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就是這麼拼命替劉家打江山,為什麼還是逃不過被殺?

有寶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韓信實力太強,戰必取,攻必勝不是傳言

也許大家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比如:在實戰方面:(1)在軍事方面,漢朝的多半天下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一人就收復了3,4個國家,當時總共才有7國家。韓信滅了龍且的時候,歷史記載的是項羽聽說此事大為驚慌;(2)兵法方面:多次以少勝多,各種計謀兵法,水火、軍心、天氣、心理戰韓信都非常精通,並且劉邦經常將韓信的精兵換走,處於經常鍛鍊新兵的狀態(當時局勢就是劉邦正面防項羽,但是屢敗屢戰,只能調韓信的老兵,韓信各處攻城拔地),前面說到項羽大為驚慌,項羽立即派手下找到韓信,勸說韓信幫助項羽奪取天下,但是韓信拒絕了。

而劉邦也評價韓信是三傑之一,並且還是在最重要的兵權方面,稱讚他戰必取,攻必勝。蕭何更是評論韓信是國士無雙,而且蕭何曾和劉邦說過,劉邦手下只有韓信能夠獨當一面。當時英布看到韓信等功臣都被劉邦殺害,自己非常害怕於是就造反了,然後就和自己手下商量說:“劉邦已經老了,他肯定厭惡打仗了,肯定不會親自來,其他的我只怕淮陰、彭越等人,但是他們都死在了劉邦的手下。由此來看韓信的實力確實很強。

二、野心太大,但卻沒有政治眼光

前面說到只有韓信能夠獨當一面,而劉邦因此也記在了心裡。韓信在他攻下了齊國之後,當時劉邦正處於被項羽圍困的局勢,只能讓韓信去救援,當時韓信也沒告訴劉邦收復了齊國,齊國正處於動亂之中,急需要一個代理人去安撫,所以韓信無法出兵救劉邦,同時韓信還請求劉邦封自己當齊王。

當時劉邦就大為憤怒,被圍困的劉邦生命危在旦夕,韓信不但不救還跟劉邦要官,當時為了穩住韓信,劉邦只能答應韓信的要求。但是,這件事讓劉邦明白了韓信是有野心的人,他明白韓信有多大功勞,就要封賞多少領地的人。還有估計就是劉邦感覺自己死後沒人能壓住韓信,所以要在死前處死韓信。


公元前


昏君殺人,明君誅心,聖君既誅心也殺人,劉邦是個聖君(請大家先別急著反駁,往下看)。大漢初年繼承的還是大秦的法治,法治講究的是誅行不誅心,韓信既然被殺就一定是有了反行。

根據史記記載,韓信死後,高祖劉邦“且喜且憐之”,是什麼原因讓一位開國皇帝對於一個大臣的是又開心又難過呢?我們細細的道來:



第一部分:大漢初年,8個異姓王反了6個,你方唱吧我登場,不亦樂乎。

先看看《史記.高祖本紀》中的記載:

1.漢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燕王臧荼反了)

2.漢七年,匈奴攻韓王信馬邑,(韓王)信因與謀反太原。(韓王信反了)

3.漢八年,趙相貫高等謀弒高祖。(趙國的丞相貫高刺殺劉邦未遂)

4.漢十年八月,趙相國陳豨反代地(陳豨也反了)

5.漢十一年:

春季,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  

夏季,梁王彭越謀反,廢遷蜀;復欲反,遂夷三族。

秋季,淮南王黥布反。

當造反成了家常便飯,似乎韓信不反有點不合時宜了。而造反不成,就得死這似乎也是個鐵律。漢隨秦制,誅行不誅心,韓信之死到底應不應該呢?




第二部分:4次該殺,4次未殺。劉邦對韓信的仁至義盡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第1次該殺韓信,

我們應該還記得韓信從項羽那裡逃跑後來投奔劉邦。在劉邦這裡做了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官。但後來因為犯法,整個倉庫的13個人都要被殺。

可後來除了韓信之外,剩下的12個人全都被殺頭了。這裡面就包含兩個疑問:

第一:犯了什麼樣的罪才能讓一個倉庫管理員被殺頭?這芝麻大的一點官能犯下殺頭的罪過,說明只有一個罪名:那就是監守自盜!

