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病毒“激活”的中國製造

01


“原本就不濃的年味,今年徹底沒了。”


和往年不同,老李第一次覺得,假期漫長是一件壞事。


原本計劃中1月31號返工,可直到2月6號,公司才傳來遙遠的迴音。老李所在的行業,是處於汽車前裝細分行業的中控系統。在一個又一個遙遠的視頻會議之後,復工的時間仍遙遙無期。


兩個問題,讓作為企業研發部門負責人的他分外頭痛:員工什麼時候回,客戶什麼時候回。


他陸續撥出的電話,卻不能讓任何一個解決。老李所在的公司位於廣州,不少員工來自於外省:從鄰近的廣西,到湖南、湖北。


對於他而言,只有一點好消息:他打的電話都有人接。這意味著,他們是安全的。


在這個特殊的春節,在隔著手機和每一位簡單溝通後,他從未覺得,自己和同事的距離,如此親近。


但面對壓力,也有選擇不再等待的人。


馬娟臘月二十八才放假,同在廣州工作,她是手機制造流水線上的一名品質主管。放假那一天,他和老公輪流開車,用了一天一夜回到四川的老家,只為趕上一頓團圓飯。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大年初一,馬娟就接到了產線主任的電話——不是問候,而是要求。領導告訴馬娟,初三早上一定要到工廠。生產任務已經迫在眉睫。


對於像他們這一行,依附於訂單生存的工人而言,這幾乎已是生活的常態。放下電話,馬娟開始打電話給自己的同事們確認行程。還好,由於假期短,好多員工都沒回家。這讓她心裡多多少少有了底。


令馬娟沒料到的是,回崗安排生產的,並不是手機,而是——口罩。手機生產的無塵廠房裡空無一人,而200米外閒置了一年的舊廠房,此時卻燈火通明、濟濟一堂。


被病毒“激活”的中國製造


原來,在短短几天中,廠家依靠自身的技術和設備支持,幾條無紡布熱壓流水線在她過來的路上已經完成。據說,這裡一天能生產醫用一次性口罩12萬個。


至於口罩的生產會持續到什麼時候,何時熟悉的手機車間會再次亮燈,對於她,乃至整個中國而言,日期遙遙未定。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這個春節,對於馬娟和她身邊的上百位工人而言,洋溢著某種特殊的年味。


當她們打開電視機的時候,隨著新聞中流淌著的鏗鏘有力的語言,一種使命感和生存態度,悄悄充滿了偌大的空間。


幾天後,地方都市報用了幾個詞,去表彰像她那樣默默無聞的人:


“戰鬥精神……中國效率。”


02


供應鏈是中國製造業最值得驕傲的部分。只有中國這樣的全供應鏈體系,能支撐其階段性的高需求。只有中國這樣完善的產業集群,才能在需要的時候調整出應對的產能。


這個2020,類似的故事還發生在福建莆田。莆田是中國最大的鞋服箱包生產基地,布紡產業集群在全國首屈一指的城市。


莆田全市有300萬人口,但是沒有一家專門的口罩生產企業,這對於莆田馬上迎來的返崗復工及開學來說,意味著要從外地抽調。


但是,莆田並不是這麼做的——這裡選擇,用好手邊的集群產業,自謀出路。


幾天前,莆田工信連同鞋業協會,對全市發佈“英雄令”:有自動針車50臺以上、高週波機臺20臺以上、紫外線殺菌流水線,獨立操作車間,操作工100人以上的鞋企,都可以報名生產。


在符合要求及報名的企業中,僅僅用上10家,事兒就快速地成了。根據計劃,每家分配產能20萬個/天,這樣日均生產200萬個。到5號,就能基本實現量產。


還有大年初三的上海。在工信局及發改委的要求下,上海市17家口罩企業,以及口罩企業供應鏈上的相關公司全部返崗復工。上海市成為春節後必需品行業返崗復工最快的地方,現階段口罩復產最多的地區。


被病毒“激活”的中國製造


在強大的供應鏈所帶來的可執行力面前,中國做出了“中國速度”。不過,對於中國的製造業來說,如果只是談產業集群、供應鏈強大,不足以看到中國製造業的全貌。


2月5日,富士康在深圳龍華的生產基地下線了第一批量產的口罩。對,就是那個全球代工大戶富士康。這條日產能達到10萬個的產線,只是第一條。富士康的目標是,建成日產200萬個的產能,以供深圳市使用。


同樣在2月5日。上汽集團將其在廣西來賓市的一家供應鏈公司的廠房進行改造,成功建起12條口罩生產線,其中符合N95標準的4條,一般醫用的8條,日產可以達到170萬個。


