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中,魏國背後偷襲秦國,這一招為何被稱為昏招

在大秦帝國中,曾經有一個很精彩的場景,秦國準備拉攏魏國去攻打齊國,這是一場決定天下霸主地位的大戰,秦國可謂是佔盡先機,但萬萬沒有想到已經臣服於秦國的魏國,突然反水在秦國背後捅了一刀,這導致了秦國觀澤大戰的慘敗。當年看到這一段,實在是非常的震撼,正處在如日中天的大秦帝國,居然受到了如此的羞辱和慘敗,而張儀本人差點被殺。按理來說魏國的這一招玩得非常的妙,但是很多讀者看完以後都在那裡感慨,魏國實在是太愚蠢了。那麼問題來了,一次完美的埋伏與反埋伏,並且還重創了秦國君臣,為何會被譽為是一次愚蠢的行動呢?

大秦帝國中,魏國背後偷襲秦國,這一招為何被稱為昏招


我們先不說歷史中的記載,就說劇情中的演繹來看,秦國當時對於這次大戰其實就是一次立威,他要讓全天下人知道誰才是霸主,所以這次大戰對於秦國至關重要,秦國贏了那麼天下第一,如果秦國輸了,那麼天下人就會覺得秦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可怕,於是就會跑到他家裡來打仗。因此當年魏國臨陣反水看起來非常危險,但的確能夠重挫秦國的威望,然後拉攏其他的國家去秦國找事,這是一種拉敵自救的辦法。

大秦帝國中,魏國背後偷襲秦國,這一招為何被稱為昏招

但可惜的是魏國的設想是好的,在具體的操作中卻非常的殘酷,因為很明顯秦國當時國力最為強大,而魏國只是一個小的國家,雖然秦國在那場大戰中丟掉了自己不敗的神話,但是它的國家實力還擺在那裡,因此魏國想要拉攏其他的國家共同去挑釁秦國,必須要經過漫長時間的切磋,要經過漫長時間的慫恿,才會使得其他的國家有勇氣與秦國打仗。在這個漫長的間隔階段裡面,秦國與魏國是非常近的,只要一句話,魏國就會遭到秦國大兵壓境。所以中間的這個緩衝階段魏國是絕對承受不住的,而且如果魏國沒頂的住,那麼魏國亡國是有可能的,而且其他的國家還有可能會作壁上觀。因此當時張儀雖然本人被趕走,他是魏國的相國,卻直接表示魏國非常危險,甚至有可能亡國就在於此。

大秦帝國中,魏國背後偷襲秦國,這一招為何被稱為昏招

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秦國果然派出軍隊瘋狂的攻打魏國,如果不是公孫衍當時拉攏三個國家趕緊過來保護魏國,很有可能魏國直接就完蛋了。後來公孫也組織了一次五國聯軍攻打秦國的過程,雖然聲勢浩大,但最終的結果還是那樣,強國與強國的大戰永遠都是利益的交換,像魏國這樣的小國家永遠都是被犧牲的對象,當年他勇氣可嘉,的確搞出了一個五國攻秦的趨勢,但是他最終還是被大國當成了利益給犧牲了。

大秦帝國中,魏國背後偷襲秦國,這一招為何被稱為昏招

因此在最後的結果中,魏國當年謀劃了那麼久的今天計劃,結果被秦國三言兩語給破壞,而且張儀本人更是來到了魏國,把魏國當成了秦國的一個附庸。可見這個電視劇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弱小的國家,如果想要靠著謀略來保護自己的國家,並且讓自己的國家揚眉吐氣的話,很明顯是不夠的,因為謀略的支撐需要國家實力在背後,沒有足夠強大的實力謀略,也只是大國玩剩下的一個業餘搞笑活動。

大秦帝國中,魏國背後偷襲秦國,這一招為何被稱為昏招

所以說當年為國謀劃了那麼久,動用了那麼多的手段,最終被秦國輕輕鬆鬆的給解決掉,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大國的博弈永遠都是利益交換,小國在大國面前沒有反抗的餘地,只有被宰割的命運。大秦帝國用簡單而又殘酷的畫面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大國競爭的過程中,小國永遠都只能自保,如果想要進行瘋狂的操作,最終也只是毀滅,魏國就是很好的例子,而這也是小國的悲哀。

大秦帝國中,魏國背後偷襲秦國,這一招為何被稱為昏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