第二:為什麼沒有殺韓信?只因為輪到韓信被斬頭的時候,韓信對夏侯嬰說:我是個人才,如果劉邦想得天下就不能殺我。於是夏侯嬰就將他再次推薦給了劉邦。而劉邦依然讓韓信做管理糧餉的官。

第2次該殺韓信

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從長安,遷到南鄭。在遷徙的過程中,韓信逃跑了。最後還是蕭何連夜把韓信給追了回來,逃兵是不是也應該被殺頭?可劉邦依然沒有殺韓信,而且還拜他做了大將軍!

第3次該殺韓信:

發生在漢四年,那一年劉邦被困在滎陽。

劉邦差點被項羽直接弄死。望眼欲穿的等著韓信發兵來救,可韓信卻在這個時候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要當代齊王(假齊王)。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任何一個領袖都怕自己的手下,擁兵自重,韓信幹了,劉邦忍了。直接給他了個真齊王,



第4次該殺韓信

發生在彭城之戰,劉邦依然打敗,韓信依然不救,搞得劉邦差點又死了

事後劉邦問韓信原因的時候,韓信是這樣說的:

第一,我相信你漢王的實力肯定能夠逢凶化吉,

第二,我要給你保存實力,以便你將來爭奪天下。

如果當時劉邦戰死了,那韓信這實力到底是為誰保存的?他到底想幹什麼?

劉邦依然沒有殺韓信。

第三部分:事不過三,這第五次韓信作死的時候,劉邦下了殺手

在劉邦對外征戰,不在京師的時候,韓信拉攏原先的老部下,準備來個裡應外合。

最後還是呂后和蕭何被逼無奈只能先下手,這才殺了韓信。而劉邦在得知韓信死後“且喜且憐之”,我們不能把關注的重點放在這個喜字上,而是應該放在這個憐字上。

韓信有了反心,而且有了反行,所以韓信死後劉邦高興。

同樣還是有了反心,但沒有反叛的能力與實力,所以劉邦可憐他。

這才是一個帝王的大胸襟。因此韓信之死完全咎由自取,不存在被殺害這一說。


少校柳下惠


韓信和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另外兩個從不曾被封王的蕭何與張良,都壽終正寢,哀榮備至。為什麼同樣名列三傑,另外兩個人的結局都很完美,偏偏韓信死於非命,韓信在自己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犯過那些致命的錯誤?細聽懷信同學分析分析!

韓信

《淮陰侯列傳》上來看,韓信的一生,既是開掛的一生,也是讓人警醒的一生。

韓信

作為執戟郎的韓信,不甘於平凡,總想走點捷徑,幹出一番事業來,最終也沒能得到項老闆的賞識,韓信只好轉投友軍劉老闆;在劉老闆的團隊中仍舊沒得到自己想要的位置,便連夜出逃,幸得

蕭何月夜相追,終於如願撈到大將軍的職位。

韓信從此開啟了開掛的一生。先是給劉邦分析了天下大勢,讓劉邦茅塞頓開,後又收散兵遊勇,開闢第二戰場,基本上為劉邦打下了半個天下,當韓信幹掉齊地後,韓信竟然擁有了可以跟項羽、劉邦三分天下的實力,劉邦不得不答應他的封王請求,項羽也主動派來使者謀求聯合

但此時的韓信或許還不知道,這將是他人生的至高點,要不了多久,他就會從至高點滑落。

得罪劉老闆

對比三傑中的蕭何和張良,韓信犯的最大錯誤不是不表忠心,而是沒在關鍵時刻表忠心,不但不表忠心,還和劉老闆討價還價,劉老闆的面子在那放是不?

劉邦

楚漢之爭中,劉邦以身為餌,在滎陽拖住項羽的主力部隊,作為大將軍的韓信獨自開闢第二戰場,當韓信接連攻下魏、代兩地後,韓信的軍事實力已然很強了,但他絲毫不理困守在滎陽的劉老闆,你說氣不氣人,惱怒的劉老闆派人收走韓信的精兵。

這是韓信第一次沒有表忠心,讓困守於滎陽一線的劉邦懷疑韓信有二心,精兵被收的韓信依舊故我,(我笑故我在)拿下趙地後,只顧操練,還不管滎陽城中的劉老闆的死活,是人不?

