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蝗災史

蝗災,顧名思義就是大量的蝗蟲出現,由於蝗蟲數量居多,地裡的莊稼農作物就會成為蝗蟲的首選發洩目標,蝗蟲入境,大量啃食莊稼和植物造成莊稼的赤地千里,赤地千里的後果就是爆發更嚴重饑荒。。之所以現在蝗災越來越少,無非是我們從根本上解決了蝗災的問題--乾旱,此外,中國的滅蝗成就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在大量使用化學農藥之後,肆虐中原的蝗災終於在60年代消解。

近日,東非蝗蟲數量激增,是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加重了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索馬里約1100萬人的糧食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稱一個蝗群規模可以像一個城市大小,一平方公里可容納8000萬隻成年蝗蟲的蝗群,一天的食物消耗量與3.5萬人的食物消耗量相當。它們可對糧食安全和農村生計構成重大威脅。一個沙漠蝗蟲群每平方公里可容納多達1.5億隻蝗蟲。蝗蟲群隨風遷移,一天可以覆蓋100到150公里。一個普通的蝗蟲群一天能摧毀的糧食數量足以養活2500人。

2003年至2005年期間的一次大面積乾旱造成北非20個國家超過5億美元的損失。

為了幫助預防和控制疫情,當局儲存了大量農藥,並進行空中噴灑。埃塞俄比亞政府還部署了四架小型飛機來幫助抵抗蝗蟲入侵。

蝗蟲俗稱蚱蜢,為植食性昆蟲,善於飛行和跳躍。大部分蝗蟲不挑食,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業害蟲。據生物學家研究指出:我國境內存在著三種蝗蟲,即亞洲飛蝗、西藏飛蝗和東亞飛蝗。西藏飛蝗顧名思義即分佈於西藏地區,亞洲飛蝗分佈於新疆、青海、甘肅、內蒙等地,東亞飛蝗則分佈於其餘地區。

對我國農業最具危害性的東亞飛蝗,具有異地遷飛、群集和產卵選擇適宜環境的特性,它主要分佈於42°N以南的黃淮海平原一帶地區.這些地區季風氣候明顯,降水時段集中且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交替頻繁發生,使這裡的沿湖、濱海、河泛及內澇地區出現許多大面積的荒灘、荒地,蘆葦、雜草叢生,是飛蝗繁殖猖獗的適宜和發生基地。東亞飛蝗的繁殖和發育要求日平均氣溫達到25℃以上的天數必須在35天以上。在冬季,如果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下超過20天,或在-15℃以下超過5天,則蟲卵就無法安全過冬。

在歷史上,隨同蝗災會一同出現一連串的社會問題,比如在當年冬季出現的糧食短缺,物價上漲,饑荒,甚至於動亂等等。

蝗災情況如下:從環境角度看,主要是由乾旱災引起的。

從其生活習性上看,主要是:

(1)它有群居的習性。

(2)它有很強的繁殖力。

(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種植物。

(4)它的飛翔能力很強,難於防治。

(5)它的卵深藏於地下,難於被破壞。

蝗災發生的充分必要條件:

1,水旱交替環境,例如沿河兩岸.

2,雜草叢生的環境

3,不太低的越冬期溫度.

實際上,在中國蝗災史上,唐以前的蝗災是較為嚴重的,次數之多僅次於水旱災害。《農政全書》有言:“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唯旱而蝗,數千裡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於水旱。”

古代蝗災頻發,間隔時間也很短,明朝甚至每隔2年就要鬧上一次蝗災。據史籍記載,我國從週末春秋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災就發生過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區性的蝗災發生,間隔5~7年就有一次大範圍的蝗災發生,危害嚴重

蝗災產生與否不僅在於蝗蟲,往往還取決於自然因素。

淳化三年七月,元符元年八月,兩浙蝗蟲由於感染微孢子蟲病抱草而死;淳化三年六月飛蝗蔽日,本該寸草不生的土地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拯救。草場管理不善、過渡放牧、草場退化以及人類不適宜利用土地資源等不當活動,均有利於某些農牧交錯區的蝗蟲猖獗發生。蝗災之所以如此嚴重,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蝗災跟旱災總是一起到來。明代徐光啟在他的《農政全書》記載的“旱極而蝗”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徐光啟說:“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裡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也。”根據蝗蟲自身特點,需要大面積湖灘、河灘作為適宜生長區域,這樣往往在持續乾旱或者水災之後會出現這種情況。蝗災本身爆發性極強,又放大了水旱災害造成的損失

古籍上最早記載蝗災的是《春秋》記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稅畝,冬,蝝生。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有對蝗災的相關記載:“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秦朝的蝗災

