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前為何給魏忠賢收集骸骨,並且修墳立碑呢?

遙山書雁


明光宗去世後,東林黨搞出“移宮案”扶朱由校上臺,並藉此掌控政權,排斥非東林黨人,他們自稱君子,把東林黨以外的人稱作小人。遼東經略熊廷弼不會迎合他們,被搞下臺,扶上袁應泰,才一年不到,就丟了瀋陽、遼陽等大城,天啟皇帝很憤怒,扶魏忠賢上臺,在文官系統之外搞了一套宦官監軍系統,魏忠賢逐漸的把這套系統伸向財政系統,開始在江南設卡收稅

東林黨大多出身江南大地主或大商人家庭,過了兩百年不用交稅或少交稅的舒服日子,魏忠賢這麼搞他們自然不願意,開始彈劾魏。魏雖然有皇帝的支持,但是感覺力量還是太小,想要找幫手,而被東林黨排斥的那幫人日子也很難過,想要找靠山,但是文官畢竟矜持,不願意沒底線的投靠魏忠賢。

東林黨很快把事情做絕,天啟四年,東林黨利用京察的機會彈劾處理跟東林黨作對的“奸邪小人”,人數達330多人,創造有明以來的吉尼斯紀錄。非東林黨忍無可忍,毅然決然的投靠了魏。

在天啟的指示下,魏開始反擊,以汪文言為突破口整肅東林黨。汪是混混出身,機緣巧合之下成為朝廷命官,做了官之後,不改混混習性,很會鑽營,混到內閣中書舍人。中書舍人負責文書上傳下達,手眼通天,和東林黨大佬的關係很深。東林黨也利用他做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這次的事情是熊廷弼被逮捕(熊廷弼的事情有機會再寫)以後,他家人拿出4萬輛銀子送給汪文言,要求救熊廷弼一條命,魏調查這個案子以後,汪文言只供出2萬兩,魏認為另外的2萬兩被東林黨人放進腰包了。

魏根據這條線索逮捕了東林黨左光斗,顧大章等人,東林黨進行激烈反擊,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天啟皇帝不為所動,魏忠賢進一步逮捕大量的東林黨人,東林黨被趕出朝廷。在魏的主持下,天啟一朝度過了平靜的四年。

但是東林黨掌握輿論大權,魏忠賢在民間的形象早就黑得像墨水一樣。

這種形象自然影響信王朱由檢的看法,他並不理解天啟皇帝臨終前叫他重用魏忠賢的意圖,反而認為皇兄很昏庸,居然被魏忠賢這死太監給矇蔽了。

朱由檢登基以後,幹掉閹黨,300閹黨成員離開朝廷,東林黨捲土重來,推翻魏忠賢的政策,江南運轉正常的稅收系統被撤除,美其名不與民爭利。遼東要打仗,國庫沒有錢怎麼辦,東林黨用了一個辦法,撤掉驛站,省出錢財,充作軍費。其中西北一個驛站的工作人員失業了,後來帶著廣大農民兄弟挖了大明的牆角,沒錯這人就是李自成。

東林黨這次又作死,他們推薦的薊遼督師袁崇煥搞出大事件。

崇禎二年,皇太極帥兵打到北京城下,崇禎問怎麼辦,滿朝的文武官員沒有一個出得靠譜的主意,這裡可憐崇禎一下,呵呵。

這時候崇禎發現東林黨人都是草包,想把這批人換下去,正好被下獄的薊遼督師袁崇煥招認說他與皇太極議和是和東林黨大佬錢龍錫商量過,真是打瞌睡就有人送來枕頭,崇禎再次把東林黨人趕走。

上臺的非東林黨人也不幹正事,整天鬥來鬥去,以至於內閣首輔換來換去,除了溫體仁做了五年,其他人做的時間都很短,這些人在崇禎看來要麼結黨營私,要麼肚子裡沒有墨水,他想從翰林院提拔年輕有才幹的人,卻發現他們只會誇誇其談。

苦尋人才而不得,崇禎把主意打到新科進士上面,在崇禎七年的殿試中提了八個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針對當時的大明難題,如:天津登、萊巡等處都有重兵把守,導致軍費激增,有什麼辦法消滅後金,回覆疆土;漕糧和馬匹是軍隊緊缺物資,為何總是被拖欠,有什麼辦法杜絕此類問題。

沒有錢,沒有人,崇禎自己一個人再努力又有什麼用,一切不過徒勞而已,崇禎到這時候才開始理解皇兄臨終囑託的用意。但是魏忠賢的下場嚇壞了所有的太監,沒有誰在願意出面幫崇禎了,他們做的也只是監軍一類的工作。

