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與傳統民族文化傳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筆者對這句話也一直深以為然。

作為一個人,是有多重屬性的。其中,一種是血統屬性,一種是文化屬性,一種是國籍屬性。

“愛國主義”與傳統民族文化傳承


血統是先天屬性,只要看到“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的面部特徵組合,基本就可以確定他的東亞人身份,而是“中國人”的可能性最大。但是,隨著海外移民的大量增加,這個人可能是一個擁有“外國國籍”的華人,而並非真正的“中國人”,此時,擁有國家認同的“國籍”可能比“血統”更有說服力。

相比之下,文化屬性則是一個真正根植於內心且最具忠誠性的不可言說的存在。一個人因為熱愛本民族的文化而熱愛家鄉的土地,進而熱愛這個國家。可以說,當他視文化為母親,他就會自然而然地愛國,盡力去維護母國的利益,而幾乎不會背叛母國。因為若是離開了母國,也就離開了他若信仰的文化賴以存在的土壤,他不會接受“與他所熱愛的文化訣別而以一個枯萎靈魂的身份生活在異國土地上”的結果。

“愛國主義”與傳統民族文化傳承


古人曾說過:“夷狄入中華則中華之,中華入夷狄則夷狄之。”,古代的中原和夷狄雖然有生活習性的不同,但生活質量並沒有明顯的差別,二者之間真正的差距在於文化的積澱,這也是古漢人有信心接納外族的原因所在。而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數千年的民族大融合最終使得“中華文化”豐富多彩,光耀璀璨。

作為幾千年連續傳承的唯一古文明,我們的先人給我們留下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最豐富的文化遺產,而這份遺產中至今仍閃耀光輝的優秀傳統文化才是值得“中華民族”最為重視的軟實力!令人遺憾的是,當代國人並不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甚至很多人對傳統文化嗤之以鼻。

“愛國主義”與傳統民族文化傳承


文化並非具象的存在,而是融入到思維與靈魂當中的那一份難以言喻的全身心的依賴,就如同參天巨樹龐大的根部隱藏在深厚的土壤裡,平時看著習以為常,一旦想要移植時就會發現這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以,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若想要有所作為,首先就要讓全體國民擁有極為強大的凝聚力,而最能增強國民凝聚力的方式就是文化認同,越是優秀的民族文化就越容易獲得更強大的文化認同。

當今社會,傳統文化一邊面臨西方文化的擠壓,一邊被部分無知的國人批駁貶責。即使偶有文化方面的節目,也少有收視率可觀的。即使有得到一定追捧的,為了照顧廣大群眾的文化水平,也都流於娛樂化,捧出來的也不過是背誦高手,並非真正的文化人。即使是《百家講壇》也不過是聊勝於無,很多觀點經不起推敲,更像是用文化包裝的單口相聲。

“愛國主義”與傳統民族文化傳承


為什麼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不到全民重視?本就數量稀少又乏善可陳的文化類節目被過度重視英語的教育環境無情地碾壓了。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階段,而我們的孩子卻在學英語!外語壓制母語有兩個結果,其一,多數孩子這輩子的母語文化水平會受到相當限制,與民族文化無法建立應有的靈魂羈絆,讓他有發自內心的民族文化認同是很難的。其二,自小接受西方文化,難免更憧憬西方社會,但凡有機會,大概率成為移民海外的“香蕉人”。國內名校留學生大部分選擇移民海外就是缺乏“民族文化認同”的結果,更是認同西方文化的明證。

“愛國主義”與傳統民族文化傳承


樹木離不開根脈,溪流離不開泉眼,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離不開民族文化,離不開腳下這片土地。只有當民族文化滲入到絕大多數國人的心中,留學生們才會主動回國報效,精英人才們才會因為留戀故土而拒絕移民海外,全體國民才會真正萬眾一心,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

感謝閱覽《明境國學》

您的關注轉發是我持續發文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