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徽縣引企業掘“土味” 農民燒火廢料變致富“金種”

中新網蘭州11月27日電 (閆姣 剡文斌)現居住在甘肅隴南市徽縣江洛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張秀是村裡貧困戶,80多歲的老母親常年患病,哥哥存在智力障礙,兩個孩子正在上學。生活的重擔壓在他們夫妻二人身上,一家人靠丈夫在外務工的收入,日子過得緊巴巴。

2015年,張秀在當地政府的協調下,加入了順合果仁加工廠,從一名農民變成了“上班族”。通過農閒時間務工,她不但每月有固定收入,而且年底還有分紅,一年到頭能收入2萬多元,減輕了家庭負擔。

  徽縣地處秦巴山地,境內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相間。過去,限於交通、通訊等因素,該縣民眾經濟來源單一,僅務農與外出務工兩種,貧困戶居多。

近年來,徽縣立足改善民生,多措引入龍頭企業,扶持能人大戶,帶動貧困戶發展,扶貧效果明顯。2019年4月28日,甘肅省政府批准徽縣退出貧困縣。

  “我們村的貧困戶都來公司上班。在農村一年能掙萬把塊,以前想都不敢想,哪裡見過這麼多錢喲。”張秀坦言,以前種地時,除去種子、肥料等成本,僅夠一家人溫飽,而現在吃、穿,孩子上學都不成問題了。

  張秀口中的公司是建在江洛鎮的順合果仁加工廠。初冬時節,一踏進車間大門便能聞到松子香味,車間內的加工機器有條不紊地運轉,飽滿油亮的松子仁從篩選機中“嘩啦啦”淌出來。

  該廠負責人張喜武介紹說,加工廠年收購松子1300噸,去年產值2000餘萬元,淨利潤達400多萬元,為入股的貧困戶和村集體一次性分紅36.8萬元。

  江洛鎮山大林深,多長華山松,所產松子個大味美。但受農戶認識和交通條件等限制,一直以來這些都淪為農家燒火做飯的材料,沒有發揮出應有價值。

  2011年,江洛鎮政府引進能人大戶,並協助創辦加工廠,按照“支部+企業+貧困戶”的模式,幫助企業發展。由此,一顆顆松子變成帶動農民致富的“金種子”。

  “松子加工程序煩瑣,需十幾道工序,所需設備多。”張喜武說,曾經由於資金短缺、銷售渠道不暢等原因,廠子多次瀕臨破產,多虧徽縣政府將產業扶貧資金通過入股的方式注入企業,還建立電商扶貧點,在網上推介,眾多制約因素得到破解,企業才“活”了過來。

  該公司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農戶脫貧致富。江洛鎮組織臨近農村閒置勞動力就近務工,貧困戶每月賺取4000元,在近5個月的用工季里人均增收2萬元。利用產業扶貧資金為11個村333戶貧困戶配了股,每年都有分紅。

  張喜武說,下一步,公司將開發各種口味的松子系列產品,擴建廠房,購置設備,將產能增加一倍,並同步增加更多的工作崗位,帶動農戶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