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農村辦喜事扎堆,可為什麼有些人不隨禮呢?

說事兒三哥


一,社交是有成本的,維繫大的社交關係網要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成本、財力成本。一般人的社交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有選擇的取捨的。

二,其次,社會是分層次和階級的,如果馬雲兒子結婚請你去吃酒,你準備隨禮多少呢?多了你負擔不了,少了拿不出手,多少都不合適。因此,超出自己階層的隨禮,有些人就放棄了。

三,總之,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量力而行,無可厚非。


互聯網行業觀察


農村一直以來講究的就是禮尚往來,有來有往,特別是在過去很多年裡,農村一直都是這樣,無論是鄰里還是遠親近親,只要辦酒席,一般都會隨禮。但是今天不一樣了,時代在改變,農村這種辦喜事不隨禮的風氣也開始變了,很多人不會像過去那樣,有人家辦酒席就隨禮了,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幾點:

隨禮的成本越來越高

過去農村辦酒席,隨禮是很隨意的。我記得我們家有一個很久以前的賬本,上面記載的是我叔叔結婚的時候收的禮金,那個時候農村人沒錢,有的人隨禮拿不出錢,就拿黃豆、木炭、白糖等等來慶賀,好在那個年代人們不會覺得拿黃豆當禮金是丟臉的事情。但是今天不一樣了,很多農村喝喜酒隨禮,100塊錢已經感覺快拿不出手了,如果再像過去那樣,東家有酒喝東家,西家有席吃西家,那麼一年到頭花在吃酒席上的錢差不多就佔到了一年收入的一半(甚至以上)了。

所以,因為今天農村人喝喜酒的成本越來越高,導致很多人會選擇性的參加各種宴席。

部分農村人住進城市是他們選擇性隨禮的重要原因。

如今一些地區的農村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上都定居城市,他們很少會回到農村了,對於農村的習俗也不是很推崇,所以當村裡一些人家辦酒席的時候,他們一般會查看自己家的人情賬簿,如果還有人情帳沒有還上,那麼就會隨禮,如果人情已經還上了,那麼就不會在隨禮了,這樣他們以後住在城裡也就更加安心了,不會因為農村老家的人辦酒席而來回奔波了。

對於農村人來說,我們都是這樣認為的,人情是必須還的,還完了以後,不來往那是正常的事情,如果有人情沒有還,那麼是會被別人說閒話的,特別是年輕人本身就對這種傳統習俗不是很感冒,所以對於農村那些辦酒席的,只要人情還了,就自然不願意去隨禮了,這樣他們以後住在城裡就更加安心。

總的來說,如今農村一些人不願意隨禮主要就是這兩個原因,一個是隨禮的成本越來越高了,一個就是想把人情帳還完以後,就不想在維護那麼多無關的關係了。


醉美皖西大別山


年底,農村辦喜事扎堆,可為什麼有些人不隨禮呢。

禮尚往來、禮尚往來、你不往我不來也是正常的。

農村年底辦喜事扎堆、是在這個時間段,在外打工的、做生意的、求學的、都會從四面八方奔回老家過年的,村裡也熱鬧了、人員也都齊了,這個時間斷辦喜事正好,在外回來的親屬朋友、也不用特意請假回來參加喜事,年底回家過年順便就參加了。

有些不隨禮的人、早以把事情看透了,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你隨我、我隨你、當時接禮時看見錢了,到最後誰家都沒剩下、錢都被飯店、賣菜的菸酒糖茶……等,一些商人給錢賺去了,既然這樣、那倒不如不隨禮了,自家有喜事、就約上自家幾個親朋好友吃點喝點,既簡單又快樂。

拒絕收禮


1村裡人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有些人不隨禮可能有如下原因,

1.有些人家就喜歡辦酒宴,沒事找點事也辦,買個貂,老母豬下個崽子也辦,為了掙錢而辦,誰也不傻,能一直隨份子嗎?

2.有些人家總辦酒席,這事都講禮尚往來,你比別人多辦一次兩次人家就隨你了,比別人次數多太多,誰能一直隨。

3.或許也有,你給我隨禮之後,我收到錢就不回禮的人吧,我沒見到過。





史努比小昊


傳播農業知識,分享農村見聞,關注農民生活。大家好,我是我家生活在農村。今天和大家探討的問題是:年底了,農村辦喜事扎堆,可為什麼有些人不隨禮了呢?

