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是成功者誰是失敗者?為什麼?

戴著金箍的思考者


諸葛亮厲害。

無論從人品,軍事能力,政治能力來講都是諸葛亮厲害。軍事能力最直接的體現是倆人交過手,司馬懿和武侯交手前並非沒打過仗,對東吳和孟達都是挺不錯的戰績,而且沒失敗過,直至武侯甲首三千後,他一生再也不敢正面和武侯交戰。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毛主席誇讚司馬善權變,智謀不在孔明之下,有幾處甚至比曹操還高!(當年應該迅速征討劉備。)。然而對於孔明的評價卻沒有司馬這麼高,主席認為,《隆中對》就是一個錯誤,千里這地,多分兵力,註定要失敗!綜上,孔明在主席心中估計只能佔8兩。因為孔明用兵過於謹慎,過於守舊。對於這一點,孫權也說司馬用兵厲害,基本上在三中之中沒有對手!這裡當然包括了孔明。

我覺得諸葛亮軍事才幹雖不能說遠勝於司馬懿,但至少較之仲達也是稍勝一籌的。原因很簡單,司馬懿根本無法養寇自重,因為南邊還有一個更強大的孫吳割據勢力,要知道丞相當年就是在那邊吃過大虧的,曹魏從來都是把收復東吳作為頭等大事來籌劃,文帝幾次三番御駕親征就是明證。如果司馬懿能一舉戰敗諸葛亮,只會極大提升他的威望、營造更大的司馬家勢力,所謂上柱國是也,因為畢竟人家孟達根本都沒有正式反,僅僅只是收到了諸葛亮的策反書信,司馬懿就敢先斬後奏,閃電收之。彼時為何不養寇自重,反倒面對諸葛亮時要養寇自重了呢?

總而言之,二人均有大才,不過,不論做什麼事,不都得先活下來嗎?司馬懿活的長久,子孫登基,或許這便是他的命好。

 




欲吟風滿袖


《三國演義》讓諸葛亮神一樣的存在於後人的腦海裡,而那個總是“手下敗將”的司馬懿也“沾光”跟著“火了”。

其實真實的歷史是:諸葛亮確實是一位牛人,治國有方,治軍有道,絕對的棟樑之才,但是並沒有達到“神”的級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筆調傾斜於諸葛亮,確實有點把諸葛亮神話了。

而司馬懿也不完全是手下敗將,很多時候司馬懿展現出來的軍事能力要強於諸葛亮,且成功地遏制諸葛亮的多次北伐。在智慧上司馬懿的確高於諸葛亮,如失街亭章節。但在膽識上諸葛亮要要勝於司馬懿,如空城計章節,最後的死諸葛嚇走活司馬,更顯諸葛亮的膽識要高於司馬懿。甚至可以大膽的揣測,假如司馬懿的對手不是諸葛亮,諸葛亮真有可能北伐成功,所以說《三國演義》的筆調確實傾向於諸葛亮。

不過無論演義還是正史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樣的精彩絕倫。

要說諸葛和司馬誰是成功者,還是個沒有結論的問題。論才幹,司馬懿領先,;論品質、智慧諸葛亮領先,且更符合儒家標榜的理念。不過即使拋開小說《三國演義》,恐怕後世還是會對諸葛亮更為稱道,司馬氏雖然開創晉朝,但畢竟得國不正,歷來為人所詬病。而諸葛亮之所以被推崇,更關鍵的原因還是在於他的忠誠,殫精竭力試圖力挽狂瀾,這樣的品質,才是他被萬世所紀念的原因吧。





堯鄉雜談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是成功者,不能簡單地說誰是成功者。

諸葛亮是歷史上最有智慧的軍師,多次用計擊退了敵軍,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傳為神人。號稱呼風喚雨,神計妙算的人物。有許多成語,典故都是用來傳頌諸葛亮的,身為一代軍師,是非常成功的。

司馬懿一身疑心太重,但,心計不少,深藏不露,委屈求全,承諸葛亮年勢己高,把握時機一反即勝,憑藉一身好武藝和領導本領,大獲全勝,是個成功者。

兩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總的來說都是成功者,都是可圈可點的,直指現在世人還在流傳和研究。


實打實來


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將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做為一場重頭戲來寫,而他們之間也發生了很多次經典戰例,如空城計、火燒上方谷等等,似乎是諸葛亮總在吊打司馬懿,而司馬懿懼而不戰。然而歷史真是這樣嗎?

