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聯想招聘“共享員工”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孫冰 | 北京報道

過去一週時間裡,陸續有餐飲、酒店、影院、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行業的32家企業的1800多名員工加入盒馬鮮生,成為了“共享員工”,他們經過培訓合格後上崗,在保留原崗位的同時,會獲得一份額外的收入。2月12日,盒馬再次宣佈在全國開放3萬個工作崗位。

2月6日,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推出“藍海”就業共享平臺,餐飲商戶可以通過該平臺推薦員工報名成為“蜂鳥”騎手。“藍海”項目第一批計劃招聘1萬名“藍騎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約4000名餐廳員工有意“臨時轉崗”。

2月10日,聯想全球最大的PC工廠——聯寶工廠復工,這家工廠已經連續五年蟬聯安徽省進出口企業第一名。小陶原本在合肥市某餐飲店工作,但餐廳停業了,他目前正在聯想合肥聯寶基地接受培訓,再過5天,他將獲得在聯想電腦生產線上工作的機會。

阿里、京東、聯想招聘“共享員工”|疫情下的應急還是潮流?

聯寶工廠復工

而京東的胃口更大,京東集團及其投資的達達集團(旗下包括京東到家平臺和達達快送平臺)聯合宣佈,將採取靈活多樣的用工形式,面向全社會提供超過35000人的就業崗位,包括倉儲員、分揀員、快遞員、駕駛員……京東全國7FRESH門店的收銀、理貨、揀貨打包、騎手等崗位也大量開放,不少因疫情而業務停滯的企業員工正“轉場”京東。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數十家不同行業的企業發佈了“共享員工”計劃,而且這種跨行業互助行為正在隨著疫情的發展持續發酵。“共享員工”是疫情帶來的應急之舉?還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忙閒冰火兩重天,“共享員工”招聘火爆

疫情面前,一場關於“生死”的考驗正蔓延至餐飲、酒店、旅遊等多個行業,這樣下去“熬不過三個月”的訴苦聲不絕於耳;與此同時,為了保障民生物資供應,物流、商超、生鮮電商等行業又面臨著瞬時陡增的巨大壓力,甚至有說法稱要上一個凌晨的鬧鐘,來“搶奪”送貨小哥。

辦法總比困難多。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場跨行業的互助自救行動悄然展開。

“看到盒馬鮮生髮起了共享員工的倡議,我們也積極響應參與進來,員工報名的積極性非常高。”1919公共事務部總經理李宇欣告訴《中國經濟週刊》。2月9日,盒馬鮮生與1919達成全國性用工合作,為盒馬鮮生完善運力不足的問題,首批1919的200名員工已經在20個城市陸續接單。

據李宇欣介紹,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酒飲銷售平臺,1919在全國有超過1800家線下門店,在很多城市實現了19分鐘立即送。但春節期間本來就是酒類的消費淡季,旺季是春節前一個月,加上疫情的情況,近期的銷售下滑非常明顯。

1919在疫情期間有運力閒置,而盒馬卻正在遭遇巨大的運力不足壓力,原有員工一直在超負荷超時長工作。“1919是政府認定的‘疫情期間民生保供企業’,配合盒馬鮮生對日常生活用品快速配送,也是保供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盒馬訂單都屬於員工的額外配送訂單,額外結算薪酬,也給員工增加了部分收入。”李宇欣說。

“受疫情影響,民眾宅家防疫,線上訂單需求增加,加之因為疫情管控很多人無法返回工作地,這在人力側造成了很大的用工壓力。”京東7FRESH七鮮超市人資負責人曹春華告訴《中國經濟週刊》。2月5日,京東7FRESH發佈了“人才共享”計劃,面向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酒店、影院等。

作為首批加入該計劃的企業之一,北京金鼎軒酒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芒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疫情發生後,金鼎軒關閉了部分門店,營業門店的客流也大幅下降,公司收入減少,春節存貨多,因為疫情造成積壓,員工的安置問題等都是餐飲企業面臨的困難。

阿里、京東、聯想招聘“共享員工”|疫情下的應急還是潮流?

金鼎軒員工經過培訓後到京東7Fresh上崗

“我們不少員工願意嘗試這種新模式,既增加了個人收入,又學到一些新技能。目前員工們在陸續報名中面試合格就上崗。上崗後,京東7FRESH會通過第三方公司直接把工資支付給員工。”李芒說。

短期可應急,長期可保留

2月8日,聯想集團發佈消息,將提供短期工作機會,幫助中小企業員工扛過困難期,首批開放了武漢、合肥、深圳、惠州、成都5個城市的一些工作崗位,為當地沒有開業的企業商戶員工,提供電腦、服務器、手機的組裝、包裝等臨時工作機會。

阿里、京東、聯想招聘“共享員工”|疫情下的應急還是潮流?

