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著,寫在不同年代,但如果它們講述的是一個統一的主題,你覺得是什麼?

甄謙虛


統一主題就是折騰。

《三國演義》是國家的興亡更替;《紅樓夢》是有錢人家的興衰;《水滸傳》是草根百姓的掙扎;《西遊記》是佛仙妖(凡人之外)之間的爭鬥。


清淡滋味坊


《三國演義》通過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描繪了三國時代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特別興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為了爭權奪利而進行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反動本質和血腥罪惡,反映了戰亂中人民的悲慘生活;同時塑造了許多英雄形象,在他們身上寄託了人民的美好願望和理想,曲折地反映了唐五代特別是宋元時代一定的社會本質。

《三國演義》主要表現了人民要求施行"仁政”的願望。“擁劉反曹”嶼明顯傾向,就是這種思想的突出表現。作者揭露和鞭撻了以董卓和曹操為代表的殘酷的統治和好行殺戮,讚頌了劉備和諸葛亮這樣的仁君賢相。特別是在宋元時代,北方人民深受異族討統治和踩踏,產生了強烈的反抗民族壓迫和反對暴政的迫切要求。在當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歷史條件下,“人心思漢”要求漢室為正統,要求出現能施仁政”的比較開明的統治者。一方面能抵抗外族侵略,另一方面又能減輕人民的壓迫剝削。這是封建時代人民的迫切願望。

《水滸傳》是中國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它真實的反映了農民起義的失生、發展、失敗的全過程,揭示了起義的社會原因,描寫了起義軍由零星的個人反抗發展成為大規模的暴動,熱情的歌頌了在起義軍中湧現出來的英雄,併發掘了起義失敗的內部和外部的歷史原因。

北宋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劇烈,到宋微宗年間,統治集團更加腐朽無能,昏瞶糜爛,廣大人民過著飢寒交迫、朝不保夕的痛苦生活。政治是經濟集中的表現,而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就是戰爭。《水滸傳》就是通過北宋末年農民與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武裝鬥爭,深刻的反映了北宋社會的階級矛盾的本質。《水滸傳》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揭露非常深刻,它勾勒出封建階級中各種各樣的醜惡人物。從皇帝、大官吏到地主、惡霸、獄史,都躲不開作犀利的的筆鋒。梁中書貪得無厭,搜刮民脂民膏,兩次用十萬貫錢財給岳父蔡京慶壽;鄭屠欺壓侮辱金氏父女;毛太公訛取解珍解寶打死的老虎向官府領賞,反而誣告解氏兄弟作賊;西門慶勾結官府為非坐歹;賀太歲為官“貪濫,非禮害民”,又強搶奪王義的女兒;獄卒向犯人勒索賄賂,,,,,,

封建統治階級拼命地壓迫人民,剝削人民,使人民顛沛流離,無以為生。為了活命,人民不得不起來反抗,進行革命,所謂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水滸傳》體現了這種造反精神。

《西遊記》通過孫悟空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的故事,用幻想的形式,由折地反映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反抗統治者、反抗邪惡的鬥爭,歌頌了人民的英雄主義精神,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醜惡本質,表現了人民征服自然、戰勝困難的偉大理想。這是《西遊記》的主要思想意義。