而原本這家工廠,是做汽車配件——隔音棉的。


再看國內代工巨頭比亞迪。官方在7號宣佈,其採購設備和原材料,以及改造生產線,在2月17日開業量產,計劃產能是口罩500萬個/天,消毒液5萬瓶/天。


同樣帶來“奇蹟”的,還有中國石化。中石化目前已經組織了分別位於北京的兩家、江蘇一家及廣東的四家供應鏈上的企業,開始改造工廠,搭建流水線,計劃到3月10日,實現新增產能至100萬片/日以上。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只要中國企業願意,依舊可以隨機萬變——以柔克剛,這正是馬娟和她的工友們正在訴說的故事。


正因為如此,中國製造,成為了萬眾一心抗擊“新冠”的戰鬥中,最重要的紐帶。


03


這條紐帶,不僅僅影響的是一場“小小的戰鬥”。也關乎全年的經濟民生。


現階段幾乎所有關於經濟預測的報告,都基於2003年的數據去預估。以此為鑑,2003年前後,三大產業對於GDP的貢獻如何?


被病毒“激活”的中國製造


可以看到,儘管三大產業在“SARS”疫情之後,都有回落。但是第二產業對於GDP的拉動作用,一直高於第一、第三產業。


被病毒“激活”的中國製造


地方上來說,以廣東省為例,2003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的GDP增速分別是13%、12.3%及13.9%,同期GDP構成中第二產業中工業的增長分別是16.9%、18.2%及21.1%。


也就是說,針對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地區、製造業大省廣東而言,在GDP增長,以及工業製造業的增長中,GDP在三季度就已經強勢反彈。工業製造,則一直處於增長狀態。


但是其他行業就不那麼好過了。東北證券給出的報告顯示,受到極大影響的,是交通運輸業及餐飲住宿業。

被病毒“激活”的中國製造

這種情況,到了今天更加明顯。在疫情前的幾天內,由於家庭採購囤貨方面的突發性增長,部分商品出現階段性短缺,諸如疫情所需要的各類日用品、藥品以及口罩等醫療衛生用品,這類商品短期需求激增甚至存在搶購現象,也助長了部分商家坐地起價、囤貨居奇等行為。


需求穩定但階段性供應短缺的主要是鮮菜,因疫情期間鮮活農產品運輸受到較大影響,產銷區供求矛盾突出,同時鮮菜貯藏時間較短,斷缺問題會較快暴露,導致蔬菜快速漲價。好在這方面今年有關部門政策及時、措施積極、懲處嚴厲,從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價格較大的波動。


復工問題、員工生活的滯澀,可能造成對製造業的小小衝擊。但毫無疑問,這只是時間問題。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大節奏不會變。第二產業依舊會以它的腳步,向前。


04


2020年的開頭,老李所在的研發部門成了最大的擺設。靈活的上班形式正在被採用——假期繼續,不過年後做什麼崗位,據說要靠另行通知。


工資與房租帶來的疾風,不僅吹向了老闆,也吹傷了一線的員工。


馬娟的口罩流水線已經開始運轉,他們一組二十多人分為三班,倒班生產。對於產線的工人來說,有活幹最好。這意味著每個月的房貸,一分也不會少。


當然可以想見,在未來,在非理性需求過後,大部分企業還是會回到自己的老本行,做手機的做手機,做鞋的做鞋,代工的繼續代工。


某種意義上,老李和馬娟所出的行業,是中國製造業的一體兩面。中國有著全球最為龐大的製造業,是全球唯一一個滿足聯合國對製造業所有細分的所有門類的國家。在更多的時候,我們總是自覺地以為中國製造業世界第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甚至質疑它巨大的規模——似乎,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美國工廠》也在替中國思考這個問題:


中國製造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獲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被病毒“激活”的中國製造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進入深水區,逐步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開始淘汰所謂的“粗放型”產能,逐步向高端製造業邁進。


2019年,中國第一、二、三產業在現在GDP 中的佔比分別為7%、39%、54%;而2002 年,三者的佔比分別為13.7%、44.8%、41.5%——第二產業的比例,已然被附加價值更高第三產業所超越了。


但是,在今天,我們所偵測到的真相是:即便是在“淘汰產能”的今天,中國製造業依舊保持著最為了不起的存在和優勢。無論面對2019年資本的壓力、2020年天災的衝擊,“世界工廠”數十年積累的厚重底色,仍然提供著不變的高效。


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色,為“中國製造”提供了最大的潛力。更別說我們最大的動能:奮鬥。去轉變、去思考、去應對,第二產業的存在方式,本身就具有智慧。


疫情之下的中國製造業,正展現出最旺盛的生命力。我們可以想象的是,這種聰穎和韌性將會繼續。


這是現實的傳奇,這是任何電影都無法預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