為了逃出滎陽城,劉老闆搭上了一個忠心耿耿的將軍紀信,劉邦回到關中招募的新兵依舊不是強悍的楚軍對手,無可奈何的劉邦只好獨身來到趙地,奪去韓信的精兵。

這是韓信第二次沒有表忠心後受到的懲罰,韓信也開始反擊了。

韓信的第一步,是破壞劉邦謀臣酈食其跟齊王齊相定下的漢齊聯盟,擅自帶兵偷襲了齊國,佔領齊地後,韓信變本加厲,要求劉邦封他為齊國假王,韓信此舉,是拿劉邦給他的兵權和將軍來要挾老闆,你說這不找死嗎?蕭何給他的糧草和漢王劉邦的信譽以及漢臣酈食其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

劉邦怒了,劉邦也忍了。

但或許就是這一次,劉邦對韓信起了殺心。或者念在韓信有功於漢,又是難得的軍事家,所以才放韓信一馬,僅在項羽失敗後把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

蕭何、張良

蕭何

當年,劉邦在滎陽一線抗擊項羽,蕭何坐鎮關中,經營關中、漢中和巴蜀,劉邦沒糧草了,蕭何便送糧草,劉邦沒兵了,蕭何便在後方徵兵,蕭何擔心劉邦認為自己不忠,便把子侄送到前線,你看人家蕭何多會做人。

張良

天下大定後,劉邦讓張良自己挑封賞,張良卻只要了他和劉邦相遇時的留縣作為封地,這張視富貴如浮雲感念君王厚恩的感情牌,一下子就把張良置於絕對安全地帶,你看人家張良懂多麼懂得人!

而韓信呢,從來都不曾在關鍵時刻表過忠心,除了拒絕楚國使者時的那套公關言辭外,沒在任何時候打過感情牌,這樣的一個韓信,怎麼能讓劉邦放心呢?不作就不會死劉老闆不搞他搞誰!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我是懷信同學,歡迎大家圍觀賜評,喜歡的話就動動手點個關注!


懷信同學


引語:“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韓信其人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江蘇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韓信早年家貧,因生計從食於漂母、受辱於胯下,卻刻苦讀書,胸懷大志。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從軍,初投項梁,繼投項羽,又投劉邦,經蕭何力薦,被拜為大將軍。

文武雙全,馬上將軍,帷下學者

蘇軾: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

韓信以冠世之才幫助劉邦統一天下。

拜將後,韓信以“漢中策”進劉邦,建議要知人善任,論功行賞,兼濟百姓,收天下人心,取三秦、東向滅楚,“漢中策”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根本方略。

韓信制定“漢中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能夠統一天下,主要是韓信的功勞。

“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幾乎是歷代開國時期的共性,也是功臣的悲哀,對於韓信來說,消滅項羽這一主要對手就等於消滅了韓信的存在條件

為加強中央集權,擔心功臣依開國之功,爭權奪勢,劉邦決心採取鐵腕手段,消滅擁兵自重、專治一方的異姓王,首要目標,便是實力最為強大的韓信。

垓下會戰結束後,還軍定陶,劉邦突然襲擊,闖入韓信營中,收奪了韓信的兵權。《高祖本紀》記載: “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韓信之死

韓信的死為呂后一手謀劃,呂后性格剛毅,殘酷不仁,為鞏固劉漢政權,殺伐果斷,眼見劉邦既想使政權得到鞏固,又不忍濫殺,呂后精心羅織了“謀反”罪名,與蕭何設計謀殺韓信。

漢朝建立後韓信被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藉口韓信謀反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三族。


點亮萬家燈火


韓信被殺冤枉亦!

史書記載韓信因為家中舍人告密,其與邊將合謀造反被誘殺於鍾室;韓信作為一代傳奇人物、歷史戰神,在手握重兵時尚拒絕屬下勸諫自立、在處於“向漢則漢興、向楚則楚興”的環境下,尚能不忍背叛劉邦;難道在失去兵權,被軟禁以府中時還要與人密謀造反嗎?再說韓信如果造反會讓一個舍人知道其意圖嗎?

