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要關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問題?你怎麼看?

文鳥剛


需要關注的,疫情期間,很多人呆在家,出門受限容易產生緊張焦慮,並且網絡謠言四起更容易造成民眾恐慌。會出現以下問題;(1)部分民眾會有強迫思維,腦子裡反覆回想與疫情相關的事情,越想擺脫,越難以控制,導致自己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2)疑病症,對自己的身體情況過分關注,認為自己患病了,即使身體檢查沒有問題,仍就活在恐慌當中。偏激、認死理,平時理智的人變得固執、鑽牛角尖,蠻不講理,所以疫情期間更應該重視心理健康。


中教研小張老師


之前我有做過一個視頻,用易經的方法預測這次疫情什麼時候能夠得到控制,什麼時候會結束,因為當時我的預測是立春是個很關鍵的時間點,過了這個時間點疫情便能慢慢得到控制。

記得剛剛過立春的第二天,便有網友在評論時罵我了,而且還罵得好難聽,說不是說好了得到控制了嗎?怎麼還沒見好,還說了一些很難聽的話,可見很多人的心理是多麼的焦躁,這幾天的數據已經出來了,正如預測中所說,新增確診病例及除湖北外的全國新增病例數都從那個時間點開始逐步回落。

這次疫情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場災難,正如我年前對庚子年的預測中所說的,這是庚子之災中的一災,但災難始終都會過去的,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今年是遇到了大的災禍,但我們不要糾結於目前的禍,更不能停留在禍的恐慌之中,你們要知道這同時又意味著福的到來。今年是子年,意味著中華民族新的開始,意味著很多新生的創造性的事物都會萌芽,新生就意味著痛苦,但痛苦過後便是福報的到來!

中國人的造字也很有意思,災禍之時便會產生危機,那你看“危機”這兩個字,有危就一定會有機,兩個字是並列存在的,缺一不可的,所以危已經在這裡我們無法改變,那我們能否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機”的方面,現在中國的經濟到了一個轉折關口,在這樣一個關口,來這麼一場疫情,整個中國的經濟就像按了個暫停鍵,那我們正好趁這麼一個機會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梳理一下,我們自己的事業該如何進行創新,如何通過轉型殺出一條新路,來迎接這樣一個新時代?

     最後,我們帶大家來看一下《易經》“否卦”: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意思是說:不好運勢到達了極點,那好運就離我們不遠了, 正所謂物極必反,所以我們現在身處疫情的逆境中,一定要心存希望,噩運終將會過去的,多撐一段時間,轉機便自會出現。


童一笑


由於疫情在局部地區非常嚴重,這引發了中國,甚至世界範圍內的巨大關注。事關重大,由此引發的輿論熱議更是眾說紛紜,談虎色變。事關大家小家的生死存亡,關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的有關話題,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我認為關於非常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一:災難己經降臨,我們應該沉著應對。所謂的置於死地而後生,便是最好的詮釋。就像上了戰場的士兵,當生命遇到危險時,如果像老鼠遇到貓咪,自己嚇軟了身架,那隻能迎來更大的屈辱和失敗。

二: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歹夕禍福。月有陰晴圓缺,花有四季輪迴。災難面前平安無事,那是萬幸。有點風吹草動,也要閒庭信步,如此才能以一變迎萬變。

三:疫情當前,人們的心理態勢反映各異。幹部,群眾,醫務工作者都各有各的辛酸和苦楚。但心理反映更復雜,更激烈的莫過於我們的醫務工作者。他們面臨黨和人民的重託,又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我們宅在家裡做貢獻相比他們可以說是福莫大焉。難道我們還有什麼不可以承受的呢?

我想人生路上禍中有福,禍福相連。烏雲總會有的,風雨也常相伴。但更多的是太陽常會光茫萬丈。


薛江瑞


其實我也在關注這個問題,目前疫情嚴重,家家關門閉戶,沒有交往和戶外釋放,如果不加強自身修煉,心理疾病的幾率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建議:第一,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同家人多交流和溝通,比如給孩子輔導作業,同孩子做遊戲,一起看書,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夫妻之間互相感恩,感謝對方為家庭的付出和努力,共同規劃家庭的未來。陪老人多聊天,聽聽他們的人生經驗,聊聊他們的退休生活,彌補他們心靈上的情感缺失。這一切都是在享受天倫之樂,請珍惜!第二,利用這段時間多學習自己領域內的專業知識,或者學英語,準備考駕照的看科目一,準備跳槽的瀏覽下招聘信息。。。為疫後進入職場做好充分的準備。第三,順便思考下人生,我們活著到底為了什麼?沒有健康,沒有生命一切都為零吧?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家人的健康,夫妻和睦,孩子優秀,職場順利。。。幸福不過如此,幸福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要學會知足常樂,避免好高騖遠,眼高於頂。希望大家都能利用這段特殊時期,加強自身修養,體悟人生真諦,調整好心態,暫時休整,輕裝上陣,等待陽光明媚的疫後返崗。


來自星星的丈母孃


首先說答案:不是有必要,而是非常有必要!