孫悟空他是《西遊記》的中心人物,是人民力量、智慧、勇敢和反抗強權的化身,是人民理想中的英雄。他在大鬧天宮故事裡,主要特點是:對神的統治者徹底的否定和猛烈的反抗。他不懼暴力強權,蔑視禮法制度,有平等要求。他大鬧天宮,奪取如意金箍棒,是為了保山寨。他入冥府,強自勾銷候屬名號,是為了解救猴群。在天上,他是與星宿結交,不分高下,一律稱兄道弟。這都反映出,他渴慕“不伏麒麟轄,不伏風凰管”的無拘無束的生活。就是對玉皇、大帝,孫悟空也豪無畏懼。他見了玉帝只是朝上唱個大喏,並不下拜。在受了天廷欺詐以後,孫悟空一怒鬧了天宮,把一個天廷打得地覆天翻,並竪起了“齊天大聖"的旗幟,表示抗衡。在這鬥爭中,天廷統治者的面目被暴露無遺:他們殘暴、奸詐、卻又腐朽無能。更可貴的是,孫悟空還提出了徹底的鬥爭口號,“皇帝輪流坐,明天到我家。”“只教他(玉皇)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若還不讓,定要攪攪,永不清平!”至此,孫悟空的鬥爭發展到了頂點,他不僅要“齊天”,而旦還要根本推翻玉帝的統治,把天迋統治權掌握到自已手中。孫悟空不但勇敢,而旦機智。太上老君把它關進八掛爐中,企圖燒死他,他躲在風眼裡,避過了生死災難。這些描寫,絕不是作者憑空想出來的,有它的深厚的社會現實基礎。神的統治者和神的統治機構實質上就是封建社會統治者和統治機構的杸影。神話世界的生活,總是要塗上時代的色彩的。中國自進入封建社會以來,農民起義從末停止過。明代中葉,更是風起雲湧。在這些鬥爭中,出現了無數英雄,孫悟空便是這些英雄的理想化。他大鬧三界,實質上是農民起義的現實在神話世界中的曲折反映。他對神權的鬥爭,深刻地表達了人民的反抗願望和智慧。

通過孫悟空與念著“慈悲為懷”,“爭氣不如忍氣高”,是非善惡不分的唐僧、憨直天真的豬八戒、老實厚道的沙僧取經,戰妖驅魔,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如唐朝統治者的營私舞弊,比丘國車遲國王的昏庸無能,塗炭人民,作者都以大膽的揭露。就是“極樂世界"的天竺國,也有強盜殺人,獄吏索賄的勾當。如來弟子為了索取人財,競然逼得唐僧把紫金缽盂也獻了出去。不需說,佛教聖地也是醜惡的。吳承恩生活在明代中葉,那正是官宦專權,道士橫行的時代。作者暴露了這些醜惡的東西,實際上對明代時政的攻擊。

(一)《紅樓夢》誕生在清王朝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生產的恢復,特別是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社會經濟一度繁榮。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但在這“繁榮”的背後,卻是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更加尖銳、深化。封建統治階級極端腐化墮落,加深了其內部矛盾,並從中分化出一批不滿現實的貴族叛逆者;同時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日益加劇,廣大勞動人民孕育著反抗的恕火,醞釀著革命的風暴。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處於總崩潰的前夜。《紅樓夢》正是這個時代的反映。它深刻的揭示了封建貴族階級內部進步與反動兩種社會力量之間的尖銳的鬥爭。雖然進步力量還很脆弱,它也不是新的生產關係的代表,因而難免失敗;但這種鬥爭揭示了封建舊勢力必然要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遠。

(二)《紅樓夢》寫了封建貴族大家庭從繁榮走向衰敗的過程的故事。

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戀愛婚姻悲劇,是這個故事的中心。作者沒有表面地、簡單的表現這個愛情悲劇,而是從人的思想性格深處,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去挖掘這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充分地揭露封建主義的殘酷虛偽和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沒落。作品的主題沒有侷限在個愛情悲劇本身,而是圍繞著中心事件,辰開了許多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描繪了一幅極其廣闊的社會生活圖畫。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和罪悪,被暴露的淋漓盡致。作者為封建社會奏出了喪歌,宣告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同時作者也熱情地謳歌了敢於反抗的被壓迫者,讚頌了統治階級中的叛逆者,肯定了他們對自由幸福理想生活的追求。

(三)《紅樓夢》解剖了清朝未期的封建社會。

《紅樓夢》對封建社會的解剖,主要是通過剖析賈府來著手的。在賈府裡,顯然發生了最嚴重的根本對立的矛盾。這就是以賈母、賈政等封建家長為代表的封建反動力量與貴族叛逆者和被壓迫的丫環們所代表的進步力量的予盾對立。這兩種社會力量之間的鬥爭,是激烈尖銳而又複雜細緻的。它在寶玉、黛玉、寶釵的戀愛婚姻悲劇上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現。結果雖然是進步力量橫遭催殘、扼殺,形成悲劇,但反動勢力不過垂死掙扎而,掙扎的愈是瘋狂,也就予示著它愈是灝臨死亡。《紅樓夢》的主題思想,就是在這二種社會力量的鬥爭及其悲劇結局中,得到深刻揭示。

