很多錢了,如今生得越多獎勵越多。因此朱元璋的幾個兒子拼命的生,整個朱氏大家族也呈幾何倍數增長。

此時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如何給孩子起名字?古代起名字都是講究輩分,因此朱元璋考慮到後代子孫無窮無盡,於是提前制定了一個名字規劃表。


他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第二個字為指定輩分外,第三個字取金木水火土作為偏旁部首造字。

比如說朱允炆一脈就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這是輩分上面用字。再比如第三個字以燕王係為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這是燕王朱棣家第三個字,都是取的五行為偏旁部首的字。

朱元璋這一設想是非常之好,但是後來卻出現了問題。因為人數實在是太多了,常用的五行偏旁部首的字已經用完了,於是開始去找生僻字,最後乾脆自己造字。

如果有心的人可以發現,明朝皇室後裔取的字,其實和元素週期表有很大的重複。難道明朝皇帝就知道元素週期表了嗎?其實並非如此。


而是當年元素週期表傳入中國的時候,化學家徐壽想把它翻譯成漢語,但是又找不到合適的字眼。這時候明朝皇帝后裔取得字就進入他眼中,正好拿過來直接使用。

明朝百萬皇室被屠戮

朱元璋有著26個兒子,只有兩個兒子沒有拿到藩王稱號。但凡成為藩王,每年的供奉都超過萬旦。再加上之前所說,藩王的俸祿和子女數量直接掛鉤,因此後裔也越來越多。

但是俸祿增長的同時,勢必要剋扣農民的血汗。其中皇室人口增加最快的在山西,黎民百姓生活最苦的也都在山西,皇室人員被殺最多的也是在山西。

其實李自成的部隊一直是紀律嚴明,但是輪到朱元璋的後裔之後,似乎就開始下狠手了。在山西的晉王和代王等多位郡王,他們在山西留下了幾萬人的後代。李自成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當年李自成大軍攻克太原之後,有“捕晉宗室四百餘人,送西安,悉殺之。”“恐宗人為變,閉門搜捕,得千餘人,殺之海子堰,若殲羊豕”。

剛到了太原,就抓了400多人的晉王宗室,全部送到西安殺掉。後來又擔心宗室人叛變,挨家挨戶的搜索,又找到了幾千人。全部都殺掉,就像殺羊羔一樣簡單。



李自成大軍打到大同之後,在短短的6天時間裡面,代王一脈4000多人被屠戮殆盡。所以明朝皇室被屠戮殆盡,不僅僅有著清王室的功勞,李自成還下了很大的力氣。

而一向殘暴的努爾哈赤,在進入遼東地區之後就開始屠城政策。比如在攻打開原之後,整個城內10萬多人,基本上都被殺光。以及後來的揚州十日,更是慘無天日。

當時清軍有兩大任務,第一個就是阻擊李自成部隊,第二個就是四處搜刮錢財。而整個國家當中,最有錢的就是明皇室的後裔。再加上朱元璋起名這麼明顯,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清皇室的目標。

雖說當時但凡是明朝皇室後裔,基本上都被清軍搜刮一遍。搜刮的過程當中,自然會流血,因此也使很大一部分的明皇室後裔被殺。但是由於基數實在是太大,殺光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一些比較有錢的郡王。

南明皇室的苟延殘喘

李自成在崇禎17年佔領北京城之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後來清軍入主中原,明朝皇室帶著滿朝文武,逃到了淮河以南地區和清政府對峙。

崇禎皇帝去世之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監國,後來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弘光。揚州十日之後,南京淪陷,弘光帝被捕。


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宣佈稱帝,改國號為隆武。雖然後來曾經組織過短暫的北伐,但是收效甚微。再加上鄭芝龍等人降清,隆武皇帝氣得絕食而亡。