我以為韓信之死有三

1.要挾劉邦為其封王;使劉邦處於尷尬境界。劉邦與項羽苦戰,邀韓信前來助戰;韓信聽從屬下建議趁機要求封王,至此埋下伏筆讓劉邦時刻感覺到處於其要挾之下;

2.功勞太高,無法升賞;韓信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一戰定關中、背水一戰滅亡韓趙兩國、帶領屬下平定齊魯……;功勞太大,能力太強。既讓君主無法賞賜又讓劉邦膽戰心驚,臥榻之側如虎在背。

3.個人高傲孤僻,與群臣不睦;曾有記載韓信至樊噲家中小聚,樊噲大喜與大門口跪迎韓信並稱:大將軍能來屬下府上,乃樊噲天大之喜!而韓信仰天長嘆:我韓信竟然淪落到與樊噲為伍,真是可悲。由此可見韓信性感孤僻與眾同僚之間不睦。

由此三點,韓信處於當時境界即便不被殺害,也不會有機會成就一番事業!


俊學與您一起養羊


韓信拼命替劉家打江山,為何還是逃不過被殺的命運?

要分析一個人的命運,就必須要結合其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分析韓信為什麼被殺,就必須要去了解秦末漢初是一個怎麼樣的時期,劉邦創立的大漢在他死之前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而這個剛剛形成的王朝裡,又曾擁有什麼樣的故事?

大漢王朝建立時期的主要勢力群體!

漢朝作為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作為將華夏族命名為漢族的源頭,自然在歷史長河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大漢雖然承接大秦王朝,但是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過程中,由於自身出身亭長原因,創業建國初期其實更像是合作伙伴關係!劉邦是老闆,下面的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屬下。儘管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合作伙伴們的地位越發不對等,但大漢官員勢力內部的劃分依舊是存在的!不僅是漢初,在任何一個時期,作為統治者,一般都會利用不同勢力的關係,從而在兩者或者多者之間形成制約,繼而更好地鞏固自己作為上層的地位與統治!

話歸正傳,大漢王朝建立之處,簡單地來說,主要具有以下勢力集團:

1、豐沛集團——起家班底!

這裡面的人大都是知根知底,甚至是和劉邦一起長大的。其中重要核心人物便是蕭何!除此之外,還有曹參,正所謂蕭規曹隨!周勃,隨劉邦起兵反秦,以軍功拜為將軍,劉邦死前預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樊噲,後來成為了呂后的妹夫,同時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后信任,是漢高祖劉邦的心腹猛將。沛縣豪族王陵,劉邦微時,對王陵兄事之。夏侯嬰,劉邦少時的朋友,跟隨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為汝陰侯。還有就是雍齒、任敖等等!

2、陸續加入的功勳集團。

雖然劉邦沛縣起兵時自己擁有自己的老鄉勢力,並且那幫人也很厲害,但這些並不能確保劉邦可以戰勝項羽等人,取得最後勝利!所以,此時必然需要更有能力的人才加入!也就是後來的功勳集團,這其中最重要出名的是——張良、陳平以及我們所要討論的主角韓信!基本上,這些人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劉邦原有勢力的不足,比如說頂級謀士張良,堪稱國士;頂級統帥韓信,中國歷史上的軍神之一;以及陳平,一個非常具有手段的政治人才。除了這些,還有一些文臣等等,都暫表不提!

3、戰時拉攏的諸侯。

主要包括英布、彭越、張耳。以及在楚漢大戰時獨佔一地的韓信。這些人很多是楚漢大戰之時,面對自己與項羽實力的差異,漢高祖劉邦所聯盟拉攏的諸侯們!

4、外戚/宗室

雖然這些人大部分在大漢立國之前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可是在大漢建立之後,這些人後來極大地影響了大漢的歷史進程!這些人的代表人物有周呂侯呂澤,後來的呂氏諸王以及劉邦自己的大哥和侄子(如劉濞)等等!

漢初三傑的比較,不得善終的韓信!

蕭何、張良、韓信三人並稱漢初三傑,那麼為什麼只有韓信不得善終呢?我們可以通過比較一下三人的爵位、勢力、威望等,看到三者的區別!

比較封爵,蕭何為酇侯八千戶,後來因為與舊恩加封二千戶。張良為留侯萬戶,劉邦許之三萬,但張良謙沖只取萬戶!韓信呢?韓信被封為楚王!

比較勢力,蕭何從未領兵,只是一個純粹的文職丞相,並且一直呆在長安,甚至無法與外臣聯繫;至於張良,自身平時多病,也只領少傅閒職;而韓信,身為楚王,有淮東五十二城,淮西三十六城,兵精人廣!