實際上,歷史上諸葛亮五次北伐,直到第四次才遇到司馬懿,而他們的交手記錄也略顯沉悶,根本沒有演義裡寫得那麼精彩。公元231年,諸葛亮率兵再次北伐,因為大將軍曹真已死,曹魏才啟用司馬懿防禦諸葛亮。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於滷城,這是兩位軍事家第一次直接面對面。司馬懿的作戰思路很簡單,堅守然後等待諸葛亮糧草耗盡撤兵,然後再乘勢追擊。

但是,司馬懿的部下們坐不住了,部下們嘲笑他說:“您為何畏敵如虎?讓天下人笑話。”沒過多久,司馬懿也開始納悶了,上幾次諸葛亮北伐總是陷入到糧草短缺的難題之中,這次怎麼對峙了三個月,還不見他們餓肚子?於是,司馬懿也開始煩躁惱火,立馬召集諸將出戰!這正中諸葛亮的下懷。

此戰,司馬懿讓大將張郃攻擊諸葛亮的南寨,自己則攻打北寨。諸葛亮見招拆招,讓善於防守的王平拖住張郃,讓猛將魏延出擊司馬懿。司馬懿善於運籌帷幄,親自上陣就不是其所長了,何況對面還是魏延。結果,司馬懿很快敗下陣來,損失士兵三千人及一干裝備輜重。司馬懿與諸葛亮唯一一次正面對決,以諸葛亮的勝利告終,但僅僅是小勝。此後,司馬懿更不出來了。

又過了一個多月,諸葛亮糧草不濟而退兵,司馬懿令張郃率軍追擊。張郃是一代名將,經驗老到,他說諸葛亮必有埋伏,但司馬懿就是不聽,執意讓他追擊。張郃無可奈何,只得帶兵追擊,果然被射死在了木門道。諸葛亮斬殺魏國大將,又勝司馬懿一場。不過,對此後世的史學家們有爭論,認為這是司馬懿在借諸葛亮之手謀殺了張郃,為自己以後掌握軍權排除了一大障礙。

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始他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聽說蜀軍再次來犯,急忙率軍抵禦,但他的策略,仍然是堅守不出。他從一開始就掐準了諸葛亮的死穴:只要牢牢守住蜀軍東進的戰略要地,然後跟蜀軍慢慢耗下去,等到他們糧草用盡,就揪住機會再打他一下。半年過去了,司馬懿僅僅主動出擊了一次,見勢頭不妙,就立即退兵了。諸葛亮看這樣耗下去不成,於是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衣服,譏笑他不是爺們。

其實,諸葛亮知道以司馬懿的城府,不會就這樣中計,他要激的是司馬懿的部將,讓他們給司馬懿施加壓力。果然,司馬懿的部將們義憤填膺,紛紛請戰,而司馬懿則打起了太極,說要請示魏明帝再說。當時沒有網絡、傳真和電話,一份請示報告到魏明帝那裡,他的指示再送過來,個把月都快過去了,而部將們的氣早消了。當年8月,諸葛亮沒等到司馬懿出兵的那一天便病逝了。蜀軍退後,司馬懿巡視蜀軍的空營,感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所以,從這一點上,有人也認為,司馬懿確實不如諸葛亮。

在正史中,司馬懿曾經這樣評價他的對手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意思是說,諸葛亮志向很大但不看到戰機,謀略很深卻優柔寡斷,喜歡用兵卻不知權變。這一句評價,對諸葛亮的粉絲來說,簡直是字字戳心,原來在小說和影視劇裡,他確實被神化得嚴重了。而通過成功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司馬懿卻很快官升太尉,在曹魏的地位扶搖直上,這都是諸葛亮的神助攻啊。


古今歷史觀文


俗話說的好:“不以成敗論英雄”,但是依然是俗話,假如不以“成敗”論英雄,那應該以“什麼”論英雄?

人氣嗎?

這個好像真的可以。

1、如果單純從《三國演義》來看,諸葛亮的人氣要遠遠高於司馬懿!

