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李蘭娟院士提出的控制明星片酬一事有何看法?

張靜帶你看天下


支持李院士的提意,對明星薪酬嚴管嚴控,片酬不能超過五萬,最好拿工資,科學家,科研者都是拿工資


浪淘沙


李蘭娟院士在這個時候提出控制明星高片酬具有歷史和現代意義。李蘭娟院士說:"這次疫情結束之後,希望國家給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適當管控娛樂圈某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樑人才!"

李院士此話一矢切中時弊,也是對當今社會存在的怪現象開了一劑"濟世良方"。令人頭腦清醒,喚醒了很多沉溺於做明星夢之人。也給年輕人指明瞭一條康莊大道!以前問小朋友你長大做什麼,小朋友回答:做警察、做解放軍,也有說做航天員、教師、醫生;可現在問小朋友,答案都離不開一個"錢"字,有的要做億萬富豪,特別最多的是要做明星,問他們為什麼要做明星,他們都異口同聲說明星掙錢多。聽到這個答案後,不知大家是高興還是難過?

綜上所述,李蘭娟院士提出的建議是"醒世恆言"。值得我們高層管理部門予以格外重視,並迅速制定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處理方案和實施條例!最後用《一個人的朝聖》裡的一句話作結束語: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張文禪


不請自來。

前兩天突然被這樣一張截圖刷屏。

本來這和我沒有多大關係,但是作為一名專注於影視內容的萌新,每天只能收到幾十條評論,居然還有人在我的評論區發這種不友善的釣魚言論。

這種沒頭沒尾的言論去追究他的來源正確與否是沒有途徑的,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依我的內心,我也不相信李蘭娟院士會在百忙之中說出這種話,但是我還是想盤一盤它的邏輯。


年輕人為什麼追星

在這一段文字中有兩個要點。

  • 追星就是年輕人如何如何

然而,至少在我的認知裡追星的文化自上一代便有。我的父親就是張學友的粉絲。

事實上追星這種行為自古有之。

張籍是唐代的一名詩人,有著《節婦吟》等作品流傳後世。據說他崇拜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據說他對杜甫的詩作已經迷戀到了痴狂的地步,他把杜甫的名篇都朗讀背誦後,再一首一首的燒掉。用燒完的紙灰加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勺。他說,吃了杜甫的詩,就能寫出和杜甫一樣好的詩了。引得當時世人都捧腹大笑。張籍可謂是追星追到了瘋狂的地步。
  • 年輕人為什麼追星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伊謝康認為:“少年期最主要的心理現象就是成年感。成年感的主要表現是有了新的抱負水平,即預料他未來可能達到某種地位。”少男少女在他們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身上看到了他們“新的抱負水平。”

說白了,與其說年輕人崇拜明星,不如說他們崇拜的是理想中那個完美的自己。(比如諸葛大力崇拜普朗克?)

一個娛樂明星,顏值尚可,會蹦會跳,會唱歌會演戲。具有不錯的異形吸引力,符合年輕人對自己/對伴侶的期待,這才是年輕人追星的原因。

當然,同老一輩人相比,年輕人更容易過度追星。這可能是給追星打上年輕人標籤的原因。

長得好看就能不勞而獲?您太不瞭解這個行業了

的確很多明星確實有著非常高的顏值。

但並不是所有的明星都是有那麼高的顏值的。

更何況長得好看的人是在太多了,真正能進入這個行業乃至走向這個行業的頂端的,在你眼裡躺著賺錢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無論是網紅還是明星。他的爆紅需要的是個人的機遇,資本的操作,自身不斷地努力和強大的抗壓能力。

小李子十幾年如一日對奧斯卡保持熱情,幾乎每年都出產高質量影片,獲得多次奧斯卡陪跑資格,並且費盡苦頭拍了荒野獵人終於獲得了奧斯卡影帝。

就連經常被我們群嘲的蔡徐坤,如果不是特立獨行的風格和遠超其他人的業務能力,您以為他那超高的人氣是憑空生成的?

然而事實上,無論是哪個行業,娛樂業也好,實業也好,當你走向金字塔的頂峰的時候,誰又不能做到日進斗金呢?相比之下,明星們還要受到資本的擺佈,難道不是更可憐的一批人嗎?


誰告訴你的,只有實業才能強國?

阿百作為一名文科生,從高中的時候就感受到了社會對文科的不友好。

以19年安徽省高考為例,25萬考生,能上本科的只有五分之一,其中能上一本的更是不到本科生中的一半。

而對於藝考生來說,想要進入一個好一點的高校更是難上加難。

在畢業季,除了參加國考,高考,他們還要揹負行囊,在全國各地奔波參加校招。

實業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沒有人學經濟,誰去保證社會分配?

如果沒有人學法律,誰去維護社會公平?

如果沒有人去學新聞,誰去“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如果沒有人去學藝術,誰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要?誰去帶領大家放下科學,去探索宇宙究極真理?

很多人說我們的沒有演技的流量明星太多了?實際上是太少了,是長期以來太不重視了,沒有能夠去填補在國內這麼大的市場。才會導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狀況

但是近幾年來中國影視行業越來越發達,優秀的作品不斷出現,人民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在良性的市場競爭之下,沒演技沒業務能力沒有好的作品的流量明星自然會被淘汰下去。


別什麼鍋都往媒體身上推

武漢肺炎牽動了全中國的心,如果說這一系列事情最讓醫學生失望的話,那麼排第二的一定是我們新聞學學生。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吐槽媒體成為自媒體時代的一項zz正確。

明星時刻吸引著大家的注意力,真的是因為宣傳不到位嗎?

當然不是,除宏觀調控外,一切社會事務的運行必然暗藏著資本的規則。

對於絕大部分明星來說,他們也是資本的工具人罷了,一個賺錢的工具。

如果想要自己賺到更多的錢自然要為他們提供好曝光的渠道。

這樣的邏輯簡單粗暴卻極為有效。

仔細想想,如果我們讓科學家,醫生,學者,教師代替明星,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下,除了會為他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擾以外,到底能為這個社會帶來什麼?

要知道,即使是大洋彼岸的網紅科學家霍金,他更重要的是身份是科普學家。


如果想要看到更多影視相關內容的話,歡迎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