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大師們的背影



這 事 非 同 小 可


李小可|大師們的背影

過年的時候,我在小可老師愛人劉瑩的朋友圈裡看到一張圖,是紀錄片《大師的背影》的海報,導演的名字叫米家山。這位曾經把王朔小說《頑主》搬上熒幕的導演,花上幾年時間來打造這樣一部非熱門題材的紀錄片,這確實出乎我的意料。

反過來,在意料之中的事情是,這個紀錄片在愛奇藝上從正月初一開始陸續更新,在疫情爆發的當前,估計大家雖然宅在家裡無心過年,也大多沒有心思來觀看這樣的片子,大師們的背影離我們遠去,對於大眾來說,也早已遠離了我們的生活。

在中國人的既有意象中,“背影”總是落寞而傷感的,朱自清的“背影”如此,米家山的這部“大師的背影”也是如此。我作為被潮流裹挾著向前奔走的一個小小個體,有幸在小可老師的引導下,偶爾轉身之際,似乎看到這些大師們的背影就在眼前,他們如此鮮活,因為這部紀錄片,又讓這些鮮活的印象變得更加真實、立體而豐富。


李小可|大師們的背影

當年的大雅寶衚衕甲2號,大師們齊聚一堂


李小可|大師們的背影

70年後,大師們的後人再次相聚


白石老人在坊間的傳聞裡,是一個吝嗇摳門的老人,哪怕關係親密的朋友到家裡做客,能吃到一些過期變質的花生點心也算待遇不錯了,小可老師曾告訴我他父親李可染與這個摳門老人的交往,剛拜師白石老人的時候,當時李可染的日子還過得非常拮据,但每次去白石老人那裡,白石老人都囑咐他坐洋車去,然後算好時間就出來在門口拴馬石旁邊拿著錢替他付車費。去世之前白石老人又把更為精貴的西洋紅印泥送給他這位得意的弟子。

當然,傳聞中的摳門也並非空穴來風,在紀錄片裡,與白石老人交往甚密的艾青的夫人高瑛回憶,他們夫婦去白石老人家裡做客,會被老人從鎖著的櫃子裡拿出一些變質的米粉糕款待。白石老人是從農村底層走出來的子弟,靠著一支筆張羅著一大家子的生活,在戰亂頻繁物資匱乏的年代,自然擺脫不了精打細算過日子的脾性。


李小可|大師們的背影


在片子裡,我們也能看到白石老人的孫女齊慧娟講到爺爺每年冬天囤白菜時會給送菜的菜農也畫一張畫表示心意,這筆“以菜換菜”的交易中,白石老人畫的白菜與菜農賣的菜自然不在一個價位上,如果真是一個純粹的摳門老頭,是不會算不清這個帳的。因此,藉助這些影像,以及如王齡文、小可老師、高瑛等那段歷史的親歷者們給我們的描述,讓我們可以更真實、更全面地讀懂這些只為我們留下背影的大師。

“我們前方的戰士在流血,我們後方的人流多少汗,也比不過前方的戰士流一滴血。”

——徐悲鴻

同樣是拜小可老師所賜,我在不同場合曾聽到徐慶平老師、李燕老師、董沙貝老師等這些“藝二代”們回憶自己父輩的往事,這讓我在看這個紀錄片時多了一些親切感,有一種就在昨日,就在身邊發生的錯覺。我們今日同樣國難當頭,其實,看看這些生逢亂世的藝術家們,同樣在國難當頭時是一種怎樣的擔當,對於我們當下的人,同樣是一種超出藝術範疇的教育和啟發。

抗戰期間,徐悲鴻去了四次新加坡為抗戰籌款,一共籌得將近50萬捐給廣西政府,換算一下,那時一萬塊可以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所以,捐的這50萬相當於50個北京的四合院。除了在物質上的出力,在精神上,徐悲鴻把他的家國情懷傾注在筆墨下的奔馬之上。

斯人已逝,大師們結伴給我們留下一個個背影,這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既自我鮮明又彼此交織,貪杯的李苦禪每天逢店進店一路喝到和平畫店,交給性情的許麟廬月底去結帳。健忘的白石老人遇到艾青過來看他,問他你還記得我是誰嗎,他只回答一句:我有個朋友叫艾青。徐悲鴻在講臺上因腦溢血突然去世,白石老人被隱瞞了一年之後執意要去徐悲鴻家裡看看,徒剩一張照片讓他站了很久……這些傳奇大師的傳奇經歷,經由這些珍貴的影像,以及他們親人後輩的講述,讓他們不再成為背影,而是轉過身來與我們微笑面對。

我似乎也明白了一些,為什麼小可老師講到這些往事時常常眼中飽含淚水,借用艾青先生的詩句,是因為他對父輩愛得深沉。

這事非同小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