說實話,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唯一記住的人就是“諸葛亮”,那個時候,諸葛亮就是偶像一般的存在。

長大後,我才發現,原來諸葛亮,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偶像,而是大眾神話。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面,感覺是唯一的主角,似乎整部書都是圍繞他來寫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諸葛亮的確是《三國演義》裡面的“男主角”。

就算是咱們現代的電視劇或者戲劇啥的,諸葛亮也絕對是大眾心中的“C位”。

大家可以打開《三國演義》的目錄看一下。

從“三顧茅廬”開始,到“隆中對”“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智取漢中”“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錦囊殺魏延”“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等等。

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家喻戶曉”的成語,可以說,諸葛亮在書裡面,“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無限風光。

至於司馬懿,說實話,是個存在感很弱的“配角”,如果不是最後他們司馬家統一天下,我真懷疑,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司馬懿這個人物。

就算是讀了好幾遍《三國演義》之後,依然感覺不到司馬懿的存在,因為他在曹操的陣營裡面,“低調”到塵埃裡去了,和曹操陣營裡面的勇將謀士相比,微不足道。

所以,如果單純從《三國演義》這本書裡面來對比的話,諸葛亮肯定是完勝司馬懿,在書裡面,以及成語故事,後人讚歎這幾個“位面”,諸葛亮“吹口氣”就可以“秒殺”司馬懿。

2、如果還原歷史的話,司馬懿肯定是要完勝諸葛亮的

因為司馬懿沒有“存在感”,就是要的這種效果,如果他不去隱忍,自然也不會有後面的“改朝換代”。

而且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書中寫的那麼玄乎,至於他有沒有司馬懿厲害,只能說,誰得了天下誰厲害。

諸葛亮再“牛掰”,最後不也是輸了嗎?

總結:

諸葛亮成就了“神話”,在這個位面,諸葛亮唾口唾沫,就能淹死司馬懿。

但是司馬懿成就了“歷史”,在這個位面,司馬懿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至於誰是成功者,誰是失敗者,就看大家從那個“位面”來評判了!


太行山下小小強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身,品德高尚,是智慧的化身,在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諸葛亮如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借東風,每一樁,每一件,都展現出諸葛亮智謀超群的成功。

特別是上方谷一戰,讓司馬懿幾乎命喪黃泉,空城撫琴讓司馬懿以為城中有詐,退兵三十餘里,死後還上演一出死諸葛嚇死活仲達的戲嘛,看了三國戲,埋頭就是計。這兩句話也歌頌諸葛亮的。

從表面上看諸葛亮比司馬懿的成功技商一籌。

從另一方面來看,而諸葛亮為了統一大業的成功,沒有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最後死在戰爭的前線五丈原。

舉個例子,商界鉅子,大企業家王均瑤湧有資產38億人民幣,自己也沒有愛護好自己的身體,於2004年II月7日因勞累過度,患腸癌,英年早逝,年僅38歲。

以我們普通人的話來說,你王均瑤30多歲就死了,你的老婆,還有財產就成了別人的了,所以王均瑤是成功者,最終是失敗者。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前,東當西殺,未立足之地,後來有了諸葛亮才有蜀國!而司馬懿比諸葛亮還長几歲,而司馬懿沒死,你諸葛亮就死了。那麼你諸葛亮的命運和王均瑤一樣,那麼蜀國早遲都得歸司馬家族,因比,諸葛亮是失敗者。

在來說一說司馬懿吧,從名聲來看的話,司馬懿遠不及諸葛亮的!司馬懿身為魏國大臣卻有狼子野心的,要想達到目的,要想成功,所以司馬懿非常注意保重自己的身體,他處處已忍者為大,從不生氣

。常言道,不生氣,就不生病嘛。司馬懿的成功主要還是他身體好,他把曹操熬死了,他沒死,曹操的兒子死了,他沒死,曹操的孫子死了,他還是沒死,最後一統三國。所以一個人,不關你幹什麼事情要想成功,身體健康最重要,這就證明司馬懿的身體好以健康者得天下,最後的結論司馬懿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卿烈鋒1