眼看著絕大部分都要落入清政府手中,大西軍和明朝皇室聯合起來,擁立桂王朱由榔稱帝,改國號為永曆。同時鄭成功也在沿海地區起義,不斷去騷擾清政府。

此時的起義達到了高潮,可惜後來由於三王內訌,剛剛形成的局勢轟然倒塌。再加上後來吳三桂進入緬甸,緬王主動的把永曆帝交出。第二年永曆帝和太子被殺。

雖然後來鄭成功東征收復寶島臺灣,以此作為抗擊清政府的基地,仍然打著永曆帝的稱號。不過後來清政府佔領了臺灣,延平王鄭克塽投降清政府,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朝宣佈徹底滅亡。

在南明皇室的四帝一監國的過程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的皇室後裔被殺。因為此時不殺不行,剛開始殺他們是為了搶錢,現在殺他們是為了穩固地位,畢竟斬草要除根。


這些村子自稱是朱元璋後人

其實很多朝代是非常忌諱奪權這一字眼,他們都把自己歸屬為正統,認為是繼承了前朝的皇位。尤其清朝是少數民族,更需要得到來自這種正統的稱號。

雖然剛開始清政府要把明朝皇室殺戮殆盡,但是等到地位穩定之後,就開始了提出了優待政策。甚至乾隆皇帝還親自給朱元璋掃墓,掃墓的時候還要行三叩九拜大禮。

位於南京的明孝陵,正是朱元璋的埋身之地,如今上面還刻著治隆唐宋幾個大字。意思是明朝堪比唐宋時期,明朝什麼樣子難道皇室心裡沒有個數嗎?會這麼不要臉?

其實這並不是明朝皇室所刻,而是康熙命人所刻。甚至他每次出巡的時候,只要路過南京,都會給朱元璋去掃墓。如果要尋找原因,可以從祭文當中發現端倪。

原來康熙每次去祭祀,都在強調清朝並不是奪了明朝的江山,而是光明正大的繼承。因為明朝是由於李自成而亡,南明政府也沒有人承認他們,所以清政府順應天意建立清朝。



甚至在清朝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在全國尋找朱元璋後裔,其中就找到了一個叫朱之璉的人。他是康熙31年進士,時任雍正時期的亳州知府。

他的父親是明朝簡王朱桂的後裔,是洪承疇部的監軍,跟隨他一起投降了清朝。當時雍正皇帝在全國尋找朱元璋後裔下落,在苦尋無果的時候,朱之璉主動上書告訴自己的身份。

雍正皇帝為了體現清皇室的優待,甚至封他為一等候。雖然有個侯爵的稱號,但是俸祿就還是那麼一點點,只是名字好聽罷了。其實也是雍正皇帝為了顯示清政府的優待。

其實到了現在還是有很多明皇室後裔,比如說河南山村的一戶人家,他們自稱是明皇室的後裔。甚至還拿出了明朝帝王窯燒製的罐子作為佐證,以及600年前製作的朱元璋畫像。

還有的村子為了證明自己是朱元璋的後裔,甚至還拿出來了龍椅。當然不是正大光明殿裡面坐著的,而是當年朱元璋坐過的。不過是真是假,目前也不好鑑定。
其中朱元璋後裔比較出名的人物當中,朱鎔基總理是其中之一。


史之策


首先看下一百萬人口是多大的數字,本人所在的小縣城全部人口加起來才九十萬左右,一百萬人口在現代相當於一個很大的縣城。


如果清朝把朱元璋近一百萬的後代子孫(一個縣城的人口)全部趕盡殺絕,那也太慘無人道了。所以說清軍殺掉朱元璋代子孫百萬人口,有點誇大其詞。

既然朱元璋的子孫數量已經上百萬了,完全可以組建一支規模巨大的軍隊和清軍還有李自成的起義軍正面交鋒,就算是輸了,百萬人數也夠敵人清剿折騰一段時間,況且近百萬人口之多,分散在全國的不同的地區,想要一個不留有點太難了。


明朝朱性後代子孫數量真的多達百萬人口,那朝廷將面臨多大的財政壓力,這不是人口紅利,是朝廷的蛀蟲,不用外敵侵入,內部根基也被腐蝕完敗了。


為何說朱元璋後代子孫人群數量龐大呢?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的思想就是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一個家族只有人員數量足夠龐大,才不容易被他人欺負,“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是那個時代的至理名言。這點布衣天子朱元璋是深有體會,他成功的道路上就離不開像徐達等兄弟的幫助。