李自成進逼北京,朝廷拿不出軍餉,崇禎號召達官貴人捐贈,沒有一個出銀子,崇禎叫他老丈人帶頭捐款,他老丈人也很逗,捐了幾百兩。崇禎很傷心,他身邊的宦官說了一句:“忠賢若在,何至於此。”崇禎叫人偷偷給魏忠賢做了一個衣冠冢。

1644年三月十八日,崇禎最後一次敲鐘召集官員議事,沒有一個前來應卯。這時候,他最後悔的應該是殺了魏忠賢。

十九日,崇禎到後宮安排後事,叫人找來平民的衣服,親自給幾個兒子穿上,對著他們說:“孩子們你們都記住,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小民了。將來在外,遇上有身份的人,年長者稱‘老爺’,年輕的呼人家一聲‘相公’,對普通百姓,年紀大的要叫‘老爹’,與你們年齡相仿的要叫‘兄長’,對讀書人以‘先生’相稱,對軍人就尊一聲‘長官’。”

李自成軍隊,來到皇宮,尋找不到崇禎,最後在煤山一顆歪脖子上找到崇禎的屍體,崇禎早已上吊自縊。

做個總結,晚明黨爭激烈,天啟皇帝靠魏忠賢穩了一段時間,天啟去世後,十七歲的朱由檢以藩王的身份登基

,做事急躁,先是打掉閹黨,再趕走東林黨,短短兩年時間,朝廷裡面處理政事經驗豐富的官員一掃而空,提拔的新人要麼不頂用,要麼參與黨爭。兜兜轉轉,崇禎走回他哥哥的老路,大量的啟用太監,但是已經找不到向魏忠賢一樣可以擔綱的人了。

崇禎發現,隨著時間推移,文官們的私心越來越大,太監才是帝國的良心。

崇禎最後有沒有厚葬魏忠賢,有待考據,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忠賢得到了他的認可。


歷史回放機999


崇禎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墓址選在了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雲寺。這就是崇禎帝收魏忠賢骨立碑的事!

崇禎在國破人亡的慌亂絕望中,為什麼會突然改變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賢的初衷,重新審視魏忠賢的價值和功績,並出人意料地為其收集骸骨、修墳立碑。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在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場上,所表現出來的深明大義和遠見卓識。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寧錦一戰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國家、講求原則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層能力、這種魄力、這份功績,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賢這樣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和把握動盪時局能力的“能人”來獨當一面,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但崇禎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報仇雪恨和獨掌大權,藉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徹底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這種讓人噤若寒蟬、如履薄冰的高壓態勢,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了皇兄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國難當頭,非常時期,個人恩怨和個人私慾是不是應該暫時放一放呢畢竟,國祚永存,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最硬的道理。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


文理札記


死前被公佈罪狀、發配鳳陽,死後被碎屍萬段、懸首示眾,崇禎上臺後對魏忠賢的這一系列處置,在給當時黑暗政壇帶來些許新鮮空氣的同時,也讓他贏得了聖明之君的歡呼頌揚。然而,十七年後,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禎卻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墓址就選在了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雲寺。

  每次讀《明史》讀到這裡的時候,筆者總要驚訝一番,沉思一番。驚訝的是,崇禎在李自成大兵壓進的危急時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調兵遣將上,居然還有閒心做一件與禦敵守城毫不相干的事情;沉思的是,崇禎在國破人亡的慌亂絕望中,為什麼會突然改變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賢的初衷,重新審視魏忠賢的價值和功績,並出人意料地為其收集骸骨、修墳立碑。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在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場上,所表現出來的深明大義和遠見卓識。


小ELEVEN


不請自來,我來回答

首先;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自縊身亡,大明滅亡歷經276年。死前披髮掩面,留言曰,任而分朕屍體,不可傷害百姓,諸臣皆可殺,為何崇禎死前如此痛恨自己的臣子!

反過來我們在看一下魏忠賢。

魏忠賢此萬曆年間進宮,歷經萬曆,天啟,崇禎三朝,東廠廠公,閹黨之首,權傾朝野,隻手遮天,結黨營私,慘害忠良,使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只知有魏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崇禎二年,魏忠賢被崇禎皇貶為庶人,發往邊疆路上自縊而亡,其黨羽亦全部遭到清算。

魏忠賢雖惡貫滿盈但其有一優點那就是他出生底層,對百姓苦難深有了解,對官商勾結極為痛恨,所以掌權之後嚴厲打擊士大夫階層,增加南方富商稅收(這在萬曆年間富商受到士大夫階層的保護,一直未曾交一分賦稅)軍事方面也絕不糊塗啟用毛文龍,重用袁承煥等等——魏忠賢把持朝政時期雖禍亂朝廷但也同時打壓了士大夫階層,朝廷四面開戰但軍費從未短缺。簡單說就是小事睚眥必報,大事從不不糊塗知道孰輕孰重。

魏忠賢一死,士大夫從新掌權,用兵不減,南方賦稅取消只能增加農民賦稅,百姓苦不堪言,陝北地區率先起義

農民軍李自成和遼東金軍兩面作戰名庭缺財政逐年吃緊,最後甚至到了發不出軍餉的地步,

崇禎本想和金軍議和大臣們反對,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想要南逃大臣們不語,此時的崇禎帝才想起魏忠賢,死之前大罵;諸臣誤我

而明朝滅亡前幾年崇禎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命人收集魏忠賢遺骨,重新葬之

貼身太監曰;忠賢在事必不會如此!




