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警惕這些野味,避免“病從口入”早看早預防

2月7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柳葉刀》刊登了來自中國學者的評論:《野味消費與2019-nCoV》(Game consumption and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評論認為,中國民間對於食藥同源哲學的痴迷,以及對野生動物具有醫療作用的想象,可能導致自然界中的病毒感染人類。要避免這一後果,需要人們改變以往的飲食、健康觀念,做到與自然和諧文明相處。

2019-nCoV也可能具有人畜共患的起源。湖北武漢早期確診的新冠狀病毒病例大多與華南海鮮市場密切相關,該市場出售各種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有野生動物也有養殖動物。

冠狀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冠狀病毒不僅能傳播人類,其在全世界的其他物種中也很普遍,包括鳥類、兔子、爬行動物、貓、狗、豬、猴子和蝙蝠。它們可導致嚴重程度各異的呼吸道、腸道、肝臟和神經系統疾病,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先前確定的兩種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系統綜合徵冠狀病毒MERS-CoV便是人畜共患病,並曾引起人類社會中傳染病暴發。

除野禽,如天鵝、燕鷗、野鴨、海岸鳥和海鳥等外,還從以下多種鳥中分離到流感病毒;燕八哥、石雞、麻雀、烏鴉、寒鴉、鴿、巖鷓鴣、燕子、蒼鷺、加拿大鵝及番鴨等。據國外報道,已發現帶禽流感病毒的鳥類達88種,而鼠類不能自然感染流感病毒。


2020年警惕這些野味,避免“病從口入”早看早預防

病毒往往寄生在動物的身上,例如蝙蝠,如果人類再去食用這種動物,會導致病毒傳播到身上,傳染率高、致命率強、危害性大,都是不得不重視的。其實,就算沒有這個情況,在平時也不建議大家吃野味,因為吃了之後,一些危害真的會不請自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20年警惕這些野味,避免“病從口入”早看早預防

相比家中飼養的禽類,野生動物身上有很多不確定的病毒,這些病毒,甚至會與外界的其它病菌進行交叉傳播,這種從量變到質變,帶來的隱患更大。以寄生蟲來說,生活在野外的生物,感染寄生蟲的概率更高,如果是家中飼養的動物,在屠宰的時候,經過一些機構的檢驗,但野味卻沒有這樣的條件,寄生蟲增多,吃進身體中,會引起臟腑部位發生異常變化。

以野雞舉例子,作為常見的野味,很多人都吃過,但是,在研究中發現,野雞中的寄生蟲非常多,一旦進入大腦,對於腦部形成損傷,危害極大。穿山甲也是之前人們比較喜歡食用的野味,但是,在穿山甲中有非常多蟲蛹,進入身體,損傷臟腑,危險更大。而關於蝙蝠身上,不同種類的病毒,更是不勝枚舉,可以說每一種病毒都會致命。2019-nCoV也可能具有人畜共患的起源。湖北武漢早期確診的新冠狀病毒病例大多與華南海鮮市場密切相關,該市場出售各種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有野生動物也有養殖動物。

2020年警惕這些野味,避免“病從口入”早看早預防


官方也隨後確認新冠肺炎與市場上的野味之間存在密切聯繫。1月21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佈緊急通知,加強檢驗檢疫力度,竹鼠、獾等野生動物飼養繁育場所封控隔離,禁止轉運販賣。5天后,三部門再發公告,自1月26日起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

文章提到,在中國,食用野生動物的肉及製品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在現代,儘管人們的食物已不需要通過狩獵滿足,但食用野味的傳統飲食習慣仍然存在。在中國,特別是在廣東和武漢所處的中國南方,野味往往被認為是美味佳餚。

作者認為,部分人群對野生動物的肉類和產品的痴迷可能源於中國醫食同源的哲學。漢朝的《黃帝內經素問》記載“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然而,由於民間無法完全理解哲學的本質,許多中國人錯誤地擴大了醫食同源的範圍,並簡單地認為吃啥補啥。例如,吃鹿或老虎的腎臟和陰莖被認為可以壯陽,而吃魚或猴子的大腦則被認為可以使人變得聰明。

2020年警惕這些野味,避免“病從口入”早看早預防


人們還經常誤認為,野生動物的肉和製品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例如,中國穿山甲肉被認為有助於緩解風溼病,其血液被認為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並消除經絡阻塞,其膽汁被認為可以消除所謂的肝火(易怒)和改善視力。

作者還提到,直播平臺的火熱,也是導致病毒傳播的一個因素。快手、鬥音這類的直播平臺上,經常有人做“吃播”,即網紅直播自己吃東西。有時他們吃的食物很奇怪也很危險。2016年,有網紅直播拿蝙蝠燉湯喝。“吃播”還能看到的野生動物包括非洲蝸牛、青蛙、竹鼠或章魚。有時,這些動物可能是被生吃的,比如章魚。

2020年警惕這些野味,避免“病從口入”早看早預防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動物極有可能可能感染了各種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