《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封建叛逆思想的基礎上的,因而這種愛情是真摯的,純真的,反封建的。但賈府的統治者只能縱容自已的淫亂,卻不能容許這樣的愛情。因此這一對封建叛逆者愛情,意味著對封建統治者的嚴重挑戰。因此,賈府統治者就集中力量圍攻這一對封建叛逆者,摧殘他們的愛情,迫害林黛玉。寶黛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扼殺寶、黛愛情的賈母、王夫人、風姐,他們不僅是封建大家庭的統治者,而且是封建社會統治勢力的代表。這種勢力雖然已是日益腐朽,但還是相當強大、橫暴兇殘的,封建貴族階級中的叛逆力量與之相比,還顯得軟弱無力,這就決定了寶、黛他們必然失敗的命運。因此,扼殺寶黛愛情的正是整個封建主義勢力。

作者通過對賈府尖銳複雜的矛盾的揭示,對社會各種力量的剖析和多種人物形象的刻劃,深刻地說明了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也說明了整個封建社會已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誕生於明清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到明、清兩代,已經進入了它的末期。在兩千來封建社會生產力長期發展的基礎上,再加上明、清初期的統治者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自已的統治地位,曾經採取一些向人民讓步、恢復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措施,明、清經濟都一度出現過繁榮景色。在農業方面,農耕工具較比以前更加完備,耕作枝術有了顯著改進。水利的普遍興修,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供應了手工業原料的需要。明、清的手工業,如治鐵、採煤、造船、榨油、紡織等,都有很大的發展和提高。明代出現了課一丈二寬約一丈的大練鐵爐,北京西郊有了“煤窯”。明代的紡織業到了清代更為繁榮,絲織業和棉織業的專門鎮市增多。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品經濟的繁榮,明、清時出現了不少商業城市,如南京、廣州、廈門、漢口等。

這一時期,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形式有所發展,僱傭勞動開始產生,“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毛澤東選集》笫二卷620頁)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大城市的繁榮,城市人口增多,封建統治階級對城市人民的榨取也日益加室。城市人民和大官僚貴族的衝突,使社會矛盾趨於複雜化。但是,農民與地主的矛盾仍然是這個時期社會的基本矛盾。商業的繁榮刺激了官僚地主的無饜貪慾,加重剝削,兼併土地。農民經受著殘酷的的壓榨,不斷失去土地,四處流亡,無法生活。因此明、請幾百年中,農民起義不斷暴發。農民與地主階級矛盾的繳化,也促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明、清兩代都實行高度的封建專制。除用武力鎮壓人民外,更實行文化禁錮政策。清代尤為歷害,禁燬圖書,大興文字獄,通過科舉大批收買知識分子。但即使在清代殘酷的專制制度統治下,愛國的進步思想和人民的愛國反抗鬥爭始終沒有被壓制下去。

在這一(明、清)時期,中國的文壇上產生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對人民的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貪汙腐敗,政治無能;鮮明的英雄形象,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深刻的暴露黑暗的社會現實,是四大名著一致的特色。


用戶王者孝


如果說四大名著有一個統一的主題,就是統治階級,想法設法要主宰天下蒼生的命運,無不追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其實四大名著有著非常顯著的共同點,他們說的都不是尋常老百姓的事,講述的全部是統治階級的故事。即便是《水滸傳》,那些梁山好漢,也絕非尋常百姓,如果宋江沒有接受招安,而是選擇繼續造反,最終是替代趙宋王朝,重新成立一個新的統治階級,所以本質是沒有區別的。