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為了能夠讓自己拿命換來的江山固若金湯,就在生育後代上面大做文章,並對皇子皇孫實行了生孩子獎勵制度,只要給皇室生下男孩,這位皇室後裔不需要任何的工作,就可以從國庫當中領俸祿,到了適婚的年齡,還給撥款結婚。就這樣週而復始延續下去,而朱元璋的後代也呈幾何倍增的速度越來越多,畢竟比起掙軍功的榮譽,還是生孩子來錢更容易些。


生下那麼多孩子,怎麼知道是不是朱元璋嫡系後代呢?於是聰明的老朱就想起了用元素週期表的形式為子孫起名字,這也叫論資排輩,這樣一來是不是朱家的人就容易區分。


為何清朝政府一定要對朱元璋後代趕盡殺絕呢?


都知道清朝是外族入主中原,取得了政權。但是,除了打仗,滿族的文化和發展歷史,那點都比不漢族。當時很多前明人事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鼓動人心。開始對於這樣的民間起義,清朝也是採取圍剿的態度。為了徹底杜絕這類事件,清朝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明裡暗裡加大對朱元璋後代的排查清剿,這也使得很多朱元璋後代被逼隱姓埋名得以生存。



後來為了收服漢人心,穩定天下,從康熙朝開始提倡滿漢一家親,讓漢族的人才為朝廷所用,為此康熙幾次親自祭奠明朝的始祖朱元璋。


微風之語


由明入清之際,社會動盪,矛盾尖銳,有關的史料要麼空白,要麼紛雜不一,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就給後人附會想象的空間。在眾多的說辭中,有一種說法流傳很廣,那就是明末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已經上百萬人了,清廷對他們實行了全盤清除的政策,幾乎一個不留。

事實真是如此嗎?

明朝肇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出身布衣,骨子裡有著樸素的思想,那就是鼓勵生育,多子多福。朱元璋以身示範,先後生育26個兒子(實際上存活下來的只有24個)、16個女兒。同時,朱元璋鼓勵子女多生後代,這為皇室宗親數量的激增埋下了伏筆。

明初,實行藩王制度。24個兒子全部就藩建國,這就是所謂的親王。親王的下一代,嫡長子一般承襲王位,其餘為郡王,而郡王的下一代則又被“稀釋”,嫡長子世襲郡王,其餘封為鎮國將軍,其後等級一直降低,直至奉國中尉。這是兒子這條線。女兒呢?一般而言,皇女為公主,數量可數;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女為縣主,然後郡君、縣君、鄉君,數量比較多。如果在算上他們的夫婿和子女,數量更是難以計算。這是女兒這條線。

由於以上兩條線的存在,明朝宗藩人數增長速度驚人。朱元璋“初封親郡王、將軍四十九位”,宗親人數不足六十人,到了永樂年間這個數字翻了一番,到了嘉靖年間近兩萬人,隆慶年間“屬籍者四萬”,萬曆年間則達到八萬之巨(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明朝的宗藩人數幾乎每隔三十年左右就要增加一倍(《徐文定文集·處置宗祿查核邊餉議》徐光啟曾如是推算),那麼到明朝末年,宗藩人數應有十多萬的規模。這個體量,在歷史學家吳晗那裡也得到佐證。

可見,明朝末年,皇族宗室人口應該有十幾萬的規模,說其有百萬之巨則不無誇大的成分。

伴隨著明朝的滅亡,這些皇室宗親的命運也變得晦暗不明起來。

他們首先遭遇的是農民起義軍。皇族享有諸多特權,而且常常和官僚勾結在一起,這為農民軍所痛恨。農民軍每到一處首先做的就是搜殺“皇族”。在北方,崇禎十四年,李自成軍攻破洛陽,福王朱常洵被煮;崇禎十六年,“西河王等三百餘人遇害”;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捕晉宗室四百餘人,送西安,悉殺之”;崇禎十七年,代王朱傳火齊以下的4000多名諸王宗室皆被殺害……在南方,張獻忠則“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他直接對皇室宗親大開殺戒,“榮王(朱慈炤)宗室殆盡”,蜀王朱至澎更是全宗被滅,瑞王朱常浩“被執,遇害”……

