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篇新冠肺炎研究成果指導原則: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和早治療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生了一系列急性呼吸道疾病,現在稱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該疾病已從武漢迅速傳播到其他地區。截至2020年2月11日,統計數據表明,疫情在中國構成流行病威脅,中國的確診病例呈指數增長,達到42638例,1016例死亡。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被確認為造成這種疾病的原因。全基因組測序和系統發育分析表明,2019-nCoV與與人類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相關的β冠狀病毒截然不同。

生物信息學預測方法和體外測試,已證明人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是2019-nCoV進入宿主細胞的推定受體。此外,蝙蝠被認為是這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原始宿主,但中間宿主尚不清楚。最後,有明顯的證據顯示人與人之間傳播,估計的R0為2·2。

僅1.18%的患者與野生動植物直接接觸,而31.30%的患者去過武漢,71.80%的患者與武漢的人接觸過。發燒和咳嗽是最常見的症狀。中位潛伏期為3.0天(範圍為0至24.0天)。入院時,毛玻璃混濁是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的典型影像學發現(50.00%)。值得注意的是,患有2019-nCoV感染和其他潛在疾病的老年男性的病死率通常比老年女性或年輕,健康得多的患者更高; 還需要進行研究以確定這一發現的相關影響因素。

不存在針對冠狀病毒的經過充分驗證的特異性抗病毒治療。中國國家衛生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建議服用洛匹那韋和利托那韋的抗HIV藥物組合,並吸入一定劑量的霧化干擾素α進行抗病毒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首例確診為2019-nCoV感染的患者中,首次報告了瑞德昔韋的使用,這鼓勵了對該藥物的更多臨床研究。

中國的一線醫務人員和科學家在應對2019-nCoV相關性肺炎的爆發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我們應該堅持的基本策略仍然是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和早治療。隨著醫療專業人員在治療患者方面的巨大努力,大量的公共衛生預防措施以及加速的研究,希望2019-nCoV的新病例和由此導致的致命事件的轉折點可能很快出現。

以上的研究成果,主要有5篇NEJM,4篇Lancet,2篇JAMA , 2篇Sci China Life Sci ,2篇Nature

,1篇Cell Research ,1篇medRxiv 等研究綜合彙總。


17篇新冠肺炎研究成果指導原則: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和早治療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可導致急性或致命的肺炎。根據對其他冠狀病毒的瞭解,2019-nCoV人對人傳播的主要途徑可能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截至2020年2月4日,統計數據表明,疫情在中國構成流行病威脅,中國的確診病例呈指數增長,達到20438例,危重病患者2788例(13·64%),425例(2· 08%)死亡;到目前為止,還發現了23214例疑似病例。受災最嚴重的城市武漢和中國湖北省的相關地區報告了13522名確診患者(佔總病例的66·16%)和414例2019年nCoV感染導致的死亡(佔中國總死亡的97·41%)。 632名確診感染患者已康復,已出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以外的其他23個國家(包括日本,泰國,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美國,馬來西亞和德國)已報告159例確診病例。由於這次疫情的嚴重性,世衛組織於2020年1月30日宣佈其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在流行期間,快速而有力的研究對於幫助指導臨床實踐和公共衛生政策很重要。 Zhu及其同事從三名患者中採樣了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並使用了高通量測序和PCR對該病毒進行了表徵,他們確定了此次暴發的病原體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它屬於Betacoronavirus屬Sarbecovirus亞型,並證實了其細胞病變的作用(宿主細胞的結構變化)。他們的成就不僅改善了臨床上的診斷確認方法,而且促進了病毒感染的潛在機制的研究。

隨後,中外科學家的合作迅速揭露了2019-nCoV的其他病毒學特徵。快速開發出了一種使用RT-PCR的特異性病毒核酸檢測方法,用於診斷2019-nCoV感染。另外,生物信息學預測方法和體外測試,已證明人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是2019-nCoV進入宿主細胞的推定受體。此外,蝙蝠被認為是這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原始宿主,但中間宿主尚不清楚。最後,有明顯的證據顯示人與人之間傳播,估計的R0為2·2(95%CI 1·4-3·9)。

在《柳葉刀》雜誌上,武漢金銀潭醫院的兩項回顧性研究提供了41例患者和99例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實驗室,放射影像學和預後的第一手證據。在99例2019-nCoV肺炎患者中,平均年齡為55·5歲,其中50名(51%)患有慢性病。臨床表現為發燒(82 [83%]例),咳嗽(81 [82%]例),呼吸急促(31 [31%]例),肌肉痠痛(11 [11%]例),神志不清(9 [ 9%],頭痛(8 [8%]),喉嚨痛(5 [5%]),鼻涕(4 [4%]),胸痛(2 [2%]者),腹瀉( 2[2%]),噁心和嘔吐(1名[1%])。鑑於兩項研究的發現以及積累的臨床經驗,下一個關鍵步驟將是為感染2019-nCoV的患者確定合適的治療方法。

