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怕那是假的”他在村裡天天“串門”

編者按:他們是鄉村戰疫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村民“最後一米”的健康防護。他們是村醫,甚至是戰疫中“全村的希望”。紅網時刻聯合各縣級融媒中心記者推出系列報道《村醫戰“疫”記》,聚焦湖南各地普通村醫的“戰疫”日常。

村医战疫记②|“说不怕那是假的”他在村里天天“串门”

侗醫楊長湘。

新晃縣融媒中心 武俞邑 楊覺震 張瑛 紅網時刻記者 康曉喬 懷化新晃報道

2月8日,天微微亮,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中寨鎮上公道村的村醫楊長湘就背上藥箱,騎著摩托車出了家門。疫情發生後,翻山、入戶、量體溫,再去下一家,這樣週而復始的場景成了楊長湘的日常。

上公道村是中寨鎮第二大村,村民人口多,居住分散,有團寨,更有單家獨戶。有時山腳一戶、山頂一戶,甚至要翻過幾個嶺才看到另一戶人家。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村內道路都已硬化,雖然騎著摩托車,但一天下來,楊長湘步行的距離依然超過了10公里。

“納國非敦,據易乖拜俺客(侗語音譯,意為你沒發燒,注意別到別人家裡去)。”給大興組的楊某測完體溫後,楊長湘用侗語囑咐到,隨後又拿出新晃中醫院統一配置的侗醫中藥保健茶給楊某全家喝下。

楊某年前從湖北宜昌回到新晃家中,按照規定需居家隔離。“我們那時候對這個病毒不是蠻清楚,聽講要待到屋頭不準出門,認為是小題大做。”這是楊某要被居家隔離的第一反應。

“但是楊醫生他來和我們說,我們肯定要信他。這麼多年來村裡人看病都找他,再以前就是他爹。他說看病這個事情,我們都信他!”楊某說的楊醫生就是村醫楊長湘。

楊長湘生於侗醫家庭,父親曾是村裡的“赤腳醫生”。1991年從貴州凱里衛校畢業後,楊長湘就留在村裡行醫至今,因為“村裡需要一個能說侗話的醫生”。

17年前,楊長湘“見識”過非典,參與了當時的疫情防控工作。這次聽說武漢出現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時,楊長湘憑著職業敏感,開始做準備工作。疫情洶洶,自1月24日起,他就背上醫藥箱,穿行於團寨和散戶間,翻山越嶺向村民宣傳傳染病防控知識。

參加疫情防控工作以來,他每天清早出門,先是給4戶居家隔離的返鄉戶做日常檢查,再給負責的19個慢性病患者進行復查,根據村裡安排,還要到10戶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家中開展排查和宣傳工作。

這樣的巡迴檢查要持續到下午18時左右,回到村衛生室,楊長湘來不及休息,又拿出筆記本,整理一天工作記錄,並跟前一天數據對比,瞭解每一個檢測對象的身體情況。隨後,還要撥通電話報告一天工作,繼續商討第二天的疫情防控工作。

山區的早春,不到七點天已全黑,楊長湘這時才能回到家中。就算再累再餓,楊長湘進屋前都會按照標準程序給自己消毒,儘管家裡現在只有他一人,“說不怕那是假的,我可能是村裡唯一天天串門的人了。”

楊長湘育有一兒一女,在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下,都選擇了學醫。兒子是針灸理療師,兒媳在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當護士,因為疫情沒有回家,老伴也留在了懷化帶孫子。女兒在長沙一家制藥廠工作,同樣因為疫情,年前就返回了藥廠上班。本該熱鬧的春節,只留下楊長湘一人在家中度過。問起一個人過春節有什麼感想,楊長湘笑著答道:“半個月來就沒閒過,根本沒想過熱鬧不熱鬧這個事啦。”

談到全家都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第一線,楊長湘75歲的父親說:“我是學侗醫的赤腳醫生,後來又被大隊送出去學過中醫。中醫講究的是‘醫者仁心’。所以,疫情來了站到最前線,就是我們村醫的責任。兒孫們選擇了這一行,並且能夠堅持下來,為防疫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很欣慰。”

在新晃大山深處的村寨裡,像楊長湘這樣的村醫還有很多,他們默默守護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前線,拼盡全力,只為抗擊疫情,守護好侗鄉山民的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