聯想深圳工廠

聯想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綜合武漢、合肥、深圳等工廠的情況看,目前主要報名行業來自餐飲、酒店以及一些互聯網客服相關人員,超過500多人,海報裡留的聯繫方式每天會接到很多電話諮詢,後續還在陸續報名中。

據介紹,各工廠復工之後,會經過3-5天培訓期之後上崗。因為是短期臨時工崗位,會提供電腦、手機、服務器的組裝和包裝產線工作崗位。

“我們對防疫工作有嚴格機制,臨時員工上崗之後也會像正式員工一樣,至少有14天的健康體溫檢測卡才可以;同時準備充足的醫療、防疫物資儲備(如可供每四小時更換一次的口罩、消毒用品等);還有對員工進行定期測體溫及鞋帽/工服消毒,廠區、宿舍、倉庫均進行1次/班的消毒和通風管理。”聯想集團上述負責人表示。

據記者瞭解,這些“共享員工”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個人應聘,二是原有公司派遣。前者如果工作合格,員工也有意願,則可以轉為長期員工;而後者,員工的後續安排,則主要由原公司決定。

此次“共享員工”雖然是疫情所至,但也讓大家看到了長期保留的可能性。李宇欣表示,此次盒馬“共享員工”的經驗對於1919來說,不僅僅是增加了員工的收入,也對員工是很好的經驗積累,尤其是1919正在醞釀從單純的酒飲銷售配送,向更多領域拓展。

“雖然只是盒馬提出的臨時性措施,但是我們希望疫情結束後能可持續發展下去。未來,商業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終端配送的眾包模式也需要重新整合資源,共享有利於節約社會資源。當然,共享員工要想成為用工趨勢還需要一些制度的保障,可以行業共同探索。”李宇欣說。

李芒對於這種合作模式的長期性也充滿期待。“人力資源的短缺,就會催生新型用工模式。未來的人事管理制度可能會改變,靈活用工、共享員工等將成為今後用工制度的新形式及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可能會使企業與企業之間用新的方式結合。”李芒表示。

曹春華也表示,“共享員工”是在應急狀態下的創新舉措,把社會資源、企業資源和員工個體資源進行了整合、統籌、組合和靈活化使用,是一個多方共贏的方式和結果,可能會成為未來新的用工趨勢。

靈活用工模式催化劑,歐美已是主流

實際上,在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靈活用工模式已經成為主流。據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日本企業界靈活用工滲透率已高達49%,美國緊隨其後達到42%,而中國的靈活用工滲透率僅為9%。但是,中國企業靈活用工規模的增速卻要快於歐美,而且有從藍領崗位向白領崗位滲透的趨勢。

分析認為,此次疫情成為了國內企業改變用工模式的催化劑,讓企業看到了靈活用工模式的適用性和優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疫情期間“共享員工”成為潮流,是因為在暫時勞動力過剩的傳統餐飲業與勞動力暫時緊缺的新興電商零售平臺之間,激發了勞動共享,傳統餐飲企業、電商零售平臺和員工三方都解了燃眉之急。

盤和林認為,企業之間為解決特殊時期問題進行的這種合作,也提供了探索未來建立“共享員工”平臺的一種可能性。比如,能否通過第三方服務商或者是互聯網服務商打造一種員工共享平臺,彙集企業和員工的信息和需求,線上達成大量用工協議,通過線上服務,精簡用工流程,讓員工儘快上崗。

“靈活用工將是未來中國人力資源供給的一個重大變化,如果能夠藉助數字經濟的發展,解決資源壁壘,拉近人力過剩企業和人力緊缺企業的距離,實現供求雙方的快速、精準匹配,促成員工轉移各方面程序的快速執行,將能讓勞動力資源得以更有效流動。”盤和林表示。

但是,“共享員工”終究是一個新事物,資源的流動也絕不是完全自由的,只有施加適當的制度約束,才能保證資源流動的效率。盤和林提醒,一些效仿企業必須約定清楚各方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尤其是管理制度、保障措施、法律風險與責任歸屬。

“對於未來共享員工平臺的發展,有關部門可考慮出臺共享員工相關規範,貼合行業變動進行更高效的監管,在保證員工合法權益的情況下提高效率。”盤和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