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戰疫"丨你的"內在力量"可以"駕馭世界"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又變幻莫測,牽動所有人的心。病毒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也讓我們的情緒面臨巨大挑戰。目前,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為全民共同目標,抗擊“心理”疫情同樣不容忽視。

生命中,滋養來自於哪裡?疫情或災情下,每一個人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滋養不假外求,力量源於內在。如何培養內在的力量?

網家家APP推出大型疫情防控心理知識系列主題直播暨專家在線答疑指導活動“愛心戰疫”,全力狙擊“新冠肺炎”!百名心理專家免費在線指導答疑,從心理學的視角為大家,科普新冠肺炎的心理學防疫知識,更有愛心特群24小時鼎力加持,靶向瞄準、精準阻擊新冠肺炎!本期邀請到註冊心理師、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公職人員心理健康管理分會理事、廣東省心理健康協會心理危機干預專業委員會委員、醫學碩士、副主任法醫師葛璐璐葛老師將以生活中的正念練習為主線,邀請您開啟通往內在的旅程。

<strong>

乾貨整理如下~~

《由內而外的滋養—疫情中的正念療愈力》

葛老師有話說

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階段,都會有自己非常看重的東西。當下,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從湖北蔓延到全國各地,人們比以往對身體的健康狀況更為重視,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家人以及身邊人的健康。每個人在這場與病毒抗爭的較量中,首先應當戰勝擔憂、恐懼、害怕等負面情緒,同時要立足自己,關注呵護自己的情緒感受,儘可能讓生命汲取有利生存條件的滋養。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就是,壓力源下如何由內而外做好自我的情緒呵護。

不良情緒容易引發生理疾病

現階段,絕大部分人都被恐慌和焦慮的情緒所困擾,焦慮和恐慌的來源不僅僅是疫情引發的疾病,還來自於多種渠道傳播下的疫情信息。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也對每個人的身體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沒有器質性的問題,沒有受到病毒感染,負面情緒造成的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可以直接導致身體出現疾病,甚至加劇這些疾病的症狀。

正念減壓訓練

正念減壓訓練的核心是與壓力共存,主要目的是訓練人與身體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人與外界客觀世界的關係。以一種特定的方式覺察,關鍵點在於需要有意識進行覺察,活在當下感受最為真實的體驗,並且消除思維中的雜念,放空身心,不做判斷。

正念的七大原則

1、對自己的非評價

2、對身心感受的接納

3、時刻保持對自我的信任

4、對自己保持一份耐心

5、非用力追求,拒絕過度

6、學會放下困擾,順其自然

7、保持初心,聚焦於自己重視的價值

正念減壓法:三步呼吸空間

第一步:開放覺察

允許想法、情緒以及聽到的各種聲音來來去去,併為覺察到的想法進行命名

第二步:專注覺察

通過呼吸集中感受身體一點的變化,這個步驟相對困難,很容易被思維產生的想法、情緒以及身體的不舒適感所影響。

第三步:擴展覺察

將開放專注的覺察方式擴展到任何時間段,任何事物中,感受當下最真實的體驗。

將以上開放、專注、擴展的覺察方式,運用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有意識去覺察自己真實的身心感受,來取代接收生活中多元複雜的信息所產生的想法,無需去評價出現的包括焦慮和恐慌在內的任何情緒,保持開放、專注的覺察,去感受身體、感受當下最真實的經驗。

希望通過這次的分享,能讓大家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和自己的身心保持最好、最友善、充滿愛意的交流,從而找到內在的力量與資源,隨時隨地,由內而外滋養自己的生命。

直播結束後,

葛老師在網家家“愛心特群”

中耐心回答群友的困惑與疑慮,

為大家排憂解難,

對群友呼聲較高的問題進行答疑。

如果大家在疫情期間

有任何心理方面的諮詢和問題

可以隨時給我們留言哦~~

網友提問

1、老師您好,如果家庭中有因一人感染導致全家感染,且導致家人去世的,該如何為他做疏導。患者將近30歲,極其消沉。

專家解答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能更需要了解這位患者,明確這個患者目前的狀況,確保他的身體狀況是一種平穩的狀態,然後再幫助他去梳理這種消沉的情緒。瞭解他這種消沉情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家人的去世給他帶來了一些怎樣的影響,這是危機干預當中,首先需要聚焦的部分。在以往有沒有遇到過一些突發性的事件?在那些事件的應對過程中,他有過怎樣的經歷?

幫助他去梳理,去看到自己的力量,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網友提問

2、老師您好,從開始躲著不戴口罩的人,到現在看見人就想躲,不論對方戴不戴口罩,這種心理是不是過度了?如何放鬆心情?

