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指的是什麼?

“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十三經即十三部經典著作,它是浩如煙海的儒家思想典籍的代表。始創於春秋時期,最初為6部,即孔子、孔子弟子等所編著的六經。到了南宋發展定型為13部,就是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十三經”。

十三經指的是什麼?

一、六經

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的合稱。始見於《莊子--天運篇》。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這六部經典著作的全稱依次為《詩經》《書經》(即《尚書》)《禮記》《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其中的《樂》早在戰國後期即已失傳。

對於這六經的作者究竟是誰,在經學史上自漢朝以來就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古文經學派則認為,在孔子之前已有六經,是周公所作,孔子只是對這些經典進行了刪定。二是今文經學派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根據古代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編著而成的,是先有孔子而後有六經的,因此有孔子著作六經之說。這兩種對立的觀點,至今爭論不休而無定論。

實際上兩種意見合起來,是沒有必要釐出你我,實質上是兩者不可分,有周公,更有孔子和孔子的弟子。這些對於今天的研究者來說,更注重的是六經本身的歷史文獻價值。

十三經指的是什麼?

二、五經

六經變成五經,是因為《樂》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失傳,所以到了漢武帝時隻立了《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博士。這些博土就是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負責各自經書的研究和傳授學生。到了西漢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稱五經十四博士。

三、七經

由於漢朝統治者標榜“以孝治天下”,至東漢時,又在五經之外把《論語》《孝經》定為讀書人必讀之書,這樣儒家的經典便擴大為七經了。

四、九經

到了唐朝,科舉考試興起,儒家經典被列為國家官辦學校的學習科目,於是便誕生了九經之說,即《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左氏傳》等九部經書。同時讀書人還必須研讀《論語》和《孝經》,這兩部經典被稱之為“兼經”。

十三經指的是什麼?

五、十一經

唐文宗年間(公元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經以及《論語》、《孝經》都刻在石碑上,總共十一部書,稱為十一經。這些經書刻石至今保存下來,就是有名的“開成石經”。

六、十三經和《十三經注疏》

在宋朝,理學家們把《孟子》和《爾雅》也提高到經書的地位。北宋哲宗年間的科舉考試中就包括《孟子》了。從此儒家的經典就以十三經的形式固定下來,再也沒有變化。十三經之中,《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左氏傳》合稱“春秋三傳”。

對於這十三部儒家的經傳,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註釋工作,人們稱之為注或箋。唐宋時期,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對漢代的註釋也難以理解了,於是一些學者不僅註解經傳的正文,而且對前人的舊注也進行解釋和闡發,習慣上就稱之為“疏”或“正義”。

十三經指的是什麼?

南宋以前,注和疏本來都是單獨成書的。南宋紹熙年間始有彙集唐宋之前具權威性的十三經注、疏及正義合刻在一起,形成整套經書及其註文,稱為《十三經注疏》。這十三部經書的註疏作者分別如下: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榖梁傳》晉範寧注,唐楊士勳疏;

《春秋左氏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疏;

《孟子》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疏。(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