快過年了,出門打工的都回來了,親戚、朋友家裡有喜事的,都會把喜事放在這時候辦。一來人多熱鬧;二來能多收點禮錢。


以前,在沒有出門打工之前,人們喜歡把結婚這樣的喜事放在農忙過後。因為這時候都不忙了,而且家裡也有東西了。現在不同了,基本上都把喜事放在年前年後,結婚的、剃小辮的、就連送米麵也放在年底。現在的規矩也少了,可能是與時俱進了,原來送米麵是男孩出生10天送,女孩出生12天送。現在沒這講究了,都是到年底送。大家都把喜事到年底辦,就是這樣,可為什麼有些人不隨禮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農村講究禮尚往來

在我們那邊辦事的時候,主家會提前準備一個賬本。然後請村裡有文化的兩個人,一個記來的客人名字和上的禮金的多少,另一個收錢,最後兩個人要對賬,如果沒有差錯的話,就把賬本給主家。以後村裡有辦事的,主家會根據賬本上人員的名字,以及禮金的多少進行還禮。如果當年主家辦事的時候,你隨禮了,那麼這次你有事,他也會去,給你捧場且還禮,但是你如果沒去,那麼他也不會去的,這叫誰不欠誰?


二、五保戶人員,隨禮收不回,索性不隨了。

農村很多村子裡都有五保戶,他們無兒無女,而且自己這輩子又沒有什麼事情,需要讓大家上禮的,他認為他隨禮是多餘的,給一家上禮就虧一家,索性誰家都不上禮,我不想著你的禮錢,你也不指望著我給你上禮。

以上就是我認為農村為什麼喜歡把喜事放在年底辦和有些人為什麼不上禮的原因。但是,隨著國家提倡移風易俗,上禮現象以及大操大辦喜事會越來越少。


我家生活在農村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這幾年農村辦喜事確實扎堆年前年後,因為平時人都外出打工,都不在家裡。選擇年前年後辦喜事,主要是外出打工的,做生意的人都回來了人多熱鬧。另外一方面好統一請客,前幾年我們農村隨禮從幾十塊到現在二百至六百不等,現在我們農村特別是年青人不管家裡有什麼事都會請客吃飯,比如;誰家建房、小孩考學、買車、結婚、生孩子 他們都會提前通知,一般的朋友最少要拿200,如果關係好一點的朋友要拿600~800元,我每年春節回家隨禮都得 3000~4000元,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當然禮尚往來嘛 你說的不隨禮,那也是個別現象,如果說個別家不隨禮那是肯定有原因的,如果說他去每一家都不隨禮,那就是他的人品問題。


村上雲波


您好:

我來回答一下。

我只能聊聊我們這裡農村地區的情況。來吃酒了就一定會隨禮,來吃酒卻不隨禮不可能的,我們這裡不會出現這個情況,不隨禮那就不來。正常人都是這樣。

農村普通鄰里之間,比如自己組上人家辦酒席,組上人去吃酒,不是親戚,就是一個組上的,一般是100-200塊,我們這叫吃百家酒。現在大多是200塊。條件一般的家庭會寫100,但是主家也不會怎麼樣,畢竟人情都是你來我往,正常的。玩得好的朋友,或者親戚,那就三五百都有,特別親的,一兩千也有,幾百塊的佔多數。

我們這裡也有這樣的人家,不管組上誰家辦酒席,都不去,當然也不隨禮。除非他自己親戚家辦酒席。其他人從不來往辦酒席,也是一個奇怪的人家。

我們這裡如果你沒有空去吃飯,也會叫人幫忙帶個禮金,禮金會上禮簿,會寫上某某某名字,隨禮多少錢。主家在事後會知道誰誰隨禮多少,也就知道下回對方家裡辦酒席,自己去要隨禮多少。

以上就是我們這裡農村酒席文化,希望可以幫到您!



我在村上打雜


到了年底,確實辦喜事的人多了起來,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是一樣的。那麼,農村人辦喜事,為什麼有的人不隨禮呢?

“農策分析”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因為不熟悉、因為不知道、因為不想隨。

部分農民進了城,與村子裡的人不再那麼熟悉

現在不少為了生計選擇進城務工,又因為孩子上學等問題在城裡買了房、遷了戶口,安了家,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在城裡生活,如果農村家裡沒有老人的話,很少回農村,與村子裡的人不再那麼熟悉了。自己有事情也是在城裡辦,老家的有些人因為路途遙遠、酒店辦喜宴不習慣等原因不來參加,一來二去,就更加的陌生了。而到了老家不熟悉的人辦事情,因為很少打交道、基本不來往,所以也就不隨禮了。

部分農民純粹不知道辦喜事的消息而錯過了

你還別說,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前兩天我們村裡有人娶媳婦,自己很早時間就知道了,可到了辦事情的那天,工作太忙根本就沒記起來,到了第二天,才猛然想起,一看時間,錯過了,就趕緊去給人家道了歉、補了禮。所以,在農村,特別是人們居住比較分散的地方,確實存在著因為不知道他人辦喜事的消息而不隨禮的現象。

有的則是因為純粹的不想隨禮而不隨

第一種情況。有的人進了城鎮安了家,長時間在城裡居住,很少與村裡人打交道,基本上相互之間不來往,慢慢的關係也就淡了,也就不隨禮了。

第二種情況。有的人辦喜事太頻繁,女兒出嫁、兒子娶媳婦辦喜事可以理解,喬遷新居、孩子滿月,也可以理解,可是有的人買了新車、買了一頭驢,甚至殺了豬,都要辦宴席,太過過於頻繁,有明顯的收禮金的嫌疑,所以,人們也就不隨禮了。

第三種情況。人們之間的親情淡了,隨禮也要看對象了。有錢有勢的,不管是在農村辦喜事,還是在城裡辦宴席;也不管是什麼原因,人們都是爭著搶著去隨禮。有些窮人辦喜事,有的人雖然知道,但是會選擇性的忘記,不去隨禮。

您認為農村人辦喜事,有些人不隨禮是什麼原因呢?