專家解答

作為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應對危險有著四種本能反應,逃跑、戰鬥、木僵、假死。這個躲的行為本身沒有問題,但是這個躲和逃,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怎樣的影響?如果給我們帶來了這些生活的影響,那我可以怎麼做,這個問題很重要。而不是先給這個“躲”貼上一個標籤。

從接納承諾療法的角度來看,這個躲避也好,逃跑也好,迴避也好,它是一種病理模式,這種病理的認知行為模式,我們需要去看到這種模式背後的意義。也許在這個人的狀態下,他想躲,是為了保護自己,或者是害怕自己被感染,害怕的背後是怕生病,希望自己是健康的。

希望自己不被感染,也希望不要把病原體帶回家,帶給身邊的人,那我們就看到了,他真正想要的就是要健康。如果現在這種躲避,並沒有妨礙他去吃飯,能夠每日很好的安排自己的作息,那這個影響還不是很大;但那如果說這個“躲”讓他本人完全沒有一個規律的飲食和作息,那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了,否則會影響到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及社會功能。

尋找自己當下能做的事,要有對健康的科學認識,免疫力不是靠吃藥獲得的,而是需要去非常平衡地安頓自己的身心,讓日常的作息、飲食、睡眠、情緒等方方面面都處於一種很平穩的狀態,哪邊都不能過度。

網友提問

3、由於做志願者,不太顧得上家,還得罪人。老公孩子對我怨氣很重,雖然老公平時十分支持我,但由於最近他復工比較忙,照顧孩子和工作壓力都比較大,每天和我吵架。我在是否停止志願者工作上猶豫不決,畢竟社區也很需要我。該如何跟老公去溝通呢? 是否可以給一些小技巧,大道理已經講過無數次了

專家解答

我想先從有效溝通的這個角度去跟大家做一個交流。我們知道人際之間的溝通太重要了,有語言的溝通,有非言語的溝通,那麼溝通的前提是什麼呢?如果一個人很煩躁很憤怒,那他能不能比較完整的去表達她自己當下的需求?比如說像剛才這位朋友提到的怨氣很重啊,壓力大、天天吵架啊,這個時候呢,可能他傳遞的就是憤怒、就是埋怨、就是責備,而不一定能夠傳遞完整的信息,比如他對你的關心,他對你的負付出、他對你原來的支持和現在能夠支持到的這些信息一旦不完整,那麼就沒有辦法有效的溝通了,那我們可能就被這些情緒給點著了。此刻,我們先要做好自我的樹立,作為志願者的你,你自己每天有多少時間是屬於你自己的,有多少時間是屬於工作的,有多少時間是屬於家人的,這些樹立很重要。

網友提問

4、老師好,疫情放假期間孩子的作息時間顛倒,家中學習無法集中注意力,擔心復課後孩子無法回到原有的學習狀態,且今年又面臨中考,該怎麼辦?

專家解答

面臨中考高考的孩子,他們都有他們的心理特點。這些孩子在越靠近中考高考的時間,他越焦慮。例如很多學校都已經上網課了,老師們可以在線輔導功課,要如何利用好,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作息,如何安排好自己各科的複習,這是很考驗一個孩子的自主性的。如果在這個期間能夠得到提升,那也許會是這個疫情期間極大的一個收穫。如果家長願意信任他,願意幫助他能夠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學習、作息、飲食,睡眠。就像做好一個學習規劃,做好一個時間的計劃表一樣,鼓勵他自己安排好自己,包括娛樂的時間,鍛鍊的時間等等的安排。每天再給他一些行為的督促,給他一些積極的關注。

我們看到他積極改變的部分,不要不急於去評價他,把自主學習的能力調動起來,給到孩子這樣的一些有效的、引導性的、積極關注的陪伴和支持。

網友提問

5、老師好,家人最近經常感覺手腳冰涼,夜裡愛咳嗽,是不是有些時候心理問題也會導致生理上的異常?是不是心情緩解了,這些症狀也就好了?

專家解答

如果存在這些症狀,我們首選的方案是通過24小時觀察來看,如果說還是有擔憂是不是感染了病毒,可以去通過三甲醫院的專科諮詢熱線,或者在我們“愛心戰疫”的平臺也有一些專科的諮詢的服務,鑑別診斷一下我現在究竟是有軀體性的問題呢,還是心因性的心理因素導致的不良反應。

因為現在春天的天氣變化性比較大,我們的身體有反應是非常正常的,所以需要去排除一些這些季節性的病變,這需要由專科醫生來給你一些指引,如果排除了軀體性的問題,那就需要做有效的心理調試了。

下期預告!

2月13日,我們將會邀請到杭師大附屬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合門診的兒童專家團隊為您深入解讀孩子多動症的心理因素,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