先說日常情況:現在的社會發展的太快了,但是快速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只是物質方面的追求和享受。舉個例子,現在的人們考慮的更多的是自己穿的好不好,吃的好不好,還能不能更好,而不是向內審視自己的內心,瞭解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情況造成的就是:大家越來越耐不住寂寞了,願意往人堆裡扎,不往人堆裡扎的時候就往豐富但雜亂的網絡世界裡扎。不肯讓自己閒下來。

那一個關注自己心理健康的人的表現是怎樣的呢?應該是這樣的:想發怒的時候瞭解自己馬上要發怒,用“放鬆法”讓自己放鬆下來,傷心的時候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低沉,會調動自己的情緒,讓它處於正常水平。會獨處,會反思,會認真的體會自己的心理狀態,在意自己的心情,願意去了解心理學,並能在心理學的幫助下達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的狀態。

日常情況下,我們要想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應該學習瞭解心理學,更何況是脆弱的我們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產生的恐慌,恐懼,焦慮,失眠等情緒,我們就更應該去了解。瞭解更多的心理學就是了解更多的我們自身。

希望能用心理學為你的生活加一點溫暖的力量。




天天劇想你


疫情期間大家關注的都是病毒的相關問題以及如何防控,但其實心理健康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需要干預的問題,如果情緒一直處於特別緊張的狀態,過度關注自己的症狀,一有稍微的不是就往壞處想,長期處於這種緊張的情緒中也會出現咳嗽,發熱的症狀,但是這並沒有實際上的病變,單純的就是因為情緒過度焦慮緊張造成的,而現在全面皆緊張的狀態下,發現咳嗽的人很難不被舉報,如果又去就醫檢查,反而增加被感染的風險。

所以這個時候,除了要注意平時做好適當的防控工作以外,更要注意緩解自己的心態,尤其是目前大家都不能出門,或者被限制出門,長期在家中封閉也會在精神上承受一些壓力,這個時候可以用多喝水,吃水果,適量的運動,早睡早起等方式來幫助改善情緒,如果實在煩躁,可以與遠方的朋友視頻聊天疏解一下緊張的狀態,現在正處於很關鍵的非常時期,發現自己情緒不對的,要及時的進行舒解,或者尋求專業的幫助,千萬不要積累這樣的情緒。


另外也可以找一些喜歡的比如手工做一做,或者繪畫,看書,練字,這些都能夠幫助平心靜氣,舒緩緊張的狀態,對於疫情本身的緊張,只要做好防護工作嗎,平時少出門,外出的回來注意消毒以及吸收,就不會有問題,放寬心,別緊張,因為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中也是會降低免疫力的,困難之時暫時的,相信不久就會傳來好戲消息。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疫情會對大眾造成心理影響,需要關注,疫情當前,如何做好心理防護?

一、壓力或者應激源來自:

缺乏人際支持;想法不切實際;身體緊張;情緒緊張;忽略自己的需要;感官刺激過度。

二、服務人群有哪些:

群眾;一線醫護或管理人員;孩子;被隔離人群;病患家屬、一線醫護或管理人員家屬。分別針對他們的認知,情緒,行為,軀體進行分析。

三、“疾病不可怕,心裡的恐懼才可怕”

存在以下不合理信念:

1. 應該式思維:認為事情應該怎樣怎樣,對現實發生的事情不接納。2.情緒化推理:如果我有了某種感覺,那麼一定是我想的那樣的。3.否認積極事件:只看到事情消極的一面,看不到積極的一面。4.糟糕至極(災難化)的思維:一旦有了不好的事情發生,就認為結果是無可救藥的。

四、疫情當前,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1)認知主義:

情緒ABC理論調整認知:

做“有效的”行為:戴口罩,勤洗手,不出門,規律作息,合理膳食,適當運動。

(2)行為主義:放鬆療法;冥想技術;蝴蝶擁抱;腹式呼吸等等


心理諮詢專科


疫情期間心理健康特別重要,很多人忙碌習慣了或者自由散漫,突然停下來,肯定有些不適應,造成心理壓抑、煩躁、不安、恐懼的心理狀態,所以,我們要關注,需要自我調節,去適應。同事,親人、朋友之間也要互相幫助,多通電話、多聊天,互相鼓勵,調節心理的存在的問題。


又見初心


特殊時期的心理防護:1,控制看新聞的時間,早中晚各半小時足夠。2,選擇靠譜的正規媒體,人民網、央視等。3,保持生活正常秩序,照顧好自己和家人的飲食起居。4,儘量做些能讓自己平靜、放鬆、愉悅的事,喝茶、靜坐、追劇都可以。5,每天打電話和朋友聊聊天,不要只聊疫情。


妙吉


疫情期間,很多人整天都是焦慮不安,心情慌慌,吃不好睡不好,想事比較多容易形成病態,我想心裡干預還是有必要的,讓他們正確看待疫情,樹立信念,堅信黨和政府,堅信我們的醫務人員,保持樂觀心態,保護好自己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