秦昭王三十八年,上郡大飢,山木盡死,人無所食,蜂食田苗。

秦王政四年,七月,蝗蔽天下。

秦王政四年,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 十月還有蝗蟲,你想想這天得多恐怖…這一場蟲災引發的直接是天下疫

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

最早記載蝗蟲的是《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行春令……則蟲蝗為敗。"及同書《審時篇》:"……得時之麻……如此者,不蝗。"

秦國統一中國之前的領土全部為內陸,最多的自然災害是旱澇,秦國發源之地是甘肅陝西,乾旱更多。

史書記載,秦國最常遭受的災害應該是旱、澇、瘟疫和蝗災

秦國關中盆地遭遇旱澇,但經常兩極分化,靠近渭河的地方是盆地低窪處,經常被上漲的河水淹沒,而山坡地缺乏灌溉,旱災時會出現土地荒漠化,下雨後又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對低窪處的農田也構成嚴重危害。鄭國渠修建後才有所改善,鄭國渠修建以前,關中盆地能夠得到有效灌溉的地方不超過1/3,土地墒情很難和中原地區相比。

而另一片主要糧食產區巴蜀盆地就更不用說了,常年水患頻發,靠都江堰才挽救。

秦國瘟疫也是有的,而且還是“大疫”,這在古代大部分時期都難以避免,商鞅強行推行小戶制,本身就有控制瘟疫蔓延的目的。

蝗災就是秦始皇修建鄭國渠的直接原因了,秦國被一場蝗災鬧得甚至開始鬻爵以補充府庫,可見秦始皇時期秦國糧草仍然非常不充足,就算遭遇蝗災,也不太可能是關中、巴蜀同時遭災,但一場蝗災,秦國府庫就全都毀了

秦漢四百餘年間有50個年頭有蝗災。

漢朝的蝗災

以東漢《論衡》等典籍介紹,這種方法,要先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以撲打等方法把蝗蟲引入坑裡,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這種辦法的“殲敵”效果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

三國

三國的寒冷期不僅旱災頻傳,而有較乾燥的土壤以提供蝗蟲良好的產卵環境;又因寒冷期年均溫下降,使得蝗蟲有著適宜且普遍的生長環境,甚至可能造成蝗蟲的生長環境隨著各地氣溫的變化而有所擴大,進而導致蝗災為患。漢末興平元年~建安二年期間,連續四年,年年有蝗。

因植物大量被凍死,導致中原地區發生大面積的蝗災。

“嘉麥禎祥,唯日未久,不圖飛蝗,一旦至止。知恤蒸庶,念存良苗。親發赫斯,爰整其旅,鮐背之叟,皓首之黎,莫不負戈奔走於道路。旌表曜於白日,黿鼉震於雷動。以此掃敵,必將席捲,況於微蟲,能無驚駭!”

晉朝

《晉書》裡記載,河東地區當時發生蝗災,人們採用“壕塹掩埋法”埋殺蝗蟲,熟料埋進土裡的蝗蟲,轉眼就飛出來,反而把莊稼啃了個光。

西晉咸寧三年司馬炎即有詔曰:“今年霖雨過差,又有蟲災。潁川,襄城自春以來,畧不下種,深以為慮。”

唐朝的蝗災

鄧雲特先生在他的《中國救荒史》裡統計唐朝的蝗災共34次。

《舊唐書》說: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 年)六月、唐高宗永徽元年(650 年)、唐德宗貞元元年(785 年)七月、唐穆宗長慶三年(823 年)秋、唐文宗開成二年(837 年)

開元四年(716年),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四年夏,山東蝗,食稼,聲如風雨。”八月的時候,蝗蟲的肆虐已經山東地區蔓延進河南河北境內“八月,敕河南、河北檢校殺蟲使狄光嗣、康瓘、敬昭道、高昌、賈彥璇等,宜令待蟲盡,看割禾有次序,及入京奏事。”《朝野僉載》的記載:“唐開元四年,河南北螽為災,飛則翳日,大如指,食苗草樹葉連根並盡。”

唐朝德宗年間,規模較大,連續兩年蝗災。先是秋天蝗災,冬旱又有雪災氣溫很低,“民飢凍死者踣於路”,第二年秋天又是“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殣枕道,民蒸蝗,曝,揚去翅足而食之”,第三年又有水災。“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唐高宗李治時期也有4次蝗災發生,其中最後一次非常嚴重。永徽元年(650 年)先是大雨水災,然後又旱,最後是“大蝗”,“京師人相食,寇盜縱橫”

興元元年(784年)四月,自春大旱,麥枯死,禾無苗,關中有蝗”