外太空的首富


不知道題主從哪裡得到的資料,我翻閱了能夠找到的書籍,都沒有找到這個記載。 首先,先看正史的記載。

本紀二十四,莊烈帝第二原文,丁未,昧爽,內城陷。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城中大亂,皇帝百官都在倉皇逃命,竟然還有時間去給魏忠賢遷墳,於理不合,也不符合崇禎的性格。

其次,再看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計六奇撰寫的《明季北略》中的記載。丁未五鼓,上御前殿,手自鳴鐘,集百官,無一至者,遂散遣內員,手攜王丞恩,入內苑,人皆莫知。上登萬歲山之壽皇亭,即煤山之紅閣也。時上逡巡久之,嘆曰,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己而太息曰,想此輩不知,不能遽至耳。遂自經於亭之海棠樹下。

再看無名氏編的《崇禎長編》殘本,僅剩下崇禎十六年十月到十七年三月的記錄。也沒有記載。

即便清朝張廷玉編明史時年代久遠,可信度不大。作為明朝遺民的計六奇所寫的明季北略,可信度應該很大。

再分析崇禎皇帝的性格,剛愎自用,即使錯了都不會認錯,何況推翻自己最大的功績呢。


最後的守門人


崇禎死前已經喪心病狂,頭腦完全糊塗了,比如崇禎親手砍殺女兒,逼后妃以及力主立他為皇帝的皇嫂張寶珠自殺。

至於崇禎為魏忠賢修墳立碑完全是精神錯亂的表現。崇禎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剷除權傾天下的九千歲魏忠賢與天啟帝乳母客印月為首的閹黨,甚至比秦始皇剷除嫪毐,秦王子嬰剷除趙高,唐昭宗剷除楊復恭,康熙剷除鰲拜,嘉慶剷除和珅更加英明神武。

崇禎剷除魏忠賢是絕對正確的英明之舉,而且崇禎重用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使大明王朝一度出現中興的氣象。


如果沒有魏忠賢閹黨的破壞,天啟時期明朝就很可能一舉打垮後金。是魏忠賢閹黨排擠抗金名將熊廷弼,導致遼陽瀋陽被後金攻佔,是魏忠賢閹黨重用王化貞導致廣寧慘敗,是魏忠賢閹黨陷害冤殺了抗金名將熊廷弼,是魏忠賢閹黨排擠了東林黨領袖抗金名將孫承宗,是魏忠賢與他的乾兒子毛文龍排擠抗金名將袁可立沈有容,導致明朝海上戰線壓制圍攻後金的大好局面被破壞,是魏忠賢閹黨在民族英雄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與寧錦大捷以後把抗金名將袁崇煥孫元化等排擠出抗金前線。是魏忠賢閹黨禍國殃民貪汙受賄掏空了明朝的國庫。

崇禎死前最不應該後悔的就是剷除魏忠賢閹黨,崇禎最應該懺悔的應該是自毀長城冤殺了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以及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等。如果袁崇煥孫元化在,明朝打垮後金收復遼東甚至一統天下實現中興都是時間問題。

而崇禎把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救援北京,打退皇太極十萬後金軍主力的民族英雄袁崇煥千刀萬剮傳首九邊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比如袁崇煥的部下祖大壽殺害抗金名將何可綱投降皇太極,也埋下了吳三桂左良玉等將領消極勤王的致命隱患。

而崇禎一錯再錯,冤殺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導致孫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帶領一萬多人的艦隊及西洋火炮投降皇太極,使明朝徹底失去了對後金的艦隊與火炮優勢。

崇禎死前後悔剷除魏忠賢閹黨,卻沒有後悔冤殺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與孫元化等名將,可謂至死不悟。