《詩話.三國司馬懿》

謀略極多身仕族,精權善變兵法熟。

計謀超群陰奸詐,智勇過人孔明愁。

祁山大戰幾十次,互有得失亮慮憂。

街亭馬謖來鎮守,撫掌大笑虛名謳。

孔明用此庸才爾,怎不誤事延運籌。

平庸曹爽位權重,仲達裝病觀其由。

靜觀變化蓄力量,發動政變帥印偷。

洛水起誓緩兵計,兵權爽交位封侯。

信以為真兄弟倆,回到洛陽被砍頭。

曹操逼宮又重演,曹家江山司馬謀。

諸葛亮為報劉備之遇之恩,鞠躬盡瘁,亊必親躬。

火燒博望振威懾,抗曹聯孫赴江東。

舌戰群儒機智諫,瀟灑冷靜巧應哄。

智激孫權下決斷,草船借箭十萬宗。

為借東風呼風雨,麈戰赤壁火助攻。

七擒孟獲剛柔濟,六出祁山逐鹿雄。

失守街亭馬謖斬,空城智退司馬戎。

木牛流馬智慧閃,古今將相第一忠。

諸葛亮六次北伐戰爭,導致財政困難,

兵疲國空,處在當時的情況下,偏隅一方

的蜀國,去侵犯兵強馬壯的魏國,以卵擊石,導致失敗。

諸葛亮用人方面,也有不足之處,沒有很好的儲備後輩力量,五虎將,關張趙馬黃,相繼亡故,對能幹的魏延心存疑慮,聽信楊儀讒言,排斥魏延,導致內部不和。公元236年諸葛亮北伐戰爭,病死五丈原,楊儀、魏延互相傷害,大打出手,被魏國,鄧艾,鍾會率領大軍攻破蜀國。

縱觀歷史,司馬懿更勝一籌。


月影桂花樹


答:詞曰: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壽五十四歲。

“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報先生此日傾。

虎帳不聞施號令,麟臺惟顯著勳名。

空餘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

好看綠陰清晝裡,於今無復雅歌聲!”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聖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白居易)

“撥亂扶危主,殷勤受託孤。

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

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

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

(元稹)

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染病,漸漸沉重,乃喚二子至榻前囑曰:“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言訖而亡。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二人申奏魏主曹芳。芳厚加祭葬,優錫贈諡;封師為大將軍,總領尚書機密大事,昭為驃騎上將軍。

……孫權因此受驚成病。至次年四月內,病勢沉重,乃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至榻前,囑以後事。囑訖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壽七十一歲,乃蜀漢延熙十五年也。後人有詩曰:“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

😂,按照《三國演義》對人物的評價標準,大凡能獲得“後人有詩曰”的都會是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的名士、英雄,或者是被作者高度認可的人和事!所謂“後人有詩曰”既沒有詩文的出處,又沒有作者。我一律按照羅貫中先生自己作品來定論。

可笑之極😂的是,司馬懿,司馬宣王之死,竟然連一行詩文的讚歎都沒給?照常理來說,司馬懿對維護國家邊境地區的安全穩定、對國內經濟的發展、對國家政治體制改革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司馬懿對國家人民也稱得上是嘔心瀝血了。在中國古代這麼個重量級人物,到了《三國演義》裡,甚至不如鍾會、鄧艾、姜維……

還要讓他和諸葛比什麼呢?活著的時候被諸葛打得女扮男裝,死了還能嚇得他找個藉口“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心態真好👍!

歷史上對諸葛的評價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對司馬懿的評價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從歷史定位上還是勉強可以和諸葛相提並論的。

在《三國演義》裡好不容易掌握朝政的司馬懿反倒成為了一個野心家,就是這麼形象。而不費吹灰之力就完全掌握朝政的諸葛卻成為了既偉大又傑出的若干家!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當然是諸葛贏得了生前身後名!司馬懿竄到《三國演義》裡輸成了臭名昭著。


中行偃1


可能很多人不喜歡這個答案,也不服氣這個答案,論成功,我毫不猶疑地選擇司馬懿。

司馬懿是大贏家是成功者。但並不能說,諸葛亮是失敗者,他也是成功者,只是與司馬懿相比,略遜一籌。

我們普通人的眼界,什麼是成功。做高官、掙大錢,兒女出息;從普通人的角度出發:司馬懿完勝吧。

這一點還要解釋嗎?諸葛亮的兒子、孫子叫什麼,您可能不知道;但司馬家得後代,那是一代帝王。

至於是不是竊國而來,那是另外的話題,只說子孫成就,司馬是勝者!

還有一點,大家喜歡討論品德,那,諸葛亮當初是提出借荊州,但始終不還;不管怎麼評說,以當代人的契約精神來看,這有沒有一點老賴的嫌疑!

論衷心、論學識、論口才、論鞠躬盡瘁,諸葛亮當然是我們普通人的楷模!但從個人的角度與司馬懿比起來,我覺得還是司馬懿更成功些。

🙏謝謝大家閱讀!






藍日


這個成功與否看你從什麼方面去看,後世大多喜歡將兩人來做比較。

首先從名氣,來講後人對於諸葛亮的影響大多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世的影視作品中對這一點也是十分的凸顯。諸葛亮一直是以忠臣賢能的形象展示給大眾。

其次從長遠看,司馬懿的韜光養晦,隱忍,給司馬家族累積了較多的政治資本,更多的是惠濟子孫。這點來講無疑是司馬懿更為成功。

留名當留後世名,司馬之成於一世之名,而諸葛流芳百世之名。(僅個人鄙見,可論可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