還有威望,蕭何封戶多,但諸將皆因為其無軍功而不服;張良為劉邦所重,為呂氏所信,於諸功臣則不明;至於韓信呢?在被貶淮陰侯時,樊噲仍然“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要知道,兩人其實並不是一個勢力集團,並且樊噲本人並未曾屬於韓信麾下。由此可以看出,韓信憑藉戰功,在漢軍中的威望其實是很高的!

為什麼韓信不得善終呢?原因之一便是韓信封王,而剪除異姓王則是劉邦的早就已經確立好的方針。漢初的8個異姓王:韓信、彭越、英布、盧綰、張敖、吳芮、韓王信、臧荼。除了長沙王吳芮沒動,女婿張敖因為娶了呂后唯一的女兒被搞掉王位還算善終之外,韓信、彭越、英布、臧荼被殺,韓王信投降匈奴後被漢軍所殺,劉邦發小燕王盧綰都被逼的遠走匈奴……

為什麼劉邦一心要整掉異姓王,無非就是確立“非劉氏不能王”的原則。看看順序,前201年,韓王信,被懷疑私通匈奴,於是投降匈奴。前201年,韓信,被告發謀反,被擒,貶為淮陰侯。前198年,韓信,被告發謀反,被殺夷三族。等到公元前195年,劉邦殺白馬盟誓,說出了那句比較經典的話: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對於異姓王,不僅是韓信,劉邦對任何一個異姓王都有戒心。

“白馬之盟”,異姓王帶來的忌憚!

大漢立國,此時其實與戰國結束並沒有很長時間,所以分封制的理念,其實在秦末還是很有市場的。而韓信的理念,也應該是希望天下恢復到春秋戰國的那種分封制的時代的理念!

韓信是那種標準的“士族“,以國士的標準要求自己,但他對劉邦的忠誠,裡面夾雜了太多東西!所以,韓信在手裡掌握兵權的時候沒有謀反,因為他以一個國士的標準要求自己,簡單來說就是被道德觀所限制了。

不謀反,不代表自己不可以稱王,韓信他認為自己是應該當王的!劉邦可以當皇帝,但是韓信可以說是開國第一軍功,軍方第一巨頭,怎麼能不被封王呢!而這,也就大概是韓信的想法了!韓信既然能夠承受“胯下之辱”,自然不是什麼淡泊名利,意味忠誠的君子!他是國士,但不是聖人,因此必然也會他有野心和追求。所以,

一個王位,其實也是韓信對於自己功勞的認可與評價!

但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後來的白馬之盟,劉邦死時,殺白馬,要求所有人發誓,自己死後,非劉姓不得封王,否則天下共討之。也就是說,在劉邦的心裡,異姓王這種東西,其實一直就是最大的禍患,絕對不能留的。

劉邦骨子裡是不想封異姓王的,偏偏軍功第一的韓信卻必須要被封王的。特別是韓信在齊國給劉邦上書,讓劉邦封自己為代齊王,這不可能不讓劉邦記在心上!但當時形勢逼人,劉邦只能聽了張良的話!但這些事情,其實已經觸犯到了劉邦的大忌。

同時,也為劉邦與韓信君臣的關係決裂,早已埋下了伏筆!

君臣不和,能力之下的刺刀!

從韓信想當王的第一天,其實劉邦心裡就已經有了一根刺,而這其實也變相造成了韓信最終的命運悲劇!韓信被封楚王,而後被貶淮陰侯,此時,韓信和劉邦曾經的君臣感情,肯定是已經決裂。既然知道韓信已經心裡對自己十分不滿,那麼韓信造反不造反,對於自己已經不重要了。如果自己不除掉這樣的巨大的威脅,只能給劉家留下後患?

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就是劉邦其實是和秦始皇一個年代的人,所以劉邦老了的時候,韓信還年輕!劉邦的年齡只比秦始皇只小三歲!殺韓信的那一年,劉邦已經六十歲了。看看劉邦六十歲時其他人的年齡!張良,55歲,蕭何,48歲,而韓信那年,34歲!不用認真比較,我們也可以看到幾人的年齡差,如果不出意外,韓信肯定會活到最後!