不存在針對冠狀病毒的經過充分驗證的特異性抗病毒治療。中國國家衛生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建議服用洛匹那韋和利托那韋的抗HIV藥物組合,並吸入一定劑量的霧化干擾素α進行抗病毒治療。目前正在進行許多努力,包括多項臨床試驗,例如NCT04246242和NCT04252664篩選現有的抗病毒藥物,以識別針對2019-nCoV可能具有特異性和有效性的藥物。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首例確診為2019-nCoV感染的患者中,首次報告了瑞德昔韋的使用,這鼓勵了對該藥物的更多臨床研究。

更重要的是,處於危急狀態的患者通常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99例患者中的17例 [17%]),因此醫療組應包括在傳染病和重症監護方面都有專長的醫生。值得注意的是,處於危急狀態的患者通常顯示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因此,瞭解肺微環境和針對2019-nCoV感染的免疫反應圖非常重要,這可能有助於定義臨床階段並揭示疾病的發病機制。最新數據顯示,大多數死亡是由於呼吸衰竭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患有2019-nCoV感染和其他潛在疾病的老年男性的病死率通常比老年女性或年輕,健康得多的患者更高; 還需要進行研究以確定這一發現的相關影響因素。

為了確保診斷的準確性,需要開發更有效,更快速的病毒核酸檢測方法。基礎研究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包括病毒突變率和傳播,感染動力學以及體內病毒感染相關的致病性。一些證據表明,該病毒可在潛伏期傳播。值得注意的是,該病毒在美國患者的糞便中發現,表明可能通過糞便-口腔途徑傳播。確定是否存在2019-nCoV的持續無症狀攜帶者並準確確定何時可以認為患者已治癒是高度優先的工作

此外,關於爆發的來源尚不確定,預防性疫苗仍在開發中。

世衛組織承認中國政府為調查和遏制疫情所做的努力。例如,中國迅速啟動了隔離武漢的第一批措施,隨後將其擴展到了湖北全省。同時,武漢的兩家新建醫院已投入使用,已為確診和疑似肺炎患者提供2600張床位。決策者們還延長了假期,並推遲了學校的開學時間。此外,來自其他省市的至少68個醫療隊,包括8000多名醫生和護士,前往受災最嚴重的湖北省與當地醫務人員並肩抗擊該疾病。此外,中國境內和境外的治療藥物,防護設備和慈善基金也被運送到疫區,以支持應對工作。所有這些措施旨在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新感染的發生,這將有助於及時診斷和治療患者,並保護健康人群免受病毒感染。中國還面臨其他挑戰,包括無症狀攜帶者2019-nCoV可能是新的潛在感染源;而且由於湖北省流行社區和農村地區缺乏足夠的醫療資源,因此可能難以控制疫情的爆發。

中國的一線醫務人員和科學家在應對2019-nCoV相關性肺炎的爆發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我們應該堅持的基本策略仍然是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和早治療。隨著醫療專業人員在治療患者方面的巨大努力,大量的公共衛生預防措施以及加速的研究,希望2019-nCoV的新病例和由此導致的致命事件的轉折點可能很快出現。

參考消息:

  1. Zhu N ,Zhang D, Wang W et al.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N Engl J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4.)Zhou P
  2. Yang X ,Wang X et al.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Nature. 2020
  3. Corman VM, Landt O, Kaiser M et al.Detect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by real-time RT-PCR.Euro Surveill. 2020; 252000045
  4. Xu X, Chen P ,Wang J et al.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Sci China Life Sci.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1.)
  5. Letko MC , Munster V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ell entry and receptor usage for lineage B β-coronaviruses, including 2019-nCoV.bioRxiv.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2.) (preprint)
  6. Lu R ,Zhao X ,Li J et al.Geno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Lancet.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30)
  7. Phan LT ,Nguyen TV ,Luong QC et al.Importation and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in Vietnam.N Engl J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8.)
  8. Chan JF , Yuan S , Kok KH et al.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Lancet.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4)
  9. Li Q ,Guan X ,Wu P et al.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N Engl J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9.)
  10. Huang C ,Wang Y ,Li X 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Lancet.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4)
  11. Chen N ,Zhou M ,Dong X et al.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9 cas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Lancet.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9)
  12. Holshue ML ,DeBolt C ,Lindquist S et al.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N Engl J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31.)
  13. Rothe C ,Schunk M ,Sothmann P et al.Transmission of 2019-nCoV infection from an asymptomatic contact in Germany.N Engl J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