《三國演義》更不用說,諸侯割據,連年混戰,像曹操、劉備、孫權一將功成萬骨枯,百姓賤如螻蟻,寧為太平犬,不作亂世人,這就是三國時期的真實寫照。而《西遊記》唐僧取經的核心目的,就是要保佑大唐江山永固。孫悟空大鬧天宮,遭到鎮壓,最後悔過自新,充軍十萬八千里,所以西遊記小說的主題,仍舊是維護皇權,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至於《紅樓夢》,不管紅學怎麼發展,有一個學說永遠不過時,即《紅樓夢》是一部階級小說。在紅樓夢中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各個階層都描寫到了。即便在被稱為理想中的烏托邦的大觀園中,也是等級森嚴,像春燕的母親,連進入寶玉房間的資格都沒有。在賈府過年的時候,主子們在吃喝享樂,但是全府上下幾百號人,全部在伺候這幾個主子,這只是冰山一角,像烏進孝過年給賈府送錢,送年貨。賈府是大地主,它下面有十幾個田莊在供養它,故而賈府就是一個超大的吸血閻王,他吸食的都是平民百姓的骨髓精血。他們吃的山珍海味,全部是盤剝壓榨老百姓的血汗。試想賈府只是一例,朝廷裡有多少王公將相,豪門貴族,都是依靠壓榨底層老百姓,而揮霍無度。所以說四大名著的共同主題,就是統治階級對天下人的壓榨,犧牲天下蒼生的幸福,來滿足它們淫慾。


青埂峰下的鬼話


謝謝。

四大名著如果統一個主題,我想都是利益上的衝突。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三部書,可以說是武力爭奪的角逐。為了各自的利益,智謀加手段不惜一切代價。

《三國演義》與其說個人利益,不如說是團隊的利益。劉備為了自己的利益,軟硬刁憨用盡了渾身解數。曹操呢計謀策略上來平衡得失成敗,一心問鼎中原,嘔心瀝血,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孫權在三足鼎立之間,也在尋找合適自己的位置,也想雄霸天下。

《水滸傳》的英雄氣概是值得的肯定的,但是他們的利益中心,偏離了最初的夢想。宋江這廝更有自己的小算盤,梁山成也宋江,敗也宋江。投降派的眼光短淺如鼠,利益的關鍵時刻,沒能把握美好的未來。

《西遊記》的利益關係,是你我同事之間的利益得失。其中唐僧按原著上說,對於西天取經是不怎麼感冒。為什麼這麼說呢?原著裡唐僧是這麼說的”承蒙聖上恩寵,不能不去西天取經”。其中有兩個”不”字,說明了什麼意思。孫悟空和沙僧只是想要藉此機會,”火線入黨”,快速加入”公務員”編制。豬八戒一個字就是看,看情況而定,都是有自私自利的一面。

《紅樓夢》這部書我幾乎沒大看,當然沒有發言權。可我還是說說自己的看法與感想,《紅樓夢》裡說的是”人性”和”沒落”。”人性”的弱點體現在自私與擁有,利益面前爭名奪利。大觀園裡的人都是戴著面具的偽君子,心計的陰暗無處不在。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真情實感而言,寶玉也不是什麼好男人。

”沒落”是社會造成的,是封建國家的殉葬品。不是那個人能左右了的,在那個時代的人們,除了迷信就是自我不吃虧。根本沒有什麼國家大業的概念,更談不上國家利益了。

綜合來看四大名著,統一主題來說,就是”智慧””利益””人性”。


禪悟淨慧


想了想,如果非要給《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寫在不同時代的名著一個統一主題的話,應該是《西遊記》裡唐僧師徒受唐王之命去往西天,拜佛求經--普度眾生,化解眾生苦吧。

無論是《三國演義》裡的權謀算計,建功立業,還是《水滸傳》裡的英雄結義,打打殺殺,再到《紅樓夢》裡的家族興衰,荒誕奢侈,都逃不脫紅塵俗事,功名利祿,看不透的眾生百態相,終成一絲執念,一陂黃土。放下執念,一心向佛,可解眾生苦,佛祖保佑,南無阿彌投佛!!!![祈禱][祈禱][祈禱]