要知道,韓信可是真正的軍中第一人!樊噲年紀比韓信大十幾歲,權位比韓信高,又是皇帝的連襟,大家都是開國元勳。卻心甘情願的跪在家門口迎接,對韓信口稱大王,對自己的自稱是”臣“。可想而至,韓信在軍中的威望有多高!不客氣的說,韓信是當時的軍中之神!

一旦劉邦死了,韓信謀反,誰能來制約?

那時的蕭何張良恐怕早已垂垂老矣?那些將軍呢?以韓信的威望,恐怕會有很多將軍磕頭就拜!因此,只能殺之,才可以不留後患!

韓信之死,漢初政治的必然選擇!

先借著陳豨謀反這件事,劉邦找個藉口把韓信從齊王降為淮陰侯並軟禁,把梁王彭越拿下併發配。然後在自己臨終前來個白馬盟誓:異性不得封王!

殺韓信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呂雉!呂后很有政治智慧,並且和劉邦一樣喜歡獨權,但是除掉他人時一般快刀斬亂麻!

陽夏侯謀反,劉邦御駕親征,長安只剩下呂后與蕭何留守,有人趁機上奏,說陽夏侯既然已經動手了,韓信隨後就會謀反,建議呂后一定要先下手為強。呂后知道後,來蕭何商量對策,決定用計除掉韓信,當天朝廷對外公告北方叛亂已定,邀請群臣進宮慶賀,可憐的韓信沒有任何防備,最後在宮中慘死,呂后下手幹脆利落!

韓信死後,劉邦什麼反應!

《史記》說: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漢書》說:高祖已破豨歸,至,聞信死,且喜且哀之。

韓信死後,劉邦可以說是又喜又悲,歡喜的是呂后動手解決了自己的心頭大患,悲痛的是出生入死的兄弟終歸有感情!從始至終,韓信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表達過謀反的事情,因此後世對韓信的死非常惋惜,。畢竟在他擔任齊王期間,他明明有自立山頭的機會,憑他的能力足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甚至可以奪取天下。畢竟當年韓信打下齊地後,蒯通曾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三足而立,但是韓信沒有采信。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和呂后知道,韓信最能帶兵打仗。所以韓信有沒有謀反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能力讓人感到忌憚!

韓信之死,是豐沛集團、宗室和呂氏外戚集團共同的結果!也是在劉邦默認下的政治行為。他的年齡,他的能力,他對軍隊和政局的影響,都將他推到了這個地方!可以說,從韓信第一次自立為王的念頭萌生時,其實就已經距離黃泉不遠了。


龍羽評青史


韓信,淮陰,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韓信經過蕭何的推薦,被劉邦拜為大將!然後,韓信連續滅魏、徇趙、脅燕、定齊,立了很大的軍功!齊國平定之後,他跟劉邦說:“齊國的局勢不是很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

劉邦經提醒於是改口說:“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雖然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但在劉邦的心中,對韓信就有了個疙瘩!

後來楚漢相爭,項羽兵敗自刎而死,劉邦於是收了韓信的兵權,改封韓信為楚王。

項羽兵敗後,他手下的一個將領鍾離眛一直與韓信關係很好,就投奔了韓信。劉邦記恨鍾離眛,聽說他在韓信那裡,就下令韓信逮捕他。此時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遊覽雲夢澤。”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這時有人向韓信建議:“殺了鍾離眛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於是韓信把此事與鍾離眛商議,鍾離眛說:“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結果鍾離眛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眛首級去陳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后面的副車上。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說:“有人告你謀反。”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韓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悶悶不樂。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對陳說:“你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

後來陳豨果然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你。”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消息!結果韓信的一個家臣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於是呂后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

當韓信入宮時,蕭何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

這就是韓信被殺的情況!如果韓信不謀反,又肯放棄兵權,估計當個富貴閒人是沒問題的!


大江侃歷史


韓信最終逃不過被殺主要是做人太失敗了!

韓信攻打齊國的時候已經知道儷食其說服齊王田廣歸順劉邦了,本來是不打算進攻的.但是被人一說,他又強攻了,導致儷食其慘死。還憑藉這事去劉邦那裡要了一個王,被儷食其的朋友恨死了!

諸如此類的事情韓信得罪了很多人,而且他被殺的時候一個求情的人都沒有,連蕭何都來送他去死了,可見韓信做人太失敗了!