歡迎點擊右上方紅色“關注”,“農策分析”為您解答更多此類問題,帶您瞭解更多農村農事,幫您解讀更多涉農政策。


農策分析


年底了,農村辦喜事扎堆,可為什麼有些人不隨禮呢?


每年的年底,在農村都是相親的高峰季和結婚的高峰季。畢竟現在很多人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打拼,只是過年的時候才在家裡待一段時間,也就趁著這段時間把人生大事解決一下。現在不像過去,很多人一想起村裡年底那些人結婚的事情就頭大,因為隨禮又要支出一大筆錢,人情債人情債,真是一筆債啊!

隨禮是一種風俗習慣,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隨禮都是社會交往中一種感情溝通的方式。

在以前,雖然經濟發展落後,人們也不富裕,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密切,特別是農村地區。不管是紅事白事,一個村裡的互相幫忙,互相隨禮,大家一塊開心一塊悲傷,不管是誰家的事,都是村裡的大事。

現在呢?雖然經濟發展了,人們也都普遍富裕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不像以往那麼密切了,農村地區也一樣。雖然關係不像以前那麼緊密了,但是畢竟都是一個村的,抬頭不見低頭見,關係還是需要維護的,畢竟這是基礎。不過現在農村各種攀比怪相層出不窮,紅白喜事大搞大辦,不管是蓋房子、買車子、孩子滿月還是考上大學等,總是能找到理由辦酒席喊你隨禮,很多人都被這些事情搞得煩不勝煩。

說起結婚,現在農村人結婚的多,離婚的也多,有些人都二婚三婚了,不管是幾婚都要辦婚禮,也就是要你參加、隨禮,一次一次的隨,心裡肯定不樂意。農村的隨禮是要現場登記的,再加上現在農村隨禮攀比的厲害,你隨多少大家都知道,別人隨的多,你好意思隨少嗎?雖然你結婚他們也要隨回來,但是你結一次,別人結兩次或多次,每次都隨,即便嘴上不說,心裡也很不爽。

農村很多人一年到頭不在村裡,特別是那些上大學走出去的人,長時間不在家,村裡很多人都不熟悉了,特別是隔代還有那些自己出去時還小的,雖然都是街坊鄰居,但是平時並不怎麼聯絡,基本都是父母輩在維繫關係。這部分人在隨禮這件事上就不會很熱心,畢竟自己以後結婚他們能參加的機會並不多,如果隨了指定是收不回來的;還有就是隨禮也不會參加婚禮和吃宴席,也是虧,一次兩次沒有關係,次數多了指定不爽。

現在很多人都負責生活,本身就財務緊張,碰到隨禮恨不得躲著走。雖然隨禮是人之常情,但是真的很煩啊。隨著隨禮的次數增多,人們感到隨禮不是在增進友誼和情感,好象是在相互交易著什麼。今天你辦滿月,明天我過生日,今天你結婚,明天我再嫁……你送他,他送你,搞的大家頻繁吃著“自助餐”,自己花錢吃自己的飯,互相浪費了金錢,主客雙方都不願意這樣,但礙於“狗屁面子”,沒有人願意捅破這層窗戶紙,就此隨禮性質也變了味道。然而隨禮的現象卻愈演愈烈,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跡象,有時候隨禮嚴重的過個節把一年好不容易攢下的錢都隨出去大半。

不說了,說多了都是煩惱,這馬上就要過年回家了,多少人又要被這樣的事情煩惱?沒辦法呀!

願人們都摒棄這種浮誇攀比的習俗,回到事情的本真層面上,開心的事情開心的過,不要附加太多的金錢因素,如此下去,早晚會崩盤,我想這也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


樂山韻語


農村傳統習俗,代代相傳。年底辦喜酒多得很,有結婚宴、百日宴、喬遷宴、壽宴、開張大吉之宴等等。一般年底好日子多,因為好日子在後頭,講究良晨吉日。碰上兩家親戚或朋友家都有喜酒辦,能禮尚往來嗎?答案是不能。因為兩家之間隨禮了,表示不吉利,把喜沖走的意思。

如不隨禮會不會很不禮貌?傳統觀念,傳統習俗,互相之間講明即可,可以口頭祝賀。

所以,不隨禮也不能責怪,知道是習俗,得接受,得習慣,得實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