厚德載物49847


這個問題說簡單,就簡單;說複雜,就複雜。咱就往簡單了說,其實明朝亡於黨爭。崇禎年間,黨派林立,你象東林黨以及以朝中大員為首的各地黨派,他們互相勾心鬥角,黨同伐異,毫無原則可言。有的人可能會說東材黨人不是以天下為己任嗎?是一群憂國憂民的鬥士媽?東林黨人的事放到後面去說。其實大多數人認為明朝亡於閹黨之禍,依我之孔見,不是!其,在朱由校朝就已黨爭日熾(其實黨爭張居正是始作俑者),當時幹事兒的,不如不幹事兒的;不幹事事兒的,不如整事兒的;整事兒的事兒,不如壞事兒的。整個朝廷上下烏煙瘴氣,那可真是文官貪財,武官惜命!而魏忠賢這個人雖然貪婪殘忍,但他對皇帝是忠心的,因為他知道有皇帝在,那他是一個之下,萬人之上(閹人直系親屬相對少)。由於魏忠賢在時能夠平衡各個黨派之爭,達到暫時的平衡,朝野上下還沒有出現太大的動亂。魏忠賢一死,黨爭是愈演愈烈,呈火山爆發之勢,終於使危如累卵的大廈崩塌!假使崇禎不生性多疑、優柔寡斷,重用孫承宗、熊庭弼、袁崇煥(儘管袁有些獨斷專行、好大喜功),那麼滿清入主中原就不好說了。簡要說說東林黨,顧炎武統領東林黨時,正如他的一幅自勉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當時東林黨人憂國憂民的真實寫照,而後來就良莠不齊。甚至是禍國殃民了!


陳思佳797


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明朝中央政府無力抵抗,對於李自成提出的和談條件,朝中大臣無人表態,更沒人願意主動站出來承擔操作和談事宜。最終李自成發兵攻城,崇禎在農民軍攻進北京城後,上吊而死。但他死前下令重新安葬一代權監魏忠賢。



這讓很是意外,魏忠賢在天啟朝權勢熏天,先是極力阻止朱由檢登基,後是謀求架空崇禎,崇禎對他可謂恨之入骨。在掌權不久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了魏忠賢黨羽,嚇得魏忠賢吊死在流放途中。崇禎與魏忠賢可謂不共戴天,那崇禎為何要在臨死前重新安葬魏忠賢呢?



這要從崇禎繼位後的局勢說起,崇禎剷除魏忠賢一黨後,完全掌握中央政府大權,並謀求迅速撲滅關內農民起義軍和消滅關外女真勢力。可是不管他怎麼努力,農民起義是越剿越強,皇太極是一天天做大。相反在魏忠賢時期,努爾哈赤怎麼厲害,也過不了山海關,最後還被袁崇煥一炮轟死在寧遠城下。



在魏忠賢掌權時期文官集團是魏忠賢打擊的重點對象,魏忠賢死後,這些人並沒有全力輔助崇禎中興大明,而是為了權勢結黨營私貪贓枉法,搞得民不聊生,在關鍵時候只想明哲保身。魏忠賢在時,大家認為天下事都壞在魏忠賢一人,對明朝並沒有失去信心。可魏忠賢死後這些人成了千千萬萬個魏忠賢,讓百姓對明朝徹底失去了信心。這樣就造成了農民起義軍越剿越多,哪怕是清軍入關後,一些人寧遠投降外族也不效忠南明。



崇禎臨死前也許沒有看的這麼深,但是他一定認為魏忠賢與那幫文人比起來要好得多,最少他能幫天啟皇帝控制住局勢,承擔罪責。所以他不但重新安葬了魏忠賢,還留下了“滿朝文臣皆可殺”。


滄海一粟7528


崇禎到死前或許明白魏忠賢才是真正能為大明朝辦實事的人!魏忠賢雖然喜歡錢,甚至有些把持朝政,但由於明朝特殊的政治制度,太監手中權力再大,最終也只是皇帝的奴才,無法威脅皇權!

太監在明朝屬於皇權的延伸,太監權力大得益於帝王信任,這也是為什麼崇禎剛繼位時不過是個十六七歲的小屁孩,卻能一舉拿下權傾朝野的“九千歲”!

明朝到了後期東林黨把持朝政,這些人滿口仁義道德卻自私自利全然不顧國計民生,他們是大明朝最肥的蛀蟲…崇禎雖有心改革痺症,卻被這些人束手束腳,某種程度上說崇禎被東林黨給騙了。崇禎年間沒有宦官為禍,皇帝信任東林黨,可這些人回報皇帝的只有貪婪、自私,最終使得大明朝走向滅亡!

再看魏忠賢,其把持朝堂的時候積極改革稅收,重用熊廷弼收復遼東,雖然有些小毛病,明朝在天啟年間還算是比較平穩的態勢,明朝的太監某種程度上代表皇帝的意志,可以為皇帝辦實事,關鍵時刻甚至可以當背鍋俠,可惜這個道理崇禎明白的太晚,最終只能自縊於煤山的歪脖樹…





石說大史話


崇禎被東林黨人坑的不行,可能比起滿朝只會耍嘴皮子不幹這正事的文臣,他覺得魏忠賢要靠譜一些吧,至少在政事上和對外方面,魏忠賢要比一些文臣更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