雍、絳、同等九州旱蝗

旱甚,灞水將竭,井多無水、關中蝗食草木都盡

洪州旱,螟蝗害稼八萬頃

河南、河北旱,蝗害稼

《舊唐書》中“人相食”記錄了11次,其中兩次與蝗災有關(一次唐高宗時期、一次唐僖宗時期),一次是旱災,剩下的八次全部是戰亂兵災,集中在安史之亂和隋末戰亂兩個時期。

據新、舊《唐書》以及《唐會要》和《五代會要》等資料的統計,從唐至五代的340多年裡,共發生蝗災45次,平均約7.6年一次。其中包括同一年中發生多次蝗災和一次蝗災持續時間橫跨兩年的情況。如果將同一年中的多次蝗災按一年計算,災情橫跨兩年的按兩年計算,那麼,按照年份來計算的話,共有42年有蝗災發生,約佔總年份的12%,平均約每8年爆發一次。

根據兩唐書不完全統計,唐朝289年間發生蝗災次數約50餘次,涉及到36個年頭,平均8年一次。中唐時期蝗災差不多10、20年才有一次。唐朝中後期又進入蝗災頻發期,唐文宗到唐僖宗的62年有15個年頭有蝗災,甚至有兩次連續4年年年發生。

蝗災的發生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陝西、河南、河北、山東,其次是甘肅、安徽、江蘇、山西等省。福建、浙江、四川等地之前歷代都沒有蝗災發生的記錄,在唐時也開始有了記載,不排除是從災區擴散過去的可能性。

就唐代蝗災的發生地域而言,按開元十五道的行政區劃,如果將同一年中發生於不同道的蝗災各算一次的話,則可知:關內道4次,京畿道8次,河南道15次,都畿道8次,河東道5次,河北道14次,隴右道1次,淮南道4次,江南東道3次,江南西道1次,山南東道3次,山南西道1次,劍南道1次。由此可見,北方發生55次,南方發生13次,蝗災在北方爆發的頻率明顯高於南方。若依當今行政區劃,則北方蝗區主要是在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和山東等省境內,大致屬於黃河中下游流域;南方主要發生在浙江、福建、四川、湖北和江西等省,大致以長江中上游流域為主。這些地區之所以易發蝗災不僅是由當地的氣候、地形、土壤以及植被等條件所決定的,更是與當地的水患息息相關。

隋唐五代以至宋初的氣溫偏暖,竺可楨先生在他的名作《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將這一時期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溫暖期,並根據《酉陽雜俎》和李德裕《瑞桔賦》所記載的唐皇宮中桔樹結果的情況,證明當時冬季氣溫一般不低於–8℃,因為桔樹最低只能抵抗–8℃的低溫。所以隋唐五代時期完全可以滿足蝗卵過冬的溫度要求。

《詩經》裡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吶喊。到了唐朝時,這種“火燒蝗蟲”的操作,也終於成熟起來。唐朝開元年間,面對席捲中原的大蝗災,唐朝宰相姚崇果斷啟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裡成功將大災撲滅!

南北宋共計320年的統治時間裡,兩浙地區蝗災共發生40餘次平均約七年一次,連續兩年以上發生蝗災的次數就有10餘次。其中宋徽宗建中靖國二年至崇寧四年,宋寧宗慶元元年至三年和慶元六年至嘉泰二年, 開禧二年至嘉定三年和嘉定七年至九年更是連年蝗災不斷。

南北兩宋蝗災發生頻率又有所區別,在北宋執政期間,兩浙地區蝗災僅發生9次,屬於蝗災低峰期。而到了南宋高宗時期,蝗災發生頻率便居高不下,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蝗災進入高峰期,直到宋理宗時期,蝗災發生頻率才逐漸下降。

宋代兩浙在東部地區,為我國兩大蝗蟲之一東亞飛蝗的分佈地。且我國多處在溫帶和亞熱帶地區,這為蝗蟲的大規模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氣候條件。蝗蟲一般屬於兼性滯育昆蟲,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內越冬,儘管破土而出的幼蟲壽命不長,但作為群居生物蝗蟲強悍的生殖能力和環境適應性能力令幼蟲能夠快速生長髮育。

每至夏、秋兩季,蝗蟲大肆繁殖,又喜食稻麥等禾本科植物,所經之處如雁過拔毛,寸草不生。兩浙路蝗災多此時爆發,宋理宗嘉熙四年時還曾因蝗災而發生“人相食”的慘劇。

《宋史》的記載,宋代的農民們,就常在冬天尋找蝗蟲滋生地。《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剷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藥”,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元朝

元朝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

以《農書》記載,元朝的農民們,就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

明朝

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裡,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明代蝗災尤為頻繁,幾乎明代的歷代皇帝在位期間都曾遇到,並且隨著小冰河期的到來,交替出現的大旱大澇和現實社會中的內憂外患,每次蝗災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關乎生死存亡。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裡,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