據統計,從崇禎十四年起,到崇禎皇帝自縊而死,有福王、代王、蜀王等十幾個皇族宗親被屠戮殆盡。這部分數量有多少,我們無從知曉,但大部分皇族宗親應該被處死了。

其次是清廷。對於明朝皇室宗親,清廷大肆殺戮明朝宗室,無論是郡王還是其家屬,都無一例外地遭到誅殺。根據歷史研究者白新良、趙秉忠的統計,在順治三年後的六年時間裡,死於滿清屠刀下的,有名號的郡王就達50多人,如果再算上家屬、親戚,數量應該有萬人之多。

經過以上兩輪的清洗,明朝皇族主體基本上屠戮殆盡了。當然,也有一部分在戰亂中,藏匿民間,下落成謎,永遠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史趣


朱元璋恐怕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了江山,又為自己的後代設定了豐厚的待遇,讓他們可以安然地生活,最後的結局,卻是子孫幾乎被屠戮殆盡。

從明末的上百萬人到清初的子嗣凋零,這些皇子皇孫們到底遭遇了什麼?

他們的姓氏讓他們過了幾百年的好日子,卻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每當改朝換代之時,除了普通百姓,前朝皇室子弟也會遭殃,但是像朱氏皇族這樣的,還是少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朱元璋給自己的子孫考慮得太周到了。

這些人從10歲起,就可以從朝廷領取高額的俸祿,遠遠超過辛苦取得功名的官員。說來也好笑,朱元璋最恨貪官汙吏,將官員的俸祿定得極低,卻在對待後代時毫不吝嗇。除了俸祿,還規定了他們住宅、成婚時的所能夠得到的種種福利,就連死後也會給他們家人一筆喪葬費。

既然沒有錢財上的憂慮,這些皇室子孫們自然就開始了自己的“開枝散葉”之路,有一名王爺,據記載一生中有94名子女,而這些人又接著結婚生子,讓這支只會消耗民脂民膏的隊伍不斷壯大。

受盡剝削的百姓將怒火燃到了這些朱氏皇族身上。

農業社會生產率低下,有這麼多需要供養、不事生產的皇親貴族,就意味著有無數平民百姓受盡剝削,長此以往,百姓們對這些人自然滿懷仇恨,加上國家大量的財政力量被用來供他們吃喝,根本無力去平定叛亂。

終於,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並將屠刀伸向了這些曾經對自己敲骨吸髓的皇親們。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起義軍,新到了一個地方,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殺戮皇族,無論他們是順從還是抵抗,迎接他們的都是滿門被殺。

之所以有如此遭遇,一方面是因為這些皇族大多家資豐厚,起義軍想要掠奪他們的財富來充當自己的軍餉,一方面也是因為民怨太深,百姓必要殺他們而後快,這也算是他們自己種下的苦果。

為了鞏固統治,清王朝又對這些皇子皇孫進行了一番清洗。

在入關之後,為了削弱反抗力量,不少朱氏皇族死在滿清刀下。後來,又有很多人藉著朱元璋後代的名號發動叛亂,康熙年間的“朱三太子”就是其中一例,作為崇禎三子的朱慈煥,在明朝滅亡後隱姓埋名,作為一個普通百姓生活在民間,一有什麼風聲就趕緊逃離。

好不容易活到了75歲,卻在一次酒後不小心吐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秘密一旦說出口就不再是秘密,這件事流傳出來後,一個和尚抓住機會,借了他的旗號起兵。雖然朱慈煥並沒有野心想要造反,而一個年已古稀的老人,也根本沒有什麼威脅,但是對多疑的君王來說,只有死人是最保險的。不久,他就被下旨凌遲處死。