大寶喜歡吃提子


韓信之死實是咎由自取,劉邦不是一個愛殺功臣的人,大家看張良蕭何曹參夏侯嬰樊噲周勃陳平一大批開國功臣都得善終,絕大多數後代的富貴一直延伸到東漢末年甚至是南朝,英布和彭越本來就不跟他們一條心,對開國的貢獻也不大,開國功臣裡等於只有韓信一人被殺,連雍齒這個小人都放過了,這是因為韓信在攻打齊國時犯了兩個致命錯誤,第一在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投降的情況下,還要攻打齊國,導致酈食其被齊王烹殺,簡直滅絕人性。第二打下齊國後,在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韓信不但不去救劉邦,反而寫信要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當時礙於形勢,忍氣吞聲,等到打敗項羽,天下已定,不收拾韓信才怪,韓信是軍事上的天才,但人品夠差,政治頭腦更是極其愚蠢,最終被殺是理所當然。也不值得同情。


楊喜光


韓信為劉邦打下江山,為什麼逃不過被殺?我以為是"該造反的時候沒有造反,不該造反的時候卻要造反”的緣故。

當韓信斬殺項羽大將龍且、盡定齊地並且被劉邦封為齊王以後,項羽的使者武涉以及韓信身邊的蒯徹都為韓信分析當時天下的形勢,勸韓信脫離劉邦,與劉、項鼎足而立。韓信如果這時候聽了二人的話,三國演義怕就要提前四百年上演了,可是韓信卻深深地顧念劉邦對自己的重用,也可以說是恩情,不肯聽從。一一這就是該造反的時候沒有造反。

項羽被消滅以後,劉邦改立韓信為楚王。九個月以後的漢六年十月〈漢以十月為每年的第一個月〉,有人報告韓信造反,劉邦用陳平的"偽遊雲夢"計策,拘捕了韓信,將其貶為淮陰侯。韓信自己也清楚,劉邦這樣做,是忌畏自己的領兵才能,因而怏怏不樂,經常請病假不上朝,在人事關係方面,羞於與周勃、灌嬰等一干武將為伍,只喜歡一個在他面前畢恭畢敬的樊噲。當陳豨被劉邦派往趙地、代地守邊的時候,韓信便與陳豨約定共同造反,自己做內應。

漢十年九月,陳豨在趙、代造反,劉邦領兵平叛,約韓信同行,韓信裝病不去,卻暗地裡與陳豨通謀,組織家裡的僕從等,準備乘機襲擊呂后太子。可惜被人告發,漢十一年冬,又被呂后斬於長樂鍾室。一一這就是韓信的不該造反的時候卻要造反。

現在常常有人為韓信鳴冤叫屈,也貶斥劉邦忌殺功臣。其實劉邦平叛回來,聽說了韓信被殺以後,還“且喜且憐之”,喜得是除去了一個禍根,憐惜的是韓信的功績。那麼劉邦為什麼會把韓信當作造反的禍根呢?拋開韓信的實際造反不說。漢四年冬天韓信滅亡齊國以後,要求劉邦封自己為"假王"〈代理齊王〉以鎮守齊國故地,劉邦迫不得已,只好封他為齊王;漢五年十月,韓信和彭越又因為劉邦不明確他們的封地,因而不信守共同攻打項羽的約定,導致項羽把劉邦打得大敗。正是因為如此,垓下之戰剛一結束,劉邦就收回了韓信的兵權。莫說帝王,就說我們平民百姓,那位領導會喜歡一個總在關健時刻要挾自己的的下屬呢?從韓信的角度說,你總讓劉邦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你不是找死是什麼?

對於韓信的死,司馬遷評價說:"假如韓信學會謙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矜持自己的才能,那麼對於漢家的功勳,可以與周公、召公、姜太公相比,代代享用不盡。可是韓信在天下安定以後,還要謀反,被夷滅宗族就是咎由自取。”司馬光評價說:"〈韓信〉以市井小人之心希望別人用君子之德回報,也太難了!"

韓信在可以造反的時候顧念劉邦"以己之衣衣我,以己之食食我",不忍心造反;天下大定以後又怏怏不樂決意造反,完全不看天下形勢,只憑自己內心的感情行事。總結起來說:他就是一個軍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侏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