清朝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仍然以“農耕經濟”為主導地位的清王朝同樣沒有避開蝗災的侵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發展趨勢。

《清史稿·志十五·災異一》中詳細記載了清朝時期蝗災的發生情況:

順治年間共有 8 年發生蝗災,涉及 60 餘縣次,平均每2年1 次;康熙 27 年記錄 168 個縣次發生蝗災;雍正年間,關於蝗災的記錄稍少, 3 年13縣受災;乾隆年間發生的蝗災有 27 年, 105 縣次受災, 平均為2年多1次;嘉慶年間, 3 年 19 縣次。從順治到光緒的 265 年中,共有 91 年出現蝗災,平均約 3 年 1 次。從清朝蝗蟲爆發的年份來看,災情很多時候都是連續兩年甚至三年爆發的。

康熙九年,江浙皖出現了連續三年的蝗災。

康熙在認真研究分析了蝗災產生原因及巨大危害後,並總結了從古至今的經驗,根據蝗蟲生活史中每個階段的特點,提出相應的捕滅方法,並以此編著了著名的《捕蝗說》。

1、“朕諮訪蝗蟲始生情狀,凡蝗蟲未經生子而天氣寒凍,則皆凍斃,來歲可復無患,若既已生子天氣始寒,則蟲已凍斃而遺種在地,來歲勢必更生。”2、“宜及早耕耨田畝,使蝗蟲為覆土所壓,則其勢不能復孳。”3、“飛蝗已過時候,想是不能再飛,惟恐遺種成蝻,晚田可慮,凡經過處留心。”4、“或有草野愚民雲蝗蟲不可傷害,宜聽其自去者。此等無知之言,切宜禁絕。捕蝗弭災,全在人事。”

道光十七年,山西朔州發生嚴重蝗災。

清末光緒年間,新疆蝗災嚴重,幾乎年年有蝗災。從宣統元年到宣統二年,還在陸陸續續給予救濟。

蝗食稼在莊稼成熟期,本來可供100人口糧的耕地如果用來養蝗蟲,就只夠10人吃的,50%的捕獲率就只夠5人吃。如果發生在非成熟期,可能就只夠一人吃的。相當於一場蝗災下來,人均口糧產量下降為原來的5%到1%甚至更低,如果周邊沒有足夠的糧食運入,並且原本穀物儲量不足的話,蝗蟲不僅不夠吃,還會比穀物價格更貴。

蝗蟲喜食蘆葦、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類植物,此外還有在沿海地區混生的蝦鬚草和海蓬子等。因此,適於東亞飛蝗繁殖發育的地區一般分佈在海拔高度低於200米的平原、河谷及濱海、濱湖的低窪地帶。馬世駿等人在《中國東亞飛蝗蝗區的研究》一書中將東亞飛蝗的分佈區劃分為四大類,即河泛蝗區、沿海蝗區、濱湖蝗區和內澇蝗區。從這四個蝗區的名稱上我們不難發現蝗蟲的生長繁殖與土壤含水量的密切關係,事實上,研究已經證明:蝗卵的孵化要求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8%-22%之間。蝗蟲的成蟲固然性喜高溫、乾旱,但幼蝻的成長則必須有相對溼潤的環境,所以洪澇災害過後,那些曾經受淹的地區往往就成為幼蝻的適生區,最適宜條件就是水災之後繼之以旱災,這樣既保證了溫度也保證了溼度。

古代中國的蝗災肆虐,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森林砍伐與耕地開墾。

外國

1875年,肆虐在北美密蘇里南部的落基山岩蝗,蝗群廣達51萬平方公里,12.5萬億隻蝗蟲所到之處,足以蕩盡一切綠色。

1954年,西北非的蝗群曾一路蔓延到英國,1988年,薩赫勒的蝗群只用了5天就跨越大西洋,出人意料地出現在5600公里之外的加勒比海島上空。

參考文獻:

塗斌:《明代蝗災與治蝗研究》

鄭雲飛:《中國歷史上的蝗災分析》

馬萬民:《明清時期防治蝗災的對策》

《詩經》

《除蝗疏》

《清史稿·志十五·災異一》

《漢書·董仲舒傳》

《捕蝗說》

《清實錄·聖祖實錄》

《清實錄·高宗實錄》

《清代蝗災研究》

《中國救荒史》

《關於清代農業自然災害的一些統計》

《中國歷史上的蝗災和應對措施》

《論清代的蝗蟲觀念與捕蝗應對措施》

魯克亮——《清代廣西蝗災研究》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商務印書館

李文海——《論近代中國災荒史研究》

邱國珍——《三千年天災》,江西高校出版社


中國蝗災史


中國蝗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