這些事挑動了清朝統治者敏感的神經,讓他們對這些前朝皇族更加忌憚,於是,那些殘留的朱氏子孫們又迎來了一次屠殺。

當然,為了撫慰人心,顯示自己的仁慈,有些宗室被清朝皇帝賜予了爵位,甚至被收入了八旗當中。但一輩子都處於監視之下,相信他們的日子也並不好過,與之前根本無法相比。

眾多血淋淋的例子向世人揭示了一個真理:王朝相當於一棵大樹,這些宗室則好像樹上的葉子,完全依附大樹而生,不斷從樹幹吸收著營養。而當這棵大樹倒下之時,樹葉自然也就隨之凋零。

《明史》等


汗青正浩


最後的漢人朝代。

不得不說,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很有能力的一個人,從一個和尚到一國之君,他的領導力得到了歷史的證實。

1、大明子孫繁榮之源。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朱元璋和陳友諒,他們兩個人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力量勢均力敵,但是鄱陽湖一戰,陳友諒命喪鄱陽湖,最終成就了朱元璋。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朝代,朱元璋是貧農出身,出過家要過飯,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才打下了江山。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沒有忘記自己的子孫後代,他規定皇室子孫十歲以後不用勞作也可領俸祿。再後來,朱棣奪位後,為了防止藩王聯合起來威脅自己的統治,禁止二王相見,各地的藩王基本上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內花天酒地,使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大幅度增長,反正子孫後代都由國家供養,根本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從另一方面說,孩子越多,從國家領取的物資就越多,所以到了明末,據估計,朱元璋的後代就有上百萬人了。


2、清朝滅朱連環招。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了防止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反清復明,於是痛下殺手對朱元璋的後代展開了殘酷的斬草除根。其實清朝只是殺了一部分的朱氏子孫,在清朝入關以前,明朝皇室成員被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起義軍就殺了不少,但他們沒有做絕,還是留有一定的朱氏血脈的。後來逃到南明的皇室成員又各自為政,互相兼併殺戮,又導致一部分朱氏子孫滅絕。清朝進入中原後,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防止朱元璋的子孫聯合起來作亂,同時也為了掠奪朱元璋子孫後代的財富,於是就迫不及待的又展開了對朱元璋後代的追殺,但當時朱元璋的子孫基本沒有太大的抵抗力了,等到清朝在全國範圍內搜捕朱氏子孫並殺死後,百萬的朱氏子孫已經近乎消亡了,僥倖活下來的少數人為了活命也改名換姓隱居起來,還有部分逃亡海外了。其實不論是李自成張獻忠還是是清朝,他們屠殺朱氏子孫都是為了自己的地位穩定。


智者說歷史


清朝之所以對朱元璋的百萬子孫仍然要趕盡殺絕是因為這百萬的明朝宗室是威脅清朝統治的的很大的隱患,為了清除這一隱患,清朝做出了直接將這百萬宗室子弟全部屠殺的決定。 清朝為何要下這個屠殺百萬明朝宗室的決定,其實從當時的清軍人數上就可以看得出來,滿人入關時,八旗的人數也不過幾萬而已,而在清朝統一整個中國期間他們也遭到了明朝參與抵抗分子的堅決抵抗,想要知道當時的抵抗有多麼激烈,從清初時期的一系列大屠殺就能看得出來。 趙州之屠、畿南之屠、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崑山之屠、嘉興之屠、江陰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殺、金華之屠、南昌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廣州大屠殺、潮州之屠,而要知道的是這些屠殺是跨越了很多年的,也就是說後期發生屠殺的城池在知道自己兵敗或者知道自己必然兵敗會被屠城的情況下繼續進行了抵抗,光這些屠殺中所造成的人員死傷就大約有及百萬之數,而這些明朝殘餘分子的抵抗也引起了清朝君主的深深忌憚。 而且在清朝初年的南明對於清軍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傷,而在南明抵抗清朝統治期間,清朝君主也深深瞭解了一個朱姓後人在明朝遺民中那可怕的號召力,因此清朝統治者不能學周武王那麼大度,給朱家那龐大的子孫留一片繁衍生息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