關注樓市


《三國》寫的是亂世群雄爭霸,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誰強誰就有理,誰就能活得久一點,活得好一點;

《水滸》是說一群人走投無路了,只好落草,殺人放火吃人,無所不幹。說是為了“義”字,其實最後也想過安穩的日子,只是達不成這種願望以失敗告終;

《紅樓》主要說的是家族個人生活百態。家是一顆樹,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小人物(奴才)是樹的丫丫杈杈,大人物(主子)是樹的軀幹,軀幹病入膏肓,樹倒了,丫丫杈杈也完了,“皮之不存,毛將附焉”!一顆樹是一個小細胞,一片森林是一個社會生態璉,一顆樹病了,很快別的樹也容易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西遊》說,受點苦,吃點累,就能取到真經;萬事都是因果,別折騰了,該經歷的都得經歷,該吃的苦也逃不掉。最重要的還是現世,現世修好了,下一世輪迴就好了。

。。。。。。。。

《三國》人物,《西遊》唐僧,都是為國,為天下;《水滸》本意是為自己生路而聚義,想為天下蒼生乾點啥缺點實力;《紅樓》基本是小人物的家長裡短,一個家散了,猶如樹倒猢猻散,慘不忍睹。

結論:無論亂世治世,強才是硬道理!




阿米意


西遊記,在取經過程中,作者設置八十一難,想慧民有多難?無所不能的孫大聖也得受制於唐生,嫑聽話,不敢胡來;

至於三國,展示羅貫中的計謀,奸滑,所以讀了三國學狡詐;

紅樓,初中之時看不懂,後來看,一個破落家族興亡,其中男歡女愛發出銅臭味…幾滴水影子弄出個寶哥林妹妹,終成家族詢葬品…揑在一起遺笑大方…。邪見歪說哈!


慈祥的老師


四大名著有一個統一的主題,就是統治階級,想法設法要主宰天下蒼生的命運,無不追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其實四大名著有著非常顯著的共同點,他們說的都不是尋常老百姓的事,講述的全部是統治階級的故事。即便是《水滸傳》,那些梁山好漢,也絕非尋常百姓,如果宋江沒有接受招安,而是選擇繼續造反,最終是替代趙宋王朝,重新成立一個新的統治階級,所以本質是沒有區別的。


小老虎的vlog


四大名著如果講述一個統一的主題,我認為應該是一個《關於人際關係和管理的問題》。說白了,就是怎樣管理團隊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唐僧是好領導,孫悟空能耐如此大,但依然心甘情願的走著保唐僧西去,走著他那一個筋斗就完了的路程,唐僧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劉備是好領導,諸葛亮本事何其大,也從沒想顛覆他,保完他,再保他兒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宋江也不錯,很會溝通,聚義一百單八將,對他唯命是從,是個好領導。賈寶玉是也是好領導,以情感人,和善可親,處富貴而同情下人,反世俗且不拘一格。所以說,中國的傳統管理學是情義並重,孝感動天的。三國講忠、紅樓講孝、西遊講節、水滸講義。忠孝節義,四大人倫,四大名著。


向陽177991466


“四大名著”的由來,據李漁稱源於馮夢龍的“四大奇書”,演至將巜紅樓夢》取化了《金瓶梅》(請自行百度)。

四大名著,自然不是有意識地圍繞同一主題去創作,但評定者將其同等並列,當然反應了評定者的“統一主題”。

我推測評定者選此四書,意在“育人”,即培養閱讀者“如何做人”?以此觀之,四本書就能“統一”起來:

《紅樓夢》講了“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家族利益與個人理想的矛盾與選擇;

《三國演義》講了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在各為其主的社會中如何生存;

《水滸傳》講了“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可以任俠行義殺貪官滅財主,但最後要“忠君”,主席說“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是其要義;

巜西遊記》講的是“人與天”的關係,個人本領再大,也要順應天道。

四大名著也好,其他類書也好,最終反應的是評定者的愛好和“統一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